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 第22讲 常见的化学反应(课件 27张PPT+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 第22讲 常见的化学反应(课件 27张PPT+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4 22:34:09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024浙江中考科学一轮复习
模 块 二
物质科学(一) 化 学
(共11讲)
2024浙江中考一轮复习
第22讲
常 见 的 化 学 反 应
思维导航
常见的化学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数量
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方程式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化学反应的实质
1、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即化学变化,相对于物理变化,其根本特点是反应过程中有 产生。
(1)从宏观上看:参加化学反应的 总和等于
总和,这个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2)从微观上看: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没有条件),反应物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 成新的分子,整个过程中,原子的 不变,所以,原子的 保持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新物质
各物质的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重新组合
种类和数目
质量
知识梳理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是放热反应,如多数可燃物燃烧,活泼金属与 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酸碱反应,生物的呼吸作用等。有些反应需要吸收热量,如 盐与碱反应,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也有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同能量的转化,如干电池放电的化学反应,将 能转化为 能,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等。


化学

知识梳理
知识点2、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用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
(1)以 为依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2)要遵守 定律;
(3)要注明 和生成物的 。
3、意义:
(1)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2)表示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
(3)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 关系、微粒的数量比关系等。
化学式
客观事实
质量守恒
反应条件
状态(气体或沉淀等)
质量
知识梳理
知识点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 种新的物质,这样的反应称为化合反应。
模型: ;
典例: ;
注意:化合反应大多数是放热的。
A+B+……→C

3Fe+2O2点燃 Fe3O4
知识梳理
3、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反应后生成 种新物质,这样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模型: ;
典例: ;
注意:①只有 物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②分解反应一般需要吸热。
两种或两种以上
C→A+B+……
化合
2H O 通电 2H ↑+O ↑
知识梳理
4、置换反应:
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为置换反应。
模型: ;
典例: ;
注意:①置换反应多是 反应;
②置换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如,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
A+BC=B+AC
Fe+2HCl=FeCl +H ↑
氧化还原
知识梳理
5、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 互相 ,生成另外 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
模型: ;
典例: ;
条件: 。
注: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不变的。
化合物
交换成分

AX+BY→BX+AY
NaOH + HCl= NaCl + H2O
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气体或沉淀或水;若盐与盐或盐与碱反应时,附加条件是:反应物必须是可溶性。
知识梳理
知识点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物质和 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如:
在C+O2 CO2中C得到氧生成CO2,发生了氧化反应,反应H2+CuO
Cu+H2O中,H2夺取了CuO中的氧生成 ,也发生了氧化反应。
在氧化反应中,具有氧化性的是 的物质,叫氧化剂,如O2、CuO等。

H2O
被还原
Δ
知识梳理
2、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化学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如:在反应H2+CuO Cu+H2O及CO+CuO Cu+CO2中,CuO失去了氧变成CuO,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还原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是 的物质,叫还原剂,如CO、H2、C等。
3、氧化还原反应:
在H2+CuO Cu+H2O中, CuO失去了氧变成CuO,发生了还原反应, 同时H2夺取了CuO中的氧生成H2O,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说氧化还原反应共存于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并且是 发生的,这一类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①本质:有电子得失现象;
②特征:有化合价升降现象。
被氧化
同时
知识梳理
4、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分类标准不同: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是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的 有无变化对化学反应的分类。
(2)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 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
一定 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和化合反应 是
氧化还原反应。
种类和数目
化合价

不是
可能
典例精析
例题1
*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质量减小
D.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
解析:
[答案]C
[解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甲是N2O4、乙是N2H4、丙是N2、丁是H2O,该化学方程式为N2O4+2N2H4点燃3N2+4H2O。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后氧元素质量不变;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C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2
*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①和③属于有机物,物质④属于氧化物
B.物质③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该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解析:
[答案]C
[解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①是一氧化碳(CO)、②是氢气(H2)、③是酒精(C2H5OH)、④是水(H2O),反应方程式是2CO+4H2一定条件C2H5OH+H2O 。A、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①一氧化碳(CO)不属于有机物,故A错误;B、物质③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1:2,C正确;D、置换反应指的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题中该反应不符合置换反应的条件,故D错误。故C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3
*可燃物R是C、H2、CH4、CO、或CH4O中的一种。将一定量的R和氧气至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m1=1/9m4时,R是H2 ②m1+m2=m3时,R是C或CO
③m3:m4=11:9时,R是CH4或CH4O ④8m3/11+8m4/9+4m5/7≥m2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答案]D
[解析] ①R质量与水中氢元素质量相等时,即m1=1/9m4,R是H2 ,正确; ②m1+m2=m3时,则说明该反应为只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合反应,R是C或CO ,正确;③m3:m4=11:9时,则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则R是CH4或CH4O,正确; ④反应后生成物中氧元素可能全部来自于氧气,可能部分来自于氧气,部分来自于R,则8m3/11+8m4/9
+4m5/7≥m2,正确;故D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4
*小乐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验证水的组成,实验装置及药品如图所示,实验前后测定的数据如表:
 
(1)为了实验安全,在开始加热硬质玻璃管内氧化铜前,应先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2)实验中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验证水的组成的原理为:根据硬质玻璃管及其内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m1,U形管及其内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m2,可计算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用m1、m2等表示)。若实验过程中小乐操作无误,依据实验数据,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写出1点)。
(3)验证水的组成的原理为:根据硬质玻璃管及其内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m1,U形管及其内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m2,可计算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用m1、m2等表示)。若实验过程中小乐操作无误,依据实验数据,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写出1点)。
解析:
[答案] (1)通一段时间的氢气 (2)CuO+H2ΔCu+H2O
(3)(m2-m1):m1;U形管中的碱石灰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 (1)氢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发生爆炸, 为了实验安全,在开始加热硬质玻璃管内氧化铜前,应先能一段时间的氢气,排除装置内空气;(2) 实验中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发生的反应为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为 CuO+H2 Δ Cu+H2O ;(3) 硬质玻璃管及其内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m1, 即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就是水中氧元素质量, U形管及其内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m2, 即生成水的质量,则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m2—m1):m1 ; U形管中的碱石灰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所以会使实验数据产生误差。
典例精析
例题5
*半水煤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气,其主要成分是 H2、CO、CO2、N2和水蒸气。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检验半水煤气的某些成分,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可知碱石灰是 CaO和NaOH 的混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A瓶中产生白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D装置中“冰水”的作用是   。
(3)实验结果证明了有H2、CO、CO2存在,根据实验装置回答,证明CO存在,只需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为了测定半水煤气中 H2、CO 质量的实验方案如图2:
若步骤Ⅳ中浓硫酸质量增加a 克,步骤Ⅴ的KOH溶液质量增加b 克,则半水煤气中H2与CO的质量比为   (用含字母a、b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
[答案] (1)Ca(OH)2+CO2═CaCO3↓+H2O (2)使水蒸气 冷凝成水 (3)C中黑色固体变红色,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11a/63b
[解析] (1)瓶中产生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
CaCO3↓+H2O;(2)D装置中“冰水”的作用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3)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依据C中黑色固体变红色,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一氧化碳的存在;(4)浓硫酸质量增加a 克,则说明生成水a克,步骤Ⅴ的KOH溶液质量增加b 克,说明生成二氧化碳b克,依据元素守恒,氢气和一氧化碳质量比为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模块二 物质科学(一)化学
第22讲 常见的化学反应
1、下列反应类型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 分解反应 B. 氧化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化合反应
2、我国历史悠久,“四大发明”闻名世界,其中“火药”是“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X↑+3C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N2 B.NO2 C.NO D.SO2
3、有理论认为,从疾病发生机制上考虑,氧化损伤几乎是所有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过程。研究人员发现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根据上述理论,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   )
A.氢气有还原性   B.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C.常温下氢气较稳定 D.氢气对人体无毒
4、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2g镁和4g氧气反应生成6g氧化镁
B.5g酒精与5g水混合得到10g溶液
C.分离液态空气,所得氮气和氧气质量和等于液态空气质量
D.高锰酸钾分解时,试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
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CaCO3+H2SO4═CaSO4+H2O+CO2↑
B.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高温Cu+CO2
C. 研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D. 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2NaHCO3+CaCl2═Ca(HCO3)2↓+2NaCl
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7、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m=0 B.发生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3∶1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丙一定作催化剂
8、下列各组物质两两之间都能互相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C CuO H2SO4(稀) B. Fe HCl(稀) CuSO4
C. Ba(OH)2 HCl(稀) K2CO3 D. CO2 Ca(OH)2 HCl(稀)
9、一定量甲烷(CH4)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  )
A.1:1:2 B.2:1:4 C.2:3:6 D.3:1:8
10、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
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所以盐酸是一种纯净物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C.镁和稀硫酸反应能产生氢气,所以能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
11、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D.两种反应物均为化合物
12、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13、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Fe2O3转化为铁的具体过程如图,已知铁的氧化物除Fe2O3外,其余均为黑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中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B.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氧化铁是否完全转化为铁
C.该实验中所有的化学反应里,氧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
D.当硬质玻璃管内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4%时,固体成分是Fe3O4和FeO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价类图”是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它能将散乱的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认知。如图所示为含氯元素的物质的价类图,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A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D和水,则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物质C的化学式为   。
15、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科建构了“物质除杂”的思维模型(如图)。
(1)铜粉中混有少量铁粉,用磁铁吸引除去,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2)根据“性质差异”,铜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铜用足量稀盐酸除去,原因是   能与稀盐酸反应;
(3)上述模型中“不增不减”是除杂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质量。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氯化钡,小科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原理是BaCl2+K2SO4=BaSO4↓+2KCl。从反应的生成物有KCl可知,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原因是不符合除杂中的   原则(填“不增”或“不减”)。
16、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产中可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作原料,经以下流程制取乙醇:
(1)步骤①的转化属于_ __(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步骤②是乙烯和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B发生化合反应,则B中所含元素是__ __。
17、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所示。请根据微观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丁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写字母序号)。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化合物
D.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18、为了验证碱的性质,小科同学做了如图的三个实验。请分析:
(1)实验Ⅰ中酸与碱发生反应的证据是   。
(2)实验结束后,小科将三只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个烧杯中,静置后得到了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他取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则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阳离子是   。
19、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 。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为了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NaOH溶液与CO2能发生化学反应。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和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1:打开活塞①,逐滴滴加稀盐酸直至过量后关闭活塞①;同时打开K1,鼓入N2(起搅拌作用,使反应充分进行)。
步骤2:关闭K1,打开活塞②,将足量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后立即关闭活塞②。
步骤3:一段时间后,打开K2。
(1)在步骤1中,能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在步骤3中,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溶液倒吸进入B,B中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呈红色。仅凭“A中溶液倒吸进入B”这一现象,能否证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
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21、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   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   克.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4)某同学另取10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克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人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
22、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质量为3克。某实验小组将这份样品完全溶解,配成50g溶液。然后缓慢滴入14.6%的稀盐酸,同时进行搅拌,使二氧化碳全部逸出。滴加过程中,多次测得溶液pH和溶液总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分析计算: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6次 第16次 第21次 第26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0 5 15 20 25
溶液总质量/g 50 55 m 69.56 74.56
溶液pH 12.4 12.1 7.0 2.2 2.1
(1)表中m=   。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解答过程)
(3)若有a克的氢氧化钠,在空气中部分变质,其中有b克的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变质率为X=b/a,则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变质率为   (算出结果以百分数表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模块二 物质科学(一)化学
第讲
一、思维导航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1、化学反应的实质
1、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即化学变化,相对于物理变化,其根本特点是反应过程中有 产生。
(1)从宏观上看:参加化学反应的 总和等于 总和,这个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2)从微观上看: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没有条件),反应物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 成新的分子,整个过程中,原子的 不变,所以,原子的 保持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是放热反应,如多数可燃物燃烧,活泼金属与 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酸碱反应,生物的呼吸作用等。有些反应需要吸收热量,如 盐与碱反应,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也有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同能量的转化,如干电池放电的化学反应,将 能转化为 能,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等。
知识点2、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用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
(1)以 为依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2)要遵守 定律;
(3)要注明 和生成物的 。
3、意义:
(1)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2)表示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
(3)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 关系、微粒的数量比关系等。
知识点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 种新的物质,这样的反应称为化合反应。
模型: ; 典例: ;
注意:化合反应大多数是放热的。
3、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反应后生成 种新物质,这样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模型: ; 典例: ;
注意:①只有 物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②分解反应一般需要吸热。
4、置换反应:
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为置换反应。
模型: ; 典例: ;
注意:①置换反应多是 反应;
②置换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如,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5、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 互相 ,生成另外 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
模型: ; 典例: ;
条件: 。
注: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不变的。
知识点4、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物质和 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如:在C+O2 CO2中C得到氧生成CO2,发生了氧化反应,反应H2+CuOCu+H2O中,H2夺取了CuO中的氧生成 ,也发生了氧化反应。 在氧化反应中,具有氧化性的是 的物质,叫氧化剂,如O2、CuO等。
2、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化学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如:在反应H2+CuOCu+H2O及CO+CuO Cu+CO2中,CuO失去了氧变成CuO,发生了还原反应。在还原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是 的物质,叫还原剂,如CO、H2、C等。
3、氧化还原反应:
在H2+CuOCu+H2O中, CuO失去了氧变成CuO,发生了还原反应, 同时H2夺取了CuO中的氧生成H2O,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说氧化还原反应共存于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并且是 发生的,这一类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①本质:有电子得失现象; ②特征:有化合价升降现象。
4、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分类标准不同: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是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的 有无变化对化学反应的分类。
(2)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 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 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和化合反应 是氧化还原反应。
三、典例精析
例题1、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质量减小 D.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
例题2、图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①和③属于有机物,物质④属于氧化物
B.物质③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该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例题3、可燃物R是C、H2、CH4、CO、或CH4O中的一种。将一定量的R和氧气至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物质 R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m1 m2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m3 m4 m5
①m1=1/9m4时,R是H2 ②m1+m2=m3时,R是C或CO
③m3:m4=11:9时,R是CH4或CH4O ④8m3/11+8m4/9+4m5/7≥m2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例题4、小乐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验证水的组成,实验装置及药品如图所示,实验前后测定的数据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1)为了实验安全,在开始加热硬质玻璃管内氧化铜前,应先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2)实验中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验证水的组成的原理为:根据硬质玻璃管及其内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m1,U形管及其内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m2,可计算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用m1、m2等表示)。若实验过程中小乐操作无误,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写出1点)。
例题5、半水煤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气,其主要成分是 H2、CO、CO2、N2和水蒸气。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检验半水煤气的某些成分,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可知碱石灰是 CaO和NaOH 的混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A瓶中产生白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D装置中“冰水”的作用是    。
(3)实验结果证明了有H2、CO、CO2存在,根据实验装置回答,证明CO存在,只需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为了测定半水煤气中 H2、CO 质量的实验方案如图2:
若步骤Ⅳ中浓硫酸质量增加a 克,步骤Ⅴ的KOH溶液质量增加b 克,则半水煤气中H2与CO的质量比为   (用含字母a、b的代数式表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模块二 物质科学(一)化学
第22讲 常见的化学反应
1、下列反应类型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 分解反应 B. 氧化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化合反应
[答案]B
[解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四种类型,而氧化反应是指反应中有物质获得氧的反应,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某一类,有些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类型中的某一类。故B符合题意。
2、我国历史悠久,“四大发明”闻名世界,其中“火药”是“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X↑+3C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N2 B.NO2 C.NO D.SO2
[答案] A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2。故A符合题意。
3、有理论认为,从疾病发生机制上考虑,氧化损伤几乎是所有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过程。研究人员发现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根据上述理论,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   )
A.氢气有还原性   B.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C.常温下氢气较稳定 D.氢气对人体无毒
[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氧化损伤几乎是所有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过程”,而“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可能是因为氢气具有相反的化学性质还原性造成的,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与疾病治疗无关;常温下氢气稳定,是说常温下氢气化学性质稳定,与疾病治疗无关,无毒的物质很多但不一定对疾病有治疗作用。故A符合题意。
4、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2g镁和4g氧气反应生成6g氧化镁
B.5g酒精与5g水混合得到10g溶液
C.分离液态空气,所得氮气和氧气质量和等于液态空气质量
D.高锰酸钾分解时,试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
[答案]D
[解析] A、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可知,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为(24×2):32:(40×2)=3:2:5,6g镁和4g氧气反应生成10g氧化镁,故选项说法错误;B、酒精与水混合形成酒精溶液,不是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选项说法错误;C、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选项说法错误;D、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试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正确,故D 符合题意。
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CaCO3+H2SO4═CaSO4+H2O+CO2↑
B.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高温Cu+CO2
C. 研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D. 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2NaHCO3+CaCl2═Ca(HCO3)2↓+2NaCl
[答案]B
[解析] A、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故硫酸不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的是盐酸,A错误;B、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B正确;C、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的,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的,后面必须标气体符号,氨气后面没有标气体符号,C错误;D、生成物错误,碳酸氢钠和氯化钙反应应该生成碳酸钙、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D错误;故B符合题意。
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答案]C
[解析]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说法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故B说法正确;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组成单质的元素在反应后与其他元素组成了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故C说法错误;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故D说法正确。故C符合题意。
7、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m=0 B.发生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3∶1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丙一定作催化剂
[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30+10+5+5)g-(2+4+39)g=5g故A错;该5gm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但化学性质不知是否变化,故不一定是催化剂;D错;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甲与乙质量减少是反应物,生成物为丁,因此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正确;参加反应的甲28g,乙6g,质量比为14:3,B错。故C符合题意。
8、下列各组物质两两之间都能互相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C CuO H2SO4(稀) B. Fe HCl(稀) CuSO4
C. Ba(OH)2 HCl(稀) K2CO3 D. CO2 Ca(OH)2 HCl(稀)
[答案]C
[解析] A、C与H2SO4(稀)不能反应,故错误;B、HCl(稀)与CuSO4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则不能反应,故错误;C、Ba(OH)2 与HCl(稀)相互交换成分有水生成,则能反应;Ba(OH)2溶液与 K2CO3溶液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生成,则能反应;HCl(稀)与K2CO3相互交换成分有气体生成,则能反应,故正确;D、CO2 与HCl(稀)不能反应,故错误。故C符合题意。
9、一定量甲烷(CH4)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  )
A.1:1:2 B.2:1:4 C.2:3:6 D.3:1:8
[答案]D
[解析]一定量甲烷(CH4)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前后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不变,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的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x、y、z,则(x+y):2z=1:4,则(x+y):z=1:2,观察选项,D符合要求。
10、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
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所以盐酸是一种纯净物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C.镁和稀硫酸反应能产生氢气,所以能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
[答案]D
[解析]A、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符合题意;C、 能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 ,不符合题意;D、 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
11、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D.两种反应物均为化合物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此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A正确;B.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正确;C.反应物是两种单质,生成物是化合物,所以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C正确;D.两种反应物都由一种元素组成,是单质,D错误;故D符合题意。
12、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X和Y为交叉关系。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因此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故A符合题意;B.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是并列关系,故B不合题意;C.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单质,含有多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二者为并列关系,故C不合题意;D.化学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包含关系,故D不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
13、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Fe2O3转化为铁的具体过程如图,已知铁的氧化物除Fe2O3外,其余均为黑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中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B.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氧化铁是否完全转化为铁
C.该实验中所有的化学反应里,氧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
D.当硬质玻璃管内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4%时,固体成分是Fe3O4和FeO
[答案]D
[解析] A.装置中漏斗的作用是为了聚集一氧化碳,而不是防止倒吸,选项说法错误;B.生成的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以及铁粉都是黑色的,所以无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氧化铁是否完全转化为铁,选项说法错误;C.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中的氧元素由0价变成二氧化碳中的-2价,选项说法错误;D.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0%;Fe3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2.4%;FeO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7.8%。因此当硬质玻璃管内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4%时,固体成分是Fe3O4和FeO,选项说法正确。故D符合题意。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价类图”是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它能将散乱的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认知。如图所示为含氯元素的物质的价类图,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A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D和水,则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物质C的化学式为   。
[答案](1)复分解反应 (2)ClO2
[解析](1) A为酸,氯元素为-1价,则为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D和水,则D为氯化钠,则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2)物质C为氧化物,氯元素化合价为+4价,化学式为 ClO2 。
15、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科建构了“物质除杂”的思维模型(如图)。
(1)铜粉中混有少量铁粉,用磁铁吸引除去,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2)根据“性质差异”,铜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铜用足量稀盐酸除去,原因是   能与稀盐酸反应;
(3)上述模型中“不增不减”是除杂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质量。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氯化钡,小科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原理是BaCl2+K2SO4=BaSO4↓+2KCl。从反应的生成物有KCl可知,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原因是不符合除杂中的   原则(填“不增”或“不减”)。
[答案](1)分离转移 (2)氧化铜 (3)不增
[解析](1) 铜粉中混有少量铁粉,用磁铁吸引除去,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分离转移。(2)铜不与盐酸反应,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3)加入硫酸钾,除去氯化钡,但引入了新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中的不增原则。
16、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产中可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作原料,经以下流程制取乙醇:
(1)步骤①的转化属于_ __(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步骤②是乙烯和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B发生化合反应,则B中所含元素是__ __。
[答案](1)化学 (2)氢、氧
[解析] (1)由A和乙烯的化学式可知,A与乙烯的分子结构不同,即A与乙烯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物质,所以步骤①即A转化为乙烯的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由乙烯与乙醇的化学式可知,乙烯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乙醇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则与乙烯反应的B物质中含有氧元素,乙醇分子中氢原子的数目多于乙烯分子中氢原子的数目,所以B物质中还含有氢元素,即B物质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17、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所示。请根据微观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丁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写字母序号)。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化合物
D.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1)H2O 3H2+CO2CH3OH+H2O(2)CD
[解析] (1)由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OCH3OH+H2O。(2)由上述反应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化合物,由上述反应物质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18、为了验证碱的性质,小科同学做了如图的三个实验。请分析:
(1)实验Ⅰ中酸与碱发生反应的证据是   。
(2)实验结束后,小科将三只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个烧杯中,静置后得到了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他取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则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阳离子是   。
[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Mg2+、Ba2+
[解析](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呈无色,实验Ⅰ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可证明酸与碱发生反应。(2) 实验结束后,小科将三只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中,静置后得到了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硫酸钡、氢氧化镁中的一种或多种,他取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说明白色沉淀成分一定有碳酸钡和硫酸钡,可能有氢氧化镁,因碳酸钡、氢氧化镁能与硫酸发生反应,则无色溶液的阳离子中一定不含氢离子,钠离子和钾离子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钾离子和钠离子,镁离子和钡离子可能存在。
19、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
[答案](1)Na2CO3 (2)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3)>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B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最终转化为碳酸钠和水,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之后装置内的气压会降低,空气会经过风哨进入装置,风哨因此发生振动鸣叫。所以“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是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3)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说明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或者酸性,此时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完全反应。因此进入装置BD中的稀硫酸的质量大于氢氧化钠的质量。由于装置C需要分别进入B、D两个装置,因此进入D装置的质量小于200克。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式可得,a%> b% 。
20、为了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NaOH溶液与CO2能发生化学反应。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和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1:打开活塞①,逐滴滴加稀盐酸直至过量后关闭活塞①;同时打开K1,鼓入N2(起搅拌作用,使反应充分进行)。
步骤2:关闭K1,打开活塞②,将足量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后立即关闭活塞②。
步骤3:一段时间后,打开K2。
(1)在步骤1中,能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在步骤3中,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溶液倒吸进入B,B中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呈红色。仅凭“A中溶液倒吸进入B”这一现象,能否证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
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A中酚酞试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不能,也有可能是CO2溶解于NaOH溶液的水中,导致气压减小,A中溶液倒吸进入B;CaCl2+Na2CO3=2NaCl+CaCO3↓
[解析](1)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在步骤1中,能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A中酚酞试液由红色变成无色;(2) CO2溶解于NaOH溶液的水中,也会导致气压减小,所以仅凭“A中溶液倒吸进入B”这一现象, 不能判断NaOH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是氯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方程式为 CaCl2+Na2CO3=2NaCl+CaCO3↓ 。
21、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   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   克.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4)某同学另取10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克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人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
[答案](1)酸 (2)2.2 (3)53% (4)见解析
[解析](1) 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酸性;(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80.00+90-167.80=2.2g;
(3)设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则
Na2CO3+2HCl=2NaCl+H2O+ CO2↑
106 44
x 2.2克
106:x=44:2.2克,x=5.3克
Na2CO3%= =53%
(4)假设10克固体样品全部为氢氧化钠,则需要消耗的稀硫酸质量为y
2NaOH+ H2SO4=Na2SO4+2H2O
80 98
10克 y×15%
80:10克=98:(y×15%)
y=81.7克<100克
假设10克固体样品全部变质,则需要消耗的稀硫酸质量为Z
Na2CO3 +H2SO4=Na2SO4+H2O+CO2↑
106 98
10克 z×15
106:10克=98:(z×15%)
z=61.6克<100克
所以用100克15%的稀硫酸进行此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22、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质量为3克。某实验小组将这份样品完全溶解,配成50g溶液。然后缓慢滴入14.6%的稀盐酸,同时进行搅拌,使二氧化碳全部逸出。滴加过程中,多次测得溶液pH和溶液总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分析计算: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6次 第16次 第21次 第26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0 5 15 20 25
溶液总质量/g 50 55 m 69.56 74.56
溶液pH 12.4 12.1 7.0 2.2 2.1
(1)表中m=   。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解答过程)
(3)若有a克的氢氧化钠,在空气中部分变质,其中有b克的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变质率为X=b/a,则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变质率为   (算出结果以百分数表示)
[答案](1)64.56 (2)5.4% (3)33.3%
[解析](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16次实验时pH=7,表示盐酸与碳酸钠、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之后反应不再进行,则m=69.56g-5g=64.56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g+15g-64.56g=0.44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y z 0.44g

解得: x=1.06g, y=0.73g, z=1.17g;
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15g×14.6%-0.73g=1.46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a,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b
NaOH+HCl=NaCl+H2O
40 36.5 58.5
a 1.46g b

解得: a=1.6g,b=2.34g;
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3)设变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为c,
2NaOH+CO2=Na2CO3+H2O
80 106
c 1.06g
解得: c=0.8g;
则氢氧化钠的变质率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