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绿 教学设计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绿 教学设计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4 20: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绿
文本解读
1.文体特点
(1)自由体诗。这首诗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现代自由体诗,整首诗没有工整的对仗,没有铿锵的韵脚,没有动人的词藻,以口语化的语言写下了绿的美,体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主张:“要无拘无束地表达对生命的感受与体验,就必须摆脱外形的束缚,选用灵活开放的自由诗体。”
(2)独特的审美意象。艾青的诗歌《绿》描述了春天的特点:风是绿的,雨是绿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那还有什么不是绿的呢?诗人捕捉霎时间对“绿”的独特感觉-“到处是绿的······”,并对此感受加以渲染。在诗人描绘的意象中,绿是那样多姿,那样摇曳,绿的“闻风而动”,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通过诗人描绘的意象,“绿”展现着永恒的魅力。
(3)诗歌结构。全诗结构清晰:第一小节诗以新奇的比喻“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写出了对绿的总体印象;第二小节描绘了深浅不同的绿,让人不禁感叹绿的种类之多;第三小节罗列了多种事物都是绿的,展现了一个绿色的世界;第四、五小节分别写了静态的绿和动态的绿。诗的外在形式是自由的,但内在的结构却是严谨的。
2.文化底蕴
(1)创作背景。《绿》创作于1979年2月艾青在广州参观期间。此前二十多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因此而中断。1979年平反后,诗人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并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在广州、海口、三亚、上海等地参观。一路上,他同人谈诗,共同参观,在天涯海角拾贝,在长途汽车里讲笑话,这一期间创作颇丰,《绿》是其中一首。
(2)充满生机的深沉意蕴。任何创作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的影响。虽然历经多年动乱,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是不变的。在诗人带领参观团访问的旅途中,眼见拨乱反正后的国家重新焕发生机,这于诗人是喜闻乐见的。在这首诗中,绿既是自然的颜色,同时也是生命力的象征,更是代表着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国家。这在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言明,但是以诗的深沉意蕴而言,这不仅是一首赞美新时期的诗,也是一首非常艺术的诗,诗也因此获得了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3.语言表达
(1)口语化的语言,语言的口语化是艾青诗歌的特点之一。他要求“尽可能采取口语写,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因为“口语是最散文的”“它富有人情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诗歌《绿》中,作者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每一个诗句对绿的描述都再普通不过,语意浅显易懂。但就是这些简约、明朗的语言引发了人们对“绿”的丰富联想。
(2)形象化的语言。诗中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自身的感觉。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描摹抽象化的感觉,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在渲染到处是“绿”的感觉时,诗人写道:“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雨、水、阳光是视觉可见的景物,风却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诗人的感觉里,连风也是绿色的,那还有什么不是绿色的呢?“挤、重叠、交叉、飘动”这些动态词语的使用,赋予了“绿”更立体、动感的艺术形象。
4.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两个,“挤”和“叉”,它们同时也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随文识写。要求会写的字中,要注意“瓶”字右边“瓦”字的笔画笔顺;“挥”字的生字结构、偏旁都比较常见,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迁移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书写。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通过教师引导,端正书写“瓶、挤”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展开想象,感受“绿”的意境之美。背诵诗歌。
3.收集资料,了解诗人艾青,结合时代背景,初步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体悟诗人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
4.通过对比,感受诗歌与散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诗人创设的诗歌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韵美。
2课时
第一课时
模块一,一“绿”为引,走进诗歌
1.多媒体展示各种绿色植物、景色的图片和视频。
师:大自然里深浅不一、浓淡有别的绿色,总能让人神清气爽,总能给人以蓬勃的希望。“绿”千姿百态,在诗人王安石的眼里,“绿”是那样的神通广大:“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顷刻间江南两岸便披上了绿衣;在词人李清照的眼里,“绿”又是那样的娇憨可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绿”像是在展示着风雨过后的骄傲。在现代诗人艾青的眼中,“绿”又会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诗题、诗人名字。
3.学生交流艾青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导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绿色的事物和景色,唤醒有关“绿”的形象的记忆,为感知诗中“绿”的意象做好铺垫。
模块二,初读诗歌,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歌。
2.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3.学习生字“瓶、挤、叉、挥”,教师对个别生字进行重点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识字写字能力,但对于易错的字教师还是要做适当指导。在这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掌握生字。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识字的乐趣。
模块三,感受“绿”的特点,探究诗歌结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静静地聆听艾青的描绘,你感受到怎样的“绿”?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直观的感受:神奇的绿、美丽的绿、变幻多端的绿······)
2.学生自由诵读,探究诗歌每一小节描写的内容。
思考: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描绘“绿”的?
3.交流明确,教师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写绿给人的整体感受;
第二小节:写了绿的种类多,深浅不一,浓淡不同;
第三小节:写绿的景物多;
第四小节:写静态的绿;
第五小节:写动态的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诗人创造意象的语言结构,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品读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模块四,展开想象,品悟平实语言的魅力
1.学生读诗歌,批注自己的感受。
有人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有了想象,诗人的语言才会灵动,才富有生命力;有了想象,读诗的人才能透过语言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请读一读诗歌,写一写自己读诗时想象到的画面。
2.分享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可以指名读或齐读)
预设:
生1:诗中的“绿”到处都是,读着诗,我好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我们在上书法课的时候也打翻过墨水瓶,墨水溅开后,又在纸上或者衣服上晕开,就会产生深浅不一的颜色。这种比喻很新奇,又很恰当。
师:看到这样的“绿”,你感到满心的新奇。把这种新奇的感觉,通过朗读传达给大家吧!
生2:诗歌的第二小节写的“绿”的种类已经非常多了,但是其中的省略号引起了我的联想。除了诗歌中提到的绿,还有深绿、青绿、暗绿、鲜绿、碧绿、绿油油、绿莹莹、绿得油光发亮等。
师:看来诗人用短短的几行文字,就把你带进了一个充满绿色的世界。相信你独特的朗读,也能把大家带进绿的国度。
生3:诗人说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这怎么可能呢?
师引导讨论:是啊,在现实世界里,这是不可能的。哪怕雨、水、阳光这些可以看到的景物会变成绿色,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怎么会变成绿色呢?
师:因为诗人带着想象的翅膀,所以才会有这种神奇的感觉。如果你也带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绿”的世界,你会看到哪些神奇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生4:我感觉诗人眼中的“绿”是富有力量的。你看,诗人写道:“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这么多的“绿”聚集着,好像聚集着强大的能量。
师:是的,有的时候沉默不代表软弱,而是蓄势待发。
生5:最后一节诗中,“绿”随风舞蹈,“按着节拍飘动”,好像拥有了生命一样。
师:是啊,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绿”生命,让“绿”在风的指挥下释放她的能量,展现蓬勃的生命力。这样灵动的“绿”,如果有了你们独特的诵读方式,就更有画面感了。
3.教师小结:品味诗的语言,带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感受到了“绿”的美轮美奂,“绿”的生机勃勃。更难得的是,这些给我们带来美好想象的语言平实易懂,就如同日常口语一般,这就是艾青的诗歌的魅力所在。
4.全班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方式,是品味语言的最好途径。想象,是触摸诗歌意象最有效的手段。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地诵读,学习了品读诗歌的方法,提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作业设计
阅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搜集资料,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第二课时
模块一:诵读诗歌,导入新课
1.诵读《绿》《我爱这土地》这两首诗歌。
(PPT出示诗歌,学生齐读)
2.分享朗读这两首诗歌的不同感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艾青的诗歌《绿》,课后又布置作业,让大家读了艾青的另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这两首诗给了你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生:《绿》表现的是充满希望的情感,而《我爱这土地》表现的感情是抑郁的,充满愤怒的。从中,我仿佛看到了两个不一样的诗人。
模块二:结合创作情景,领会诗人的情怀
1.分享背景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1)《绿》创作于1979年春天。此时,国家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此之前二十多年,诗人被错误地打成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诗人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从事创作。1979年,诗人得到了平反,并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在广州、海口、三亚、上海等地参观,他同人谈诗,共同参观,在天涯海角拾贝,在长途汽车里讲笑话。《绿》是诗人在广州时创作的。
(2)《我爱这土地》创作于1938年秋天。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中国全面抗战的初期,当时祖国的半壁河山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山河破碎,沦陷区的人民被迫流亡他乡,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
2.交流:了解了诗人创作时的经历,你有什么发现?
两首诗都受到当时的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祖国深陷灾难的时候,诗人的诗里饱含着满腔的悲愤,充满着深深的忧郁;而当祖国的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诗人的诗里就充满着希望和信心,充满着对光明的追求,
3,PPT出示:爱国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小结:读着艾青的诗篇,我们感受着他对祖国最诚挚的爱,正是这种深沉的爱让艾青的诗哪怕没有华丽的语言,却仍然拥有长久的艺术生命。
模块三:识别诗与散文的不同形式,领会不同文体的艺术魅力
1.学生阅读宗璞的《西湖漫笔》片段。
2.表格引导,比较阅读。
《绿》 《西湖漫笔》
不同
相同
3.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绿》 《西湖漫笔》
不同 现代诗 散文
不仅写眼前看到的
“绿”,更多的是描写
绿色的景物带给自己
的感觉和想象。 描写得更多的是
眼前看到的绿色
景物,较少写自己
的感觉和想象。
引发了更多关于“绿”
的想象。 把景物描写得更
加生动。
相同 (1)“绿”的种类都很多。
(2)都展现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
“绿”,抒发了对绿色景物的喜爱之情。
模块四: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瓶、挤、叉、挥”。
2.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交流难写字与易错字。
3.教师相机指导。
范写“瓶”,强调“瓦”的笔顺:横,竖提,横折弯钩,点。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本学段的识字写字学习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主学习,教师只需在难点处加以点拨即可。课堂上让学生当场练习书写,可以及时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