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 鲁科版 物理选必修1 全册过关综合性考试 C卷
试卷后附解析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添加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1.2019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从大连造船厂出发,在护卫舰群的护航下,下午4时到达海南三亚某军港并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的舷号为“17”。连日来,海军山东舰在某海域执行密集试验训练任务。如图所示为歼-15舰载战斗机正在进行舰上起飞训练。作为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坚持疫情防控和试验训练两不误。以下描述航母及舰载战斗机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航母上舰载战斗机为参考系,航母是运动的
B.以航母上舰载战斗机为参考系,甲板上的战斗机是运动的
C.以天空中盘旋的战斗机参考系,甲板上的战斗机是静止的
D.以天空中盘旋的战斗机为参考系,航母是运动的
2.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弹簧秤两端同时受到大小均为4N且方向在同一直线的水平拉力作用,则平衡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
A.0 B.4N C.8N D.无法确定
3.如图所示,竖直墙面上固定两相同支架作为锅盖架,材质均匀、边缘光滑的圆形锅盖竖直置于其上,锅盖仅与两支架接触,两接触点分别是A点和B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锅盖受到的弹力是由锅盖形变产生的
B.若两支架等高,则锅盖对两支架A点和B点的弹力大小相同
C.两等高支架间距越大,锅盖对两支架的弹力的合力越大
D.若两支架不等高,则锅盖对两支架的弹力的合力比等高时的大
4.如图,在挪威的两座山峰间夹着一块岩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赏,该景观可简化成如图所示的模型,右壁竖直,左壁稍微倾斜。设左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由于长期的风化,θ将会减小,石头与山崖间的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若石头质量一定,θ减小,石头始终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山崖左壁对石头的作用力将减小
B.山崖右壁对石头的作用力增大
C.山崖对石头的作用力减小
D.石头受到的合力将增大
5.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方向,甲质点的速度为3m/s,乙质点的速度为-5m/s,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80m
C.因为+3>-5,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D.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表示运动的方向
6.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在t=0时刻由静止开始运动,某时刻乙车匀速通过甲车的出发点,如图所示,甲车的x—t图像是一条抛物线,两车的x—t图像在t=4s时相切(乙车的x—t图像未画出),两车均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的速度变化率逐渐增大
B.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为8m/s2
C.乙车的速度大小为8m/s
D.t=2s时,乙车通过甲车的出发点
7.一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的过程可看成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刹车开始第一秒内与最后一秒内的位移之比为K,刹车距离为x,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的数值为( )
A. B. C. D.
评卷人得分
二、多选题
8.如图所示为杭州亚运会期间中国体操选手在表演自由操时的动作,运动员双手伸开一定角度,两手臂对称支撑,身体竖直倒立保持静止(头未着地)。然后双手保持对称缓慢向中间移动直至与双肩同宽,这一过程身体始终保持竖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对人的作用力保持不变
B.地面对人的作用力逐渐增大
C.每个手掌所受地面的作用力都在逐渐减小
D.每个手掌所受地面的作用力都在逐渐增大
9.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与物体的速度、速度变化量没必然关系
C.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D.物体A的加速度为3m/s2,物体B的加速度为-4m/s2,则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10.为了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我国羽毛球运动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原地纵跳摸高训练.已知质量m=50 kg的运动员原地静止站立(不起跳)摸高为2.10m,比赛过程中,该运动员先下蹲,重心下降0.5m,经过充分调整后,发力跳起摸到了2.90m的高度.若运动员起跳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影响,g取10 m/s2.则( )
A.运动员起跳过程处于超重状态
B.起跳过程的平均速度比离地上升到最高点过程的平均速度大
C.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为800 N
D.从开始起跳到离地上升到最高点需要0.65 s
11.如图(a)所示,质量分别为1kg、2kg、3kg的三个物块A、B、C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根轻绳跨过固定在竖直墙上的轻质定滑轮恰好水平连接着物块A和C。现对物块B施加一水平拉力F,物块A、B、C的加速度a与水平拉力F的关系如图(b)所示(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已知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块A、B间的动摩擦因数,物块B、C间的动摩擦因数可能为( )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三、实验题
1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周期为T=0.02s的计时器记录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共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刻度线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点的距离d1、d2、d3.
(1)读出距离:d1=1.20cm,d2= cm,d3= cm;
(2)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表达式为v2= (用题中字母表示).
(3)小车的加速度表达式为a= (用题中字母表示)
1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A.控制变量法 B.理想实验法
C.等效替代法 D.实验推理法
(2)关于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在细线的下端悬挂钩码,使小车在线的拉力作用下能匀速下滑
B.实验前应调节滑轮高度,使滑轮和小车间的细线与木板平行
C.每次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后都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D.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3)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Hz,周期为 秒。
(4)已知实验中得到的记录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的点为计数点,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得D点的速度为 m/s,小车加速度的大小a= m/s2(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评卷人得分
四、解答题
14.一辆车以v=15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故突然急刹车,随后停了下来,刹车时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5m/s2。
(1)求汽车从刹车到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t;
(2)汽车从刹车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距离x。
15.一辆沿平直路面以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如图所示某时刻开始以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求:
(1)计时开始后汽车末的速度大小;
(2)计时开始后汽车内运动的位移大小。
16.某同学利用数码照相机连拍功能研究运动物体的残影,拍摄过程中每次曝光以及曝光之间的时间间隔固定不变。实验者使一弹性小球从某砖墙前自由落下的同时开始连拍,观察到如图14所示的情景(图中1、2、3……是由于小球的运动而在照片上留下的模糊径迹)。测得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5cm,第3、9条径迹的长度分别为2.2cm和8.2cm,小球刚好在第9次曝光结束时与地面碰撞,从下落点到第9条径迹上端共有16层砖的厚度,整个过程不计空气阻力及碰撞时间。求:(g取10N/kg)
(1)连拍过程中的单次曝光时间。
(2)相机每隔多长时间曝光一次。
(3)若小球每次与地面碰后速度反向,大小仅为碰前的一半,试计算第25次曝光开始后多久小球触地。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AB.航母上有舰载战斗机和战斗机,它们随航母一起在海上航行,没有发生相对位移,所以以航母上舰载战斗机为参考系,航母和甲板上的战斗机都是静止的,故AB错误;
CD.天空中盘旋的战斗机相对于航母和甲板上的战斗机发生相对位移,所以以天空中盘旋的战斗机为参考系,航母和甲板上的战斗机都是运动的,故C错误,D正确。
答案:D。
2.B
解析:弹簧秤两端同时受到大小均为4N且方向在同一直线的水平拉力作用,平衡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一端拉力的大小,即为4N。
答案:B。
3.B
解析:A.锅盖受到的弹力是由锅盖架形变产生的,故A错误;
B.若两支架等高,根据对称性,两支架对锅盖的弹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同,设为,设支架A点和B点对锅盖的弹力大小分别为、,根据平衡条件,两弹力水平方向分力相等,则
得
设锅盖对两支架A点和B点的弹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
因此
故B正确;
C.设锅盖质量为,两支架对锅盖的弹力的合力
大小不变,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两等高支架间距变大,该合力仍不变。由牛顿第三定律得,两等高支架间距越大,锅盖对两支架的弹力的合力不变。故C错误;
D.若两支架不等高,则两支架对锅盖的弹力的合力与等高时一样大,都等于锅盖的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得,若两支架不等高,则锅盖对两支架的弹力的合力与等高时的一样大。故D错误。
答案:B。
4.B
解析:AB.对石头进行受力分析,受到重力、两边山崖对它的弹力,如图
由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可知,山崖左壁对石头的作用力为
山崖右壁对石头的作用力为
θ减小,则F1增大,F2增大,故A错误,B正确;
C.石头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山崖对石头的作用力始终与石头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山崖对石头的作用力保持不变,故C错误;
D.石头受到的合力始终为零,保持不变,故D错误。
答案:B。
5.C
解析:A.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所以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故A正确;
B.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s后甲的位移大小为
乙的位移向左,大小为
甲、乙两质点相距
故B正确;
CD.速度正负号的物理意义表示运动方向,数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故C错误,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答案:C。
6.D
解析:AB.由题意及图像可知,甲的位移x和时间t的关系为
可得出甲是以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速度变化率不变,故AB错误;
C.由A选项可知,当t=4s时,甲的速度为16,由于两车的x—t图像在t=4s时相切,故乙的速度也为16,故C错误;
D.乙车通过甲车的出发点到两车相切的时间
故D正确。
答案:D。
7.D
解析:设整个过程时间为t,加速度大小为a,则第1s内位移
最后1s内位移
解得
整个过程平均
答案:D。
8.AC
解析:人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始终等于重力,设T与竖直方向夹角为,则
,
支持力不变,减小,地面对手掌摩擦力减小,故作用力减小。
答案:AC。
9.BC
解析:AC.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故A错误、C正确;
B.加速度大小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没有必然关系,故B正确;
D.加速度是矢量,正负号表示的是加速度的方向,不表示大小,所以A的加速度小于B的加速度,故D错误。
答案:BC。
10.AD
解析:A. 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可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所以运动员起跳过程处于超重状态,故A正确;
B. 在起跳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起跳过程的平均速度 ,运动员离开地面后做竖直上抛运动,离地上升到最高点过程的平均速度 ,即两者相等,故B错误
C.运动员离开地面后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可知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解得:
,
对运动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解得: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对地面的压力为1560N,故C错误
D. 起跳过程运动的时间
,
起跳后运动的时间
故运动的总时间 ,故D正确;
11.BD
解析:根据题意,由图中信息可得,当拉力
若物块A、B一起滑动,对系统A、B有
对C有
解得
当拉力
物块A、B发生相对滑动,对A有
对B有
对C有
解得
当拉力
若物块B、C一起滑动,对系统B、C有
对C有
解得
当拉力
物块B、C发生相对滑动,对C有
对B有
对A有
解得
答案:BD。
12. 5.40 12.00
解析:(1)[1][2].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点的距离分别是1.20cm,5.40cm,12.00cm.
(2)[3].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得:
(3)[4].根据遂差法得加速度为:
则有:
;
13. A B 0.02
解析:(1)[1] 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2)[2] A.平衡摩擦力时,应不挂钩码,使小车拖着纸带能在木板上匀速下滑。故A错误;
B.实验前应调节滑轮高度,使滑轮和小车间的细线与木板平行。故B正确;
C.每次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后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C错误;
D.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释放小车。故D错误。
答案:B。
(3)[3]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Hz,周期为
(4)[4] 依题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根据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得
[5] 根据逐差法,可得小车加速度的大小为
14.(1)3s;(2)22.5m
解析:(1)汽车经过时间t速度减为零,则有
(2)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则有
15.(1)22m/s;(2)48m
解析:(1)计时开始后汽车末的速度为
(2)计时开始后汽车内运动的位移为
16.(1)0.02s;(2)0.05s;(3)0.0075s
解析:(1)块砖的平均厚度为,下落点到第9条径迹上端时间
从下落点到第9条径迹下端时间
则单次曝光时间
(2)第3条径迹中间时刻速度
第9条径迹中间时刻速度
又
其中,则相机曝光的时间间隔
(3)第9次曝光结束时的触地后反弹速度
从此时开始,第n次反弹速度
从此时开始,到第n次反弹经历的总时间
又第9次曝光结束到第25次曝光开始经历时间为0.78s,即第25次曝光在第3次反弹到第4次反弹之间
或数列求和
则第25次曝光开始到小球触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