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2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03 21:3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家蚕的发育过程,举例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家蚕和蝗虫的生殖方式、发育过程,说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异同点。
态度责任;通过观看视频、联系生活,辩证看待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景导入: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源自我国的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经济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古丝绸之路的繁盛与一种昆虫密不可分,那么它是谁呢?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3、学生朗读目标,对照目标初步自学本节内容。
设计意图:
以古丝绸之路的图片为背景,将学生带入古丝绸之路的场景,同时引导学生全新的认识世纪新丝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导入设计进行了跨学科融合(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五育融合(美育、智育、德育等),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态度责任)的养成。
二、任务驱学——参观昆虫博物馆
欢迎同学们来到昆虫博物馆,瞧,他们正在开展抽红包活动,我们一起来看活动的须知:
1、活动采用积分制,挑战成功一次记一分,挑战失败不积分,可以累计积分。
2、活动结束后,选出累计积分前8名的同学,参与抽红包活动,每人一次机会。
设计意图:
以大情境——“参观昆虫博物馆”为主线任务,围绕大情境分解小任务,选择的情境切合实际,用问题串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生成生物科学素养。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学习活动内容设计成抽红包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第一站 家蚕馆(先观看蚕的一生,稍后挑战下列问题,3分钟时间准备)
(一)家蚕馆宣传海报征集
1、宣传图片收集:从宣传栏中选出家蚕生殖发育过程图片,并按照其发育过程排序。
2、宣传资料收集:
(1)结合宣传图片,写出家蚕一生要经历的四个时期。
(2)揭秘家蚕生命的蜕变。(对比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同伴征集:寻找与家蚕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的同伴。
拓展延伸: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样描述家蚕的发育准确吗?如何修改?(使之既不失科学性,又富有艺术性)
(二)激思展学与评价互学:
1、先出示第一站家蚕馆的挑战任务,强调活动的安排,旨在引导学生明确挑战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家蚕一生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指导学生按照家蚕发育的过程,将宣传图片在黑板上正确的排序。
2、宣传图片收集,采用手工制作的不同时期的家蚕,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各个时期的特征,按照家蚕一生总结家蚕一生要经历的四个时期。
3、对比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小组内讨论,学生口答展示。
4、教师出示家蚕幼虫和成虫的模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像家蚕这样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较大,它的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又可以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家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为变态发育中的完全变态发育。
5、寻找家蚕的小伙伴都有哪些?组内先讨论,学生口答展示。
设计意图:
将家蚕一生用一段小视频呈现,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活动中涉及家蚕和蝗虫生殖和发育的各个时期,采用手工折纸、绘制、捏制完成,直观性强,再结合视频中昆虫发育过程连续的变化,使学生玩出学问,学出趣味,让学习真实有效的发生。此活动融入主题七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融合,体现了探究实践结合,探究解决事实,解决科学问题,实践应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第二站 蝗虫馆(先观看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稍后挑战下列问题,3分钟时间准备)
(一)蝗虫知识知多少
1、蝗虫的发育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先将蝗虫发育过程的图片排序,总结其发育的三个时期)
2、揭秘蝗虫生命的蜕变。(对比若虫和成虫在大小、生殖、形态上的不同)
3、寻找与蝗虫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的同伴。
对比家蚕和蝗虫,归纳其异同点
家蚕 蝗虫
相同点
不同点
常见昆虫
(二)激思展学与评价互学:
1、先出示第二站蝗虫馆的挑战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蝗虫一生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学生结合视频里的内容将蝗虫的一生快速地在黑板上排序,结合蝗虫各时期的图片总结其经历的三个时期。
3、对比若虫和成虫在大小、生殖、形态上的不同,,小组内讨论,学生口答展示。教师出示蝗虫若虫和成虫的模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像蝗虫这样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为变态发育中的不完全变态发育。
4、寻找蝗虫的小伙伴都有哪些?组内先讨论,学生口答展示。
5、学生了解过家蚕和蝗虫的一生,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两者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模型和视频直观观察,学生看到蝗虫生殖发育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组内先讨论交流再展示学习成果,使知识在学习和活动中生成,进而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三站 生活馆(结合图片并联系生活,2分钟时间准备)
1、有利的方面:家蚕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2、有害的方面:蝗虫与人类的关系
激思展学与评价互学:
1、观看《捣练图》图片及家蚕与人类关系的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家蚕与人类的关系(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考量)
2、直观的展现蝗虫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对比家蚕、蝗虫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三、收获与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分享,学生结合结构图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
明确本节的主要内容,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四、反馈测学
1. 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来的,那么“毛毛虫”与“蝴蝶”分别处于发育的那个阶段?( )
A. 幼虫、卵 B. 蛹、若虫 C. 若虫、成虫 D. 幼虫、成虫
2. 蝗虫的若虫与成虫相比,本质的区别是( )
A.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B.身体较小
C.内脏器官结构不同 D.若虫都不能飞
3. 果蝇的发育过程与蝗虫的发育过程相比,相同之处是( )
A.都是有性生殖,不完全变态发育 B.都是有性生殖,完全变态发育
C.都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D.都是有性生殖,变态发育
4. 如图是某种昆虫发育过程不同时期的形态图。下列有关昆虫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蝗虫的发育过程不经历④所处的时期
B.此昆虫的发育顺序为②→①→④→③
C.此昆虫的发育方式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D.此昆虫适于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
5、实践创新:指尖上的生物画
要求:利用本节的生物学知识,选取不同的材料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生物画。
设计意图:
检测题以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为准,以基础知识为主,在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训练,渗透素养导向。此外,综合类的题目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引导学生向深度学习的方向思考。
实践创新结合学生兴趣及能力的培养,留给学生发挥和创新的空间较大,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生物画,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了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抽红包—兑奖活动
公布积分排名前八名的同学现场参与抽奖,奖品设置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植物生殖的基础上设置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问题后,让他们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家蚕和蝗虫作为代表动物,对“变态发育”中的“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昆虫与人类生存及整个生物圈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虫控制、消灭有害昆虫,并学会自主探究、应用创新,培养另眼看世界思维习惯。
本节课以立足新课标,深耕课堂,落实了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古丝绸之路为引线,将学生带入古丝绸之路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整节课以大情境——“参观昆虫博物馆”为主线任务,围绕大情境分解小任务,选择的情境切合实际,主题落地,用问题串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生成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重实践,活动中涉及家蚕和蝗虫生殖和发育的各个时期,均采用手工折纸、绘制、捏制完成,直观性强,再结合视频中昆虫发育过程连续的变化,让玩出学问,学出趣味,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此活动融入主题七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融合,体现了探究实践结合,探究解决事实,解决科学问题,实践应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学习家蚕与“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的“一带一路”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的启发做得不够到位,没有落实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教师在激思展学环节,对学生问题的引导不够精准;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