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2-03 21: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二化学
2024.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栏目内。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K 39 Mn 55 Fe 56 Cu 64
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列能作为火箭推进剂的是( )
A.液氢—液氮 B.液氢—液氧 C.液氧—液氮 D.煤油—液氮
2.已知铅蓄电池充、放电的总反应为。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的电离方程式为
B.的溶解平衡表达式为
C.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反应为
D.铅蓄电池充电时的阳极反应为
3.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构建铜锌原电池 B.测定溶液 C.制无水 D.中和滴定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4~6题。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合成氨反应为。
工业上常用氨氧化法制硝酸(如图):将氨和空气混合后先经过热交换器,再通入灼热催化剂铂铑合金网生成NO,经过反应,将与水反应制得硝酸。
4.下列有关合成氨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的
B.反应的(E表示键能)
C.反应在高温和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可提高的平衡转化率
D.反应中每消耗转移电子的数目约等于
5.下列有关合成氨工业和硝酸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合成氨工业中可用空气代替作原料
B.硝酸工业的尾气可以直接排放
C.催化剂铂铑合金网同时降低了正、逆反应的活化能
D.经过热交换器后,反应中的转化率降低
6.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所示的转化可以实现的是( )
A. B.
C. D.
7.下列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为加快锌和稀反应速率:向稀中滴加少量溶液
B.为增大氯水中浓度:向新制氯水中加入
C.为减缓海水中钢铁水闸腐蚀:水闸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
D.为除去锅炉水垢中的:用饱和溶液浸泡预处理
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向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比值减小
B.常温下,的氨水与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呈酸性
C.电解精炼铜时,若阳极溶解,则电路中转移电子
D.向悬浊液中通入足量,水中浓度减小
9.电解法制备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接
C.电解时a极电极反应式:
D.电解生成时,理论上有从a极室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极室
10.含的工业废水可通过催化氧化法进行处理。碱性条件下,催化氧化废水中的可能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Ⅰ中元素化合价升高
B.过程Ⅱ的变化可表示为:
C.过程Ⅳ一定放出热量
D.一段时间后,催化剂催化效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成的S覆盖在催化剂表面或进入催化剂空位处
1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或作出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测得溶液的约为9,溶液的约为8 电离出的能力比的强
B 在除去铁锈的铁片上滴1滴含有酚酞的食盐水,静置,溶液边缘出现红色 铁片上有吸氧腐蚀发生
将充满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气体红棕色加深
D 向溶液中先滴加5滴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5滴溶液,出现黄色沉淀
A.A B.B C.C D.D
12.常温下,用溶液滴定的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①所示的溶液中:
B.点②所示的溶液中:
C.点③所示的溶液中:
D.点④所示的溶液中:
13.和反应得到甲烷的主要反应如下:
将一定比例和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装有催化剂的反应管,的转化率、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的平衡选择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时,的实际选择性可能高于的平衡选择性
C.范围内,转化率增大主要是因为催化剂活性增强
D.若使用该催化剂,根据测得数据,实际生产中应选择反应温度约为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61分)
14.(14分)在硫酸工业中,氧化为的反应为:。下表列出了一定比例的和在不同温度和压强时的平衡转化率。
温度/℃ 的平衡转化率/%
450 97.5 98.9 99.2 99.6 99.7
550 85.6 92.9 95.0 97.7 98.3
(1)①根据表中数据判断:________(填“”“”或“”)。
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填“>”“<”或“=”)。
(2)时,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和,反应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为。
①测得时浓度为内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
②时,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
(3)恒温恒容条件下,下列选项中能说明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一定时间内消耗与生成的物质的量相等B.的浓度比是
C.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D.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4)催化氧化的反应过程分两步:第二步反应为,写出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的催化氧化一般在常压下进行,但部分工厂在(约10个大气压)左右进行生产,选择在较高压强下生产,除能加块反应速率,还有的优点是________。
15.(14分)研究氨的制备、应用及氨氮的去除有重要意义。
(1)电解法制氨。
如图1所示的电解池电解溶液可制得氨。工作时,在双极膜(由阴、阳离子膜复合而成)界面处解离成和,分别通过阴、阳离子膜分别进入两侧极室。
图1
①进入极室的离子是________(填“”或“”)。
②产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③电解池工作时,在电极可得到副产品________。
(2)氨的应用。以和为原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合成尿素的反应分两步:
Ⅰ.和生成;
Ⅱ.分解生成。
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①总反应的速率取决于第________步。
②反应的________(用图中能量数据表示)。
(3)氨氮的去除。
用溶液模拟氨氮废水,以镁作阳极、不锈钢作阴极进行电解,可将废水中的转化为沉淀而除去。调节溶液初始,氨氮去除率和溶液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①电解时两极反应式分别为:。
写出废水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②反应以后,氨氮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反而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16.(18分)是白色固体,可用于制备补血剂。某研究小组制备,并对的性质和纯度进行实验研究。
已知:①常温下,
②(无色)
(1)的制取:如图所示,向装置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体经洗气后通入装置丙中的溶液,当溶液的约为7时,滴入溶液,生成沉淀。
①装置乙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溶液(填化学式)。
②溶液呈碱性的原因: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装置丙中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④仅以溶液和溶液为原料制备。补充完整实验方案:________,所得沉淀用蒸馏水洗涤干净。(可使用计)
(2)的性质探究
步骤1.取少量固体,向其中滴加溶液,充分振荡。
步骤2.过滤,取少量无色滤液,向其中加入5滴酸化的溶液,溶液显红色。
①步骤1中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用含和的式子表示]
②步骤2中转化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3)纯度的测定
准确称取制得的样品,加过量稀硫酸溶解,配制成溶液。量取上述溶液于锥形瓶中,用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平行滴定3次,平均消耗标准溶液。
①注入溶液前,滴定管需要进行的操作有:检漏、用蒸馏水洗净和________。
②计算样品中的纯度(写出计算过程)。
17.(15分)氢能源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
(1)氢气的应用
氢气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①“催化重整”步骤每消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②负极上参加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③若进入电极的,理论上负极生成的与正极消耗的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
(2)氢气的制备
乙醇-水催化重整可获得,其主要反应为
反应Ⅰ
反应Ⅱ
在时,若仅考虑上述反应,平衡时和的选择性及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的选择性
①反应的________。
②仅保持温度不变,一定能提高平衡转化率的措施有________。
(3)温度高于时,的平衡产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
④已知。向重整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多孔,其优点是________。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A D C A C D C D B B A
二、非选择题
14.(1)①< ②>
(2)① ②0.78
(3)C
(4)
(5)提高的转化率(或减少尾气中的含量)
15.(1)①



(2)①Ⅱ ②
(3)①
②沉淀部分转化为,释放出的氨氮留在废水中
16.(1)①


④在搅拌下向溶液中逐滴缓慢加入溶液,控制溶液不大于6.5,静置后过滤
(2)①


(3)①用标准溶液润洗2~3次
(2)
17.(1)①


(2)①
②增大或增大水醇比 减小压强
③反应Ⅰ和反应Ⅱ的,温度升高反应Ⅰ和反应Ⅱ的正向进行程度均增大,反应Ⅱ中的消耗量的增幅超过反应Ⅰ中的生成量的增幅
④提高的产率、提供热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