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4 10:56:20

文档简介

济宁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2024.02
本试卷共 6 页。 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这一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 良渚文化
2.《孟子·告子》中描述某一制度:“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3. 墨子提倡“兼爱”,主张“节用”,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两者
A.所处时代不同 B.学术派别不同
C.研究方法不同 D.政治立场不同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使用的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小篆这一统一汉字书写形式。这一做法
A.消除了民族隔阂 B.秉承了儒家思想
C.实现了思想统一 D.有助于文化交流
高一历史试题 第 1页( 共 6页)
5.图 2 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某一经济措施的示意图。这一经济措施
A.增加了百姓赋役负担 B.破坏了商品物价稳定
C.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D.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6.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召开会议决定。这一变化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中央决策机制
C.避免了决策失误 D.防止了官员腐败问题
7.唐朝初期,实行均田制,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B.减少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C.解决了封建土地兼并问题 D.废除了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8.宋元时期,诗、词、散文和元曲等多种文学体裁获得发展。这一发展主要得益于
A.崇文抑武政策 B.科举制的完善
C.城市经济繁荣 D.理学思想形成
9.“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藩镇制度 D.行省制度
10.清朝时期,奉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边疆治理原则。这一边疆治理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发展 B.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
C.贯彻了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11.图 3 为明清时期粮食需求和生产状况示意图。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高一历史试题 第 2页( 共 6 页)
A.粮食产量持续提升 B.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C.生产技术获得突破 D.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12.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他们著书立说,介绍西方知识。其中,徐继畲编撰的著作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孔子改制考》
13.19 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这场运动
A. 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B.唤醒了民众救亡意识
C. 推动了早期现代化 D.动摇了封建政治制度
14.甲午战争前外商银行是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战争后,开始争夺对中国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
A.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 D.民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15.自晚清开始,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女革命家兴办女学,参与革命,并提出了争取男女同等的参政权、受教育权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生活全盘西化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女权意识逐渐增强 D. 封建伦理思想已经彻底瓦解
16.1915 年,袁世凯称帝之后,云南宣布独立讨袁。 1917 年,张勋复辟消息传出,“普天同愤”,各省军民“来电反对,高可盈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儒家纲常伦理根深蒂固 B.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革命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宣布保持中立,采取观望态度。但到战争后期,北洋政府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北洋政府这一立场变化主要是基于
A.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B.军事实力显著增强
C.顺应国内民众的强烈诉求 D.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8.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艰难的道路选择,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
A.促进了思想文化革新 B.调和了中西文化冲突
C.推动了新式教育兴起 D.表达了工农群众诉求
1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为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A.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经验
20.1935 年 12月 9 日,在北平发生了一场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反对华北“自治”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
A. 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 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D.抵制了日军对华北的侵略
高一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6 页 )
21.会议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在全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22.1953 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决定集中有限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是
A.银元之战 B.米棉之战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
2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英雄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不怕牺牲、坚定信念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C.敢为人先、改革创新 D.廉洁奉公、执政为民
24.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将村内土地的经营权分给农户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这一制度的实施
A.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B.有利于释放农村经济活力
C.摆脱了农业个体生产束缚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5.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国际会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当今中国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题,共计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据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在政治上的主要不同,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对外交流方面的主要表现及其消极影响。(8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4 页(共 6 页)
27.(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吸引外商来华,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奉”。 当时大型远洋海船贸易范围已拓展至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欧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对来到中国的外商,宋廷照顾得很周到,使其能安心往来贸易。 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据王伟超《试论宋代经济的三驾马车》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高峰,宋朝的发展最为突出。宋朝彻底完成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海外贸易直接面对富庶的中国沿海。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完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宋朝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宋朝商人的贸易范围。
——据代谦、高雅婷《刀锋上的商业革命》
(1)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主要表现。(4分)
(2)简要说明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6分)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 是《京报》《顺天时报》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报道
注:《京报》由革命志士邵飘萍于1918年 10 月5 日在北京创办,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进步报纸。《顺天时报》是日本外务省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纸,属于日本文化侵略中国的一部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6 页)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说明两份报刊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及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知识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2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6 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年 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增速(%)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增速(%)
1952 679.1 119
1953 824.4 21.3 142 19.3
1954 859.8 4.3 144 1.4
1955 911.6 6 150 4.1
1956 1030.7 13 166 10.6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材料二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 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 工业布局有了改善……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渡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工业方面的成就,并说明这一时期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4分))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参芳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D2.A3.D4.D5.C6.B7.A8.C9.D10.A11.D12.C13.C
14.A15.C16.17.A18.A19.320.321.22.D23.B24.B25.D
二、非选择题
26.(14分)
(1)不同:官僚政治史趋完善;(2分)
原因:科举制度的形成完善;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4分)
(2)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清朝严格约束对外贸易。(4分)
影响:阳得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阳断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
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不利于吸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4分)
27.(10分)
(1)海外贸易范围广(海外贸易兴盛);外贸收入是攻府财攻重要来源。(4分)
(2)政府重视: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造船和航海术先进。(6分,任答其中3
点即可)
28.(14分)
(])惑京报肯定和支特学生运动:《京报代表时代呼声,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列强毕割中
国。顺天时报反对和指责学生运动:《顺天时报》服务于日本侵华战略,希望维护“巴
黎和会”既得利益,(8分)
(2)变化由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2分)
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泛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等,
(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9.(12分)
(1》状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2分)
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上地政革的完成;“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
一五计划:有计划的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等。(6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成就:工业产量大增:建设了新兴工业部门:改善了工业布局。(2分,任答其中2点
即可)
地位:这一一时期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2分,任答其中1点即可)
高·历史参考答案第1贞(共1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