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中期末考试
八年级物理试题
考生注意: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10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1-12小题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正确,选项不全得l分,有错选项不得分)
1.下列估测的数据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为2min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李白笔下的长江,有着这世界上最美的景象,关键是诗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若说舟中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高山 B.流水 C.小舟 D.江岸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调区分的
D.人耳不能听到频率为360Hz的声音
4.对于如图所示的声学现象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B.图乙: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图丙: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D.图丁:航母舰载机指挥员佩戴耳罩,是在阻断噪声的传播
5.“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放热现象
B.“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吸热现象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现象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烛泪的形成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6.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B.人向平面镜靠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变小
C.红花看上去是红的是因为红花反射了红光
D.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反光是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印在纸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C.水在0℃时的密度最大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到地图的距离应大于放大镜的一倍焦距
8.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水中倒影
C.“弯折”的铅笔 D.手影
9.如图是小涵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一些光现象实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看到放大的虚像
B.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
C.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
D.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要对准他看到的鱼
10.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1)(2) B.(3)(4)
C.(2)(4) D.(1)(3)
11.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B.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C.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一倍焦距之内
D.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使镜头靠近投片
12.如图甲所示是A、B两种液体的质量m与体积V关系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液体A的密度大于B的密度
B.若瓶乙中装A、B两种液体体积相同,则mA=2mB
C.液体A的质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D.若瓶乙中装A、B两种液体质量相同,则VA=2V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3.为了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准确把握实物的特点,人们发明了许多仪器和工具,这些仪器和工具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测量。其中甲图中木块的长度为 cm;乙图中体温计的示数为 ℃;丙图中停表的读数为 s。
14.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惊艳全球,娱乐圈沸沸扬扬。网友采用各种乐器,翻唱、改编、解读,在网上持续刷屏,热度不减。人们只靠听觉就能判断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这是根据 区分的;如图所示刀郎手弹琵琶正忘情地歌唱,通过拨动不同部位的琴弦来改变发出乐音的 ,演播大厅通过音箱使每个角落都能听清,音箱的作用是改变乐音的 。(以上选项均填写:“音调”、“响度”或“背色”)
15.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此过程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图像是 ,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胶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
A. B.
C. D.
16.“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 自己的耳朵.
17.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首先要选定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
18.物理离不开生活,用水煮鸡蛋,用油炸油条,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的温度,这是因 不同,前不久,我市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雪,为了使雪尽快熔化,道路部门在路面上喷洒食盐,这是为了 (升高/降低)积雪的熔点;手上和脸上涂些护肤霜也能防寒,因为护肤霜除了能滋养皮肤还 (促进/阻碍)了蒸发吸热。
19.夏天人们在大树下乘凉,乘凉的范围实际上是大树的 ,其原理是 ,我们在树下还可以看到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太阳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
20.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如图甲所示,在一间黑屋子里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竖直向下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 (选填“白纸”或“平面镜”)比较亮,这是由于光照射到它上面时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由于光的折射,在水的上方空气中看去,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 (选填“上”或“下”)弯折。
21.在中央台直播的“天宫课堂”中,如图所示,是王亚平通过水球成倒立、缩小 像,其成像原理与生活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22.由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密度最大的是 (选填“a”“b”或“c”)物体,它的密度是 kg/m3。
三、画图题:(每题2分,共4分)
23.如图所示,请补充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透镜的折射光线,完成光路图。
( )
24.如图所示,请分别画出AB的入射光线和CO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题(共33分)
25.小玲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图:
(1)在烧杯上方盖有一个硬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
(2)实验中,如果不小心将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则测得水的温度比实际温度偏 (选填高或低)。水中气泡如图乙所示时,水 (选填“没有沸腾”或“已经沸腾”)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温度是 ℃,此时当地的大气压强 《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标准大气压。
(4)如图丁所示,试管和烧杯中均装有水,用此方法进行加热,试管中的水 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所以 沸腾(以上三空均选填能或不能)
26.小彤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时,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分别是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形成的,为消除此现象可选用 (选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不仅可以成像,还便于确定像的 。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A、B应选择外形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
(2)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的前面,将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A”或“B”)侧观察。
(3)标记蜡烛A、B的位置,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然后移动蜡烛A到不同位置多测几组数据,目的是 。
(4)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5)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27.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1)实验前,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 ,这样可以使像 ;
(2)蜡烛在u>2f的位置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像成在 的位置,望远镜的 (选填“目”或“物”)镜与此成像原理相同;
(3)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为8cm,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 (选填“虚”或“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 ;
(4)实验中已得到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像的亮度会 。(选填“变暗”“变亮”或“不变”)
28.小亮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
(2)小亮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 盘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28g。然后将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
(3)用天平称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称量时,在加减砝码的过程中,他发现当放入最小砝码时,指针偏右,将这个砝码取出,指针偏左,如图丙所示。小亮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使天平横梁再次 ,读出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g;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五、综合应用题:(29题6分、30题7分,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及公式、单位)
29.用超声测微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m/s,此处海水约有多深?
30.建筑工地需要用沙子400m3,若用载重4t的卡车运送,需要运多少车(沙子的密度为水密度的1.6倍)
试卷第2页,共8页
1.A
【详解】A.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故A符合题意;
B.10个鸡蛋的质量约1斤,而1斤等于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通常情况下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人体正常体温在左右,感觉舒适的环境气温在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A.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人相对于高山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以流水为参照物,舟中人相对于流水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以小舟为参照物,舟中人相对于小舟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D.以江岸为参照物,舟中人相对于江岸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
C.不同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区分的,故C错误;
D.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人耳能听到360Hz的声音,故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A.图甲:道路两旁的隔音墙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可以在噪声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图乙: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获得了婴儿发育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图丙: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笛子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C正确;
D.图丁:航母舰载机指挥员佩戴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小水滴飘在空中形成雾。液化放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蜡烛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烛泪是蜡烛的熔化形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A.紫外线可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利用紫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人向平面镜靠近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我们能看到红色的花是因为太阳光中的红光被红花反射了,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出现反光是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A.打印在纸上的二维码不能自行发光,它不是光源,故A错误。
B.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故B正确。
C.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故C错误。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到地图的距离应小于放大镜的一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B。
8.B
【详解】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引起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故B符合题意;
C.“弯折”的铅笔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A.放大镜是凸透镜,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能看到倒立、放大的像;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像,故A错误;
B.电视画面由红、绿、蓝三种原色合成各种色光,故B正确;
C.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故C错误;
D.鱼的实际位置在看到像的下面,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要对着看到的鱼的下面叉去,故D错误。
故选B。
10.D
【详解】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③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①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所以②是远视眼的成像情况。远视眼需戴凸透镜矫正,所以④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故选D。
11.AD
【详解】A.近视眼观察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使光线延迟会聚,应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A正确;
B.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错误;
C.手机摄像头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工作的,因此,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
D.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增大像距,同时使镜头靠近投片减小物距,故D正确。
故选AD。
12.ABC
【详解】AB.由甲图可知,当A、B两种液体体积均为时,A的质量为,B质量为,mA=2mB,根据可知液体A的密度大于B的密度,故AB正确;
C.由甲图可知,液体A的质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故C正确;
D.由甲图可知,当A、B两种液体质量均为时,A的体积为,B的体积为,,故D错误。
故选ABC。
13. 3.70 36.5 181s
【详解】[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木块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6.7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6.70cm﹣3.00cm=3.70cm。
[2]由图乙可知,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6.5℃。
[3]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略偏过3min;大盘的分度值是1s,而大盘指针在1s,因此秒表读数为3min1s=181s。
14. 音色 音调 响度
【详解】[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观众能够区分不同乐器是根据不同乐器的音色。
[2]拨动不同部位的琴弦,琴弦振动的长度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3]音箱的作用是减小声音的分散程度,通过音箱可以改变乐音的响度。
15. 熔化 D 凝固
【详解】[1]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过程。
[2]塑料是常见的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故图像是D。
[3]胶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的过程。
16. 产生 传播 进入
【详解】试题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掩耳盗铃”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所以会被主人抓住;
故答案为产生;传播;进入.
【点评】运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可做出解答,还要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17. 参照物 相对性
【详解】[1][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先要选择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18. 沸点 降低 阻碍
【详解】[1]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用水煮鸡蛋,用油炸油条,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的温度,这是因沸点不同。
[2]影响晶体熔点高低的因素:物质的种类、压力的大小、是否有杂质;种类不同,熔点一般不同;压力越大,熔点降低;当有杂质参入时熔点降低,所以喷洒食盐,会降低积雪熔点。
[3]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等。皮肤涂抹护肤霜后,皮肤温度降低,除了能滋养皮肤,还能阻碍蒸发。
19. 影子 光的直线传播 实像
【详解】[1][2]太阳光被树叶遮挡后,在下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形成阴凉实际上就是大树的影子,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3]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0. 白纸 漫 上
【详解】[1][2]当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时,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所以光线会集中在竖直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的平面镜是暗的;而纸会发生漫反射,所以在侧面看到的纸是亮的。
[3]插入水中的筷子,由于筷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此时看到的像是筷子的虚像。
21. 实 照相机
【详解】[1][2] 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而且透光的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且焦距较短,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与水球焦距的关系是大于2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像的形成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22. c 2×103
【详解】[1]由图像可知,当a、b、c三种物质体积相同时,c的质量最大,由可知,c物质的密度最大。
[2]由图像可知,当体积Vc=2cm3时,c物质的质量mc=4g,c物质的密度
23.。
【详解】经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所以反射角为
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是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
24.
【详解】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延长线过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据此完成AB的入射光线和CO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5. 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 高 已经沸腾 98 小于 能 不能 不能
【详解】(1)[1]在加热过程中,盖上硬纸板是为了防止热量的散失。
(2)[2]在此实验中,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烧杯再将热量传递给水,所以烧杯的温度要比水的温度高,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则测量的温度会偏高。
[3]水沸腾前,气泡上升,由大到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大量气泡产生,上升时由小到大,到液面裂开,由图乙可知,气泡上升过程由小到大,所以水已经沸腾。
(3)[4]由图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98。
[5]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此时温度低于100,所以当地的大气压强小于一标准大气压。
(4)[6][7][8]如图丁大烧杯中的水吸收火的热量,能达到沸点,还能继续吸收热量,烧杯中的水能沸腾,开始,试管中的水低于烧杯中的水的温度。能吸收烧杯中的热量,由于在同一大气压下,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水沸点相同,试管中的水无法再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能沸腾。
26. 薄 位置 相同 未点燃 A 等于 得出普遍规律 不变 虚像
【详解】(1)[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相距较远的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3]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这样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应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2)[4]如果点燃玻璃板后方的蜡烛B,平面镜则因为光太亮而几乎无法分清镜中的烛焰是像的烛焰还是对面B的烛焰,难以确定像的位置,从而对实验造成影响,所以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5]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侧观察。
(3)[6][7]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所以标记蜡烛A、B的位置,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等于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然后移动蜡烛A到不同位置多测几组数据,目的是防止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多次实验便于得到普遍规律。
(4)[8]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5)[9]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7. 大致在同一高度 成在光屏中央 缩小 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物 虚 放大镜 完整 变暗
【详解】(1)[1][2]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在实验前应调节光屏、凸透镜、蜡烛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3][4][5]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此时像会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移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使光屏移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望远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望远镜的物镜与此成像原理相同。
(3)[6][7]由题意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物距为8cm,即物距小于焦距,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放大镜。
(4)[8][9]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用黑色硬纸片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所以在光屏上仍可以成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折射到像点的光线比原来减少了,会聚成的像比原来变暗了。
28. 右 左 60cm3 移动游码 平衡 62g 1.1×103
【详解】(1)[1] 由图知,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平衡螺母需向右调节。
(2)[2][3]在测量盐水的质量时,需将盛有盐水的烧杯 放在左盘,测出质量后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 量筒的分度值为1ml ,盐水的体积为60cm3。
(3)[4][5]由图知,右盘中的砝码质量偏小,所以需向右盘加砝码,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横梁平衡。
[6]天平的读数为
m= 50g+ 10g+2g= 62g
(4)[7]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
128g-62g=66g
盐水的密度为
29.3000m
【详解】解:由题知
超声波到海底的传播时间为
由可得此处海水深度为
答:此处海水深度为3000m。
30.160
【详解】解:由得,卡车最多能装运的沙子的体积为
用载重4t的卡车运送,需要运送的车数为
答:需要运160车。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