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4 19:24: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分析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言文字,作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渗透公正、法制的价值观,落实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为了突出母爱,作者进行了怎样的铺垫?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深入品读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板书:瘦弱 疲惫 贫穷 辛苦 善良……
(二)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三)罗列句子,对比感悟: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1)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
(2)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3)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4)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
(5)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瘦弱但坚强。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2)如果你是梁晓声,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你读懂些什么?
(3)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4)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
(5)读,小结:辛苦 忙碌。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从哪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皲裂)
(2)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3)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4)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5)读,小结:贫苦不吝啬。
(四)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1.自由读。
2.交流: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再读,再感受。
【设计意图:在深入品读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并通过对重点句子充满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触景写情
(一)拿出笔,写下作者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形式展现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达到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把握。】
四、音乐渲染
(一)出示视频画面:母亲像天空,像大海,更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二)送出歌曲《母亲》。
(三)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四)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作业这个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写一写更是锻炼了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进行梳理并表达出来。】
教学反思:
本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使用PPT创设情境,拉近与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声音图片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文章包含的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教学时用动画的形式,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即可欣赏内容的动态情境画面,又可感知文本内容,使学生于声音的情境中自然进入文本得学习,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诵读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大容量,高效率和多感官观聚合,PPT,很适合用于感知鉴赏品味等环节,对教学目标中重点、难点的突出有画龙点睛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