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4 22: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多彩的童年”这一主题,安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4篇课文。 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单元教学建议是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和感悟童年生活。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场景: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诗的语言生动活泼,课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学习本课时,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通过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同时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关注课后习题可以了解编者意图,本课课后设置三道习题,第一题考察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第二题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题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编者的意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上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理解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词语和难句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可以迁移运用;但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生活在城市,对于课文所描写的乡村儿童生活不是很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利用偏旁识别、字理识记、语境等方法识记“墨、染”等6个生字;结构分类会写的“墨、染”等11个字,注意观察字形,看清楚各部分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结合图片或语境正确读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溪边》和《江上》中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通过多种品读能说出在溪边、江上看到的画面,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溪边》中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通过多种品读能说出在溪边看到的画面,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流程】
一、学习导语,分享快乐
1.默读导语,聚焦“童年”。
提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和语文要素是什么?
预设:学生默读,指名朗读。
2.聚焦“童年”,分享趣事。
提问:回忆一下,说一件你的童年趣事?
预设:学生对着照片,回忆当时的情况。
3.板书课文题目,解“墨”入手。
过渡语:童年是一首歌,唱着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朵花,氤氲着甘醇和芬芳;童年是一幅画,水墨画晕染着童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板书:童年的水墨画)
提问: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三首儿童诗。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引出导语,了解单元语文要素。本环节课件出示童年水墨图,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应用了A1信息技术2.0的能力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期待,同时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落实了文化自信的语文科学素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提问: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语句的停顿。边读、边想象,在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学生边读边完成自学要求。
2.指名朗读,检查字音。
(1)指名读,检查自读情况。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和字形。
(2)提问:三首儿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学生自由回答。
(信息技术2.0)课件出示:《溪边》在溪边钓鱼;《江上》在江上戏水;《林中》在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本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应用了A3信息技术2.0的能力点,学生学习有目标、有方向。通过读文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方法,反复品读、感悟课文内容,落实了语言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精读《溪边》,指导学习
1.聚焦《溪边》,体会学习。(信息技术2.0)课件出示儿童诗《溪边》
(1)自主朗读,想象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提问: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小溪边长着垂柳,那些垂柳把小溪当作镜子呢。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在碧绿的溪边,有一只红色的蜻蜓正立在鱼竿上呢。
预设3:我仿佛看到孩子们钓到一条大鱼,鱼儿在草地上乱跳,想要跳回溪里去呢。
(2)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连缀成一段完整的话。
2.引导释疑,交流方法。
提问:这首诗歌,有没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理解的?
预设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一: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句子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预设交流方法:
预设1:生活中,溪边无风,溪面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溪水清澈,两岸青山倒映在水中,将溪水染绿了,站在高处看,这条小溪就好像一条绿玉带一样。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小溪就像一口盛满绿色染料的天然染缸,把倒映在溪水中的人影染绿了。写出了溪水清、静、亮、绿的特点。
预设3:联系上文知道溪水平静、清亮得像镜子,联系下文知道是鱼儿上钩了,打碎了溪水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水面,所以倒映在溪水上的人影也跟着碎了。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溪水的特点,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补充提问: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呢?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3.背诵《溪边》。检查背诵。结合课件练习背诵。
4.小结方法:看来我们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本环节应用了A3信息技术2.0的能力点,课件出示要交流感悟的句子,图文并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在朗读中质疑,在交流中释疑,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的手里,落实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 、自主学习,品读童真
1.自主学习:按照学习《溪边》的方法,自主学习《江上》。
(1)提问:指名读诗,猜猜是谁在江中嬉戏玩耍?
预设:一群小朋友。
(2)提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双双小手”。
(3)提问: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1: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体会小朋友的快乐。
预设2:理解“水葫芦”:“水葫芦”是谁?为什么叫“水葫芦”?
预设3: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小朋友的调皮、有趣。
2.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朋友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等8个字。学生观察,交流怎样书写才美观。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
“爽”是个独体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和现在基本相同,注意它的笔顺。
“碎”字强调书写时要注意最后一笔竖,写在丛的下面,不要从中间穿过。
(3)学生练写,教师指导,优秀展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价值。通过学习《溪边》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江上》这首诗歌,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和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落实了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自主随文识记生字,再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书写生字环节,应用了B2信息技术2.0的能力点,课件中插入了易错字的动画视频和图片,观察字形、结构、笔顺,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好习惯。】
【板书】
18.童年的水墨画
七彩童年
溪边钓鱼:溪水、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江上戏水:鸭子 孩子戏水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童年的水墨画》这一课教学时,我借助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学生能结合图片或语境正确地认读生字词语;在品读感悟中,我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溪边》和《江上》中难懂的诗句;在教学方法上,我抓关键词句构建画面、抓难点语句丰富画面、回顾学习方法想象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我逐步达成了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并紧扣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的美好,落实了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在这一课的四个教学环节中,我均应用了不同的信息技术2.0能力点。新课导入时,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幅童年水墨图引导学生回忆经历的童年趣事,既巧妙地进行了学情分析,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童年诗歌的期待。初读感知时,多媒体课件出示文本插图及自读要求,再配上轻音乐计时朗读,学生学习有目标、有方向、有氛围。品读感悟时,多媒体课件出示要交流感悟的词句及相应的图景,直观明了、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学生学习思路更有条理,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在朗读中质疑,在交流中释疑,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好画面。书写指导时,多媒体课件中还插入了生字的动画视频,学生可直观地观察字形、结构和笔顺,教师亦可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综上可见,信息技术2.0的能力点A1、A3和B2在这一课教学中的应用时效性很强。
核心素养落实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多处语文活动和语言运用都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新课导入时,学生童年趣事的回忆畅谈落实了文化自信的语文科学素养;盘点知识时,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对比观察易错字形及重点词句的运用落实了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品读感悟时,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语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文字呈现生动的画面,总结方法、学以致用等,种种语文活动落实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