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因为文化无处不在。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同时,文化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作》)
材料二: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关”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它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具技术上的便利。《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实现了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 (摘编自陈杰《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家应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
B.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为根本,有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支撑。
C.鉴于当前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漠视,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设势在必行。
D.中国电影各阶段涌现出一批展现中国人文之美的优秀作品,既彰显了文化自信,又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通过例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对中国人文之美的现状予以客观呈现和辩证分析。
B.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
C.文艺创作的层次性强调了由看山是山式创作到写出精神、写出文化的循序渐进过程。
D.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极具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是一部家庭悲剧,体现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翻译到中国之后,增强了中国女性的觉醒意识。
B.中国香港记者陈贝儿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讲述中国脱贫、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C.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引发了观众的时代共鸣。
D.中国摄影师罗冰的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作品中的中国模特与其他不同肤色的模特共同展示出各具特色的女性之美。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文艺和文化的关系。(4分)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想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年关六赋 阿成
爷爷活着的时候,每年旧历的春节,老三的父母一定要领着他们生育的四位雌雄,到爷爷的家去过年。爷爷死后,老三这兄妹四人也一定得到父母的家守岁。这是王氏家族的规矩。
——题记
老三爷爷的也就是后来老三父亲的家,院子很阔。凭栏望去,一任江天浩浩荡荡,爽着肺腑。其住房几经修缮,父亲住着很好,很遂心,很滋润,过得也极有板眼。
每值茶余饭后,兄弟几个一律恭恭敬敬,坐在庭院的小凳上,听父亲讲《论语》。老三的父亲是读书人。爷爷活着的时候,早早地把他送到松花江对岸的私塾,读孔子。
山东人古来就讲究智力开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再者说,“养不教,父之过”嘛。
老三的爷爷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后来成为这里的第一户居民。为了供儿子读书,捕了一辈子的鱼,卖了上百吨的鱼虾,真累!
每逢星期六,学堂放课,老三的爷爷就早早地摇了船到江南,歇船在柳荫之下,吸着早烟,等父亲。
父子俩见了面:
儿子给爹鞠一躬,说:爹——
爷爷嘿嘿地傻笑,说:儿子——
老三的父亲讲《论语》,从不看书,凭着记性。另外,小方桌上总有一壶清茶,饱饱地候着。“子曰,”父亲说,“就是孔子说。曰,就是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做事,不能光靠嘴,要少说。古人说:贵人言语迟。靠什么呢?靠行动,靠做。光说不做,不是仁义人;光做不说,大用之材。记住没?”
兄弟几个都点头,不说。“子曰:融四岁,能让梨。”“子曰:温良恭俭让。”“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父亲说:“凡‘子曰’,都要背下来,方能成人。”老三的父亲教育子女,层次比较高,很有群体意识。
每逢旧历的春节,除夕的年夜饭,事先一律要祭祖,儿女们要给仙逝的爷爷、奶奶的灵位磕头。父亲还要在灶前烧一沓阴币,恭恭敬敬,说些话。全磕完头,父亲站在一旁,依次给压岁钱,都是新票子:二元、一元、五角不等。
儿女们接了钱,很激动,说“谢谢爸”。
守岁之夜,不准睡觉,都要精精神神。俗话说:一分精神,一分财;十分精神,抖起来。年夜饭,老三的父亲总要讲些旧话,比如“在家敬父母,胜似远烧香”。讲的是山东泰安一个打烧饼的和一位有钱的少爷,到泰山大成殿争当天下第一大孝子的事。父亲讲得有支有板儿、有景有物,人物实在,对话不多,听了不忘,有较高的审美层次。老三一干儿女,听得入神,觉得很亲切。
老三兄弟几个,数老三的大哥最出息。
老三的大哥在地方法院工作,是副院长。每值旧历年,他总要早几天把“东西”送到父母的家里。送的东西都很实惠。算一算,一二百元不止,足够老三的父母享一个正月。老三的大哥是前年升的副院长。据讲是一桩案子办得挺干净。大嫂则对大哥极佩服,福着脸说:“唉——你大哥呀,我是一聋子也看不透啦——”
旧历三十这一天,老三的大哥领着媳妇、女儿回家,事先一定要脱掉法院的制服,换上便装、布鞋,并告诉大嫂:“到家讲话做事要注意,不能乱说,不能神气,也没什么可神气的,是事儿,听着就是了,多干活!”
大嫂笑着说:“老王啊,老王………”
住在道外区的,是老三的二哥。老三的二哥一律是旧历三十的下午,骑着摩托车,驮着二嫂回父母的家过年。
老三的二哥也出息得不错,是第一代企业家。现在已是几十万元户,常常去参加市里的一些会议。二哥回家过年,自然提的都是高档货。有山珍,有海味,有洋货,分东洋与西洋,都很名贵,看着浑身痛快。
临行前,老三的二哥也一定很严肃地对二嫂说:“回家过年,有几条注意,一不要化妆,全擦掉,土一点没关系。二不能摆阔,首饰什么的,不戴。要有老有少,不准瞎白话。家里的饭,好不好吃,一律认真吃。尤其爸妈做的,要说,真好吃。听见没有?”二嫂笑笑,说:“行,听你的。就当上庙了,一天怎么也忍了。”二哥说:“对!就是这意思。”
二哥二嫂回家过年,穿着都很朴素,甚至显得过了,头发也剪得很短,像五十年代的干事。老三住在道里区,在一家杂志社当助理编辑,也是新潮作家。老三的家境不富裕。回家过年,带的礼品就很一般化,是四合礼。有四种奶油蛋糕,很艺术地组装在一个礼品盒子里,并用透明的玻璃纸罩着。
老三回家过年,从不戴他的贝雷帽,上衣兜也不插钢笔、油笔。事先也要对媳妇说:“嗯——到家,看别人,他们怎样,咱怎样,千万别出挑儿……”
老三的媳妇看了看他,轻蔑地说:“熊架①!”
自从老三兄妹四人分别嫁娶后,凡二十余载,都回家过年这事,居在一个城市的兄妹,并不事先通通电话,也不约定一下,基本上都回去。
今年过年,兄弟几个都事先做了安排,回家过年。
老三的母亲对孩子很好,很平等,也很亲近,总是喜着脸:“三儿回来啦。”“老二回来啦。”“老四也回来啦。”都柔柔的,儿子、女儿瞅着,心里就充满了温馨的阳光。
(有删改)
[注]①熊架,山东方言,意思是看看你那德行,看看你那样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相当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呈现了一家人的普通生活,颇有笔记小说风范,婉转多致,韵味深长。
B.小说在纵的线索上,展开记述一家三代家族史;在横向视角上,又分别记叙了兄弟三人的家庭故事。
C.小说不注重情节发展的完整性,呈现散文化特点。但小说结构首尾圆合,故事叙述看似松散实则严谨。
D.小说对王氏家族旧历春节“守岁”规矩的叙述,如文化气息浓郁的风俗画,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爱憎。
7.文中回家过年时三兄弟叮嘱妻子的情节,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使用白描手法,选取极精炼的典型细节,描写了三兄弟回家过年时叮嘱妻子的场面。
B.三位妻子各自的回答,从侧面呈现了三兄弟在家庭中的地位,三对夫妻的关系也得以表现。
C.三兄弟各自对妻子的嘱咐,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三兄弟不同的身份、品质、心理和精神气质。
D.从三兄弟叮嘱的情节可以窥见,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王家三兄弟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选择。
8.有文学评论认为,“决计要把小说弄得民族化一些的阿成,正在古典语言和民间语言两个方面刻苦修炼”。请结合文本分析,阿城小说在“古典语言”和“民间语言”方面的“修炼”。(6分)
9.小说中王氏家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这里指君王自谦的说法。
B.针石,用砭石制成的石针,用于针灸治疗。
C.假,指借,与《劝学》中“假舆马者,而致千里”的“假”意思相同。
D.举,指发动,与《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中的“举”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人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14.《韩非子 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归梦 杜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①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②,云深黑水遥。
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③。
【注】①伐叛: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等。②③“雨急青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化用自《楚辞 招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通过对道路时通时阻以及江山日见冷寂萧条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B. 诗的前两联写历史叹身世,后两联述梦境发感叹,全诗以虚衬实,感人至深。
C. 诗的颈联写梦魂在急雨中难辨方向,难以飞越遥远的路途,隐喻着现实的艰难。
D. 最后两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似的处境、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情怀。
16.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文质兼备才有君子之风,如果两方面不匹配,就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但实际上也是仕途失意时的自慰之辞。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含义极宏大,意义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万古丹山:武夷山》以既专业又富有诗性的语言介绍了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样性:远古时代,“大地在沉降与隆起之间,在水与火的淬炼之中,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宏阔壮观的景象。而此后,岁月剥蚀造就的丹霞之奇观,只是那场壮阔运动的序幕之后的正常剧目。”
山川河流的迷人,不仅在于险奇,更在其文化底蕴。在作者何向阳看来,真正能代表武夷山水文化底蕴的,非朱子文化莫属。然而,作品绝不是( ① )地介绍几则关于朱熹的逸闻,而是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武夷山水的文化之魂。作者敏锐追索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句中“泗水”的来龙去脉,将中国思想史上心学与理学论辩的“鹅湖之会”、发生在朱熹和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之间的“朱张会讲”向我们( ②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②作者沿着宋代以来重要的一条思想线索,③进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场景。④通过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⑤所谓诗性山水,不是用诗化语言描述山水那么简单。事实上,诗性指向生命的非功利、哲思性和超越性的层面。诗意是对生命自身、对自我与世界相遇的凝思和顿悟。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资讯看似与我们的生活( ③ ),却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人与自身及世界对话的通道。无论是向内的证悟,还是向自然的返归,作品洋溢着对生命觉知的兴趣和执着。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这才进入诗性山水的层面。
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请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人们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应有尽有、跨越时空的信息,应用这些信息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因而充满兴奋感和满足感。但久而久之,人们便对大数据和搜索引擎产生了依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大数据和搜索引擎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都能搜索得到的。另一方面,当人们开始搜索或试图在网上获取信息时,有关个人的信息也随之被记录了,个人便成为大数据本身被计算和运营,计算的结果导引着“大数据”的控制者对个人“投其所好”地发布信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个人的思想也被“大数据”有意识地“启发”和导引着,个人成为被“大数据”摆布的奴隶。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离开了电脑和电子邮件,我们无法工作了;不依靠导航系统,我们不会走路了;离开手机,我们不仅无法工作了,还会产生孤独感甚至恐惧感,好像自己被世界抛弃了似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以“大数据”开头的句子,并且去掉“被”字。要求: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语意要连贯。(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农场主的苹果树品种特别好,而他周边的苹果树品种却很差。每年春天,这位农场主都会把优质的苹果种苗分给周围的人。大家都挺纳闷,如果大家的果树都变好了,他的果子不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吗?农场主却说:“恰好相反,如果我的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我的果园来。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我农场周边长满优质果树呢?”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虽然每个个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利益是彼此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才能促进集体的提升,最终也让每一个个体从中获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A (3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错,材料一只是说“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可见,选项中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关系的表述于文无据。
2.A (3分)【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B.“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错。材料一说“《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可见,原文是说《兰亭集序》的文化表达,并不是说“文艺经典”,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C.“写出文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错。材料一是“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可见,原文是说文艺创作对层次性的要求是“写出精神,写出文化”,并非强调“循序渐进过程”。D.“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错。材料二是“一个文化群体的‘关’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原文厘清的不是“历史渊源”,而是说“一个文化群体的‘关’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
3.A (3分)【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A.“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体现的是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增强了中国女性的觉醒意识,这话剧并没有体现中国文化自信,也没有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所以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4.(4分)
①文艺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态,文艺能直接表现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2分)
②文化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否有文化追求、体现如何,将决定文艺创作层次的高低。(2分)
5.(6分)
①真正认识中国文化,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2分)
②传承发展中国文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塑造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纵深感的中国文化形象;(2分)
③丰富文化传播形式,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实现中国文化在国内国际的有效传播。(2分)
(二)(16分)
6.(3分)D。(没有明显褒贬,更谈不上强烈的爱憎。)7.(3分)C
8.(6分)
①阿城的小说语言有着古典语言的雅致和简约。儒学经典《大学》《论语》语段的引入,文言词语、书面语词“凭栏”“颇为”等的使用,形成了古典语言特有的节奏韵律和高雅特质。人物对话极其简洁,含义极为丰富。
②阿城的小说语言有着民间语言的粗犷和精准。人物语言有选择地使用方言土语“瞎白话”“出挑儿”等,精准呈现民间文化特色,充满生活气息。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4分)
①王氏三代人学习传承儒家传统文化。老三的爷爷送老三的父亲去私塾学习孔子,老三的父亲给孩子们讲《论语》等情节,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家庭中代代相传。②王氏家庭伦理关系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对父母孝顺,祖孙三代人亲情浓郁。③王氏家庭重视中国年节文化。除夕祭祖、给压岁钱、守岁等习俗,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民俗。
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GKL。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反过来灭了虞国。“而”表因果关系,“爱其璧”“假之道”之间可以不断开,“道”后G处断开;“已取虢”“还”“反灭虞”为“晋”的三个谓语,KL处停顿。故选GKL。
11.C。A.正确。B.正确。C.“意思相同”错误。“假舆马者,而致千里”的“假”意思是“借助”文中是“借”。D.正确。“举天下之豪杰。句意:全天下的豪杰。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君王不听,才导致灭国。故选C。
13.①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
①居:过了。还:掉头。故:特意。
②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②安:安定。持:保持。兆:出现迹象。
14.【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文章的理解,是一道聚焦于理解分析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答案】不矛盾(1分)。《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1分)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讨伐越国呢?”楚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杜子说:“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蹻在国境内做盗贼,官吏们不能禁止他,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的政治混乱、军事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楚王就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自我认知。所以说“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打败了晋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是二人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显摆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老子》第二十四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解析】诗的前两联是写“现实”而不是“历史”,而且全诗是虚实结合,不是“以虚衬实”。
16.①感时伤世。因为战乱,人民不能安于生计,江山日见冷寂萧条。
②感叹身世。迟暮之年,孤独地四处漂泊,苟且求活。
③忧国忧民。借用有关屈原的典故,去国怀乡,忧思成梦。(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抓住诗中对现实的描写、典故的运用,以及关键词如“寂寥”“偷生”“梦归”等分析思想感情即可。每条答案由两部分组成,即先归纳情感,再结合诗句作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18.①轻描淡写②娓娓道来③息息相关(一空1分,共3分)
【评分细则】成语填空,可以依据参考答案细则给分,学生第一空答“粗枝大叶”,应该可以给分,第三空答“密不可分”,应该也可以给分。
19.②改为“作者沿着宋代以来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此句语序不当,数量词“一条”应放在“重要”前面)④改为“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此句成分残缺,“通过……使……”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一点2分,两点4分)
【评分细则】(1)选对序号,并修改正确才给满分;只填序号,未作修改建议不给分;选对序号②,把“一条”放在“宋代以来”前面,可给1分。(2)删除“通过”,或“使”均可,但二者均删掉,不得分。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直接写出修改结果。如果有学生答成修改说明,比如把某某某删掉,答案正确,也可给满分。
20.①运用拟人手法,将大地在地质运动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成是“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赋予大地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丹霞之奇观”比作地质运动之后的“正常剧目”,形象地展现了丹霞奇观形成的过程,化平淡为生动,引发读者的联想。(一点2分,两点4分)
【评分细则】①答出“拟人”(1分);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赋予大地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表达更加生动(1分)。②答出“比喻”(1分),将“丹霞之奇观”比作地质运动之后的“正常剧目”,形象地展现了丹霞奇观形成的过程,化平淡为生动,引发读者的联想。(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21.①仿佛离开了它们自己便无法行动(或“生存”)了 ②个人便没有了隐私和安身之处 ③我们已经沦为信息的奴隶 (每处2分) (第①处,根据上文“人们便对大数据和搜索引擎产生了依赖”可知,这里应填对“依赖”的进一步解说。第②处的上文是“计算的结果导引着‘大数据’的控制者对个人‘投其所好’地发布信息”,下文“甚至个人的思想也被‘大数据’有意识地‘启发’和导引着,个人成为被‘大数据’摆布的奴隶”是讲危害,从“甚至”可以推知,第②处也是讲危害,但应比后面的“成为……奴隶”程度要轻一些。第③处,上文是“个人成为被‘大数据’摆布的奴隶”,下文是举例来证明,可以推知第③处是对下文三个例子的概括。)
22.示例:“大数据”有意识地“启发”和导引着个人的思想,使个人成为“大数据”摆布的奴隶。(每个分句1分,语意连贯1分。)
四、写作(60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叙述性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是关于农场主种苹果树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启示性,共四句话。第一句摆出现象,其中隐含着个体和群体、中心和周边的差异。第二句写做法,农场主不因为自己的果树品种好而得意藏私,反而将种苗分给周围的果农。第三句提出旁观者的疑问,第四句是农场主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种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二者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以及眼界都是不同的。很显然,农场主是从全局、宏观来看问题,考虑也更长远。他关注的并不是眼下自己的利益,而是综合周边环境考虑长此以往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正确的措施。第二段通过议论,围绕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对此加以强调与升华。当然“合作与共赢”“助人与助己”等也是材料所蕴含的寓意。须重视“联系现实生活”这个要求,生活中的确存在不少目光短浅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行文不可脱离现实,不能泛泛而谈。
写作时应分析强调个人必须融入集体,只有集体好,彼此都能获益;不顾集体利益,只追求个体利益,最终个体利益也将受损。再进一步联系现实,人类社会就像果园,很多时候组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才能促进集体的提升,最终也让个体从中获益。
立意:
1.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2.远离“精致利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3.“合作”才能“共赢”。
4.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