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一、关注标题,引发疑问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大声齐读标题。生读。
师: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谁来解释一下?
生: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师(追问):所以题目的意思是?
生:邹忌讽谏齐王,齐王纳谏。
师:关于题目,同学们有哪些疑问呢?
生:邹忌为什么讽谏齐王?
生:邹忌怎样讽谏齐王?
生:齐王如何纳谏?
师:好,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文章。
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待会进行小组展示。
生合作学习,并分小组展示。
师:对于第一小组的翻译,其他同学有疑问吗?
生:“忌不自信”,应该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不能直接翻译为“邹忌不自信”。
师:是的,这句话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生:忌不信自。
师:对,倒装的语序要翻译出来。其他还有吗?
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这里的“王”翻译为“齐王”有点奇怪,话是邹忌说的,当着齐王的面应该称呼为“您”。
师:很好,翻译必须要讲究语境,嘉琳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其他还有吗?
生沉默。
师:好,既然翻译没问题了,那就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大声齐读课文。
生齐读。
三、借助问题,研读课文
师:刚刚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邹忌为何讽谏?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什么故事呢?
生: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
师: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试试分角色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邹忌说的这三句话有什么异同呢?
(板书“三问”)
生:邹忌对妻子说话时,用的是“我”,而对妾和客人说话时,用的是“吾”。
师:为何称呼会不同?
生:对妻子用的是“我”,说明他和妻子的关系很好,用词比较口语化,随意;而跟妾和客人用的是“吾”,这个字偏书面化,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如妻子。
师:你从称呼的不同发现了他们关系的亲疏远近,很了不起。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觉得这三句话都体现了一个意思,都是邹忌在询问到底自己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师:为何同一个意思要反复强调?
生:因为邹忌对于比美这件事特别在乎,而且也不是很自信。
师:强调因为在乎,也突显不自信。还有谁要来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第一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和第二句“吾孰与徐公美”都是将我放在前面,徐公放在后面。而第三句“吾与徐公孰美”则是将我和徐公都放在前面。这说明妻妾都是自家人,所以对话时突出了“我”,而客人毕竟是外人,所以不能太突出我,因此把我和徐公都放在前面说。
师:这个解读特别新颖,而且非常有道理。真心要为你的细心点赞!还有吗?
生:第一句话最长,多了两个字“城北”。
师:这应该是谁的意思?
生:写作者。如果后面也有两个字,就显得啰嗦了。
师:所以,同学们,你们看,短短的三句话,看起来差不多,实际却大有乾坤。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再看读一读妻、妾、客人的回答。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完这三句话,感觉它们有什么异同呢?
(板书“三答”)
生:它们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邹忌更美。但是程度有所不同。
师:具体说一说。
生:妻子回答的时候,多了三个字——“君美甚”,这里体现了妻子和邹忌的关系非常亲密。非常直接的夸赞,而且还用了一个程度词“甚”,也就是太美了。而妾是没有的,客人就更敷衍了。
师:为什么感觉客人更敷衍?
生:因为前两个句子都是反问的语气,客人是陈述的语气。陈述的语气是不带感彩的,所以显得有些敷衍。
师:你不仅关注了字数,而且还关注到了标点符号。非常好。还有其他同学想说一说吗?
生:妾的那句虽然也是反问,但是因为是妾的身份,所以不能用像妻子一样的话语来回答。不然妻子会嫉妒。
师:也就是说这位妾还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妾是吗?
生:是的。
师:你的意思是,妾故意不说“君美甚”,而实际上表达的情感和妻子是一样的吗?
生沉默。
师:妾和邹忌的关系,跟妻和邹忌的关系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妻子和邹忌的关系更亲密,妾和邹忌的关系没那么亲密。
师:是的,这里我们前面已经通过分析邹忌对妻子和妾说话的不同来探讨过了。所以说,“君美甚”这三个不是妾不能说,而且妾——
生:没法说。
师:那妾为什么还要骗邹忌呢?
生:因为害怕他。
师:是的,邹忌当时没有意识到,但是“明日,徐公来”的时候,邹忌终于意识到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明日”,预备起——
生齐读。(板书“三思”)
师:发现了吗?为什么妻、妾、客人都会说假话呀?
生:妻子是偏爱我,妾是害怕我,客人是有求于我。
师:所以,你会发现邹忌身上有我们一般人所不具备的闪光点,那就是——
生:他能够不随便相信他人的话,会自己去判断思考。
师:是的,保持理性的思考,并且能够异中求同,分析别人这样做的原因,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品质。更加了不起的,是他接下来的举动。齐读第二段。
生齐读。
师:现在来解决我们的第二个问题:邹忌是如何讽谏的呢?他劝谏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
生:他将自己被蒙蔽的故事讲给齐威王听。并且进行了类比,让齐威王知道,自己也受到了蒙蔽。
(板书“三类比”)
生:邹忌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跟齐威王来说国家大事。这是以小见大的方式。
生:邹忌讲话非常委婉,并不是直接指出齐王的问题。这样齐威王听了不觉得逆耳,容易接受。
生:邹忌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道理。
师:是举例吗?
生沉默。
师:邹忌来见齐王,目的是什么?
生:是给齐王提意见。
师:他要提什么意见?
生:不要听信身边的人,因为他们会说假话。
师:这样的意见提出来,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想?
生:我不太愿意相信。而且会觉得邹忌造谣。
师:是的,这个意见并不好提,太抽象了。搞不好,还适得其反。但是邹忌是怎么提的意见?
生:邹忌没有提意见,而是把自己比美的故事说给齐王听,让齐王自己领会。
师:对的,提意见的话一句也没说,但是皇帝什么都明白了。这就是设喻说理的好处。齐王明白了,他是怎么做的呢?齐读第三段。
生齐读。
师:说说看,齐王如何纳谏?
生:齐王下了命令,如果能当面指出自己的过错的,受上等赏赐;能够上书提意见的,受中等赏赐;如果能在公众场合指责我,让我听到的,受下等赏赐。
(板书“三赏”)
师:这样的方式,引起了怎样的变化?
生:命令刚刚下达的时候,大家都来提意见。几个月之后,偶尔有人提建议。一年以后,已经没有建议可提了。其他国家都到齐国朝见。
师:来,同学们,你们来评价一下齐威王。
生:我觉得他特别虚心,能够接受大家的意见并且改正。
生:我觉得他很有智慧,竟然一下子就想出了办法,效果显著。
生:我觉得他特别果断。邹忌刚提了意见,他就下了命令实施。
生:我觉得他还能平等。不仅群臣的意见能听,平民百姓的意见也听。
师:同学们,所以说邹忌劝谏能够成功,不仅得益于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还得益于齐威王的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学完之后,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们要向邹忌学习。他能够采用讽谏的方式委婉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别人乐于接受。
生:我从齐威王身上感受到了,要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胸襟要开阔,行事要果断。
生:面对别人的话,要理性看待。
生:作为平民,也应该提出自己的建议。
师:从不同人身上,我们能学到不同的东西,获得不同的启示。那从作者身上呢?写法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语言描写。
师:是的,就好像我们在第一自然段中分析的那样。除此之外,结构方面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老师指向板书)这篇文章出现了很多的——
生:三。
师:对。从三问答,到三类比,再到三赏赐,三变化,我们会发现作者很喜欢“三”。这种结构就叫做“三叠式”结构。这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结构方式,通过同一场面或情节的三次出现,来表述故事,体现人物,而且还有一种对称美,结构美。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内容中,哪些故事运用了“三叠式”结构?
生:三打白骨精。
生:三打祝家庄。
生:三顾茅庐。
……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所以《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不仅带给了我们做人做事方面的启示,在写作上也对我们很有帮助,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相信每次,你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