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我讲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展示。
一 教材分析
1知识的立体整合
初中阶段小说共有17课,占全册书的17%,其中中国小说12 篇,外国小说5篇。小说的学习是从七年级下册开始接触的,主要目的是初步认识小说,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升,教材中的篇目由一至两课增加到一个单元,要求学生继续深入认识小说,掌握小说的三要素,学会结合情节、环境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因此教材对小说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
2单元内容分析
走进本单元,犹如走进了异彩纷呈的人物画廊,有梁山伯的众位好汉,也有醉心科举的范进,有才华卓越的杨修,也有苦吟古诗的香菱,这些丰富的古典文学名著,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
3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4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知识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实现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生成的,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
⑵教学难点:探究杨修的死因。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过小说,对小说的文体知识有所了解,三国的许多故事为学生熟知,同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他们这个年龄,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校所采用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导-读-赏-悟,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问题导学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
4、迁移法。学生根据间接经验的学习品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会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四、 信息及时设备的使用
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和信息的筛选,并根据授课内容制作了PPT,通过SMART白板进行教学。
五、教学设计
本课的设计共七个环节:
展示:((一)激疑导入,走进文本。 (5分钟
小试牛刀,知识竞赛(8分钟)
创设情境,了解背景5分钟
(四)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8分钟)
(六)百家争鸣,精彩辩论7分钟
(七):拓展探究,智慧人生5分钟)
一激疑导入,走进文本。 (5分钟)
伴随着《三国演义》歌曲,请大家欣赏一首诗:(聪明杨德修,时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想一想,这首诗是对三国中哪一人物的评价?扬修才能卓著,却最终导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杨修之死》,探究原因。
这一导入由诗引出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歌曲的播放、诗歌展现都吸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第二环节:小试牛刀,知识竞赛(8分钟)
(将《三国演义》的文学知识和本课词语,以幻灯片的形式打出,学生以小组形式抢答,得分高的小组获胜。)
本课的基础知识我是以竞赛形式落实的,这样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在竞争中夯实《三国演义》及作者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了解背景5分钟
(请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本课背景。)
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了解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一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试听的感受也激起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
第四环节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8分钟)
(学生依据插图复述故事情节,并给七个小故事加入标题,说出先后顺序。)
给课文画插图加标题这一活动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排列故事则让学生明确后六件事采用了插叙的写法,作者先写园门阔、一盒酥类似鸡毛小事,后写杨修卷入曹氏家庭纷争的几件大事,几件事层层递进,集中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五环节:分析性格,走进人物。 (9分钟)
我设置了两题:展示(1依据七个小故事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2曹操对杨修每一次犯忌,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由此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插叙部分能充分表现杨修的才气过人,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记恨杨修随着事件的性质的变化而逐步加深,由嫉之到恶之,最后产生杀修之心,写出曹操虚伪狡诈,嫉贤妒能。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分析,理解了人物性格。
第六环节:百家争鸣,精彩辩论(8分钟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男女生分为两个辩论组:正方——杨修恃才放旷遭到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忌才妒贤杀死杨修要摆事实,讲道理。)
关于本课难点——杨修的死因,我采用辩论赛的方式,“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维,只有在对话中才会迸发出火花;认识,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升华。在辩论中,(展示;1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2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3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甲方会更强调杨修之过,是杨修卖弄学问,锋芒毕露,惑乱军心。乙方则站在曹操角度,是曹操猜忌多疑,心胸狭窄,阴险狡诈。经过辩论明确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卷入了曹操家族的政治斗争,曹操杀杨修是剪除曹植的羽翼,巩固接班人曹丕的统治。,课堂上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或提出疑问,或评价别人的意见,学生处于共同体中,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第七环节:拓展探究,智慧人生 。 (5分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翻开历史的画卷,君与臣的关系不都像曹操和杨修一样,有很多良臣辅佐君主,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为什么这些人能君臣同心,共建江山呢?)
这是一个发散思维的题,学生可能会举管仲辅佐齐桓公,;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策《隆中对》;刘邦登坛拜将,韩信辅佐打江山;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例子,学生从这些君王身上会发现他们能爱惜人才,重视人才,广泛地招贤纳士;大臣们忠心耿耿,用诸葛亮的一句话:“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为人谦逊,内敛。此环节设计通过学生思维拓展延伸,举例子,谈启示,,进一步体会杨修之死的原因,知道了如何做人,提高了他们的人生感悟能力。
六、 板书设计.
设计简洁,一目了然,既突出人物性格,也明确了杨修的死因。
七 课堂评价
本节课采用小组评价,课堂练习,教师评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
八 资源开发
我校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给课文画的插图,图文并茂;校本课程中的名著大讲堂,挤满了听课的学生;教室里的图书角,方便学生机动时间的阅读;语文课前五分钟的“我讲名著’,提升了学生自我;多媒体资源利用,开拓了学生视野,众多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世界里遨游,探索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创设有效、科学而富于张力的活动,大胆的去引导学生。
课件27张PPT。第五单元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一.教 材 分 析《最后一课》《社戏》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五单元
九年级上册《俗世奇人》《芦花荡》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九年级下册
知识的立体整合第
五
单
元 这些丰富的古典文学篇目,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单元内容分析本课的地位及作用《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文学名著,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引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心理活动 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教学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二. 学 情 分 析学情分析已有的
学习方式三. 教 学 模 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迁移法教学方法四. 信息技术设备使用SMART白板PPT演示文稿网络五. 教 学 设 计 五.教学设计第一环节:激疑导入,走进文本。 (5分钟) 设计意图:由诗引出的问题,诱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歌曲的播放,诗歌的展现,激起学生对三国人物的兴趣。 请大家欣赏一首诗:
聪明杨德修, 世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第二环节:小试牛刀,知识竞赛(8分钟) 设计意图:此设计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在竞争中夯实知识,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将《三国演义》的文学知识和本课词语,以幻灯片的形式打出,学生以小组形式抢答,得分高的小组获胜。
必答题(每题10分)
1、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鸡肋( ) 恃才放旷( )
数犯曹操三忌( ) 叱退( )
心恶之( ) 佯惊( )
曹丕( ) 麾军( )
高阜( ) 拈弓(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
①竟取匙与众食qì( )
②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③延弃弓chāo( )刀。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了解背景(5分钟) 设计意图:此设计对后面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做好了铺垫。设计意图: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本,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四环节: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8分钟) 1 鸡肋事件
2 门“阔”事件
3“一合酥”事件
4 梦中杀人事件
5 吴质事件
6 曹植出门事件
7 作答教事件
第五环节:分析性格,走进人物(7分钟)性格特征恃才放旷
疏放不羁
蔑视权贵
张扬个性雄才大略
善于权术
诡诈残暴
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分析,理解了人物性格。曹操心理变化
心甚忌之
而心恶之
而愈恶之
愈恶之
操大怒 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大怒“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1 园门“阔”事件
2 “一合酥”事件
3 梦中杀人事件
4 吴质事件
5 教曹植出门件
6 作答教事件
7 鸡肋事件
1依据七个故事分析杨修的性
格特点
2曹操对杨修每一次犯忌,各
有怎样心理反应?由此看出
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第六环节:百家争鸣,精彩辩论(7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明确了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学生处于共同体中,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PK正方
反方
1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2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3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第七环节:拓展探究,智慧人生(5分钟)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学生通过拓展延伸,举例子,谈启示,进一步体会了杨修之死的原因,知道了如何做人。 翻开历史的画卷,君与臣的关系不都像曹操和杨修一样,有很多良臣辅佐君主,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为什么这些人能君臣同心,共建江山呢?六. 板 书 设 计曹操雄才大略善于权术自私自利诡诈残暴阴险狡诈
恃才放旷
疏放不羁
蔑视权贵
张扬个性杨修杨修之死嫉傲八. 资 源 开 发多媒体资源校本课程语文活动图书角课文插图学生在古典名著的世界遨游历史的沧桑文学的魅力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