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3 21:1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和说理艺术;
2.把握《左传》传递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点(重点)
3.了解《左传》中“预叙”的叙事特点(难点)
教学思路:
一、引用导入,梳理脉络
任务一:十四字预全篇
任务二:十四字见众生
任务三:把握叙事特点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
推荐的学习资源
1.《春秋左传注》。
2.《士人风骨》。
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入,梳理脉络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没有未来,谁去写历史
写历史都是为了现在与未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没有未来,谁去写历史?写历史都是为了现在与未来。”透过文字,寻找史书中传递的文化信念,滋养今日的精神血脉。这也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价值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春秋风云。
首先请同学们在字词疏通的基础上,诵读文章,围绕题目中的退字,概括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1-2自然段退的背景,第三自然段退的过程,第四自然段退的结果。
任务一:十四字预全篇
千百年来,因为这一退师的壮举,主人公烛之武,成为了国士无双的杰出代表。然而在烛之武之外,文章中还有另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甚至说整篇文章的故事发展,都是依照着他的一句话而展开的。
聪明的你们已经找到了,正是第二段佚之狐的这一句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有人说佚之狐的这十四个字啊,起到了“一言而可以兴邦”的作用,
顺利的让郑国转危为安,你是否认可?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堂
1. 呈现背景
首先,国危矣,矣表示感叹,已然如此,已经这样了,三个字语重心长中点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的郑国处于怎样的形势呢?
我们来从第一自然段中可以看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一场战争啊,似乎避无可避。
从国力上来看,秦晋两国中的任何一国,对于相对弱势的郑国而言,都是巨大的压力,而如今两大强国兵临城下,实力何其悬殊。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我们参考下教材上的地图,函陵和氾南正好在郑国的两侧,呈包围之势,黑云压城城欲摧,郑国危机可见一斑。
2. 提出建议
接着佚之狐提出建议,若是烛之武见秦君,在此危急之际,佚之狐为何要推荐烛之武?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文章,结合具体内容思考,烛之武是怎样的人?
好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二段的君臣对话
交代了烛之武郁郁而不得志的一生,如此被冷落的烛之武啊,却因为郑伯自我检讨的一句话,消散了满腔的郁闷之情,根本原因是什么?
国危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国家有难,义不容辞,甘愿放弃私怨,烛之武的忠诚大义,由此可见。
接下来,我们关注到第三段开端的动作描写
夜缒而出,缒是何意?用绳子拴着人从城墙上往下松,这短短的四个字,郑国的处境危机再次可见。
烛之武孤身赴险,大义之外,更有慨然大勇
在孤勇忠诚之外,我们进一步地关注到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可谓是烛之武的高光时刻,占到了本文与近300字文字的一半篇幅,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请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按照文意进行分层。
首先,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先主动示弱,打消了秦军的戒备。既为何意?已经显示出郑国自知无力与秦晋对抗,使秦伯放松警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从秦伯立场出发,缓和矛盾,以退为进,尽显谦卑。
接着晓之以理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从地理位置上分析,秦国管理郑国实为不易,得益的必然是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让秦伯有所动摇。
在此基础之上,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指出了存郑对于秦国的好处,并且契合了西部强国秦国向东扩张疆土的心思。
而后烛之武又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列举了晋惠公出尔反尔之事,戳穿了秦晋两国关系的实质,暗示晋文公也不可靠,轻而易举的,就消散了秦晋之盟的情感基础。
最后,烛之武进一步深入的分析晋的野心晋国既然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必然要扩张他西边的疆界,从而侵犯到秦国的利益。此为杀手锏,一击而终。
我们来看结果,秦军不仅退兵,而且与郑国结盟,还留下三名大将驻守郑国,态度可谓是天差地别。这短短127个字,为什么能起到这样惊人的效果?
我们一起来总结下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首先烛之武论说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挑拨秦晋关系,促使秦国退兵。
第二从措辞上看,非常符合双方的身份,切合了秦军想要称霸的心理。
从整体上看,步步推进,逻辑清晰,论据很充分,语气也十分恰当。故而,《易经》中有这样的说法,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烛之武之言语艺术可见一斑。
3. 选择对象
让我们再次回到佚之狐的这句话,若使烛之武见秦军,为何佚之狐选择的是秦君而不是晋君?
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内容,找一找依据
是的,出师原因上来看,这场战争,主要是因为秦晋国和郑国之间的矛盾。
从地图上呈现出的地理位置上,我们也可以发现,晋国距离郑国较近,晋是借势秦军,目的在于吞并郑国,扩张疆土,从而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而秦军距离较远,灭掉郑国对秦意义不大。
从国力上来看,秦国势力实力强大。如果秦退兵,晋国的力量大大削弱。而刚才在分析第三段的时候,烛之武罗列了诸多不应灭郑的理由,同学们觉得,其中最能打动的秦伯是哪些理由啊?
是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真正说服秦伯的,正是灭掉郑国后,晋国势力的一家独大,和对秦国未来霸业的负面影响,而非晋国曾经的背叛诺言。如此看来呀,秦伯最重视的是什么?
是利。这里我们结合PPT上的材料,秦晋二国世代联姻,视为秦晋之好。而就在本文故事发生后的两年,僖公三十二年,这时晋文公和郑文公先后去世,秦穆公立刻意图趁此打败郑晋两国,谋求秦之霸业。因为重利,秦伯可以在烛之武的演说之下,轻易违背了原本的秦晋之盟,选择退师。秦伯的行为,于晋而言,视为无礼,于己而言,毫无不妥,足以看出,在秦伯的眼里,自己的利益才是第一位。也正因此,在晋文公郑文公去世后,秦伯意图趁火打劫,打败晋郑两国,再次违背了今天立下的与郑国的盟约。
4. 料准结果
最后,我们再来看佚之狐的这句进言,若是烛之武出使,师必退。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此处的师指的是?
对,这里的师,不仅仅是秦师,还有晋师。佚之狐如何判断出晋师一定会退兵?这里我们结合课文和PPT上的材料,找一找原因
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而战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楚军大败后,晋文公按照礼节向周天子献俘,从此成就了晋中原霸主的地位。
于是《左传》中就有了这样的评论,君子认为这个盟约是诚信的,说的是啊,晋国在这次战役中,是依凭德义进行的争讨。与秦伯相比,晋文公退师的理由是什么?
文中说,不仁、不智、不武,晋文公反驳了子犯进攻秦郑的建议,认为不符合礼。轻举妄动,只能陷自己于以怨报德的尴尬境地。而从实事中,晋文公成就霸主帝位,不也正是因为他守诺退避三舍,并按礼献给周天子战俘吗?
晋文公深知啊,礼对于成就霸业是多么重要,所以即使是在发动对郑的战役时,他的理由也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样一种对礼的推崇,是晋文公选择退师的主要原因。
任务二:十四字见众生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短短14个字,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暗藏着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透过这14个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是佚之狐?在他的高瞻远瞩足、智多谋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思想深度?
让我们再次回归文章,首先请看一下孔子对晋文公的评价,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可是在刚才的分析中,我们明明发现秦君重利,晋军重礼呀。如此看来,晋文公似乎是春秋礼仪之道的代表人物了,可为什么孔子却说他谲而不正呢?
请大家结合晋军出兵和退兵的原因,从文中找一找依据。
是的,如果知礼,便不会发动对郑的流血战争。所谓郑国无礼,只是影响了晋国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天下大义。而退兵也正是因为晋国自身的国力,无法与秦郑两国相比,继续战争最终只会影响晋国的利益。由此看来,晋文公退师的根本原因依然是礼,此时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郑晋同为姬姓诸侯国。晋文公却为了本国的霸业,发动对同姓郑国的战争。晋文公表面上推崇礼,实质上,不过是将“礼”作为“不义之战”的伪饰。
故而佚之狐在作出师必退,这一肯定预判的背后,正是他对社会背景和诸侯心态的准确把握。春秋末年,虽然礼崩乐坏,但“礼”仍对诸侯有着潜在的约束。佚之狐的预判,正是把握住了诸侯们对“礼”的微妙态度,和对“利”的极度渴望。
所以他一言,就点破了秦晋之间的脆弱的结盟,看透了秦晋退兵的必然性。从这句铿锵有力的“师必退”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春秋末年,“礼”和“利”共存、杂揉的文化背景。
14个字中,佚之狐展现出了绝佳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而唯他所高度肯定的烛之武,代表的又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烛之武智勇双全,一生不受重用,却怨而不怒,国家所向,性命所系,孤勇而出,阻止了一场不义之战的发生。正所谓春秋虽无义战,但有“义人”。本文不也正是借佚之狐之口,呼唤
如烛之武一般的春秋“义人”的出现吗?!呼唤儒家理想人格的复归!
任务三:把握叙事特点
佚之狐的这14个字,可谓是“一言预全篇”“一语见众生”。这种提前预判一切的叙述方式,也是《左传》记事的独特之处,是左传叙事中最有特色、最有魅力的部分。这就是预叙: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
作为一部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采用预叙的好处是什么?
我们可以整体上分析一下。突破了按照时间直线叙事的单调,增强了史书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同时串联起整体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了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必然性,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从而更好地向我们传递出作者所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点。
五、课堂总结
最后让我们回到课堂的开始
没有未来,谁去写历史?写历史都是为了现在与未来。透过这14个字的预叙,我们看到了战争的一触即发、佚之狐的大胆举荐、烛之武的力挽狂澜,看到了秦国的重利轻义、晋国的表里不一,看到了春秋末年,“礼”“利”共存的社会现实,更看到了《左传》对礼仪的推崇,对具有使命感的士人,去影响和改变社会和历史的呼唤!
六、课后作业
好同学们,今天的课后作业我们有两项,大家可以完成其中的一项。
首先拓展阅读《秦晋殽之战》,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叙事上的异同点及原因。第二《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请结合评论,比较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
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附:作业参考答案
二选一:
1.拓展阅读《秦晋殽之战》,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叙事上的异同点及原因。
同:《烛之武退秦师》和《秦晋殽之战》都采用了“预叙”, 《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武的话统领全文,体现出对春秋末年礼、利杂糅的文化背景的把握。《秦晋殽之战》中蹇叔的话提前预判了结局,表现《左传》对春秋不义之战的批判。两篇都是借预叙突破按照时间直线叙事的单调,反映《左传》传递的思想观点。
异:《秦晋殽之战》中有三处预叙(晋国大夫、蹇叔、先轸),通过三处预叙完整地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同时呈现出不同国家的立场选择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从叙事重点来看,《烛之武退秦师》是突出一个人物,而《秦晋殽之战》突出的是春秋末年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战争形势。
2.《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请结合评论,比较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不到 400 字,烛之武的“说理过程”占到将近一半,从而突出烛之武的辞令艺术,说理过程层层推进,有情有理。而叙事过程非常简洁,如首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句话呈现两军包围之势,寥寥数字,极具压迫感。第三段“夜缒而出”,一个“缒”字显示烛之武的孤勇和环境之紧张。这也是对《春秋》微言大义写作风格的延续。而《史记》中司马迁擅长肖像和动作描写,如《鸿门宴》中对“樊哙”的形象描写,从神态、动作、语言等角度正面刻画了一个忠诚无畏、粗中有细的将士形象,“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拔剑切而啖之”等描写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