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时精练(十)2.5 电容器(后附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电学元器件属于电容器的是( )
A. B.
C. D.
2.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质量块左侧连接轻质弹簧a,上下与b、c光滑接触但不连接,右侧连接电介质,弹簧a、b、c与电容器固定在外框上,质量块可带动电介质移动改变电容,则( )
A.若传感器从静止开始向上加速,电容器将要充电
B.若传感器从静止开始向下加速,电容器将要充电
C.若传感器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电容器将要放电
D.若传感器从静止开始向右加速,电容器将要放电
3.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量的一种方法,所定义的物理量只与两者比值有关,与单个物理量的大小无关。下列各物理量中不属于比值定义法的是( )
A.E = B.I = C.φ = D.C =
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和CD为两个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AB板间有一点P,闭合开关K,待电路稳定后将开关断开。现将CD板间一有机玻璃板(图中未画出)抽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D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增大
B.P点电势降低
C.AB两板间的电场强度减小
D.电阻R中有向右的电流
5.让平行板电容器正对的两极板带电后,静电计的指针偏转一定角度。不改变A、B两板所带电荷量,且保持两板在竖直平面内。现要使静电计指针偏转角变大,下列做法中可行的是 ( )
A.保持B板不动,A板向下平移
B.保持B板不动,A板向右平移
C.保持A、B两板不动,在A、B之间插入一块金属板
D.保持A、B两板不动,在A、B之间插入一块绝缘介质板
6.如图所示是某电容式话筒的原理示意图,E为电源, R为电阻,薄片P和Q为两金属板。 从左向右对着振动片P说话,P振动而Q不动。在P、Q间距增大的过程中 ( )
A.电容器的电容增大 B.P上电量保持不变
C.点M的电势比点N的低 D.点M的电势比点N的高
7.如图所示,A、B是构成平行板电容器的两金属极板,当开关S闭合时,在P点处有一个带电液滴处于静止状态.现将开关S断开后,再将A、B板分别沿水平方向向左、右平移一小段距离,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容器的电容增加
B.电阻R中有电流流过
C.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
D.若带电液滴仍在P点其电势能减小
二、多选题
8.下列家电中,使用电容器的有( )
A.音响功率放大器 B.收音机
C.照相机 D.电热水壶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是平行板电容器的两金属板。先将电键S闭合,等电路稳定后将S断开,并将B板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容器的电容变小 B.电容器内部电场强度变大
C.电容器两极板电压变大 D.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大
10.如图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正极板接地,在两极板之间有一正点电荷。以Q表示电容器电量,E表示两极板间电场强度,φ表示负极板电势,表示正点电荷在Р点的电势能,将正极板向下移动距离d至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则( )
A.电容器的电量Q不变,φ升高
B.P点的电势降低
C.E不变,P点与负极板的电势差不变
D.正点电荷在Р处的电势能不变
三、实验题
11.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给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两极板上的电荷量几乎不变,若将板上移,电容器的电容 (填“变小”、“变大”或“不变”),静电计指针的偏角 (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2)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没有影响的是 。
A.极板的材料 B.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C.两极板的正对面积 D.两板间的距离
12.小彭同学根据电容的定义式测量某一电容器的电容,他利用电流传感器测量电容器上充电的电荷量,实验原理如图甲所示,其中电源电动势E=15V,内阻r=2.0Ω,R=200Ω,开始时电容器C不带电。电流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其作用可以观察和描绘电容器充电时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线。接通开关S,电源对电容器充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求充电完成时,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 ,该电容器的电容C= 。
13.如图所示是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的实验装置,输出电压恒为10V。
(1)开关S接1时,电容器充电,充电开始时电路中的电流比较 (填“大”或“小”);
(2)开关S接2时,电容器放电,流经G表的电流方向为 (填“向左”或“向右”);
(3)将G表换成电流传感器,电容器充电完毕后再放电,其放电电流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已知该图像所围面积约为图中42小格的面积,电容器的电容值约为 F(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4.在“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放电过程”的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8V直流电源E、电容器C、单刀双掷开关S、定值电阻R、电流传感器、计算机。实验时,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原理图连接好电路,把开关S掷向1端电源向电容器充电完毕后,再把开关S掷向2端,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如图乙所示。
(1)请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在图丙中完成实物图连线。( )
(2)电路中的定值电阻R= kΩ(保留2位有效数字);若其他器材不变,换用阻值更大的定值电阻R做该实验,则电容器的放电时间 (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3)电容器C的电容约为 μF(保留2位有效数字)。
15.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1)若将开关S打到1,电容器上极板带 填“正”或“负”电,再将S打到2,通过A表的电流方向向 填“左”或“右”。
(2)实验中所使用的电容器如图乙所示,当电容器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时,电容器正极板带电量为 C。(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下列关于电容器充电时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两极板间的电压U的关系、电容器放电时电路中的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由题图可知,A为电阻箱,B为电容器,C为静电计,D为滑动变阻器。
答案:B。
2.D
解析:AB.若传感器从静止开始向上或向下加速,质量块带动电介质相对极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电容器两极板间介电常量不变,电容器的电容不变,既不充电也不放电,故AB错误;
C.若传感器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质量块受到向左的弹力,将带动电介质相对极板向右移动,所以电容器两极板间介电常量增大,根据
可知电容器的电容C增大,而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U不变,所以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增大,电容器将要充电,故C错误;
D.若传感器从静止开始向右加速,质量块受到向右的弹力,将带动电介质相对极板向左移动,所以电容器两极板间介电常量减小,根据
可知电容器的电容C减小,而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U不变,所以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减小,电容器将要放电,故D正确。
答案:D。
3.B
解析:A.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新的物理量与比值的两个物理量的大小没有关系。电场强度E与力F和电量q没有直接关系,属于比值定义法,A错误;
B.电流I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R成反比,不属于比值定义法,B正确;
C.电势φ与电势能Ep和电量q没有直接关系,属于比值定义法,C错误;
D.电容C与电量Q和电压U没有直接关系,属于比值定义法,D错误。
答案:B。
考点:比值定义法。
4.D
解析:A.将玻璃板抽出CD板间,则相对介电常数减小,其他条件不变,由
可知,CD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减小,故A错误;
BC.电容器两板间电压
断开开关后,两电容器总电荷量不变,由于CD电容器的电容减小,AB电容器电容不变,所以电容器两板间电势差均变大,由
可知,AB板间电场强度变大,则P点与B板间的电势差变大,因为B板接地电势始终为零,则P点电势升高,故BC错误;
D.由于抽出玻璃板的过程中,电容器两板间电势差变大,由公式
知QAB增大,所以AB电容器充电,B板带负电,故电阻R中有向右的电流,故D正确。
答案:D。
5.A
解析:A.保持B板不动,A板向上平移,减小两极板的正对面积S时,由电容的决定式C=分析可知电容C减小,而电容器的电荷量Q不变,则由C=得到,板间电压U增大,静电计的指针偏角变大,故A正确;
B.保持B板不动,A板向右平移,使两极板靠近一些时,板间距离d减小,由电容的决定式C=分析可知电容C增大,而电容器的电荷量Q不变,则由C=得到,板间电压U减小,静电计的指针偏角变小,故B错误;
C.保持A、B两板不动,在A、B之间插入一块金属板,相当于板间距离d减小,则由B可知静电计的指针偏角变小,故C错误;
D.保持A、B两板不动,在两极板间插入一块绝缘介质板时,由电容的决定式C=,分析可知电容C增大,而电容器的电荷量Q不变,则由C=得到,板间电压U减小,静电计的指针偏角变小,故D错误。
答案:A。
6.D
解析:A.根据
可知两极板间距离增大,电容减小,A错误;
B.由于电容器与电源连接,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根据
可知电容器的带电量减小,B错误;
CD.Q极板的正电荷将通过电阻R和电源流向负极板,因此M点的电势高于N点的电势,C错误,D正确。
答案:D。
7.D
思路:在电容器的电量不变的情况下,将A板左移、B右移,则导致电容变化,电压变化,根据E=U/d与C=相结合可得E=,从而确定电场强度是否变化.根据EP=qψ,和U=Ex,可确定电势能的变化.
解析:A. 根据C=,当A板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B板向右平移一小段,S减小,电容器电容C减小,故A错误;
B.因开关S断开,电容器无法充、放电,电阻R中无电流流过,故B错误;
C. 根据E=U/d与C=相结合可得E=,因电量Q不变,S减小,故电场强度E增大,故C错误;
D. 因场强增大,导致P点与B板的电势差增大,因B板接地,电势为零,即P点电势升高,带电粒子带负电,根据EP=qψ,带电液滴仍在P点时电势能减小,故D正确;
答案:D.
8.ABC
解析:音响功率放大器、收音机以及照相机中都使用电容器;而电热水壶中不使用电容器;答案:ABC。
9.AC
解析:D.电路稳定后将S断开,电容器带电量不变,选项D错误;
AC.B板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电容器两板间距离增大,电容器的电容
则C减小;电容器带电量不变,则电容器两板间电压
则U增大,故AC正确;
B.电容器带电量不变,电容器两板间距离增大;据
可得电容器内部场强
则E不变,故B项错误。
答案:AC。
10.AC
解析:A.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电容器的电量不变。将正极板移到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板间距离减小,由
, ,
得
可知板间场强E不变,电容C增大,而电量Q不变,又由公式分析得知板间电压U减小。又
得升高,A正确;
B.设上极板到P点的距离为,上极板与P点的电势差
因为不变,减小,所以减小。又
P点的电势升高,B错误;
C.设P点与负极板的距离为,P点与负极板的电势差为
因为不变,不变,P点与负极板的电势差不变,C正确;
D.正点电荷在Р处的电势能
因为,升高,正点电荷在Р处的电势能增大,D错误。
答案:AC。
11. 变小 变大 A
解析:(1)[1][2]使电容器带电后与电源断开,则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电荷量不变,根据
若仅将板M适当上移,则电容器两极板的正对面积减小,电容变小,所以两极板电势差U增大,则静电计指针的偏角将变大。
(2)[3]电容器电容决定式
极板的材料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没有影响,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12. 3.75×10-2C 2.5×10-3F
解析:[1][2] 电容器充电完成时电路中没有电流,相当开关断开,则电容器两端电压等于电动势
E=15V
根据横轴与纵轴的数据可知,一个格子表示的电量为2.5×10-3C,由大于半格算一个,小于半格舍去,因此图象所包含的格子个数为15,所以电容器释放的电荷量是
2.5×10-3C×15=3.75×10-2C
图线代表的电容器电容
13. 大 向左 1.7 × 10-3F
解析:(1)[1]开关接1时,对电容器充电,由于开始时电容器两极板不带电,所以开始时充电电流比较大;
(2)[2]当开关S接2,放电时正电荷从上极板流出,所以流经G表的电流方向是向左;
(3)[3]根据
q = It
可知放电电流随时间变化曲线与x轴所围面积即为通过的电荷量,图像下共有42格,所以电容器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约为
Q = 42 × 0.001 × 0.4C = 1.68 × 10-2C
而所加电压
U = E = 10V
所以电容
14. 2.5 变长 4.9×102~5.1×102
解析:(1)[1]实物图连接如下图所示
(2)[2][3]已知电容器的起始电压为8V,刚开始放点时电流由图可得为3.2mA,根据
得
因为电容的电量是一定的,由
可得阻值越大,电流越小,时间会变长;
(3)[4]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在数值上等于图像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确定每个小方格所对应的电荷量值,纵坐标的每个小格为0.2mA,横坐标每个小格为0.4s,则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荷量的数值为
曲线下方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为50个,由曲线下方的方格数与q的乘积即得电容器所带的电荷
根据电容的定义式
15. 正 左 2.6 BD/DB
解析:(1)[1]电容器充电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极板带正电,则电容器上极板带正电。
[2]将S打到2,电容器放电,正电荷向左定向移动,所以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方向向左。
(2)[3]实验中所使用的电容器如图乙所示,显然额定电压为5.5V,电容C=0.47F,当电容器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时,电容器极板上所带电量
(3)[4]AB.根据电容器的定义式,可知,电压随着电量均匀增加,故A错误,B正确;
CD.电容器放电过程中随着电荷量的减少,电压也减少最终为零,而放电时电流肯定减小的,且减小的越来越慢,故C错误,D正确。
答案:B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