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新课标提出以下标准:①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②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2.教材分析
这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鲁迅作品,讲述鲁迅少年时在私塾里随寿镜吾先生学习的故事。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写作特色,体会其深刻思想内涵和情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3.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略显深奥的鲁迅先生的长篇作品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有思想深度的课文,并且已经布置了《朝花夕拾》的阅读作业,对文章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学习目标
1.默读文章第二部分内容,探究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2.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分析“先生”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跟随鲁迅先生一起游览了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他一起成长,进入私塾三味书屋,感受他的学习生活。
2
教学环节
任务一:默读文章第二部分内容,探究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1.思考:为什么“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抱有不同态度?
默读文章10-24段,思考:你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还是趣?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活动预设:行礼:两次行礼——拜孔子、拜先生:严格的学习规矩(严)
着匾牌和鹿行礼、“算是”:对规矩的调侃(趣)
课堂:“不应该问”、“只要读书”:压抑的学习氛围(严)
偷跑进园子、“人声鼎沸”、指甲上套盔甲、画画儿(趣)
————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这些细节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先生:极为方正、质朴、博学、“人都到哪里去了”:疾言厉色(严)
“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陶醉而可亲(趣)
2.探究:寿镜吾先生有怎样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
先生形象:
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教学认真,循序渐进,不断增加教学内容。
教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不太束缚学生。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总结: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他人言行的对比衬托
资料补充: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总结:“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厉的。繁复的规矩、压抑的学习氛围、古板的老师......这些都和“百草园”自由纯粹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儿时的“我”对枯燥的学习生活是反感与厌恶的。但是“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充满乐趣的。虽然儿时的“我"经历了艰苦、枯燥的学习过程,但孩童天真、可爱的心灵更赋予这段生活以色彩与欢乐。尽管在“我”的眼里,“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样都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但“百草园”“三味书屋”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百草园里“我”的生活是随意而充实的。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神妙莫测的世界。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正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我在三味书屋学习的开始,就意味着百草园生活的永久远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百草园已经卖掉了,鲁迅失去的不仅是现实的百草园,更是童年的百草园。文章结尾也写到:绣像也没了。绣像虽然没有什么价值,却是三味书屋读书趣味的象征,所以对作者,尤其是成年后的作者是无价之宝。可惜没有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叹惋,甚至对眼前生活的感喟,都凝聚在一句看似平淡的“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中,有着回忆的甜蜜和现实的苦涩。作者成年后对童年进行回忆,表达对失去童年美好、纯真生活的怅惘,从而表现了成长的甜蜜与苦视、寄寓着对生活的无限慨叹。
任务二: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1.思考:“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抱有的态度既不同又相同,这种结论是矛盾的吗?
不矛盾。有一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但是文字后面也有一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文章开头与结尾分别写了“百草园”被卖以及“三味书屋”里绣像的遗失。作看以“大”鲁迅的视用写“失”。表达对失去童年美好、纯真生活的怅惘,从而表现了成长的甜蜜与苦视、寄寓着对生活的无限慨叹。
2.讨论:“大”鲁迅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吗 当文章以“小”鲁迅的视角写“乐”时,“大”鲁迅有没有突然冒出来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寻找“大”鲁迅的影子。
文章在运用“小”鲁迅视角叙述的过程中,也会穿插进“大”鲁迅的视角。比如在回忆“美女蛇”的故事时,作者写道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这里的“当然睡不着的”就是以成年鲁迅的视角写的,这不仅舒缓了叙事节奏,更给文章增添了幽默与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味。又如文章第9段,“我”告别“百草园”时呼喊出“Ade”这个德语单词,这显然也出自成年鲁迅之口,这样的呼唤将“我”对百草园的无限怀想与留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3.《朝花夕拾》中又有哪些片段隐藏了两个视角呢?
(参考话题)①“我”小时候喜欢隐鼠、仇视猫,与写作时的现实有什么联系?猫又代表了哪一类人?②“我”对阿长究竟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时而叫她“阿妈”,时而叫她“阿长”?③五猖会令人心神向往,为什么最后还是觉得并不开心?
3
课堂总结
童年啊!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
——冰心
“大”鲁迅怀着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怀着爱国情怀写下了《藤野先生》,怀着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孩子天性的强烈谴责写下了《五猖会》,怀着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怀着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写下了《狗.猫.鼠》,怀着对虚伪残酷的封建孝道的厌恶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写下了《〈二十四孝图〉》,怀着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的讽刺写下了《无常》,怀着对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写下了《父亲的病》,怀着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的理想写下了《琐记》,怀着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写下了《范爱农》。童年不会一直留守,你也会长大。但是心怀善良与正义,美好就可以永存。
4
作业布置
请以笔友的身份给小鲁迅写一封信,说一说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