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毒
教学目标:
???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 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
??? 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 教师: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
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设疑,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症状、特征、传染途径艾滋病的预防
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大屏幕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病毒的发现过程
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有目的的学习。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给予评价
病毒特征:小,纳米计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
列举一些自认为能代表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关系的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比较接近的对比关系。进一步认识病毒“小”的特征。分析,解释原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病毒。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毒“小”的特征。
启发:病毒有多小?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引导大屏幕课件展示讲解:病毒对于细胞相当于篮球与一个摩天大厦。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大小。实例说明: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老师马上说你一定查不到。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给予评价
病毒形态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病毒的生活:生活在活细胞内。与病毒有关的疾病:流感,鸡瘟,口蹄疫,肝炎,烟草花叶“病”。
观察大屏幕图片,识别几种病毒形态。观察,认识病毒结构。观察,了解病毒的生活,强化记忆病毒结构。能说出病毒结构。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通过收集的资料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列举病毒引起的疾病。关注病毒带来的危害。观察图片。
大屏幕出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几种基本形态。大屏幕展示:病毒结构;动画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以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为例。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给予评价引导: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还知道哪些病与病毒有关?大屏幕展示各种疾病图片。
病毒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通过观察动画,在教师提示下得出:大肠杆菌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会问:为什么称大肠杆菌噬菌体而不称大肠杆菌病毒?
举手答:防止得肝炎病。
图片展示引导: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将患病的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给予评价大屏幕动画重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提出疑问:大肠杆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叫什么病毒?(可以告诉学生大肠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肠内的细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解答:很好,善于动脑,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肝炎疫苗的请举手。问:肝炎疫苗的作用。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疫苗──减毒病毒。转基因,基因治疗。
惊讶,提问:肝炎疫苗是用来防治病的,怎么会是病毒?恍然大悟,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用所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尝试说明“糖丸”的作用。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认同知识的作用,用自己课堂获得的相关知识、信息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并强化学习内容。
解说:肝炎疫苗中也有病毒。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不错,你们只知道病毒能带来疾病,其实病毒也能为人带来益处(解说肝炎疫苗的防病原理)。引导提示:“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想一想它怎样预防小儿麻痹?评价解说: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通过人类可以利用病毒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学生解答刚开始课上提出的疑问,给予指导和提示,了解本课目标到达程度。
课件14张PPT。病毒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
破坏农牧业生产
极个别的例外脊髓灰质炎艾滋病恐水病口蹄疫甲肝麻疹SARS焚烧病牛尸体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禽流感病毒郁金香碎色病澳洲利用病毒
消灭兔子课件15张PPT。第五章病毒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1、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3、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十九世纪末
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
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发现了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滤过性病毒”。
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
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证明了口蹄疫也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
20世纪初
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结论:病毒是比细菌还小的生物。一、病毒的发现过滤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
科学探究病毒的特征:小 大约10亿个细菌等于一颗小米粒大
大约3万个病毒等于一个细菌大
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
(1纳米=一百万分之一毫米)
二、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三、病毒的种类和生活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的种类2.病毒的生活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它活细胞。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病毒往往通过空气、水、伤口、血液、蚊虫叮咬等途径进行传播。 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模式图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比较看看:大肠杆菌T4噬菌体病毒的繁殖 1235病毒的繁殖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病毒的传播,会引起人、动物、植物的多种疾病。引起人的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等;
引起动物的疾病有猪瘟、鸡瘟等;
引起植物的疾病有小麦丛矮病、枣疯病等。
这些病毒不仅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给农业、畜牧业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 2、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根据噬菌体具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特性,人们就利用噬菌体来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例如,烧伤病人容易感染绿脓杆菌,引起化脓性炎症,于是,人们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就能有效地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另外,利用专门寄生在昆虫细胞里的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