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04 22:18:43

文档简介

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 理 试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10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开启对太阳的探测之旅。该卫星主要用于测量太阳磁场,观测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下图示意“夸父一号”运行轨道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夸父一号”在轨运行期间( )
①属于太阳系 ②属于银河系 ③属于河外星系 ④属于总星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夸父一号”观测到的太阳耀斑位于太阳大气层的( )
A. 日核层 B. 光球层 C. 色球层 D. 日冕层
2022年9月29日,英国著名杂志《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集中报道5份产自重庆与贵州交界处古鱼化石标本,证实人类是由鱼进化而来。据此完成3~4题。
3. 古鱼类所处最早的地质年代为(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4. 古鱼类所在的地质年代( )
A. 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恐龙大灭绝事件
C. 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D.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
下图示意某种常见的地貌简图。读图完成5~6题。
5. 形成“天窗”的主要地质作用(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堆积 D. 火山喷发
6. 与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不大的是( )
A. 气候因素 B. 生物条件 C. 岩石成分 D. 土层厚薄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完成7~8题。
7. 我国横断山区,泥石流多发的月份是( )
A. 3~4月 B. 6~8月 C.9~10月 D. 11月~次年1月
8. 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避灾方式是( )
A. 顺着泥石流的方向向下跑 B. 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C. 迅速抱紧沟谷旁大树 D. 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下图为某种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 图中地貌是( )
A. 缓坡为背风坡 B. 陡坡为迎风坡 C.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D.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10. 下列地区中最可能有该种地貌的是( )
A. 塔里木盆地 B. 四川盆地 C. 东北平原 D. 黄土高原
中国新闻网2020年5月25日18:27:15消息:全球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近20年呈小幅度下降趋势。卷云,属于高云,云底一般在4500至10000米,结合下图“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 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可以使图中的( )
A.②减弱 B.③减弱 C. ④增强 D. ⑤增强
12. 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会使图中的( )
A. ①减弱 B.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增强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降水和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 造成图示区域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洋流性质 B. 风向差异
C. 海陆位置 D. 地形起伏
14. 关于图中甲、乙两支洋流的性质及流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寒流,向南流 B. 乙,暖流,向南流
C. 甲,暖流,向北流 D. 乙,寒流,向北流
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完成15~16题
15. 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B. 乙——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C. 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D. 丁——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16. 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林木四季常青——纬度较低,常年温度较高
B. 乙地林木生长较快——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
C. 丙地林木根系发达——深居内陆,常年太阳辐射强
D. 丁地林木叶呈针状——临近海洋,常年降水丰富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52分。
17. 读两幅图,完成下列小题。(14分)
(1)读图甲完成:地球内部圈层②为_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_。(4分)
(2)读图乙中的大气圈完成:一冒险家乘氢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m后,从太空舱里跳下,跳出时的高度处于___________层(大气垂直分层),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先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6分)
(3)读图乙中的水圈完成: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指出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了_________,增加了____________。(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图1为我国某地示意图。图2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1)图4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观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横断面呈_____形谷,从地貌成因类型看,该峡谷属于___________地貌。(4分)
(2)图3为某日某时刻青海湖与附近陆地的等压面分布图,①②③④位置中,气压最小的是_______,此时刻吹________(湖风或陆风)。(4分)
(3)由图2可知,拉萨受山谷风影响,拉萨降水日变化特点是夜晚降水______(多或少),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9.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回答问题。(12分)
(1)图中ABC三条曲线中,A代表海水温度,__________代表海水盐度,__________代表海水密度。(4分)
(2)全球海水盐度水平分布规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C线中数值在赤道附近出现较小值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线中数值在北纬60度比南纬60附近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线中数值在北纬60度比南纬60附近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探究发现】
探究名称:认识土壤
探究资料: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出现严重的黑土退化和流失现象,春季多大风且正值播种季节,黑土流失尤为严重。下图示意黑土的形成过程,其中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土层。
探究思考:
(1)指出影响黑土形成的主要因素。(4分)
(2)说出图中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4分)
(3)从气候和植被角度,解释东北地区春季黑土流失严重的原因。(4分)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 理 答 案 解 析
一、选择题: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答 案 B C B A A D B D
题 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 案 D A C C A B C A
【答案】1. B 2. C
【1题详解】由材料“2022年10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及读图可知,“夸父一号”在轨运行期间属于地球的卫星,因此属于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是银河以外的星系的总称,因此不属于河外星系,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B正确。
【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的某些区域,会出现短时间内突然增亮的现象,这叫作耀斑,C正确。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②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答案】3. B 4.A
【3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古鱼类为古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B对,ACD错。
【4题详解】结合上题,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A对;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C错;恐龙大灭绝出现在中生代末期,B错;海陆现代格局形成于新生代,D错。
【点睛】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其代表性植物为蕨类植物,代表性动物主要包括三叶虫、笔石等,此阶段的动物呈现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演化。
【答案】5. A 6. D
【5题详解】根据图示可知,为喀斯特地貌,顶部天窗为表层岩石受外力作用产生裂隙,受流水侵蚀所形成,BCD错误,A正确。
【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与气候、生物、岩石成分息息相关,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土层厚薄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答案】7.B 8.D
【7题详解】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横断山区降雨多集中在6、7、8月,且暴雨强度大,因此横断山区泥石流多发生在6~8月,B正确,11月~次年1月、 3~4月和9~10月降水不如6~8月,排除ACD。
【8题详解】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D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B错误;泥石流破坏能力强,大树也会被冲垮,C错误;故选B。
【点睛】泥石流一般是指地表的泥沙石块等固体成分遇到足量的水,发生混合,像流体一样向下流动。它既有像流体物质的所具有的灵活流动性,也具有固体物质本身特有的破坏力。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的特点。能够瞬间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造成巨大破坏。
【答案】9.D 10. A
【9题详解】图示地貌为新月型沙丘景观,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受风向影响,沙丘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D正确,ABC错误。
【10题详解】新月型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由风力搬运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在沙漠地区分布广泛。塔里木盆地有沙漠分布,是由于地处内陆,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活动频繁,有沙丘地貌分布,A正确;黄土高原地貌特点主要为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由流水侵蚀所形成,B错误;东北平原植被覆盖率较高,无沙丘地貌,C错误;四川盆地没有沙丘分布,D错误。故选A。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答案】11.C 12. C
【11题详解】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④增强,C正确,⑤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⑤减弱,D错。③为大气逆辐射,其强弱与云层厚度相关,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并不能表明大气逆辐射减弱,B错。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②增强,A错。
【12题详解】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云层更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而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大,所以①变化不大,④减弱,AD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温降低,地面辐射减弱,②减弱,B错。云层增厚,大气逆辐射增强,③增强,C正确。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由大气逆辐射体现。
【答案】13. A 14.B
【13题详解】读图,图示区域20°纬线,25℃等温线在东西岸分布差异明显,其原因是:东岸受暖流影响,温度高;西岸受寒流影响,温度低。因此主导因素是洋流,A对。地形、纬度、海陆位置东西岸条件相似,不是主要原因,B、C、D错。故选A。
【14题详解】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甲洋流是本格拉寒流,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自南向北。乙洋流为莫桑比克暖流,自北向南流。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洋流的相关知识。
【答案】15. C 16. A
【15题详解】丙地胡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该地区冬冷夏热、气候干旱,光照充足,C正确。丁地景观属于亚寒带针叶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D错误。甲地景观属于热带季雨林,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A错误。乙地景观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山所处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B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甲地是海南,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A正确。乙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丙地植被根系发达,是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植被向壤深处寻找水源。丁地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不是全年降水丰富,BCD错。故选A。
17.【答案】(共14分)(1) 地幔 岩石圈 (4分)
(2) 平流 降低 升高 (6分)
(3)下渗 地表径流(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大气的垂直分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②介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
【小问2详解】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km,12-50(或55km)范围为平流层。距地面39044m的位置位于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小问3详解】城市路面硬化,不透水路面增多,使得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如果降水集中,使得地面径流大量汇集,产生城市内涝问题。
18.【答案】(共14分)(1) V 流水侵蚀(4分)
(2) ④ 陆风 (4分)
(3)多 夜间,山地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气流抬升;加上谷地降温慢,同一水平面上,谷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水汽容易遇冷凝结成雨,因此拉萨夜晚降水多。 (6分)
【解析】本大题以中国局部区域示意图、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某日某时刻青海湖与附近陆地等压面分布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观图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热力环流、河流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小问1详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流在上游地区,下切侵蚀形成V形谷地。其他形成原因是板块碰撞挤压抬升,青藏高原隆起,河流向下深切河谷,流水侵蚀形成谷地。
【小问2详解】
据所学可知,等压面由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①②③④位置中,气压最大的是近地面的②,最小值是高空④;此时陆地气压高,湖泊气压低,故此时吹陆风。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拉萨降水日变化特点是夜晚降水多。根据山地和山谷的热力作用差异,夜间,山地降温快,谷地降温慢,同一水平面上,谷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另外山地降温快,导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气流被迫抬升,水汽容易遇冷凝结成雨,因此拉萨夜晚降水多。
19.【答案】(共12分)(1) C B (4分)
(2)从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低纬和高纬,或向南北)递减。(2分)
(3) 赤道附近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北纬60度附近有陆地淡水注入,盐度较低 北纬60度附近海水温度高,导致海水密度小 (6分)
【解析】本题以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为材料,考查海水温度、密度、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及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分析,A曲线表示海水的温度,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副热带海区所处的纬度较低,水温较高,蒸发量大,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而降水较少,故盐度最高,全球表层海水的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C曲线表示海水的盐度。大洋中,平均而言,温度变化对密度变化的影响要比盐度的大,水温高,海水密度小,所以B曲线表示海水的密度。
【小问2详解】
副热带海区地处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大于降水,因此盐度较高。低纬度赤道附近海区地处赤道低压带,降水大于蒸发,因此盐度较低。自副热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逐渐减少,盐度也逐渐降低。故全球表层海水盐度水平分布规律大致是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
【小问3详解】
由第一题可知,C曲线表示海水的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南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盐度最高。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降水大于蒸发,所以盐度相对较低。与南纬60附近相比,北纬60度附近陆地面积大,有大量的陆地淡水注入,稀释了海水,使盐度降低。B曲线表示海水的密度,由图可知,与南纬60度附近海区相比,北纬60度附近海水温度高,因此海水密度比南纬60度附近低。
20.【答案】(共12分)(1)成土母质;时间;生物;气候;地形。(任答两点得4分)
(2)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水分的沉淀和积累(或保持肥力,存蓄水分等)。(4分)
(3)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多大风,对土壤的侵蚀力强;正值播种季节,缺乏植被对土壤的保护等。(4分)
【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黑土结构图为资料,涉及了土壤形成,土壤分层和黑土流失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影响了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东北地区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枯枝落叶较多,有机质来源充足;气候因素,东北地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有机质积累较多;时间因素会影响土壤层的厚度,时间越长,肥力越高;东北平原地势平坦,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土壤肥力较高;因此黑土形成的主要因素应为成土母质;时间;生物;气候;地形等。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水分的沉淀和积累。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较少,风力较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较强,因此黑土流失较严重;东北地区播种春小麦为主,因此春季正值当地的播种季节,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因此黑土在春季流失严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