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命题人 王辛
(满分_ 150 分 时间_ 150 分钟)
一、基础知识题。(3×4=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愆(qiān)期 卜筮(shì) 校(xiào)对 乘彼垝(guǐ)垣
B. 琐屑(xiè) 葳蕤(ruí) 吮吸(shǔn) 夙(sù)兴夜寐
C. 城隅(yú) 琐屑(xiè) 蹒跚(pán) 周公吐哺(pǔ)
D. 刹(shà)那 凝噎(yē) 阡陌(mò) 自出机杼(zhù)
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循着这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B.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休戚相关。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他万万没料到自己能遇到李继这样善良宽厚而又博学多才的恩师,幸得他慷慨解囊,相濡以沫,自己的学业才得以完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B. 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不可少的因素。
C.学生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上课时就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D. 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
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A.④⑥②①③⑤ B.⑤③①⑥②④
C.⑤③④①⑥② D.④⑥②③⑤①
二、文言文阅读(共3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乃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 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尤益敬。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重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其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宗族宾客广占陂池田园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稀。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徙:降职
B.不欲加礼,必陵之 陵:通“凌”,侵侮
C.士亦以此多之 多:称赞
D.颍水浊,灌氏族 族:被灭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颍阴侯灌何为将军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 帝高阳之苗裔兮
C.走入汉壁,其奴皆亡 静女其娈
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7.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灌夫“为人刚直”的一组是 ( )(3分)
①不好面谀 ②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 ③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④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⑤稠人广众,荐宠下辈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为报父仇,灌夫披甲戴胄,拿着长戟,招募军中与他友好又愿意随他同去的壮士数十人出战。等到走出军营的大门,就没有人敢前进了。
B.司马迁对灌夫的战功和他那种鲠直倔强的性格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其放纵宗族宾客横行于颍川的行为也进行了批判。
C.灌夫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随他同去的奴仆全部战死,灌夫自己身上就有十余处重伤,幸亏当时有极为贵重的好药,才保住了灌夫的性命。
D.灌夫有次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灌夫喝醉后出手打了窦甫,结果被窦太后免了官,让灌夫闲居在长安家中。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夫 不 喜 文 学 好 任 侠 重 然 诺 所 与 交 通 者 无 非 豪 桀 大 猾 其 家 累 数 千 万 食 客 日 数 十 百 人 宗 族 宾 客 广 占 陂 池 田 园 横 于 颍 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3分)
②诸士在己之左,尤益敬。(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用具体的字词说明。(3分)
答 。
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答 。
11.默写(任选5小题作答,全写按前5题给分)(10分)
(1)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氓》)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3)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
(4)慨当以慷,_________________。何以解忧,
(5) ,水不厌深。周公吐哺, 。(《短歌行》曹操)
(6) ,依依墟里烟。 ,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4题。(15分)
“生前著作无虚日”
叶永烈
梁实秋,宽广的前额,深色边框眼镜,白发稀疏,总是笑盈盈的。一个脾气耿直而性格爽朗的人。在中国文坛上,他是一棵根深叶茂的老树。
梁实秋在海峡两岸,都享有颇高的知名度。
大抵因为他的生命的后期将近40年的时光,都是在海峡彼岸度过的,他在台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识。他曾拍着自己高高的前额说:“我大不喜欢上街。一走出去,我这张脸马上就叫人认出来了!”在他去世之后,台湾报刊称他为“文学大师”“一代宗师”“国宝级的作家”……
在海峡这边,老年人是从当年“新月派”作品中熟悉他的名字,中年人是从鲁迅的杂文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梁实秋的批判知其大名,年轻人则从《最新实用英汉辞典》《远东英汉大辞典》上见到“主编梁实秋”而知其人。自从1986年4月中国友谊出版社印行《雅舍怀旧》和上海书店重印40年代的《雅舍小品》以来,作为作家的梁实秋,才开始为大陆的读者所认识。
虽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现在来评论鲁迅和梁实秋在30年代那场大论战孰是孰非尚为时太早,留诸后人去论功罪吧。
梁实秋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我倒以为,在众多的关于梁实秋的评论文章中,以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写的《秋之颂》一文(1987年11月4日台湾《中国时报》)最为公允,如实地勾画出梁实秋先生的形象:
“梁实秋的贡献有许多方面。台湾读者最熟悉的该是散文家梁实秋,尤其是《雅舍小品》的作者。其次,该是翻译家梁实秋,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传人。再其次,该是学者梁实秋,尤其是中文版英国文学史的作者。一般学生最熟悉的,则是各种英汉字典的编者梁实秋。台湾读者认识的梁实秋,是一位智者,字里行间闪动着智慧与谐趣。……”
古人常以“著作等身”来形容著作之丰,而对梁实秋来说,该是“著作超身”了。把他的著作一本本摊开,连一张乒乓球桌面也放不下!
他的一生的文学丰碑,是花费37年光阴,独力译出全部莎士比亚剧作——37出莎剧,加上莎诗3卷,煌煌400余万字。
在1967年,他完成莎翁巨著中译之后,又以7年功夫写成100万字《英国文学史》,以及与此书相呼应的120万字的《英国文学选》。
他译《世界名人传》124册。
他编英汉字典,从小学生用的,直至大学生用的,多达30多种。
他编各式各样英语教材,也有几十种之多。
他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对于西洋文学的精通,诚如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稔熟。他的散文,清丽,隽永,简洁,深邃,独具一格。他的《雅舍小品》,是他用真情实感写成的,在读者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他的“雅舍”,原本是抗战时期在重庆北碚的客居,坐落半山上,邮差送信不便,他就在山下挂一信箱。信箱不可无名,他的邻居叫龚业雅,他从中取出个“雅”字,在信箱上写“雅舍”两字。他的《雅舍小品》不断地写下去,1973年出了续集,1982年出了第3集,1986年出了第4集。还出版了《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秋室杂文》、《实秋杂文》、《实秋文存》。前妻程季淑死后,葬在美国西雅图槐园,他把心中的思念写成《槐园梦忆》。他与继室韩菁清之间的书信,正在编写成20万字的《菁秋琐记》。每逢周末,他必定给在美国的次女文蔷写一封散文笔调的家书。长达14年的家书,又汇成一本厚厚的散文集,记下了他一个又一个人生的脚印……
80高龄的他,仍笔耕不辍。据夫人韩菁清女士言及,她常常发现,梁实秋椅子的坐垫上,留着一滩鲜血——他专心致志于写作,以致痔疮出血,染红了坐垫,他全然不觉得!
无论哪家哪派,无论怎样评价。梁实秋毕竟是梁实秋,他的丰厚的“秋之果”——那两千万字的文学结晶,是用扳斧砍不掉,棍子扫不了的。
难怪,老舍夫人胡絮青在梁实秋辞世之后,用14个字精辟地概括梁实秋一生:
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
(节选自《名人秘闻录·梁实秋的梦》)
12.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与原文不符的两项是:( ) ( )(5分)
A.梁实秋先生花费了37年的时间,终于在1967年独立完成了对莎士比亚巨著的英译中工作,同时,他还写成了100万字的《英国文学史》。
B.梁实秋先生在海峡两岸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即使到了80岁高龄他依然笔耕不辍,他专心致志于写作,以致痔疮出血染红了坐垫,却浑然不觉。这印证了老舍夫人胡絮青对他“生前著作无虚日”的评价。
C.随着80年代中期《雅舍怀旧》和《雅舍小品》在中国大陆流行,大陆的读者开始重新认识以作家身份出现的梁实秋,而在此之前,梁实秋先生在大陆的知名度并不高。
D.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写的《秋之颂》,从散文创作、莎士比亚作品翻译、英国文学史研究、英汉字典的编著等方面肯定了梁实秋先生的贡献。
E.散文集《雅舍小品》,以真挚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感情丰富而细腻的梁实秋,该散文集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73年出版了续集,1982年出版了第3集,1986年又出版了第4集。
13.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概括出你眼中的梁实秋的形象,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文字含标点不超过30字) (5分)
答:
14.文中划线句子“梁实秋毕竟是梁实秋,他的丰厚的‘秋之果’——那两千万字的文学结晶,是用板斧砍不掉,棍子扫不了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7题。(14分)
读? 荷
? 吴长忠???
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
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
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宗教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近乎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
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
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
④ 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⑤ 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⑥ 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荚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
⑦ 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戮力前行。
15.文章第①段”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中”品味”一词有什么含义?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16.作者在第⑤段中写菊花、梅花、牡丹,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4分)
17.结合全文,概括荷花”圣而美”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借鉴荷花的品性。(6分)
?????????????????????????????????????????????????????????????
五、语言运用题(共10分)。
18.用不超过25字(连标点符号)的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6分)
李白的《静夜思》,通行的文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现在市面流行的各种唐诗选本都是如此。然而,这是后人改动过的文本,不是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刊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所载《静夜思》才可能是李白所写原始文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答:
19.请依照下面句子的内容和形式,仿写四句话。(4分)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 ; , 。
六、作文: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的长河,流过岁月的原野,春阳和煦,夏风清凉,秋色绚丽,冬雨凄冷。蓦然回首,总会发现,有过许多的人和事,成就了两岸迷人的风景。体验感动、欣喜、自豪……固然美好;品味愧疚、遗憾、愤怒……也不失纯真。
请你以“那一天,我______________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 ②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 ③文章不少于800字。
一、(29分)
1
2
3
4
5
6
7
8
12
二、古文阅读
9.(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夫 不 喜 文 学 好 任 侠 重 然 诺 所 与 交 通 者 无 非 豪 桀 大 猾 其
家 累 数 千 万 食 客 日 数 十 百 人 宗 族 宾 客 广 占 陂 池 田 园 横
于 颍 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3分)
______________
②诸士在己之左,尤益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歌鉴赏(7分)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4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三.13.(5分)
14.(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4分。
15.(4分)
16.(4分)
17.(6分)
语言运用(10分)
18.(6分)
19. , ; , 。
六、作文(60分)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答案
一、基础选择
答案:B 【A.校(jiào)对;C.哺(bǔ);D.刹(chà)那 】
答案:A 【B.“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而句中无祸福之意。C.“心想事成”改为“急于求成”。 D.“相濡以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答案:C 【A缺少主语,去掉“经过”即可;B两面对一面 ;D搭配不当,“缓解……负担”应改为“减轻……负担”】
答案:B
二、古文阅读
5.【答案】A (徙:调任)
6.【答案】B
【解析】(B助词,的。C代词,他的;形容词词头A动词,担任;介词,为了,因为。D介词,因为;介词,把。)
7.【答案】D
【解析】 (②写灌夫与吴军的战后情况,与“刚直”无关。④表现灌夫想依靠魏其侯的关系。①不攀附权贵,刚直;③的内容同①;⑤冲破社会等级观念束缚,不怕舆论指责,唯贤是举)
8.【答案】D
【解析】(灌夫“被窦太后免了官”错,原意是“过了几年以后,灌夫因犯法被免了官”。)
9. (1)夫 不 喜 文 学/ 好 任 侠/ 重 然 诺/ 所 与 交 通 者 /无 非 豪 桀 大 猾/ 其 家 累 数 千 万 /食 客 日 数 十 百 人 /宗 族 宾 客 广 占 陂 池 田 园 /横 于 颍 川。(错断、多断、少断均扣0.5分,扣完4分为止。)
(2)①我现在更加清楚吴军营垒中的布局了,请准许我再次出战。(“曲折”、“请”各1分,“曲折”译成“情况”亦可,句意1分。)
②对地位在他之下的一般士人,(灌夫)愈是对他们恭敬。(“左”、补出主语“灌夫”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灌将军名夫,是颍阴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张孟,曾做过颍阴侯灌婴的舍人,得到宠信,被推举为官,做到二千石级别的高级职务。他后来就改姓了灌家的姓氏,叫做灌孟。吴、楚反叛时,颍阴侯灌何任将军,隶属太尉周亚夫。他请求任命灌孟做他的校尉。灌夫也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同前去。灌孟年纪已老,经过颍阴侯再三请求才当校尉的,灌孟因此郁郁不得志,所以每逢作战常去冲击敌军最坚固的阵地,于是战死在吴军中。按军法规定,父子一起从军的,如有阵亡,未死的人可以奉丧回乡。灌夫却不肯奉父丧回乡,他慷慨激昂地说;“我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甲戴胄,拿着长戟,招募军中与他友好又愿意随他同去的壮士数十人出战。等到走出军营的大门,没有人敢再前进了。只有两个人以及灌夫的奴仆十余个骑兵冲入吴军营垒中,一直攻到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数十人。直到无法继续前进,才又掉头折回来,跑进汉军营中,随他同去的奴仆全部战死,只有他和自己的战马一道归来。灌夫身上大的伤口就有十余处,幸亏当时恰巧有极为贵重的好药,因此才免于一死。等到灌夫伤口稍稍愈合,又向将军请战说;“我现在更加清楚吴军营垒中的布局了,请准许我再次出战。”灌何将军对灌夫的勇气和精神很钦佩,但恐怕他战死,就报告了太尉,于是太尉坚决阻止他再去。等到吴国的叛乱平定后,灌夫也因此名扬天下。
颖阴侯把灌夫的事迹报告了皇上,皇上任命灌夫为中郎将。过了几个月,灌夫因触犯法律而被免官。后来,灌夫家搬到长安来住,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孝景帝的时候,灌夫官至代国的国相。孝景帝去世后,武帝刚刚即位,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 又是强兵屯集之处,所以调灌夫去作淮阳太守。建元元年,灌夫调入朝内任太仆。第二年,灌夫与长乐宫卫尉窦甫一起饮酒,为饮酒的礼数不得体而发生争执,灌夫当时已经喝醉了,出手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弟弟。皇上担心太后要杀害灌夫,把他调到燕国去当国相。过了几年,灌夫又犯法被免了官,闲居在长安家中。
灌夫为人刚直,喜欢借酒使性,不喜欢当面奉承别人。对贵戚中有权有势、地位在他之上的人,不仅不愿意多加礼敬,反而总要设法侮辱他们;对地位在他之下的一般士人,灌夫愈是对他们恭敬。在人多的场合,灌夫常常喜欢表彰奖掖后辈。因此,士人都很称颂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辞赋和经术,却爱好施行侠义,答应的事一定做到。与他交往的人,无不是一些豪侠或奸诈的人。灌夫家产累积达数千万之巨。每天的食客常有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为了垄断水利田园,灌夫家族及宾客争权夺利,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小孩子们在歌中唱道:“颍水清清,灌家安宁;颍水浊浊,灌家灭族。”
灌夫虽然家中富有,然而却没有权势,那些卿相、侍中一类有官位的宾客越来越少。等到魏其侯失去了权势,也很想依靠灌夫去打击那些以前巴结他而后又抛弃他的人,灌夫也想依靠魏其侯的关系去结交列侯和皇族来抬高自己的名望。两人相互援引,交相标榜,来来往往亲密得像父子一样。彼此非常投合,非常要好,没有一点嫌忌,只恨相识得太晚了
10诗歌鉴赏
(1)修辞方法:对偶(1分)。“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分)。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1分)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1分)。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1分)。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城外的荒凉,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1分)。(提示:列举出所写的景,指出它们的特点,并分析作者通过这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11.默写
(1)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
(4)忧思难忘,唯有杜康
(5)水不厌深,天下归心
(6)暧暧远人村,狗吠深巷中
三、现代文阅读
12、选A C
13、个性颇强、情感丰富、著述颇丰、学贯中西、争议颇多的文人。(答“文人”得2分;答“学者”“作者”等不给分。其余内容每点得1分,答对其中3点或3点以上给满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4、本句表达了作者对梁实秋文学成就的充分肯定。(2分)梁实秋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谁也没法否认,强权消灭不了,舆论宣传否认不了。不管别人怎样评价梁实秋其人,作为人类宝贵文化遗产,梁实秋的文学结晶将造福人间。(3分)(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四、现代文阅读
15.答案:意思是仔细欣赏,仔细研究(或品读深味)。作用是引领全文,点明
主旨。
解析:结合全文可以看出,作者是由荷生发感触,据此,”品味”有欣赏、研
究之意;同时,由这句话引起下文。
16.答案:这里用的是对比衬托(烘托)的手法。用菊花的风节、梅花的勇毅、
牡丹的高贵与艳丽衬托荷花的圣洁而美丽。
解析:由文意可知,作者写菊花、梅花、牡丹的目的在于引出下文对荷花的
赞叹。因此,作用是以它们的品性衬托荷花的品性。
17.答案:美艳高洁,纤尘不染,幽寂静美;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
无艾无怨。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出自己的才华,为美化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平静地看待生命的旅程,来也默默,去也静静;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心怀宽阔,淡泊名利,困难中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
解析:可从文章第①和第⑥⑦段中概括归纳出荷花的特点。借鉴荷花的品性,
主要是从荷花”圣而美”的特点中所能体会到的、对人的启发。(言之
成理即可)
五、语言运用
18.(6分)【示例】
⑴《静夜思》的通行文本不是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
⑵《静夜思》的通行文本与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不同。
⑶李白所写《静夜思》的原始文本与通行文本不同。
【评分标准】“《静夜思》”、“李白”、“通行文本”、“原始文本”各占1分,语言简洁、通顺占1分。每超1字扣1分,扣完为止。
19(4分)答案: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诚,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失败。
六、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