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总分 150分 时量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一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的,分工协作,机械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主动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现代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
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4分)
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这块地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老蔡家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了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老蔡家有个规矩,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这规矩老蔡家说到做到,而且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做到,还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到,没一天不做到,或者做不到。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这可是了不得的!谁能一条规矩,一百年不错半分?
虽然老蔡家没出过名人,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这怎么办?正这时候,发小马得贵说起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现在放暑假,不如请来帮忙。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看上去叫人放心。便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放心吧!”
金子美每天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里,有尿就尿在一个小铁桶里,抽空推开后门倒在阴沟里,有屎就憋着晚间回去路上找茅房去拉。在铺子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下晌天黑,收摊关门,清点好货物和收银,上好门板,回到学堂去睡觉。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学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拍他们的学堂。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怎么照相,陪着洋人去到学堂的大门口、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一通拍照,还和几位学友充当各种角色。大家干得高兴,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铺子时,天已经暗下来了。金子美心里有点愧疚,觉得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交代了一连五日小店铺的种种状况,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子笑了。给子美高高付了几天的工酬。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我虽然帮不了你嘛忙,我这个铺子就是你的,你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拿!随你拿!”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走!”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一年后,人说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养病,居然再没回来。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嘛时候没的。再过多半年,老蔡家把这小屋盘给了一个杨柳青人。这人开了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子美由“愧疚”到“心安”的心理变化,表明他并不了解老蔡,认为老蔡只是个生意人,掏钱补款就可以弥补关门的损失。
B.小说创设金子美陪洋人去学堂拍照这一情节,交代了杂货铺关门一天的主客观原因,也让故事产生了波澜。
C.小说中的杂货铺与老舍笔下的茶馆类似,二者都是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场所,都展示了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D.小说善于运用简约的文字描绘人物的神态,无论写老蔡的喜悦还是愤怒,都是寥寥几笔,便情态尽出,生动传神。
7.关于小说的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蔡的一病不起除了身体原因,应该还与一年前关门事件带来的打击有关。
B.以早点铺的热闹场景收束全文,诙谐中见深刻,凸显了作者的褒贬评价。
C.一段中出现三个表示时间的短语,加快了叙事节奏,强化了人事变迁之感。
D.杂货铺萧条破败的状况与其店名“万年青”形成了强烈反差,令人唏嘘。
8.小说写“子美不明白老蔡为什么如此愤怒”,请结合文本分析老蔡愤怒的原因。(6分)
9.《万年青》延续了冯骥才津味小说“俗”与“奇”的美学特征,请简析文中的“俗”与“奇”。(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郏子、苌弘、师袅、老聃。郏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文本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孟子A称B人C之D患E在F好G为H人I师J由K魏晋氏L以M下N人0益P不事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者,指求学的人。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C.古文,指唐朝以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D.抗颜,意为态度严正,面色严正不屈。体现出柳宗元对韩愈为师行为的肯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B.文本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文本二中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目的是为了证明“今之世人”不事师有一定的合理性,无可厚非。
D.文本二中“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等表达体现了柳宗元对韩愈敢于为师的精神的赞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14.韩愈倡导的择师标准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并简要概括“当今”世人耻学于师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 (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自己驰骋沙场的决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用和化用是诗词创作中的常用手法,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借用《诗经·郑风》的句子表达渴望贤才的愿望。
(2)古人评杜甫的《登高》: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写尽身世之悲和忧国忧民之情。这一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也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再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① ,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② ,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 ③ 。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自愈力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内在生命力,修复肢体缺损和摆脱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依靠遗传获得的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① ,是因为人类漠视了自身的自愈力,也藐视了自然界的强大力量。《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也就是说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要顺应自然和身体的规律,否则就会破坏天道, ② 。如果你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养生的核心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人体规律,做到天人合一。
人体的自愈力下降,就会出现疾病,所以增强人体自愈力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负氧离子正是通过增强人体自愈力,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来帮助人体战胜疾病的。自愈力如同大树的根,根壮叶就茂。自愈力增强了, ③ 。这也是负氧离子作用范围广的原因。长期生活在负氧离子浓度高的自然环境中的居民大都能健康长寿,因为负氧离子对人体状况的改善是通过修复人体自愈力来完成的,而自愈力的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1. 下列句子中的“阴”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阴”,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天气预报说今天只是阴天,没有雨,大家就不要带伞了。
B. 这个地方背阴,待久了容易着凉,大家还是早点离开。
C. 这个人常常在背地里使绊子,很阴,你还是少和他来往。
D. 凡事讲究阴阳调和,在家庭关系中要注意避免一方太过强势。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数次的选择构成人生,今天的选择决定明天的生活。
——网络名言
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也许能种养麦。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一位母亲的回答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A(B项,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因此“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是错误的。后句的“所以”所表示的因果关系也并不成立。C项,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
2.C(“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选项意思恰恰相反。)
3.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据的能力。“乡土社会”特征包括: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人口流动率小,生活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A项,“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出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B项,“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的特征。C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离不了泥土”的特征,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特征。D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与外界完全的隔绝状态,而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可知,乡土社会的隔绝不是绝对的。故D项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
4.①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②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计模式。(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五段“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可以总结出,首先,与传统的“乡土社会”相比,“后乡土社会”中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从材料二第六段“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可知,在“后乡土社会”,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计模式,而变成了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
5.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土气”的理解,从材料一第一段“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以总结出: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从材料一第一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第二段“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可以总结出: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可以总结出: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
(二)(18分)
6.(3分)C(“都展示了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分析有误)
7.(3分)B(“凸显了作者的褒贬”,分析有误)
8.(6分)
示例:① 金子美言而无信,辜负了老蔡的信任;② 金子美关了门还隐瞒真相,欺骗老蔡;③ 金子美坏了老蔡家的规矩,摧毁了他的立身之本。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俗:①写俗世俗人,聚焦市井生活,关注普通百姓;②语言俗,运用方言俗语,地域特色鲜明。
奇:①人物个性境遇奇,主人公守规重诺异于常人,经历富有传奇色彩。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JN 11.C 12.C 13.(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2)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原因:①当今社会很久没有从师学习的风气了;②士大夫之族有“(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的错误心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称”是“说”的意思,后边为说的内容,在“称”后应断开,即B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中,“人之患”为偏正结构,作主语,“在”为谓语,“好为人师”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师”后断开,即J处;
“由魏晋氏以下”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其后断开,即N处。
故在BJN三处句读。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错,文中“古文”是指先秦诸子散文。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有一定的合理性”错误,首句引用孟子的话除了解释了当时形成“耻学于师”社会风气的原因外,还更加论证了韩愈抗颜为人师的勇气。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齿 乃 其
(2)“辄”,就;“笑”,讥笑;“以为”,以(之)为,把他看作。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韩愈倡导的择师标准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原因:
①由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可知,当今社会很久没有从师学习的风气了;
②由原文“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可知,士大夫之族有“(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的错误心理。
参考译文:
文本二: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答案】15.C 16.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
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新雁自况,表达了自己驰骋沙场的决心”错误。由“愁生”可知,诗人是由北雁南飞而引起家国之愁。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诗: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诗人虽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可见,本诗中的书生虽年已七十,一事无成,却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驱除丑虏,收复北方失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立志救国。
【答案】【参考答案】(1)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示例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示例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试题分析】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衿、悠、作、登。
18.示例:①蜂拥而至(或蜂拥而来)②海底捞针(或大海捞针)③屡见不鲜(或数见不鲜)(每空1分)(第一空,前文“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和后文“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强调类似的东西一拥而来,可填“像一窝蜂似的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的“蜂拥而至”或“蜂拥而来”;第二空,前文“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和后文“难度很大”强调找书难度很大,可填写“比喻极难找到或实现目的的机会十分渺茫”的“海底捞针”或“大海捞针”;第三空,后文“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强调这种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非常多,可填“形容经常看见,并不新奇”的“屡见不鲜”或“数见不鲜”。)
19.示例: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
[原句的“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构成因果关系,把它们分别独立成句,表述为:“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和“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2分);“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作为状语,放在“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前面。(1分)最后,连缀成句,注意逻辑。(1分)]
20.“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新书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书因少人问津,都将下架回仓的事实,(1分)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让人感到亲切。(1分)
(“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图书零售市场上”的“新书”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根据前文“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可知,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本新书如果3个月还少人问津,就要被下架回仓的事实,“生命就宣告终结了”一句在拟人修辞运用的基础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令人感到富有新意、十分亲切。)
D 、
22. ①人之所以会生病;②损害人体的自愈力;③所有的疾病都会得到治疗。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立意:(1)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2)生活需要正确选择;(3)选择并坚持是成功的秘诀;(4)正确认识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5)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选择;(6)选择、坚持,成就自我;(7)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8)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