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解题
1、解题:“南乡子”,词牌名。“登”,登上;“有怀”,有感。
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2、知识补充: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怀古诗是咏史诗和怀古诗的合称。只是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
2、通过学习言语形式(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 ,学习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重难点)
3、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2、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凭高望远,触景生情,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抚今追昔,写下了本词。
明诗意
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大意。
注释: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帅千军万马。
兜鍪: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占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仲谋,孙权的字。
3、诗句大意:
示例: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只有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他)占据东南,(与)敌人不停地征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生个儿子应当像孙权那样的。
入诗境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是一个倒装句。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想到大好河山已经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发出感叹: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 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边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其弦外之音就是告诉人们,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反映了词人登临望远,由眼前美景而引发的家国之思,表达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开篇一问突如其来,带给读者无尽的深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词人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以此透露作者的无奈,伤感,抑郁的情感。同时,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运用典故:
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作用: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胆识非凡,不畏强敌。
补充:
南宋都城在临安,版图主要在东南方,与西夏、金朝和大理并存。南宋军事实力软弱,面对金国和西夏的侵扰,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奉行投降路线,无意收复中原。
孙权“坐断东南”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是开创伟业的英雄。
作者极力称赞孙权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暗讽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典故一:《三国志》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辛弃疾借用此典故,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暗示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典故二:《三国志》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于是慨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词人借用这个典故,表明他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也暗示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并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探写法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问答入词。全词巧设三问三答,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出感情的悲怆,而且从中看出词人不失雄壮的情怀。
2、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3、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
小结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热情歌颂,反衬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 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山坡羊·潼关怀古
解题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张养浩的有关文学常识。
2.推敲品味散曲的语言,掌握鉴赏散曲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创作背景: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这首元曲就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
明诗意
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大意。
注释:
山河表里: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西都:指长安。
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
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3、诗句大意:
示例:
重峦迭峰向潼关聚拢,咆哮的黄河像发怒一样奔腾汹涌,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成潼关天然的屏障。
遥望古都长安、咸阳城,思绪万千,心潮难静。伤心的是秦汉时无数楼台行宫,如今全都成了望不尽的飞沙丘陵。王朝兴,苦的是百姓;王朝亡,苦的还是百姓。
明结构
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第1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第2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第3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细探究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2、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朝兴起必定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表达诗人对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同情。
3、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产生了深深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
这首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此曲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关键在于它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为“曲眼”,升华了整首曲的主题,锋芒直指历代统治者,堪称醒世之言,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比较辨微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景——怀古——抒情
——吊古抒怀,悲愤伤感
过零丁洋
明确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全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艺术美。(重难点)
3.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重点)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了解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创作背景: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明诗意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注释:
[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 1256)中进士第一名。
[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
[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 1275 )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 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 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3、诗句大意:
示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飘摇不定好像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入诗境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颈联一语双关,两个“惶恐”“零丁”,第一个表地名,第二个写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诗人在这里成对使用了两个蕴含感彩的地名,又巧妙将地名转化为心情,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富有情趣,堪称诗史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尾联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拓展延伸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慷慨就义……
小结
诗言志 词言情 曲奏民声
作业
1、背诵默写三首诗词曲。
2、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原文略)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贏,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出仕做官 勤王抗元
颔联:国家局势 个人命运
颈联: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