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二、教学重、难点
1.赏雪景
2.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都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的小品文大家张岱的代表作。本文语言精练传神,结构精巧典雅,笔墨写意自然;和本单元其他文章相比,本文个人情怀的抒发和前面27课《短文两篇》中陶弘景及苏轼的“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除了作者本身的高雅情趣之外,更多了一种家国情思的淡淡哀伤,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编者把它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编入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目的是骈合郦道元、苏东坡、陶弘景,周密等人的高雅情操、朴素文风集一股凛冽的古风古韵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
六、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西湖雪景,导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是哪的雪景图吗?这是西湖的雪景图,今天我将与大家一起去探寻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是怎样的?
【ppt展示】
西湖雪景图
学生集体朗读本科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
1、根据课下注释理解文言词汇,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诵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
3、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文学常识填空,了解张岱其人
【ppt展示】
张岱,字_____,又字______,号_____,又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著作有《 》 《西湖梦寻》等。
《陶庵梦忆》为忆旧之文,“梦”有前尘若梦之意。本书写于明朝灭亡之后,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山水小品文中。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ppt展示】
1、听读(字音、停顿、语气)
2、自读(巩固听读效果)
3、齐读(感知文章)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正音,注意句读。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为加点字注音
毳衣( ) 沆砀( )( )
更有( ) 更定( )
铺毡( ) 拏( )
一芥( ) 雾凇( )
强饮( )
为句子划分节奏 【ppt展示】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ppt展示】
请用文中语句概括原文
张岱在( )的时候去( )赏雪。在那里他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而且还喜遇( )。张岱与他们痛饮之后又独归。
崇祯五年十二月 更定
湖心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金陵人
精读文章,疏通文意 【ppt展示】
1、解释词语
2、翻译句子
3、了解文意
要求:用笔标出文段你不懂的字词句,小组互助,疏通文意,仍有疑问的提交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ppt展示】
是 是日更定 白 上下一白
是金陵人 强饮三大白
客此: 相公: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翻译句子,注意关键词 【ppt展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面一组翻译句子有错误,请你用你的火眼金睛把它找出来,并改正。 【ppt展示】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明确: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疏通文意之后相信大家对文章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请一位同学大声的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文章哪个字最能概括张岱形象。
明确:“痴”
(六)细读文章,体会情感 【ppt展示】
1、品痴行
2、赏痴景
3、悟痴情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中的一段文字,说说张岱“痴”在哪里?
【ppt展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明确:张岱在三更半夜独自一人外出看雪。
老师:别人都不做他偏要做,与众不同的时间,与众不同的环境,与众不同的世界,可以看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张岱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雅士的形象。
与众不同的张岱究竟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图呢?
【ppt展示】
作者看到了一幅___________的雪景图。(填词)
老师:人说张岱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文,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不信,你来看。
屏幕上显示鲁迅笔下的《雪》与张岱笔下的《雪》,通过对比让学生们理解白描的手法。
老师: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这种手法叫白描。
老师:张岱的这种“痴”行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灵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行朗读课文,寻找出你所说的心情的依据。
明确:第一段的“独”可看出张岱的孤独,孤寂。第二段的“强饮一大白”看出偶遇知音的惊喜。(同时客居杭州,同是天涯沦落人,彼此的情感可以心照不宣,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呀!然而这种巧遇知音的喜悦毕竟是短暂的,当所遇知音提到自己是金陵人时,张岱的孤独悲伤之感又油然而生,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材料,看看对你有没有启发?
【ppt展示】
材料一:
张岱(1597——1679)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的痛。
材料二: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序》
老师:是呀,张岱因国破而孤独,因孤独而痴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真所谓是“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最后让我们大家怀着这样的感情一同再朗读一边课文。
大家读的非常好,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八、作业 【ppt展示】
1、用刚刚学过的白描手法描写你熟悉的一位同学,让我们猜猜他(她)是谁?
2、课外阅读《<陶庵梦忆>自序》。
赠给同学的话:
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
——周国平
课堂知识验收
十、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感知课文——清新淡雅
欣赏奇景——雄浑悠长
品味情趣——淡静豁达
课件36张PPT。 湖心亭看雪张岱 学习目标1、根据课下注释理解文言词汇,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诵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
3、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张岱,字_____,又字______,号_____,又号_________,
_______(朝代)人。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著作有
《 》 《西湖梦寻》等。宗子石公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为忆旧之文,“梦”有前尘若梦之意。
本书写于明朝灭亡之后,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山
水小品文中。文学常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字音、停顿、语气)
2、自读(巩固听读效果)
3、齐读(感知文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毳衣( ) 沆砀( )( )
更有( ) 更定( )
铺毡( ) 拏( )
一芥( ) 雾凇( )
强饮( )
.......cuìhàng dàng sōnggēngzhānjiè加点字注音..gèngná.qiǎng 谁来读一读:湖中人鸟声俱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请用文中语句概括原文 张岱在( )的时候去( )赏雪。在那里他
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而且还喜
遇( )。张岱与他们痛饮之后又独归。崇祯五年十二月 更定
湖心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金陵人
精读文章,疏通文意1、解释词语
2、翻译句子
3、了解文意
要求:用笔标出文段中你不懂的字词句,小组互助,
疏通文意,仍有疑问的提交全班交流。
是白是日更定是金陵人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解释下列红体字(这)(判断词)(白色)(酒杯)客此:相公: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客居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晚上八点左右哪能 还翻译句子,注意关键词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结成的冰花,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一:全。(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大:非常。船夫嘟哝道:“不要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喃喃:嘟哝。我有一双火眼金睛: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细读文章,体会情感 1、品痴行
2、赏痴景
3、悟痴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痴”?作者看到了一幅___________的雪景图。诗情画意赏痴景 江南的雪,可是 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 皮肤。雪野中有 的宝珠山茶, 的单瓣梅花, 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 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滋润美艳血红 白中隐青深黄的冷绿极壮健的处子的 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
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 ,湖心亭 ,与余舟 ,舟中人
而已。《雪》《湖心亭看雪》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白 描渲 染
张岱的这种“痴”行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灵呢?知人论世悟痴情 知人论世悟痴情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建都在南京。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张岱(1597——1679)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的痛。
材料二: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序》
材料一:因国亡而孤独
因孤独而痴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痴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1、用刚刚学过的白描手法描写你熟悉的一位同学,让我们猜猜他(她)是谁?
2、课外阅读《<陶庵梦忆>自序》作 业:赠给同学们的话: 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
——周国平
崇祯 毳
雾凇 沆砀
铺毡 更 定 强 饮 更有此人
拏
一起试一试1、余拏一小舟 3、雾凇沆砀 2、上下一白。 4、长堤一痕 请写出下列红色字词的意思。5、与余舟一芥7、焉得 更有此人8、客此6、及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