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4 16:5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父亲和主席的两方面不同寻常的情感。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毛主席的胸怀,体会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难点:体会诗句的含义,感受毛主席的胸怀和情感。
三、学习过程:
预习课文,了解背景。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毛泽东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为划分对日本占领地区受降范围,经苏、美协商,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以下简称三八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大韩民国成立,9月9日,北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围绕朝鲜统一问题,双方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三八线上武装冲突日增,局势日趋紧张。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以下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毛主席怎样的情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体会其含义。同时,结合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谈谈自己的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深深地触动了我对英勇牺牲与家国情怀的思考。这句诗意味着,对于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来说,他们的忠骨无论埋葬在何处,都能得到应有的尊敬和纪念,而不必非要将他们的遗体运回故乡。
首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句,表达了对于烈士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青山,寓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忠骨则象征着那些为了保卫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无论他们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是在和平时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终身,他们的忠骨都将永远与祖国的青山共存。
其次,“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古代,马革裹尸是一种对于阵亡将士的极高礼遇,意味着将他们的遗体运回故乡安葬。然而,这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烈士们的牺牲和奉献已经超越了个人和家乡的范畴,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即使不能将他们的遗体运回故乡,他们的英名和事业也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在我看来,这句诗不仅是对烈士们的赞美和缅怀,更是对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的深刻诠释。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来支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行。无论是面对外部的挑战和威胁,还是内部的困难和矛盾,我们都需要有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勇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小组讨论,分享交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通过互相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可以搜集其他表现毛主席胸怀和情感的诗歌或故事,与同学分享。
四、检测与反馈: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抽查部分学生进行朗读。
请学生谈谈通过阅读课文和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和感悟。
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将阅读体会和感悟写下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五、总结:
通过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毛泽东作为父亲和主席的不同寻常的情感,感受到了他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情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牢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后反思:
在完成《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的教学后,我深感收获良多,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认识到在教授这类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文章时,前期的背景铺垫至关重要。通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毛泽东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行为。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加强。我还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同时,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背景铺垫、自主阅读、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