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3 20:1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2024.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共识的凝聚,很多作家将关注的焦点从文学的新旧与文白论争转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乡土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参与到建构现代性知识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国家、进步进化、历史目的和必然性等现代性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由此生产出一系列新的关于乡村的知识与形象:乡村不再是充满牧歌的田园,而是一片衰败的土地。就风物而言,乡村满眼的凄凉、萧索,如鲁迅的《故乡》、许钦文的《父亲的花园》:就习俗而言,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如鲁彦的《岔路》、台静农的《烛焰》;就民风而言,乡村散发着原始野蛮之气,如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等等。这些新的乡村形象使传统的“乡里空间”在知识上被“他者化”,并通过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教育等传播机制,更新了一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
②20世纪40年代,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是解放区的核心政治之一,因此,文艺如何参与到新型乡村社会的建构之中就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孙犁等作家与时代政治进程联动,完成了对文学的功能与形式的改造,在《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中建构了新的历史观、国家观、家庭观、个人观、爱情观,在介入乡村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乡村政治生活。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被确立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但农民由于长期受宗族宗法文化的束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作为权力从属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参与了对乡村现实的创造,文学从一种表现现实的“社会象征行为”转变为一种介入现实的社会实践。而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文字”被转化为广播、电影、连环画、新民歌、新秧歌等“图像”和“声音”,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和民众的生活世界粘连在一起,将大量不识字的农民纳入到新中国的政治进程之中,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媒介,也是民众自身的发明。
④20世纪80年代,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乡土作家再次站到了“启蒙”的位置,在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中,添加乡土之维,呼应改革的逻辑,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等作品聚焦农村现实,既彰显了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农村改革的阻力,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话语支持。
⑤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形态转变为城乡互动、产业共融的“城乡中国”形态,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城乡中国”形态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改变了作家对乡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
⑥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这种反思与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使乡土文学溢出了“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阐释框架,加入了“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之中。
(摘编自徐志伟《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B.20世纪20年代,许多作家重新审视乡村,他们塑造的一系列新的乡村形象,更新了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
C.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的文艺形式,将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为农民提供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
D.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发明了和自身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文艺形态,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40年代,就如何参与新型乡村建设问题,一批作家完成了对文学功能与形式的改造,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
B.20世纪80年代,乡土文学通过反映农村生活现实,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变化,成为推动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
C.在新世纪产生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中,作家们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新的乡村结构和乡村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
D.乡土文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关注中国乡村,也放眼世界,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丰富了“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内涵。
3.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概况,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骆驼祥子》: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旧社会的黑暗。
B.《创业史》:通过叙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过程,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风貌。
C.《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兄弟的奋斗历程,展现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的命运轨迹。
D.《哦,香雪》:通过描写香雪的情感波澜与心路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精神追求。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5.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中,新世纪乡土文学作家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车
徐鲁
那时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是热闹的,村里还有许多的少年。
曾经,他们一起站在家乡高高的山巅上,遥望着远方湛蓝的天空,天空下是一片蓝得耀眼的大海,大海上缓缓移动着银色的帆影……
曾经,他们沿着丛林和芦花飞舞的山路,在风雨里骄傲地奔跑,“哟嗬嗬……”地呼叫,一边奔跑呼叫,一边挥动着脱下的衣服。每个小小少年,都是那么勇往直前……
曾经,当弯弯的彩虹升起在山的那边,大海上有大团大团的白云在舒卷,他们会攀爬到结满松塔的松树上,眺望远方那永远也望不见尽头的群山……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少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都不愿住在这样偏远的小村里了。他们就像在秋天里迁飞的椋鸟,纷纷跟着进城打工的父母亲远去了,去到了谁也不知道的城市和远方。
现在,只有小秋和另外几个孩子,还留在小小的山村里。
小秋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他,他和病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小村的边上,离他的家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
每一次,小秋背着柴火回来的时候,就会站在那里,默默地望上一会儿。火车鸣着汽笛驶来了,然后又鸣着汽笛远去了。
①有时候,他会独自坐在晚霞映照的山坡上,看火车拉响汽笛向远方驶去,一颗少年的心。仿佛也跟着火车飞得很远很远。
小秋很爱他的母亲,小小年纪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只是,他家的小屋总是黑咕隆咚的,低矮、暗淡,还有一些冷清。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儿。挑水、砍柴、犁地……他是一个那么勤快和懂事的少年!
他和母亲在自己的乡土上辛勤地劳作着,过着平平淡淡和艰辛的日子。他家的小屋附近也很少有人家。小小少年的脸上,总是带着几分淡淡的寂寞和忧伤。
他仅有的一点欢乐时光,就是当他看到火车从远方驶来,在小站上停留那几分钟的时刻。
这时候,不管他手头正在干着什么活儿,一听到汽笛的长鸣,他就停下手来,默默地望上一会儿。有时候,他也会飞快地向小车站跑去。他计算得是那样精确,几乎总是和火车同时到站。
黄昏的时候,每一节车厢里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车厢里拥挤着各种各样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热闹。对这个孤独和寂寞的乡村少年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生动、活跃的世界啊!
他的呼吸有点急促,额头上冒出了晶亮的汗珠儿。他出神地观望着车厢里的一切,心中好像引起了许多想象和渴望。
但只有短短的一会儿,火车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隐没在了远方的夜色里。小村里又变得那么冷清了。
当然,还有远去的火车留给小秋的,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日子。
有一天,病弱的母亲再也挺不住了,母亲拉着小秋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小小少年,永别了自己亲爱的母亲。
②在母亲坟旁的大树下,他默默地坐了一整天,直到黑夜来临了,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
几天后,当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火车又鸣着汽笛,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③小小少年,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小村,还有母亲和他一起住过的小屋。
然后,他擦干眼泪,踏上了停在小站上的火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这个冷清的小村。
去什么地方呢 天色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啊,你将把这个孤独的少年带到什么地方去呢 在未知的远方,将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明天在等待着他呢
是啊,在现代文明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山村和山村少年,正在经受着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和孤独感。④一代代山村的孩童,正在经历和承受这种日薄西山般的失落、冷清,乃至消逝。
此刻,大树,正在一棵棵地向后面退去……
小小少年,怀着一颗无所畏惧的心,踏上了自己新的生活的道路。那是一颗向往远方、勇往直前的心。
他一定在梦想着,终于摆脱了眼前这种孤独、暗淡和冷清的生活。他一定在梦想着,自己也能像别的伙伴一样,有自己新的生活和明天。少年的心中,一定升起了自立自强和追寻远方的梦想的力量。
坐在安静的车窗边,望着渐渐模糊的家乡,小秋好像是第一次露出了一丝丝笑容。他好像正默默地对着世界和远方说:“火车,火车,带着我去吧,不管你是往哪儿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曾经”起头的三段文字,描写了山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少年们幸福欢乐的童年生活,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文章通过小秋的个人遭遇,写出一个乡村少年的忧伤,反映了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逐渐凋敝的状况。
C.文中写小秋凝望驶来又远去的火车,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火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D.文章结尾写小秋离开家乡,他终于摆脱了生活的忧伤和孤独,变得自信而又坚定,给全文带来一抹明亮的色彩。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①通过对小秋动作、心理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出他对外面世界和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与渴望,富有抒彩。
B.句②“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和下文“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相照应,既描写了环境,也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痛苦与绝望。
C.句③写小秋的年少、家贫及家乡的偏远,连用6个“小”字,突出了他孤独无依的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句④从小秋的个人遭际扩展到一代代山村孩童的生存状态,由点到面,使文章的主题沉重而深刻。
8.请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点评。(4分)
9.本文为第20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少年的挽歌与永远的乡愁》中的一篇,授奖词中称赞这部作品“显彰了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岁月,钩沉出其所形塑的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胡安定公瑗,字翼之,患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辞而遗经业,苟趋利禄,其教学者必以明体达用为本。初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日月刮劘。为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
其在湖州学,置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书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其子弟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知为先生弟子。
明道、景祐间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以师道自任,而先生之徒独盛。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下湖州学,取先生学法,行之太学。皇祐、至和间,以先生判国子监,执经座下生徒千余人。每讲罢,或引当世之事以明之。
(节选自《言行龟鉴·学问门》,有删节)
材料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标号填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分)
一坐 A 十年不归 B 得家书见 C 上有平安 D 二字 E 即投之涧中 F不复展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患,指“以……为患”,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
B.为,指写作,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中的“为”词义相同。
C.固,指本来,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词义相同。
D.师,指学习,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瑗对待学生既能言传身教又能严格教导,讲解经书能够抓住要点,写文章能够以理取胜。
B.胡瑗的学生,无论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有胡瑗的风范。
C.庆历年间,朝廷派官员到湖州学习胡瑗的教学方法,并在国子监加以推行,培养了很多学生。
D.韩愈认为疑惑是人们难以避免的,领会道理的时间不分先后,因此选择老师应不限于年龄大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材料一中,胡瑗在教学中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与推广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其三)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总领、王漕、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
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①耳,急羽且飞觞。
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莫把骊驹②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③。
【注】①陶写:怡悦情性,消愁解闷。②骊驹: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③平章:品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头两句紧承小序的内容来写,“折柳”“挂席”代指送别、远行,点明主题。
B.“二年”两句寓庄于谐,写作者两年来调动频繁,往来江上,以致游鱼飞鸟都嘲笑他。
C.“丝竹”两句写作者与友人陶醉音乐、举杯换盏的场面,渲染了宴会上热闹的气氛。
D.“使君”两句写在座的周总领、王漕、赵守、汉侯王等友人,排场盛大,儒雅风流。
16.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等四个比喻,阐明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由此得出“______,______”结论。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小船任意漂浮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自由无碍的精神状态。
(3)戴望舒的《雨巷》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曾感动过无数人。“巷”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 )、“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魄。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______;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______;没有冰心片、物我两忘的境界,______。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
②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③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资江和湘江一路浩浩荡荡,出人意料地在这个叫临资口的地方,热烈拥抱在一起,手挽着手缓缓流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临资口, A ,嵌在高山与平原的连接处。在这面镜子的东、西、南三个方向,群山从高处直奔低处而来,到临资口,忽然就消失于一马平川的平原,仿佛是这面镜子把所有的山和峡谷都吸进去了。 B ,是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是鱼和鸟最依恋的地方。
平原人家畜养的鸡、鸭、鹅,阵容庞大,分门别类,各得其乐。成千上万的鸡的族群,羽毛呈黄、白、黑、褐、花等各种颜色,在水田和旱地间寻寻觅觅、打打闹闹。鸭子的阵容比鸡要小些,它们分成许多纵队,总能出其不意地抢到田螺和谷穗。在平静的田野,它们的歌声嘹亮,嘎嘎、嘎嘎,几里之外都能听见。一色的大白鹅,大到二十多斤一只,雄壮而漂亮。它们像一朵朵白云,浮在水面那树和房屋的倒影里,有时一边叫着一边拍打着大翅膀快速在平原移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鹅乡”,倘若书圣王羲之再世,以字换鹅的佳话怕是要经常发生了。
①这么多鸡鸭鹅,都放养在野外,各家各户会不会搞混 ②根据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③每一群鸡、鸭、鹅,都有特殊的标记,④它们的背上或脚上,都涂上了红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⑤以此来区分和标注它们是属于张家、李家还是刘家。⑥所有权清晰,因为不会混乱,不会吵架扯皮,⑦这是百姓生活的智慧。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请分析文中两处加点的词句在表达上的特点和表意上的作用。(4分)
①寻寻觅觅、打打闹闹
②它们像一朵朵白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这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4.01)
1.D(“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表述不当,文中是“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
2.A(“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表述不当,文中是“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
3.A(《骆驼祥子》不属于乡土文学)
4.本文为分总结构;第①段到第⑤段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⑥段总说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及意义。
(结构特征2分,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2分,共4分。如将第一句话作为总说,答“总分总”关系亦可得分)
5.①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新型乡村人物形象;②呈现出了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③探索了乡土“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形式,弥补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C(“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不合文意)
7.B(联系下文来看,“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绝望”不合文意)
8.火车既是美丽的又是孤独的,看似矛盾的语言,却暗示了小秋复杂的心理,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又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
(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9.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小秋为代表的山村少年幸福、快乐的时光一去不返,逐渐凋敝的故乡给他们带来迷惘和忧伤。这种快乐和忧伤成为山村一代人永远的集体记忆。
(每个要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B E F (每对一处1分,共3分)
参考标点: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
11.A(“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水”是名词作动词)
12.C(胡瑗在国子监任职不是“庆历年间”)
13.(1)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虽”“公服”“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是故”“无”、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率先垂范;②分类教学,教法完备;③联系时事阐明道理。
(每点1分,摘录原文,意思符合亦可得分)
15.D(“汉侯王”不是实指,词中是借以夸赞众人的风采)
16.①“折尽武昌柳”“莫把骊驹频唱”等句写出惜别之情;②“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富贵何时休问”等句感叹光阴虚度,壮志难酬;③“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抒发自我宽慰、放达之情。
(每点2分,情感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各1分,共6分)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8.雕虫小技 离群索居 炉火纯青
(每处1分,共3分;填其他成语如果符合要求亦可得分,成语中出现错别字则该处不得分)
19.C
20.A.就像一面有魔力的镜子
[答出“像一面镜子”1分,答出镜子的定语(必须是和下文“仿佛是这面镜子把所有的山和峡谷都吸进去了”这句话形成照应的形容性词语)1分]
在这面镜子的北边
21.第②句可修改为:(在)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或:根据仔细观察,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第⑤句可修改为:以此来标注和区分它们是属于张家、李家还是刘家。
第⑥句可修改为:因此不会混乱,不会吵架扯皮;或:因为所有权清晰,所以不会混乱,不会吵架扯皮。
(每处2分,序号准确1分、修改正确1分;共6分)
22.①运用叠词,描写鸡群觅食、打闹的情景,场面热闹,烘托了欢快的气氛。
(答出叠词给1分,有简要分析给1分;共2分)
②将一群白鹅比喻成朵朵白云,突出其美丽的形象和轻盈的姿态,与水面的倒影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共2分,只答出比喻没有分析不得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45分为切入分)
参考译文:
安定公胡瑗,字翼之,以隋唐以来选用官吏崇尚浮华的文辞为祸患,丢掉了(儒家)经书和学业,人们贪求功名利 ,他教育学生一定把“明体达用”作为根本。起初他和孙明复、石守道一起在泰山书院读书,刻苦攻读饮食清淡,直到深夜不睡觉。他一到书院学习,十年没有回家,收到家里来信,看到上面有“平安”两个字就投入山涧,不再打开看。等到他做了苏州、湖州的讲学官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条例,自己率先遵守。即使在酷热的暑天,他一定整天穿着官服与学生相见,严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讲解经书抓住要点去讲,恳切地给学生讲解先修身后治人的道理。学生有一千多人,长时间一起切磋。写文章都能解说经书的道理,必定以理取胜,阐明他的学说,崇尚行为朴实。
他在湖州学任上,设置了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中,选择通达有才学气度的人在此学习;治事斋中,每人主修一项技能,再兼修一项技能,如治理百姓,训练士兵,兴修水利、书写计算之类。他在太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做。他的学生散布全国各地,不管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通过)他们言谈举止(符合礼节),遇到了不用询问,就知道是胡先生的学生。
明道、景祐年间,他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个人都以传承师道为己任,而胡先生的学生最多。他的教学方法最完备,实行了多年后,东南的士人,没有不把仁义礼乐作为学习内容的。庆历年间,国家在京城建立了太学,主管教育的官员到了湖州学府,采取了胡先生的教学方法,在太学推行。皇祐、至和年间,让胡先生监管国子监,手执经书在他座下听讲的学生有一千多人。先生常常讲完经书之后,有时还引用当世的事情来加以阐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