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比读,深度探究——5 《孔乙己》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课中比读,深度探究——5 《孔乙己》教学案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4 11:57: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中比读,深度探究——《孔乙己》教学案例
【教例简介】
《孔乙己》是九年级下册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这样的经典课文不好教学,因为课文长,可以赏析的角度特别多。这一节课主要设计了“文意理解”和“课中比读”两个学习活动,“文章理解”穿插小说知识的教学;“课中比读”选择了两个经典的场景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不仅了解了《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品析了这篇小说的特殊写法,而且学会了“课中比读”的学习方法。
直接出示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屏显:
文意理解和课中比读
一、文意理解
1.布置任务:说说《孔乙己》阅读的初步感受。
2.学生思考。
3.学生发言,分享,老师评说,提示小说文意,穿插讲解小说的基础知识。
4.屏显:
《孔乙己》是运用“儿童视角”来编排故事、塑造人物的小说。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
5.举一反三,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儿童视角”的作品,比如《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社戏》等。
6.屏显:
《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退场”,在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述故事。
7.举一反三,回忆《最后一课》《社戏》等作品的场景。
8.屏显:
《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对孔乙己的叙述中也有虚写的内容,如“听人说”。
9.屏显:
《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了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店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的“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就在于多角度、多线条描述孔乙己的变化。
10.屏显:
专家评述: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长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孔乙己的人生命运。
二、课中比读
1.老师导出这一板块的学习任务: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故乡》《闰土》等。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故乡的从前和今天对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请把视线落到4和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比如,孔乙己拿钱的动作,开始是“排”,而后是“摸”。请从两段中找出细微的地方,然后阐述表达了什么?动笔,先画下来,再分析、旁注。活动时间五分钟。
2.学生自己细读,品味,批注,自己说给自己听。
3.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发现。老师评说,点示提炼。学生
4.老师小结,屏显:
第4段第11段
孔乙己的出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与退场
正常残疾
伤痕 断腿
长衫 夹袄
青白脸色黑色的脸
眼睛大大的 哀求的眼神
5.老师补充讲析:
还有,时令、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巨大摧残的孔乙己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思索孔乙己的命运及命运告诉我们的道理,也许就是个人原因,也许是社会原因。
师:刚才大家阐述得很好,唯一不足的是手的用途阐述得不够到位。写字的手、读书的手、喝酒的手、数钱的手、被吊起来的手、爬走的手……写尽了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变化。
三、课堂小结
“比读”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的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章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感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谢谢!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