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6 16:0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伤仲永》导学案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积累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知识链接】
1、作者链接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体链接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教师讲“囊萤映雪”的故事,然后让三两名学生也讲讲“勤学”的故事,看谁说得更好?
齐读目标,并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扳( ) 环谒( ) 称( )前时之闻 泯 ( )然
2、作者链接:
本文作者( ),号( ),世人又称( ),是( )之一,( )(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21cnjy.com
二、独学——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把握文章节奏。
1、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字音、断句。
2、生自读课文,熟读成诵。
正确断句 ( 用“/”划开):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传一乡秀才观之 。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7)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概括文章内容:
课文讲述了
的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21·cn·jy·com
三、重点突破——翻译课文。
1、(独学)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2、(合学)要求:学生自己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交流展示,疑难点拨:(重点字句翻译)
①世隶耕 隶: ②未尝识书具 尝: ③父异焉 异:
④借旁近与之 与: ⑤并自为其名 为: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 就: 文理:
⑦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宾客:
⑧或以钱币乞之 或: 乞: www.21-cn-jy.com
⑨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利: 然: 扳: 环谒:
⑩余闻之也久 闻: 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泯然众人矣 泯然:
四、达标测评:2·1·c·n·j·y
把第一、二段译文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积累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三、重点突破——翻译课文,把握内容。
1、(独学)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第三段。
2、(合学)要求:学生自己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交流展示,疑难点拨:(重点字句翻译)
①受之于天 受: ②贤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材人远矣 贤: 于: 材人:
③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卒: 众人: 至:
④不受之天,且为众人。 且: 21教育网
⑤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固: 得:
4、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达标测评:
(一)把第三段译文整理在笔记本上。
(二)、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 )
2.父异焉:形容动词作动词( )
3.稍稍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 )
4.父利其然:名词作动词( )
5.邑人奇之:形容动词作动词( )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做状语( )
(三)、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2、稍稍宾客其父( )
3、彼其受之天也( ) 4、如此其贤也( )
于:1、于舅家见之( )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3、贤于材人远矣(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之:1、忽啼求之( ) 2、借旁近与之( )
3、卒之为众人( ) 4、仲永之通悟( )
然: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书:1、即书诗四句( ) 2、未尝识书具 ( )
(四)、古今异义: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 今义: )
2、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今义: )
3、且为众人 (古义: 今义: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