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话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第一句总起全文,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杨家九岁的儿子,说他十分聪慧。接着讲了一件有趣的小事,来证明其聪慧。孔君平去拜访杨家父亲,可他不在家,于是叫出了杨家孩子。孩子用杨梅招待客人。孔君平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子。而孩子的作答也干脆利落,同样在姓氏上做文章,以孔雀不是孔君平家养的禽鸟来反驳对方。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课文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意思是说:“你姓杨,它叫杨梅,看来这杨梅是你杨家的果子啊!”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十分幽默风趣。孩子迅速听出了客人话里的玄机,于是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孩子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只有孔君平承认孔雀是自家的鸟,之前他说的“此是君家果”才站得住脚。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思维敏捷,应答得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正确认读“为设果”“应声”等词语。通过“惠”字,明白什么是通假字。了解“家禽”这个词在现代文和文言文中的区别。
2. 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句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故事中体会杨氏子的聪明机智和幽默,进一步感受我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热身,交流平时积累的《论语》中的名句,老师引出上句,学生接下句:知之为知之,敏而好学,己所不欲,温故而知新,
2.然后导出曾学过的三篇课文《精卫填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交流这三篇课文的相同之处——都是文言文。
3.板书课题,质疑解题。老师提出质疑,由学生解疑。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明白“氏”的意思,并能学以致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音频,遇到不会读的字加上拼音。
2.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点名读,并随机让学生纠正字音。重点解决“禽”“诣其父”“为设果”“应声”等词语的读音。
4.重点指导两句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了解“家禽”这个词在现代文和文言文中的区别,有助于让学生朗读中正确停顿,顺势出示“禽“字的演变,进而指导其规范书写。
5.学生做到能正确停顿后,老师进而让学生自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三、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如结合注释、结合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些方法去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四、品味聪慧。
1.理解通假字——“惠”。
2.小组内交流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3.学生汇报交流,“应声”一词,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想到哪些四字词语?
(伶牙俐齿 对答如流 脱口而出 不假思索 思维敏捷 铁齿铜牙)
假如来的是柳君平、黄君平、杨君平,你能像杨氏子一样应声回答吗?
4.品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并与句子“孔雀非你家禽。/难道孔雀是你家禽?”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杨氏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的风趣、幽默、有礼貌。
5.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思考: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
6.教师总结提升。课件出示莎士比亚的名言“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落实本单元的单元要素。
7.熟读成诵。首先在有提示语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去背诵,之后在没有提示语的情况下,再让孩子们去背诵,自由背,指名背,男女生比赛背等多种形式。(此环节重在落实课后第一题的要求——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徐孺子赏月》
六、推荐作业:
走进《世说新语》。
七、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聪慧 幽默 有礼貌
杨 杨梅 孔 孔雀
评测练习
一、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儿应(yīnɡ yìnɡ)声答曰。
2.为(wèiwéi)设果,果有杨梅。
3.孔君平诣( yì zhǐ)其父。
二、读一读,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
1.(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三、读一读,填一填。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闲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___________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四、补充文章内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_________。为设果,果有杨梅。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1)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2)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子。
(3)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虽短,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重点抓好朗读和背诵。读,要通过听范读音频,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自读,点名读,直至读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物对话,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因此,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是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我按照“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顺序来教学。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接下来,我重点对文中出现的最后两句话的停顿和几个难读的地方进行朗读指导。
二是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的语言”,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三是教给方法,学以致用。《杨氏之子》这篇课文,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看插图、多读)。之后我随机引出古文《徐孺子赏月》,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意思,这样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让学生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 在教学时,没有真正的放开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求死板,老师牵得太紧,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在对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不是夫子家禽”“难道孔雀是夫子家禽?”两句话的语气时,学生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委婉之妙还有一定的难度,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对比,这样学生才能深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