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3 19: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七年级历史
(满分 100 分 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场共 100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0 题,计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 的选项填写在下面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能直接证明元谋人 和北京人是人而不是动物的考古发现是( ▼)
A. 人类的骨骼化石 B. 炭屑和烧骨 C. 动物和植物化石 D. 打制的石器
2.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 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 D. 春秋时期出现牛耕现象
3.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 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 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B. 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 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 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4.“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 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5.下面中国历史朝代(时期) 更替示意图(部分) 中①处应填入的朝代是( ▼)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① 战国
A. 夏朝 B. 秦国 C. 春秋 D. 齐国
6.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历史的保存和再现。 《殷墟甲骨》 《居延汉 简》 《敦煌经卷》和《明清档案》是我国古代四大文化遗产。通过《殷墟甲骨》我们 可以了解( ▼)
A. 夏朝历史 B. 商朝历史 C. 西周历史 D. 春秋历史
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引起其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 生产力水平提高 B. 分封制瓦解
C. 王室衰微 D. 兼并战争加剧
8.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 博。斯年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6 页
之后 ,道不拾遗 , 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 ,诸侯畏惧 。 ”这说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关键在 ( ▼)。
A. 严惩太子 B. 任人唯贤 C. 以法治国 D. 以德治国
9.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的事件是( ▼)
A. 尊崇儒术 B. 春秋争霸 C. 百家争鸣 D. 焚书坑儒
10. 秦统一后,为改变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 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这一举措( ▼ )
A. 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B. 完善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C. 促进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D. 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
1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 归纳描述, 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2. 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B.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 “推恩令 ”的实施——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13.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 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 原因是( ▼)
A. 农民首次领导大型起义 B. 朝政腐败引起人民不满
C. 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 前期宣传起到根本作用
14.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 “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 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 来到远方。 ”作者旨在说明丝绸之路( ▼ )
A. 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B. 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
C. 形成了完备的商业网络 D. 避免了与西方军事对抗
15.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
A.班超出使和经营西域 B.开辟丝绸之路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昭君出塞
16. 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魏晋时期政权并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6 页
1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 ”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 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南方人口增多
18.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
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由此可知( ▼ )
A.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江南商业繁荣超过北方
19. 北魏流行舞蹈“方舞 ”,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 ”相同。 “方 舞 ”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材料中“方 舞 ”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
A. 三国鼎立 B. 对外交往 C. 民族交融 D. 南北统一
20. 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 其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桌上有一卷纸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桌上有《史记》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大明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二、材料题(21 题 10 分, 22 题 11 分, 23 题 11 分, 24 题 8 分, 共 40 分)
21. (10 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 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
(1) 图 1 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 图 2 书法是被后人称为“书圣 ”的作品,这一作品被称为什么 “书圣 ”指的是谁 (3 分)
【思想篇】
材料二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
人。 ”
——《论语》 (2) 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2 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6 页
【科学篇】
材料三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道法自然 ”是中医养生的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
宝。
(3) 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 ”模仿动物活动姿态的医学体操诞生,请写出该体操 的名称 同时期诞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什么 作 者是谁 (3 分)
【感悟篇】
(4) 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2 分)
22. (11 分) 2023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45 周年。40 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也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怀揣梦 想,锐意进取,居安思危,方得永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事末利(工商业) 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
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 ———《史记商
君列传》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中的哪项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结合所 学知识写出该事件中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关键措施 (3 分)
材料二:
(2)请说出材料二中这套制度的名称 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 中央设置的哪一官职掌管行政。 (3 分)
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 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2000 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 不管危机多么深重, 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 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 纪录片《中华文明》 解说 词
(3) 材料三中“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 ”是哪个皇帝开创的 汉武帝为实现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从材料三可见中 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 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6 页
(4)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勤与惰、明与昏、仁与暴往往和国家的兴与亡有着很大的关 系。请分别说出一个导致国家兴和亡的皇帝的名称。 (2 分)
23. (11 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不断地交融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 族关系趋于和缓。
【矛盾篇】
材料一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 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 晋。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的原因是什么 在 316 年西 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2 分)
【战争篇】
材料二:见下图
(2) 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 ”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 (2 分)
【融合篇】
材料三 :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273 页, (魏主
下诏)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 引自《魏书》鲜卑姓氏改为 汉姓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作用。 (2 分)
材料四: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生产。而汉族人 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 6 页
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2 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民族交融 有何意义(2 分)
(5)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一下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 族关系的变化(1 分)
24. (8 分)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开发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 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经济一直远远 落后于北方。虽然南方拥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但受生产力水 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江南地区还是一个林莽地带,土旷人稀
——摘编自区永折《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位于何处 (1 分) 当时南方经济发展 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分)
材料二: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涌向江南。南迁的士族,大规模 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大量传入,不仅农业 生产水平提高
——摘编自赵常兴、安鲁《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
(2)材料二中“西晋末年,北方战乱 ”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1 分) 据材料二指出, 南迁士族对江南经济开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 分)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 分) 若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可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 (1 分)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0 题,计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 下面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D B A D C B A C C D C D B A C C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4 题,21 题 10 分 22 题 11 分 23 题 11 分 24 题 8 分 共 40 分)
21.题答案:(10 分)
(1) 甲骨文。(1 分);“天下第一行书 ” (1 分);王羲之。(1 分)
(2) “仁 ”的主张,仁者爱人。(1 分)儒家。(1 分)
(3) “五禽戏 ”。(1 分);《伤寒杂病论》;(1 分)张仲景(1 分)
(4) 自觉学习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2 分)
22.题答案:(11 分)
(1)商鞅变法;(1 分)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或奖励军功);(1 分)承认土地私有(或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1 分)
(2) 中央集权制度;(1 分)郡县制;(1 分)丞相。(1 分)
(3)秦始皇(或嬴政);(1 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分) 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1 分)
(4) 国兴——大禹、商汤、汉景帝、汉文帝、汉武帝等。(1 分,1 个即可)
国亡——夏桀商纣王秦二世等。(1 分,1 个即可)
23.题答案:(11 分)
(1)西晋统治腐朽, 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1 分); 匈奴。(1 分)
(2)前秦和东晋。(2 分)
(3)汉化措施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 分)
(4)表现:北方各族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北方各族人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 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写到两点即可 得 2 分)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 分)
(5)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1 分)
24.题答案:(8 分)
(1)关中地区(1 分) 。远离政治中心;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地区尚未开发。(2 分)
(2)八王之乱(1 分)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 分)
(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 (1 分)《齐民要术》(1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