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推选冢宰重臣等重大决策,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见。西周的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之职责。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基层政权实行自治 B.儒家德治理念盛行
C.保留原始民主传统 D.监督机制较为健全
2.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未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 )
A.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B.注重形式降低行政效率
C.考核官员依据法家思想 D.中央垂直管理各级官员
3.大量的文献记载表明,历代帝王、当朝皇帝、良臣功将、历史圣贤等人物是唐代肖像画的重要内容。这种肖像画主要被创作图形于凌烟阁、大明殿等殿阁的壁面上以供众人观瞻。除此以外,皇帝还经常命画师将受到赐封的功臣写真画于宗庙之壁以示表彰。这表明当时( )
A.绘画的政治性功能凸显 B.士人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C.文化的世俗化趋势增强 D.绘画技法逐渐走向成熟
4.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婚姻择偶自由 B.等级差别消失 C.门第观念淡化 D.察举制度发展
5.下表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赋税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B.商税已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
C.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 D.明清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6.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但在博物院典藏的清代档案中,发现一件进呈给溥仪的奏折,时间标注为“宣统十六年七月”。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宣统朝只有三年,应该是清政府官员误植年代的奏折
B.清帝虽退位,政府仍同意其继续使用帝号和原有纪年
C.洪宪帝制时,为获满族支持而以宣统纪年进呈的奏折
D.满洲国成立,其政府官员上奏给溥仪,故以宣统纪年
7.民国初年,国内各地度量衡各异,北洋政府完全照搬万国公制,提出度量衡改革方案,终未能实施。1914年,在农商总长张謇主持下,提出改革过渡期“旧制与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试点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度量衡改革旨在( )
A.调和新旧经济体制的冲突 B.消除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
C.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秩序 D.抑制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8.下图是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接受降书时,何应钦是否弯腰?有众多不一样的解释。事件亲历者冷欣说:“中方桌子的宽度大约是日方的三倍大,何应钦正前方摆了一个方形的话筒,日方递交降书时身体不能过于靠前,以免碰到话筒,以致何应钦不得不弯下腰才能接到降书。”冈村宁次回忆说:“小林总参谋长呈交降书敬礼时,何总司令却不由得站起来作了答礼,看到我这位老朋友的温厚品格,毕竟是东方道德。”台湾作家李敖对何应钦进行了抨击:“怎么你打赢战争的人的腰弯得比这个打败了的人还多呢……丢人丢死了。”这说明( )
A.历史解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
B.历史解释要尽可能全面考察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C.“上帝就在细节里”,一张照片足以还原整个历史事件
D.无论后人多么努力,都永远无法确知曾经发生了什么
9.1960年5月,毛泽东表示:“我们不感到英国对我们是个威胁,也不认为法国对我们是个威胁。”1963年9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划分“两个中间地带”“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这反映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确立 B.中国政府积极拓展外交空间
C.中国已摒弃了意识形态斗争 D.美苏两极格局优势地位变化
10.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11.阿里斯提德、地米斯托克利、客蒙、米尔提亚德等杰出军政人物被判流放或被“扔进地坑”;伯里克利虽然侥幸逃脱了死刑,但被指控为窃贼并被罚款;指挥阿吉纽西海战获胜的八个将军凯旋后立即被判死刑;等等。这些案例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B.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
C.通过专制保障民主 D.民主经常被贵族操控
12.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 )
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 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
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 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
13.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最后议定书》规定,对于必须或将要更换“主人”的各国,对其本国居民和外国人,应给予其6年期限,处理其所得财产,并给予其选择所属国家的权利。这一规定( )
A.避免了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 B.构建了欧洲均势的格局
C.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D.促进了外交制度的建立
14.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1957年3月3日 成功进行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 比美国早9个月
1957年10月4日 成功向太空发射一枚人造卫星 比美国早近4个月
1961年4月12日 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安全返回地面 比美国早10个月
A.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B.改革严重阻碍了苏联科技的进步
C.苏联率先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D.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绝对优势
15.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说:“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并非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而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此掌握立法权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该学者意在强调西方法律( )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突出权力结构制衡
C.坚持程序公正合理 D.具有鲜明阶级属性
16.下图是2022年中国日报网记者创作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最想表达的是( )
A.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B.揭露美国滥用金融手段
C.美国固守冷战对抗思维 D.美国介入战争冲突牟利
二、材料题
17.古云“善事父母为孝”,汉代经董仲舒的合理改造,孝悌观念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成为以后中国社会的一种伦理信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木简有文载:制诏御史曰“高皇帝以来至本二年(公元前72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始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得出入官府……市卖复毋所与。”“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注:汉低级官职),入宫廷不趋……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甘肃省博物馆藏文物王杖简
材料二: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范晔(南朝)《后汉书·礼仪志》
材料三:丞相故事,四科取士。……及刺史两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举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下,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续汉书·百官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史料类型和史料价值上的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代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伊斯兰土耳其国家对基督教世界的步步紧逼使西欧的处境和空间不容乐观,在内外困境之下,西欧国家迈出了新的一步。
第六编:新兴的西方世界,1500-1763年
第3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3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3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3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目录节选
材料二:美国为了不让别国商品染指美国市场,于1930年6月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共有890种商品提高了进口税率,其中50种从免税改为征税,平均进口税率提高到40%的新高度。……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日本轻纺工业依靠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等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和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产品。英国在其主要的棉纺织品海外市场迅速溃败。面对日本的疯狂倾销,各国群起而攻之。……1932年世界贸易总额降至1929年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国家迈出了新的一步”的有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欧解决其“处境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作者以1763年划界的理由。
(2)指出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负面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危机最终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对国际关系危机的认识。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画报》:大国脸谱,时代变迁
材料:1950~1965年《人民画报》的封面以工人作为封面图片的有23幅,农民18幅,儿童28幅,少数民族群众10幅,军人6幅。例如:1955年12期封面,农村合作社农民手捧着丰收的稻谷,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展现了农民春风满面、欢乐和幸福的形象。1957年第5期封面是鞍山钢铁厂生产的夜景。
1977~1999年《人民画报》的封面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呈多样态势,体育健儿、影视明星、科研人员、风景花卉等频频出现。封面人物中演艺人员达44幅,运动员24幅,科学工作者17幅。例如:1980年第8期为女排运动员赛场扣球的画面;1997年第4期为影视演员;1998年第5期是骑着自行车的北京大学校长。
2000~2016年《人民画报》的视野不局限于国内,封面设计、排版和图片设计方面更具国际风格;选择内容愈益丰富,不管是政府官员、行业大腕还是普通百姓,人物形象生动丰富。例如:2003年第11期封面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及成功返回,整张图片通过电脑合成技术将三种元素组合到一起,图片中心为宇航员杨利伟。2004年第9期封面是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的冠军刘翔。2014年有5期封面反映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的外事活动。
——摘编自朱子涵《大国脸谱,时代烙印——〈人民画报〉的封面变迁》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在西周的国家大政方针和基层治理中,都体现出尊重公众意见的做法,这反映了原始民主的遗风,C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对民众意见的重视,未涉及基层自治,排除A项;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周原始民主的传统,未涉及监督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明确要求必须用文书来处理政务,说明秦朝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A项正确;“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仅体现文书管理的相关法律,无法体现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排除C项;“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说明政府注重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强调依靠公文来传递政务信息,没有体现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表现历代帝王、当朝皇帝、良臣功将、历史圣贤等人物是唐代肖像画的重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下诏为功臣、贤士图形,以作对其功绩才能的表彰嘉奖,使朝臣和平民百姓们在观瞻这些肖像时,生发敬仰之心,从而达到教化之目的,这些都是其宣扬治乱兴废、记功颂德、用来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可见唐朝绘画有着政治性功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绘画的政治性功能,与士人群体数量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世俗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绘画的技法如何,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宋代阶层流动频繁,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自由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等级差别的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不是科举制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数据说明白银购买力下降,白银逐渐贬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不是白银主要产地,白银贬值是由于在国际贸易和货币流动中,中国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我国,导致白银贬值,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税劳役征发的货币化与白银货币化互为因果,但不能导致白银贬值,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税是政府的主要税源,而非商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出现松动,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博物院典藏的清代档案中,发现一件进呈给溥仪的奏折,时间标注为‘宣统十六年七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帝虽退位,但政府仍同意其继续使用帝号和原有纪年,B项正确,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统十六年应是1924年,而袁世凯复辟帝制,洪宪元年是1916年,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伪满洲国是1932年建立,排除D项。故选:B。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根据材料“1914年,在农商总长张謇主持下,提出改革过渡期‘旧制与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试点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度量衡是为了统一全国的市场,统一全国的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A项不是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错误;“消除”的说法绝对化,而且夸大了这一改革的作用,故B项错误;D项是这一改革的客观影响,不是目的,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何应钦是否弯腰”有众多不一样的解释,我们应该尽可能全面考察史实,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B正确;A具有主观随意性,历史解释建立在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基础之上,排除A;“一张照片足以还原整个历史事件”说法绝对,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综合各种史料,故排除C;后人可以通过全面考察史实,进而得出一定的历史事实,故排除D。故选:B。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英法不构成对中国的威胁,而且划分了两个中间地带。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对华遏制,欧洲力量的崛起和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中国摆脱外交的被动局面,积极与亚非拉国家展开外交活动,拓展外交空间,B项正确;1954年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冷战时期仍有意识形态的斗争,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而不是反映美苏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民族自治区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区域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行政区与“一国两制”相关,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B项中“民族利益至上”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的“主权”与设立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无关故C项错误:“民族平等共繁荣”只适合民族自治区,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本题材料“阿里斯提德、地米斯托克利、客蒙、米尔提亚德等杰出军政人物被判流放或被扔进地坑”、领导雅典民主走向辉煌的伯里克利被指控为窃贼并被罚款、“八个将军凯旋后立即被判死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在直接民主政治下民意易被滥用,为城邦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公民都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折射出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B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是反映了雅典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而非完善,排除A项;雅典民主是反对专制的,排除C项;无法从本题材料中提炼出贵族操作民主等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以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说明文官不一定能够常任,是对文官职务常任原则的放松,有利于激发竞争,从而有利于增强文官系统的活力,D项正确。这一做法不是增加选拔文官的条件,并不能使更多精英加入文官队伍,排除A项。合同制不一定会增加人数,排除B项。1870年英国颁布的文官法令,最终确立了文官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对其本国居民和外国人,应给予其6年期限,处理其所得财产,并给予其选择所属国家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最后议定书》确定国境发生变动的国民可以自由选择国籍,这样会使得边境居民往周边同一民族居多的国家迁移,从而有助于每个国家形成主体民族,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C项正确;A项错在避免了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中的《最后议定书》与欧洲格局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相关规定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最后议定书》促进外交制度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为背景材料考查苏联模式。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天领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苏联高度集中体制的优越性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此次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且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某些成就早于美国,无法得出苏联“率先”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苏联在科技领域的某些成就早于美国,并不能体现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且由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斯宾格勒认为法律带有法律制定者的意图,而这种意图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即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D项正确;保护个人权利、程序合理以及权力结构制衡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
16.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美国以美元为工具的扩张,并未具体说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风险,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星条旗打扮的人在全球范围内,操纵美元、挥舞大棒等,揭露了美国借助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滥用金融手段进行扩张,故B项正确;美国固守冷战对抗思维与“美元”“大棒”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介入具体战争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
17.答案:(1)类型不同:材料一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二手史料)。
史料价值不同:材料一作为出土文物,史料价值更高;可用于研究西汉时期尊老、敬老制度的相关法令,可以佐证文献史料。材料二为私人编修史书,对研究东汉时期尊老、敬老制度有一定的价值;私人编修史书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利用其他史料的佐证。
(2)治国思想:以孝治天下(倡导孝廉)。原因:(政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汉代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传统)尊老敬老的历史传统。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涉及的是文物,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来自于后汉书,属于文献资料,两则比较,对历史研究的价值不同,文物的史料价值高,文献史料价值没有文物高,需要利用其它史料的佐证。
(2)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一“朕甚哀怜耆老”、材料二“年始七十者授以王杖,哺之糜粥。”、材料三“及刺史两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可知,汉朝以孝治天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之所以以孝治国,主要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汉代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传统)尊老敬老的历史传统。
18.答案:(1)史实: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理由: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等。
(2)变化: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大打关税战、倾销战(贸易战)等。负面影响: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世界贸易额的剧降,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日法西斯上台,为二战埋下隐患等。
(3)原因: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美苏掌握核武器又势均力敌,力求避免冲突升级;美苏的对话谈判等。认识:危机应对不能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建立有效的对话和协调机制;妥协是一种大智慧等。
解析:(1)依据:根据材料“第六编新兴的西方世界,1500-1763年第3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第3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第3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各国进行了殖民扩张活动。理由:可从殖民霸主的变更;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即工业革命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人类历史进入西方占据优势地位(主导地位)的时期。
(2)情况:根据材料“1930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中;根据材料“美国为了不让别国商品染指美国市场,于1930年6月通过了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案”、“日本轻纺工业依靠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等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和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产品。”,可以具体阐述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大打关税战、倾销战。负面影响:根据材料“英国在其主要的棉纺织品海外市场迅速溃败。面对日本的疯狂倾销,各国群起而攻之。……1932年世界贸易总额降至1929年的三分之一”,可以归纳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世界贸易额的剧降,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日法西斯上台,为二战埋下隐患。安排:针对国际关税和国际矛盾冲突问题,在二战后国际社会建立了关贸总协定。
(3)解决原因:可从核武器的造成的恶劣后果和美苏的态度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美苏掌握核武器又势均力敌,力求避免冲突升级;美苏的对话谈判。认识:可从危机的影响;危机和平解决的积极影响,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危机应对不能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合作共赢,对抗双输;建立有效的对话和协调机制;妥协是一种大智慧;要多极,避免单极。
19.答案:示例: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以工农兵学为主,个体身份模糊,强调集体共性,展现新中国工农建设和发展成果以及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权的认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经济、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涉及工、农、体、艺等多个领域,突出个性和多元方向,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形象面向国际,多用电脑技术合成照片,展现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成就,见证着中国的崛起和以强大的自信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
第一步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设问要求。根据主题“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明确答题方向,依据时序,叙述时代变迁与《人民画报》封面的关系
第二步 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相关史料,论证主题。例如:1950~1965年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以工农兵学为主,个体身份模糊,强调集体共性,展现新中国工农建设和发展成果以及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权的认同
第三步 最后总结,《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