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品析,层层深入——2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三次品析,层层深入——2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4 11: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次品析,层层深入——《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教例简述】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老舍先生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与朱自清的《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品析”的手法,用三次品析贯穿一节课:整体品析,训练概括能力;品析妙喻,训练鉴赏能力;选段品析,训练综合能力。这篇教例设计简洁明快,学生的学习也非常精彩,可以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范例。
一、学习铺垫
1.由学生课前的朗读导入学习。
2.学生朗读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板块一(品析1)
1.提出主要任务:训练我们的阅读品析能力。
2.屏显:“课文品析”
3.解读“品析”——品味欣赏。我们有三个学习活动,都是让同学们进行阅读能力的历练的。4.出示要求:读课文,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圈出来,然后联系全文内容来证明哪一个词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开始独立思考。
5.生独立思考2分多种。
6.师提示分享要求:用概述的方式来表述你的观点,发言的层次是,大致上两个层次,第一,你认为哪个词,然后阐述你的理由。
7.学生表达观点,老师评说。
8.老师小结:
全文是扣着“温晴的天气”这条主线来写的,所有的景物描写都要突出“温晴”两个字:正因为扣住“温晴”描绘着济南的山和水,作品才铺展出一幅幅淡雅秀美的画面;第二个道理,看顺序,绘天绘地,写雪写水,由暖阳描画到暖城、暖山,描画到不结冰的水,表现的都是“温”和“晴”。继续看。第二段,全景;三段、四段,雪中山色;五段,水上美景。没有哪一幅是写阴冷的,都是“温晴”。因此,这些画面在“温晴”的基调上统一起来,给人和谐一致的美感。还有理由,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因为晴朗,所以“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晴朗的天气,晴空下的雪上。
三、板块二(品析2)
1.师过渡,布置新任务:好的,谢谢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很好的到课文里来了,我们的思绪很活跃,下面的内容就比较的容易了。第二次品读欣赏,划出“小摇篮”,它在第二段;划出“带水纹的花衣”,它在第三段;划出“小水墨画”,它在第四段;划出“蓝水晶”,它在第五段。如果说作者使用了高妙的修辞技法,在每一个段落里都用了一个关键的比喻来写美丽的济南的冬天的话,那么这四个比喻在每一段里面的作用都值得我们欣赏。注意老师的表述,老师没有说“你最喜欢欣赏的是哪一个”,老师说的是“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个”,那么,也就是说,你要欣赏,还要讲出你的欣赏的内容出来。
2.学生思考2分多种。
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评说。
3.老师小结:
摇篮太美了!写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适的冬暖环境(给时间让学生记录);
带水纹的花衣,表现的是雪后山色的斑斓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飘逸美好的情韵(给时间让学生记录);
小水墨画,凸显的是山村的疏朗点缀,山村点缀在小山上,远远看去,那样的美丽,而且因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朴淡雅的,这足见作者用小水墨画来比喻冬天的济南的城内的小山的精致之美;空灵的蓝水晶,则显示了天光水色的清净和温暖泉城的亮丽。(给时间让学生记录)
总的来看,这篇文章表现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绘大,以小描绘大,从而表现出景物的画意诗情。
四、板块三(品析3)
1.师提出学习要求:这一个学习环节,我们同样表现了同学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很好的听读能力。继续来,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一个精致的片段上,我们要做一次集体的训练——书面作业。我们先来读一下,注意朗读:语速慢一点,读出语气词的味道,读出有些意思不太明显的,但是又有表情作用的词的味道。你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再听“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还有“山尖全白了”。你看,这些词好像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但是都是表达情感的。
2.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开始集体训练,出示作业要求:
⑴给这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要求赋有诗意;
⑵圈出全段文字中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⑶用单竖线“划分”的方法表现你读懂了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
⑷要品析“顶”字为什么用得好,“镶”字为什么用得好。
【俊孟评课:这样的设计让教、学、考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既会学习,也会考试。】
4.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在课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将近4分钟。
5.学生分享第⑴个问题。
6.老师小结:好的,我拟的是——注意,你们要学习一个字,“小山雪霁”,这个“霁”是雨后、雪后初晴。你可以拟它“小山雪霁“,也可以拟它“雪后斜阳”。你看,“雪后斜阳”它就概括得全面一点。
7.学生分享第⑵题。
8.老师小结:
好,这个又让我为难了,贯穿全文的是白呢,是雪呢,是妙呢,是小呢?我们来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哪里妙呢?是不是后面都写妙啊。文中的主要内容是写雪,但是文中每一个层次表现的都是雪之妙。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考察我们对某一个关键词贯穿全文作用的理解,因此,这个题,如果说,给全分的话是妙字,如果说给一半分数的话是雪字,给三分之一的话是白字。妙字是最妙的,它贯穿全段,而且表达的是作者赞赏的感情啊!
9.学生分享第⑶题。
10.师小结:好的。这里面两种答案,而且两种答案里面还有各层次里的正误之分。我们现在来想这样几个道理:第一,总体地说一个景然后分步去描写,这就很自然的把两个层次划分开了。我们再来看,所谓的叙议结合,就是对事物有了一个描叙,或者在事件有了一个记叙之后最后会有一个抒情句或者是一个抒情段或者是一个议论段,在这段当中是不是表现为最后一句啊?这样一分析层次就出来了。(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划竖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微微露出点粉色。”都是表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的,然后是议论抒情,收束全段。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11.学生分享第⑷题。
12.老师小结:
这两个字用得很精妙。我们来看,“顶”字为什么用得好?形态之美,如果用“扣”字,就不好听了也不好看了;轻盈感,压在头上,扣在头上,覆盖在头上,都不好听——形态美,轻盈感。“镶”字,表现的是线条逶迤,不断地在起伏延长,同时轮廓亮丽,雪山和蓝天,由雪峰上的那条线把它区别开来。(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
13.老师讲解,学生记录。
美妙之处——这一段用了反复的手法,写晴朗的日子里的小雪,写了山上,写了山尖,写了山坡,写了山腰,反复地写;化静为动,带水纹的花衣,就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这个术语要知道,以虚写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要想象,就像朱自清的《春》的结尾,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小伙子,都是虚的,以虚写实;更重要的是, 段末点题呀,在描叙景物之后有一个抒情式的点题,使整个段落在结构上、在情感上都显得很精致,段末点题,就是下小雪吧。所以这是它的基本的美点。
14.师总结:好这一节课,我们其实是实践的文章的一种读法:先整体,再部分,再精段。同学们表现很好,我就觉得在精段的品读上我们还要加把力就更好,谢谢同学们的努力,同学们很辛苦,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