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答案202401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5分)
1.(3分)【答案】D A.项 说法片面;B.项文中没有提及;C.项只提到网络文明错误。
2.(3分)【答案】B A.项“都会发生”错误;C.“不文明现象是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呈现出来的”错误,曲解文意;D “……就不会……”错误,说法过于绝对。
3.(3分)【答案】B 完全归纳推理,勤学好问是小景的学习之法,从而推导出勤学好问,是班级群体的学习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4.(6分)①首先阐明个体文明与公共文明的关系,引出文明的“模糊地带”这一概念,指出聚群会产生对不文明的排斥,并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审视不文明行动产生的危机感是走出文明模糊地带的动力。②接着,与开头相呼应,深化阐释了公共文明体现于个体修养,“修身”“养性”是公共文明的基石;③最后,展望了互联网时代的“透明”,将倒逼不文明转向文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15分)
5.(3分)【答案】D “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错,《老人与海》的主旨是通过圣地亚哥捕鱼的故事,写出老人在重重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力量与意志的赞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显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坚强意志。《越野滑雪》写两个年轻人相约滑雪,在运动中挑战极限,享受身体与心灵的快乐以及对这项运动的真心热爱。
6.(6分)【答案】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两个人在越野滑雪中志同道合,共存共荣,但回到现实,还是被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击溃,潜意识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失落。
7.(6分)【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8.(3分)【答案】BDG 略
9.(3分)【答案】A A. “意思相同”错误。赞同、承认。/期望。句意:当时人多不认同。/我期望并自信能成为保卫边疆的“长城”。
10.(3分)【答案】C C.“崔信明不愿放弃归隐山林的人生追求”于文无据。崔信明在隋朝时做过尧城令,唐贞观年间也做过官,文中也没有表达出归隐山林的愿望,可见“归隐山林的人生追求”无中生有,他拒绝投奔窦建德,是因为他认为窦建德登基不正,是“伪主”。
11.(10分)【答案】(1) 豫让不报答范氏、中行氏的原因,只是范氏、中行氏以对待平常人的态度来待他。(2)这时还不想建立功业成就大事,难道能说是抓住时机有所动作吗?
12.(6分)【答案】①记忆力好,富有文才。②保守节操,有信念,对主忠诚。③为人傲慢,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崔信明,是青州益都县人。崔信明生在五月五日太阳正中的时候,有几只奇异的雀,身形很小,五色齐备,飞落到庭中树上,拍着翅膀一齐鸣叫,声音清亮。隋太史令史良出使到青州,遇到此事后卜算道:“五月是火,火是‘离’卦,‘离’是文采。太阳正中,预兆文采之盛。又有五色雀,拍翅而鸣。这孩子将来必定文采灿烂,声名传扬于天下。但雀形较小,禄位恐怕不会高。”到长大后,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年间任尧城县令,窦建德僭称帝号,想要任用他。崔信明的族弟崔敬素任窦建德的鸿胪卿,劝崔信明说:“隋主无道,天下纷扰动乱,官服等级、礼仪规范,丧失无存。兄长身居小官,不被重用,豫让不报答范氏、中行氏的原因,只是范氏、中行氏以对待平常人的态度来待他。如今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百姓拖儿带女前来投奔的不计其数。你这时还不想建立功业成就大事,难道能说是见机而作的人吗?”崔信明说:“从前申胥是海边的渔人,还能保守节操,我终究不能屈身于伪主,来求个微小的官职。”就翻过城墙逃走,隐居在太行山。贞观六年,出山参加诏举,被授任兴势县丞,升任秦川县令,去世。崔信明很是骄傲自负,常赋诗吟啸,自认为强过李百药,当时人多不认同。又夸耀自家门第,轻慢欺侮天下士人望族,因此被世人讥刺。
材料二:
崔信明,自幼聪敏超群,成年以后,记忆力过人,文章华美。高孝基曾对人说:“崔信明的才华为时人之冠,只可惜他的地位未能与其才华相称。”隋朝大业年间,崔信明任尧城县令。唐朝贞观六年,皇上下诏到崔信明家,任命他为兴势县丞,后升任秦川县令。崔信明仗恃自己的才华,为人耿直高傲,常对别人自夸诗文。当时有一位扬州录事参军荥阳人郑世翼,也是个高傲而不合群的人物,他与崔信明在江上相遇,对崔信明说:“听说您的诗中有‘枫落吴江冷’的妙句,我还想看看您其他的诗。”崔信明愉快地拿出很多自己过去写的诗给他看。郑世翼没有看完就说:“亲眼见到的还不如耳朵听说的!”竟把诗卷扔进水里,行船扬长而去。如今崔信明留传下来的诗仅有几篇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3.(3分)【答案】 B “只能卧床长吁短叹”理解有误。“卧听寒更自短长”的意思是诗人在寒冷冬夜难以入眠,因而卧床听着寒夜的打更声或长或短地一声又一声,并非是诗人长吁短叹。
14.(6分)【答案】①陆诗中的“捕鱼郎”是作者曾经歆羡的对象,借以表达自己历经生活风波宦海沉浮,感受到仕途的艰难。②柳诗中的“渔翁”是诗人自身写照,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虽改革失败,但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5.【答案】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②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③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3分)【答案】示例:① 独辟蹊径 ② 推陈出新 ③沾沾自喜
17.(3分)【答案】回首党的百年历史,不是为了采摘记忆中的美丽花朵,而是为了从中汲取不断向前奋进的力量。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回首”的宾语应该是“百年历史”,应在“百年”后加上“历史”;二是用词不当,“因为”引出原因,而“采摘记忆中的美丽花朵”“从中……力量”是目的,故可把“因为”改成“为了”引出目的;三是语序不当,“向前不断的奋进力量”应改为“不断向前奋进的力量”。
18.(6分)【答案】“小小红船”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小小红船”代指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时期;“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喻指历经百年航程、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中国共产党。从“小小红船”到“新时代航道的‘中国巨轮’”,具体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草创到主宰中国命运的发展过程。
19.(5分)【答案】 “不忘”就是要牢记,“初心”就是要做某件事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坎坷,带领人民使积贫积弱的中国富强起来,核心原因就在于始终不忘初心。
20. (3分)【答案】B.虞常相杀卫律,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是牟取私利,并非爱国。其次他的计划还没实施,不能说成“行动”。
四、作文(60分)
21.【参考立意】①正确认识自我,进而认识世界。
②时常窥镜自视,映照真实自我。
③认识他人,更需要认识自我。
④知人,自知,而后擘画人生。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彰显"理性之光"的作文题,两则材料,第一则是外国名言,第二则是中国名言,涉及"知人者智"和"自知者明"两个方面。两位哲人旨在表达"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因为只有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才有利于我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短处,确定符合自己的目标。命题人将重点放在了"自知者明"上,即"正确认识自我"是两位哲人表达的核心内涵,也是立意之所在。另外,材料后面的提示语"作为一名高中生",实际上暗含着典型任务:写作时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高中生实际身份。就价值判断而言,作文涉及的价值取向侧重于"理性之光"方面,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内心,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学会自我管理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WB202401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 9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走出文明的模糊地带
沙莲香
①个体文明是公共文明的基础,个体文明的质量决定群体文明的质量;“修
身”“养性”,是公共文明的基石。
②把文明研究定格在公共文明之上,并进行跟踪调查与思考,是一个有趣的
研究维度。通过整理与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公共场所林林总总的行为带有某
种“过程性”,不文明与文明既相斥又相叠,呈现为一种文明的模糊地带。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个体还是由个体集合而成的聚群,都会产生对不文明的排斥,
这常常是促使行为转向文明的动因。从这个意义出发,“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
概念就可作为公共文明研究的一种解释工具,以表示“不文明”常发生在每个人
身边又在时刻改变。
③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语境去审视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或可对比有更好理解。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生活处于封闭状态,随着社会逐步走向开放,人们越来越
方便地实现出游乃至出境,从而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让不文明现象有了更加鲜
活和立体的呈现,映衬出一些人对公共文明的知识匮乏与教养不足。这种境况,
让一些人不停遭遇困窘,心生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也未尝不是推动我们走出
文明模糊地带的动力。
④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非自今日而始。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在见到外国人
时显得呆里呆气、不知如何自处,与陌生人交往时不会微笑,不讲究礼仪。当年
出国留学的学子,不知费了多少功夫,才不让自己在公共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
而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在大庭广众下的豪购及狂妄,则暴露出炫富的无知与浅薄。
时至今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现象虽已有明显改观,但诸如“组团式过马路”
这种聚群行为仍然难以根除,“红灯停、绿灯行”的文明规则并没有在一些人的
心中落地生根。
⑤公共文明研究所涉及的聚群现象,最早为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所注意,并在
《乌合之众》一书中予以解释。勒庞对法国大革命风暴做出了历史性解剖,对席
高二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9 页
{#{QQABTQaQogAAABJAAQhCAwG4CEEQkAAAACoOAFAAsAAAyBFABAA=}#}
卷当时社会的群体心理进行了精到的心理分析,证明了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公
共场所的聚群,是群体现象的一种形态。聚群(也包括网络空间的集合)由个体
构成,人们相互间虽不认识但却聚集在一起,可以共同行动但不能持续不散。聚
群现象往往伴随着情绪非理性,可能群情高昂,也可能一哄而散、溃不成军,置
身其中的个体容易失去个性和理性。聚群的出现和存在有必然性,因为聚群内部
具有相互理解、相互解释、相互推动的力量,满足了某种心理需要。例如,“组
团式过马路”即体现出典型的不文明行为聚群性,闯红灯过程中大家各自匿名、
相互壮胆,又相互依赖而分散责任。
⑥个体是文明的承载者,文明也可视为公共交往对个体修养的要求。在社会
生活中,伴随着公共生活范围的扩大,个体之间的关系组合不断变化,衍生出各
类形态的群体。如果从“元”层级上思考个体修养及其后果,个体文明就是公共
文明的基础,个体文明的质量决定群体文明的质量。正因如此,“修身”“养性”,
是公共文明的基石。
⑦网络时代的公共文明,愈益深入个体及细节,丑陋行为“无人知晓”的心
理与观念,正逐步失效。一个人的善恶美丑,随时可能曝光于公共平台,不得不
接受审视与评判。有理由相信,互联网技术演进所带来的“透明”,将倒逼不文
明行为转向文明。
(选自《人民日报》)
1.第②段中的“模.糊.地.带.”是指( ) (3 分)
A. 个体还是由个体集合而成的不文明的聚群地带。
B. 从历史角度看,我们的公共生活处于封闭状态,所以没有文明模糊地带。
C. 个体或聚群行为在网络文明上呈现不文明与文明既相斥又相叠的过程性。
D. 个体或聚群行为在公共文明上呈现不文明与文明既相斥又相叠的过程性。
2.以下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3 分)
A.每个人都会发生“不文明”。
B.我们走出文明模糊地带有时需要危机感这一动力。
C.不文明现象是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呈现出来的。
D.学会了自处、微笑、礼仪,就不会让自己在公共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
3.以下逻辑运用和第⑥段画线句逻辑推理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红是红玫瑰的本色,刺是红玫瑰的灵魂,有灵魂和本色的玫瑰都有其特
有的颜色和刺。
B.勤学好问是小景的学习之法,小景是班级群体的核心力量,核心力量带
高二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9 页
{#{QQABTQaQogAAABJAAQhCAwG4CEEQkAAAACoOAFAAsAAAyBFABAA=}#}
动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气,所以,勤学好问,是班级群体的学习方法。
C.唱歌是小王的爱好,歌手是全民的歌唱偶像,因此,小王是全民的歌唱
偶像。
D. 我身边的人和我都有情感利害关系,你身边的人和你也都有情感利害关系,
我的亲朋好友不会告诉我实情,因此,你的亲朋好友也不会告诉你真相。
4.作者是如何论证“走出文明的模糊地带”这一文明发展愿景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
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
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
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
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
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
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
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
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
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
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 ”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
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
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
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
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
高二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9 页
{#{QQABTQaQogAAABJAAQhCAwG4CEEQkAAAACoOAFAAsAAAyBFABAA=}#}
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
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
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
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
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
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
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 ”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
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
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
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
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
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 ”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
逛吗 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
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高二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9 页
{#{QQABTQaQogAAABJAAQhCAwG4CEEQkAAAACoOAFAAsAAAyBFABAA=}#}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
松林里。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
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
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
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
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6.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从“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
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到文章结束,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
分)
7.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
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
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25 分)
材料一: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
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
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
色,奋翼而鸣。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
高二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9 页
{#{QQABTQaQogAAABJAAQhCAwG4CEEQkAAAACoOAFAAsAAAyBFABAA=}#}
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
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①,只以众人遇之者也。夏王英
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
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
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迁秦川令,卒。信明
颇蹇傲自伐,常赋诗吟啸,自谓过于李百药,时人多不许.之。又矜.其门族,轻侮
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
材料二:
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
但恨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
令。信明恃才蹇亢,尝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
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
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
篇而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
【注】①豫让,晋国人,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没有受到重用。
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 )(3 分)
昔申胥海畔 A 渔者 B 尚能固 C 其节 D 吾终不能 E 屈身 F 伪主 G 求 H 斗筲之
职。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许,指赞同、承认,与《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许”意思相同。
B.矜,这里指夸耀,《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的“伐”意思与此相同。
C.鼎沸,本义指鼎中的水沸腾,文中“天下鼎沸”的意思是隋朝的局势纷扰动
乱。
D.旧制,指崔信明过去的诗作,与《岳阳楼记》中“增其旧制”的“旧制”
意思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9 页
{#{QQABTQaQogAAABJAAQhCAwG4CEEQkAAAACoOAFAAsAAAyBFABAA=}#}
A.崔信明的出生日是五月五日,他出生这一天,有几只身形很小的五色鸟雀
飞落在他家院中的树上拍翅鸣叫,很是奇特。
B.隋太史令史良运用五行八卦对崔信明出生的异象进行占卜,认为崔信明将来
会有文采,但禄位可能不会高。
C.窦建德僭称帝号后,崔信明的族弟劝他把握机会投奔窦建德,崔信明不愿放
弃归隐山林的人生追求,最终选择隐居太行山。
D.对于崔信明的文才,当时之人看法不一,高孝基在人前高度评价其才华,而
郑世翼却把他的诗卷扔进水里,表示不屑一顾。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①,只以众人遇之者也。
(2)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作者乎?
12.两则材料对崔信明形象特点的记述,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3-14 题。
荆门冬夜①
陆游
常饥龟老欲无肠②, 卧听寒更自短长。
香碗得闲聊作伴, 酒杯因病颇相忘。
有情窗罅恰通月, 耐冷橹枝多得霜。
历尽风波知险阻, 平生错羡捕鱼郎。
【注】①本诗写于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作者被罢官几年后获任夔州通判,
赴任途中舟行过荆门。②典出《庄子 外物》“老龟刳肠”,后用指虽有神灵而卒
难免祸。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中“卧”“寒更”“月”“冷”“霜”等词语,照应诗题中的“冬夜”。
B. 首联感叹自己仕途遭际,在寒冷冬夜里难以入眠,只能卧床长吁短叹。
C. 诗人因病远离酒杯,只能与香碗作伴,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聊与无奈。
D. 颈联写窗罅有情,橹枝耐冷,体现诗人对夜月的怜惜和对橹枝的感叹。
14. 同为渔人形象,本诗中的“捕鱼郎”和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内涵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 1分,错字不给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9 页
{#{QQABTQaQogAAABJAAQhCAwG4CEEQkAAAACoOAFAAsAAAyBFABAA=}#}
①《老子》四章中, 老子通过车毂、器具、房屋等日常事物,看到了“无”
的作用,得出“ , ”的结论。
②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队
力量差距的语句是“ , ”。
③ 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
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题。
从 1921年南湖上的一艘“小小红船”,到如今巍峨雄壮驶入新时代航道的“中
国巨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历史。从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① ,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每一次的打破陈规、每一次的② 、
每一次的自我革命,都让全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获得了跨过激流险滩、
战胜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但我们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③ ,而是要从党的
百年光辉历程中涵养进取之心,时刻保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
状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党的伟大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远方。
回首党的百年,不是因为采摘记忆中的美丽花朵,而是因为从中汲取向前不
断奋进的力量。让我们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强的意志,
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努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的新业绩。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分)
19.阐述思维,就是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概念性解释或形象化描述的一种思维方式。
比如关于“实事求是”:(5分)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
高二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9 页
{#{QQABTQaQogAAABJAAQhCAwG4CEEQkAAAACoOAFAAsAAAyBFABAA=}#}
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
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请以“不忘初心”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①所写文字能运用这种思维方
式。②主题突出、语意完整。③不超过 80 个字。
20. 下面对《苏武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
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
被匈奴扣留了 19年。
B.虞常沦落为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
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
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
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问古希腊儒学派创始人:“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他回答:“发现了
自己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哲人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足够了解他人
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真正的聪明。
对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生,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表达你
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 第 9 页 共 9 页
{#{QQABTQaQogAAABJAAQhCAwG4CEEQkAAAACoOAFAAsAAAyB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