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时精练(三)1.3 速度(后附解析)
一、单选题
1.根据速度定义式,当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瞬时速度,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
A.控制变量法 B.等效替代法
C.理想实验法 D.极限的思想方法
2.下列实例中的“速度”为瞬时速度的是( )
A.100m短跑中,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的速度为16m/s
B.动车在“成都东到天府国际机场”这一路段行驶的速度是170km/h
C.汽车以100km/h的速度通过长江大桥
D.物体在第2秒内运动的速度为100m/s
3.小李坐公交车从荔城到天河,途经各站点到荔城的距离和到达各站点的时刻如图所示,假设公交车行驶路线为直线。则下列关于此公交车说法正确的是( )
A.朱村到中新的平均速度比中新到镇龙的平均速度大
B.从镇龙到天河的位移为60km
C.在荔城到朱村的任何时刻的速度都比中新到镇龙的速度小
D.如果从镇龙到天河的平均速度同中新到镇龙一样,则达到天河的时刻为11:20:00
4.2023年3月首届苏州马拉松在金鸡湖大道鸣枪开炮,马拉松全程42.195千米,路线如图所示,最终中国选手管油胜以2小时15分41秒的成绩获得马拉松男子组第一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2.195千米是此次行程的最大位移
B.2小时15分41秒指的是到达终点的时刻
C.管油胜的平均速度约为
D.研究管油胜比赛中的动作时,不可以将其看成质点
5.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其中不少蕴含着朴素的物理规律,比如关于诗仙李白的千古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轻舟”在任何情形下都可看作质点
B.以“轻舟”为参考系时,“万重山”是静止的
C.“朝辞”中的“朝”指的是时刻,“一日还”中的“一日”指的是时间
D.可通过“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千里”和“一日”估算李白运动的平均速度
6.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问一号”号从地球到火星的位移大小就是其运行轨迹的长度
B.“7月23日12时41分”指的是时间间隔
C.研究“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的轨迹时,可以将探测器看成质点
D.“天问一号”从地球飞到火星的时间决定于它的最大瞬时速度
7.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但可适当一端高一端低
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计时器
C.应先接通电源,待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D.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
8.一支120 m长的抢险救灾队伍沿直线匀速前进,队长从队尾放出的无人机将一份文件送至队首后立即返回,当无人机返回队长处时,队伍已前进了50 m。假设无人机始终沿直线以大小相等的速度飞行,无人机在队首停留及掉头的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则此过程中无人机飞行的路程为( )
A.170 m B.200 m C.240 m D.250 m
9.A、B、C三物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做直线运动,图是它们位移与时间的图像,由图可知它们在t0时间内( )
A.质点A的位移最大 。 B.质点A的路程最小
C.三质点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三质点的平均速率相等
二、多选题
10.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除电源、纸带外,还需选用的仪器是( )
A.停表
B.刻度尺
C.速度计
D.打点计时器
11.下表是唐山站至北京南站的某次列车运行时刻表,设火车在每站都能准点到达、准点开出,运行时间为全程所用总时间,由此可知( )
车站 到时 发时 里程
唐山
滨海北
滨海
军粮城北
北京南
A.列车从唐山站到北京南站的位移为
B.列车全程的平均速率约为
C.列车由军粮城北站到北京南站的平均速率约为
D.列车由唐山站到北京南站共运行
12.交警通常用超声波来测量高速路上的汽车是否超速,已知发射装置间隔2s的时间发出一个超声波。假设一辆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0时刻发出第一个超声波,经过2s的时间发射装置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同时发射第二个超声波,再经过1.6s的时间发射装置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第二个超声波,已知声速为330m/s,该路段的限速为120km/h。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正在靠近发射装置
B.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间距为132m
C.汽车的速度大小约为36.67m/s
D.该汽车未超速行驶
三、解答题
13.一人从甲地出发做变速直线运动,以6m/s的速度用10min水平向右匀速行至乙地,然后休息5min,又以5m/s的速度用10min水平向右匀速到达丙地,此人从甲地到丙地的过程中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14.一辆汽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以72km / h的速度行驶了全程的,接着以30m/ s的速度行驶完其余的,求汽车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15.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x-t图像,根据图像求:
(1)物体在第1s内的位移和在这5s内的路程;
(2)物体在这5秒内平均速度的大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当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瞬时速度,取了时间无限趋近于零的思想,用到的物理方法是极限的思想方法。
答案:D。
2.A
解析:A.100m短跑中,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的速度为16m/s,指的是瞬时速度,A正确;
B.动车在“成都东到天府国际机场”这一路段行驶的速度是170km/h,指的是平均速率,B错误;
C.汽车以100km/h的速度通过长江大桥,指的是平均速度,C错误;
D.物体在第2秒内运动的速度为100m/s,指的是平均速度,D错误。
答案:A。
3.D
解析:A.朱村到中新的位移为15km,时间是20min;从中新到镇龙的位移是10km,时间是10min,根据可知朱村到中新的平均速度比中新到镇龙的平均速度小,A错误;
B.从镇龙到天河的位移为20km,B错误;
C.在荔城到朱村以及从中新到镇龙的运动情况不清楚,故不能比较在荔城到朱村的任何时刻的速度与中新到镇龙的速度大小关系,C错误;
D.中新到镇龙的平均速度是
则如果从镇龙到天河的平均速度同中新到镇龙一样,则达到天河的时间为
则达到天河的时刻为11:20:00,D正确。
答案:D。
4.D
解析:A.42.195千米是此次行程的轨迹长度,是最大路程,不是位移,故A错误;
B.2小时15分41秒指的是持续的时间,故B错误;
C.因为位移不知道,无法计算平均速度,故C错误;
D.研究管油胜比赛中的动作时,管油胜大小形状不能忽略,不可以将其看成质点,故D正确。
答案:D。
5.C
解析:A.“轻舟”能否看作质点要根据具体研究的问题而定,若“轻舟”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可以看作质点(如研究“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对应运动过程的轨迹),否则就不能看作质点(研究“轻舟”在水中的摆动),故A错误;
B.以“轻舟”为参考系时,“万重山”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朝辞”中的“朝”指的是时刻,“一日还”中的“一日”指的是时间,故C正确;
D.“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千里”指的是路程而不是位移,因此只能通过“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千里”和“一日”估算李白运动的平均速率,不能估算平均速度,故D错误。
答案:C。
6.C
解析:A.位移是起点到终点有向线段的长,而“天问一号”号从地球到火星的轨迹不是直线,A错误;
B.“7月23日12时41分”指的是时刻,B错误;
C.研究“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的轨迹时,可以忽略“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将探测器看成质点,C正确;
D.“天问一号”从地球飞到火星的时间决定于它的平均速度,D错误。
答案:C。
7.B
解析:A.实验时,长木板一般平放,适当一端高一端低也可以,但要保证拉小车的绳与板面平行,故A不符题意;
B.释放前,小车应靠近计时器,但不能紧靠,故B符合题意;
C.为了提高纸带利用率,应先接通电源,待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故C不符题意;
D.为了实验安全,小车在到达定滑轮前,应使小车停止运动,故D不符题意;
答案:B。
8.D
解析:设无人机的飞行速度为v1,队伍行进的速度为v2,无人机从排尾赶到排头所需时间为
无人机从排头赶到排尾所需时间为
队伍行进50米所需时间为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整理得
解得
舍去
无人机飞行的路程
答案:D。
9.C
解析:AB.由图可以知道,物体经过的路线不一样,但它们的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位移相同,路程不同,质点A的路程最大,质点B和C的路程相同,AB错误;
C.由图可以知道,物体的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位移相同,用的时间也是相同的,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它们的平均速度是相同的,C正确;
D.物体经过的路线不一样,路程不同,质点A的路程最大,质点B和C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根据平均速率的定义,则B和C的质点的平均速率相等,且小于质点A的平均速率,D错误。
答案:C。
10.BD
解析:实验中,除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钩码、纸带、电源外,还需选用的仪器是刻度尺与打点计时器,答案:BD。
11.CD
解析:A.列车从唐山站到北京南站的路程为,故A错误;
B.列车全程的平均速率
故B错误;
C.列车由军粮城北站到北京南站的平均速率
故C正确;
D.由表格可知,列车由唐山站到北京南站共运行,故D正确。
答案:CD。
12.AC
解析:AB.第一次超声波接触汽车时发射装置与汽车之间的距离
第二次超声波接触汽车时发射装置与汽车之间的距离
则汽车两次接收超声波的间距为
汽车向发射装置靠近,故A正确,B错误;
CD.由题意可知,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时的时间间隔为1.8s,则汽车的速度为
约为132km/h,显然该汽车超速行驶,故C正确,D错误。
答案:AC。
13.
解析:此人向右运动的位移大小是
平均速度为
14.96km/h
解析:设全程长为x,平均速度为,则
其中:
而v1=72km/h v2=30m/s=108km/h
可得:
=km/h = 96km/h
15.(1)10m,50m;(2)
解析:(1)物体在第1s内的位移
5s内的路程
(2)物体在这5秒内位移为
物体在这5秒内平均速度的大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