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二册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第六章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2-04 23:49:14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2课时 正弦定理(一)
第六章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1.能借助向量的运算,探索三角形边长与角度的关系.
2.掌握正弦定理,并能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问题.
学习目标
导语
如图,船从港口B航行到港口C,测得BC的距离为600 m,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员的疏忽没有测得CA的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我们能否计算出A,B的距离?
一、正弦定理的推导
二、已知两角及任意一边解三角形
课时对点练
三、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随堂演练
内容索引
四、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断
正弦定理的推导
一
提示 在锐角三角形中,
也即asin C=csin A,
仿照上述方法,同样可得
提示 如图,无论怎么移动B′,都会有角B′=B,
c是Rt△ABC,△AB′C外接圆的直径,
正弦
已知两角及任意一边解三角形
二
例1 在△ABC中,已知B=30°,C=105°,b=4,解三角形.
因为B=30°,C=105°,
所以A=180°-(B+C)=180°-(30°+105°)=45°.
跟踪训练1 在△ABC中,已知a=8,B=60°,C=75°,求A,c的值.
A=180°-(B+C)=180°-(60°+75°)=45°.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三
∵0°
延伸探究 若把本例中的条件“A=45°”改为“C=45°”,则角A有几个值?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步骤
(1)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所对角的正弦值,进而求出这个角.
(2)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
(3)根据正弦定理求出第三条边.
其中进行(1)时要注意讨论该角是否可能有两个值.
跟踪训练2 在△ABC中,AB=2,AC=3,B=60°,则cos C等于
√
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断
四
例3 不解三角形,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个数.
(1)a=5,b=4,A=120°;
(2)a=9,b=10,A=60°;
(3)b=72,c=50,C=135°.
所以B>45°,所以B+C>180°,故三角形无解.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的方法
(1)应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性质以及正弦函数的值域判断解的个数.
(2)在△ABC中,已知a,b和A,以点C为圆心,以边长a为半径画弧,此弧与除去顶点A的射线AB的公共点的个数即为三角形解的个数,解的个数见下表:
A为钝角 A为直角 A为锐角 a>b 一解 一解 一解 a=b 无解 无解 一解 a
bsin A 两解
a=bsin A 一解
a
跟踪训练3 (多选)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a=8,b=16,A=30°,有一解
B.b=18,c=20,B=60°,有两解
C.a=5,c=2,A=90°,无解
D.a=30,b=25,A=150°,有一解
√
√
√
1.知识清单:
(1)正弦定理.
(2)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3)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断.
2.方法归纳:转化化归、数形结合.
3.常见误区:已知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时易忽略分类讨论.
随堂演练
五
1
2
3
4
√
1
2
3
4
√
1
2
3
4
√
1
2
3
4
∵b>a,∴B>A,且0°
∴B=60°或120°.
60°或120°
课时对点练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巩固
∵A=105°,B=45°,∴C=3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在△ABC中,a=bsin A,则△ABC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
则sin B=1,
又B∈(0,π),故B为直角,△ABC是直角三角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ABC外接圆的半径为R,
√
所以R=1,即△ABC外接圆的半径为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在△ABC中,已知AB= AC,B=30°,则C等于
A.45° B.15°
C.45°或135° D.15°或10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0°
所以C=45°或C=13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在△ABC中,a=15,b=10,A=60°,则cos B等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b,∴A>B,
又∵A=60°,∴B为锐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多选)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下列各组条件中使得△ABC有唯一解的是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中,条件为边角边,根据余弦定理可以求得唯一的c边,所以有唯一解,满足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A∈(0,π),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已知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c=10,A=45°,C=30°,求a,b和B的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180°-(A+C)=180°-(45°+30°)=1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b>c,所以B>C=30°,所以B=60°或120°.
所以a=6或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综合运用
∴cos C=sin C,∴tan C=1,
又∵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C为最大角,则A为最小角,
∵A+C=120°,
又∵A为锐角,∴A=45°,C=7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在△ABC中,因为A∶B∶C=1∶2∶3,所以B=2A,C=3A,又A+B+C=180°,所以A=30°,B=60°,C=90°,所以a∶b∶c=sin A∶sin B∶sin C=sin 30°∶sin 60°∶sin 90°=1∶ ∶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满足B=60°,c
=2的三角形有两解,则b的取值范围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拓广探究
15.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A,B,C,并且A>B.则下列三个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填序号)
①sin A>sin B;
②cos A
③sin A+sin B>cos A+cos B.
①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B a>b sin A>sin B,故①成立.
函数y=cos x在区间[0,π]上单调递减,
∵A>B,∴cos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2sin B,c=2sin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共64张PPT)
第3课时 正弦定理(二)
第六章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1.利用正弦、余弦定理了解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
2.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3.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学习目标
一、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二、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课时对点练
三、正弦、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随堂演练
内容索引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一
问题 利用正、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几类问题?
提示 ①已知两边和夹角的问题:先利用余弦定理求第三边,再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另外两角;
②已知三边的问题: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三个角;
③已知两角和任一边的问题:先由三角形内角和求第三个角,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另外两边;
④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可先由余弦定理求第三边,此时需从边的角度进行检验,需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再由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另外两角;也可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一边的对角,此时需从角的角度进行检验,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内角和为180°,再由内角和求第三个角,最后由正弦定理求第三边.
方法一 由余弦定理b2=a2+c2-2accos B,
∴a2-9a+18=0,解得a=3或a=6.
当a=3时,A=30°,∴C=120°;
∴A=90°,C=60°.
又c>b,∴30°
∴C=60°或C=120°.
当C=60°时,A=90°,由勾股定理,得a=6;
当C=120°时,A=30°=B,a=b=3.
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则可直接应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的对角;也可用余弦定理求解,在△ABC中,已知a,b和A,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 A求出c;不管利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都需要检验,利用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以及内角和为180°等进行检验.
由正弦定理,得
a=2Rsin A,b=2Rsin B,c=2Rsin C.
因为0°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二
例2 (1)已知在△ABC中,角A,B所对的边分别是a和b,若acos B=bcos A,则△ABC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由正弦定理得,acos B=bcos A sin Acos B=sin Bcos A sin(A-B)=0,由于-π
(2)在△ABC中,若sin A=2sin Bcos C,且sin2A=sin2B+sin2C,试判断△ABC的形状.
∵sin2A=sin2B+sin2C,
∴a2=b2+c2,∴A是直角.
∵A=180°-(B+C),sin A=2sin Bcos C,
∴sin(B+C)=sin Bcos C+cos Bsin C=2sin Bcos C,
∴sin(B-C)=0.
又-90°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边(或角)的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或角)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统一成边(或角)的关系后,注意等式两边不要轻易约分,否则可能会出现漏解.
√
又cos B=cos C,且B,C都为三角形的内角,
所以B=C.故△ABC为等边三角形.
(2)在△ABC中,若acos C+ccos A=bsin B,则此三角形为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正弦、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三
在△ABC中,sin A≠0,
∵sin C=2sin A,∴由正弦定理,得c=2a,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
(2)若b=3,sin C=2sin A,求a,c的值.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注意点
正、余弦定理都是用来解三角形的,但在解题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考虑用哪个定理更合适,或是两个定理都要用,应抓住两个定理的特点:正弦定理“边对角”,余弦定理“边夹角”,正确选择定理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又0°
(1)求B的大小;
sin A=sin(30°+45°)
(2)若A=75°,b=2,求a,c的值.
由已知得,C=180°-45°-75°=60°,
1.知识清单:
(1)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3)正弦、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2.方法归纳:转化化归、数形结合.
3.常见误区: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和角的正弦相互转化时易出现不等价变形.
随堂演练
四
1
2
3
4
√
1
2
3
4
2.如果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各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的形状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由增加的长度确定的
√
设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2+b2=c2,三边都增加x,则(a+x)2+(b+x)2-(c+x)2=a2+b2+2x2+2(a+b)x-c2-2cx-x2=2(a+b-c)x+x2>0,所以新三角形中最大边所对的角是锐角,所以新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1
2
3
4
√
1
2
3
4
1
2
3
4
4.若acos A=bcos B,则△ABC是 三角形.
等腰或直角
1
2
3
4
所以2sin A·cos A=2sin B·cos B,
即sin 2A=sin 2B,
因为A,B为三角形的内角,
所以2A=2B或2A+2B=π,
1
2
3
4
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课时对点练
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巩固
∵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b+c=2a,
3sin A=5sin B,则C等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sin A-bsin B=4csin C,
∴由正弦定理,得a2-b2=4c2,即a2=4c2+b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多选)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下列等式恒成立的是
A.a2=b2+c2-2bccos A
B.asin B=bsin A
C.a=bcos C+ccos B
D.acos B+bcos C=c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对于A,根据余弦定理,可得a2=b2+c2-2bccos A,故A正确;
对于B,根据正弦定理边角互化,
可得asin B=bsin A ab=ab,故B正确;
对于C,根据正弦定理,得a=bcos C+ccos B sin A=sin Bcos C+sin Ccos B=sin(B+C)=sin A,故C正确;
对于D, 根据正弦定理的边角互化可得,
sin Acos B+sin Bcos C=sin C=sin(A+B)=sin A·cos B+cos Asin B,
即sin Bcos C=cos Asin B,
又sin B≠0,所以cos C=cos A,当A=C时,等式成立,故D不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整理得acos A=bcos B,
由正弦定理得sin Acos A=sin Bcos B,
∴sin 2A=sin 2B,
∴2A=2B或2A+2B=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此时△ABC为直角三角形,有ccos B=a,则a-ccos B=0,分母无意义,故舍去,
∴A=B,此时△ABC为等腰三角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a2+b2-c2=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在△ABC中,若b=acos C,则△ABC的形状为 .
∵b=acos C,∴sin B=sin Acos C,
则sin(A+C)=sin Acos C.即cos Asin C=0,
∵A,C∈(0,π),∴sin C≠0,∴cos A=0,
直角三角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sin B=sin(A+C)=sin Acos C+cos Asin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综上可得,c=1或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求B的大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整理,得a2+c2-b2+ac=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代入b2=a2+c2-2accos B得,
即a2-4a+3=0,解得a=1或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综合运用
11.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cos B+bcos A=4sin C,则△ABC外接圆的面积为
A.16π B.8π C.2π D.4π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acos B+bcos A=4sin C,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
在△ABC中,sin(A+B)=sin C,
解得R=2,所以△ABC外接圆的面积为S=πR2=4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已知8b=5c,C=2B,则cos C等于
因为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8b=5c,C=2B,所以8sin B=5sin C=5sin 2B=10sin Bcos 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直角非等腰三角形 B.等腰非直角三角形
C.非等腰且非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2sin Asin Bcos C
=sin2C,则 = ,角C的最大值为 .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sin Asin Bcos C=sin2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拓广探究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5ac,
16.在△ABC中,sin2A-sin2B-sin2C=sin Bsin C.
(1)求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正弦定理和已知条件得
BC2-AC2-AB2=AC·AB. ①
由余弦定理得BC2=AC2+AB2-2AC·ABcos A. ②
(2)若BC=3,求△ABC周长的最大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共68张PPT)
第4课时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第六章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1.会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的测量问题.
2.培养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导语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借助经纬仪以及卷尺等测量角和距离的工具进行测量.
具体测量时,我们常常遇到“不能到达”的困难,这就需要设计恰当的测量方案,把要求的距离、高度、角度等问题转化成解三角形的四类问题,然后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距离问题
二、高度问题
课时对点练
三、角度问题
随堂演练
内容索引
距离问题
一
例1 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沿河岸选取相距40 m的C,D两点,测得∠ACB=60°,∠BCD=45°,∠ADB=60°,∠ADC=30°,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在△BCD中,∠BDC=60°+30°=90°,∠BCD=45°,∴∠CBD=90°-45°=∠BCD,
在△ACD中,∠ADC=30°,∠ACD=60°+45°=105°,
∴∠CAD=180°-(30°+105°)=45°.
求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一般是把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基本方法是
(1)认真理解题意,正确作出图形,根据条件和图形特点寻找可解的三角形.
(2)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和角,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跟踪训练1 (1)A,B两地之间隔着一个山冈,如图,现选择另一点C,测得CA=7 km,CB=5 km,C=60°,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km.
由余弦定理,得
AB2=CA2+CB2-2CA·CB·cos C
(2)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B,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30°,∠CBA=75°,AB=120 m,则河的宽度是 m.
60
又AD+DB=120,
∴AD·tan 30°=(120-AD)·tan 75°,
高度问题
二
√
在△BCD中,CD=10 m,∠BDC=45°,
∠BCD=15°+90°=105°,∠DBC=30°,
测量高度问题的解题策略
(1)“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因此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2)“解直角三角形”与“解非直角三角形”结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规划解题思路.
跟踪训练2 如图,照片中的建筑是某校的新宿舍楼,学生李明想要测量宿舍楼的高度MN.为此他进行了如下测量:首先选定观测点A和B,测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3米,然后在观测点A处测得仰角∠MAN=30°,进而测得∠MAB=105°,∠MBA=45°.根据李明同学测得的数据,该宿舍楼的高度为 米.
在△ABM中,因为∠MAB=105°,∠MBA=45°,
所以∠AMB=30°,又AB=33,
角度问题
三
如图所示.设经过t小时两船在C点相遇,
B=180°-60°=120°,
∵0°<∠CAB<60°,∴∠CAB=30°,
∴∠DAC=60°-30°=30°,
∴甲船应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测量角度问题的基本思路
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后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
由余弦定理,得
因为AB=40 m,所以AB=PB,所以∠APB=∠PAB=30°,所以∠PBA=120°.因此测绘人员到达点B时,目标参照物P在他的北偏东60°方向上,且目标参照物P与他的距离为40 m.
1.知识清单:不可到达的距离、高度、角度等实际问题的测量方案.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
3.常见误区:方位角是易错点.
随堂演练
四
1
2
3
4
1.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方向上,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方向上,且AC=BC,则点A在点B的
A.北偏东15°方向上 B.北偏西15°方向上
C.北偏东10°方向上 D.北偏西10°方向上
√
1
2
3
4
如图所示,∠ACB=90°.
又因为AC=BC,
所以∠CBA=45°.
因为β=30°,所以α=90°-45°-30°=15°.
所以点A在点B的北偏西15°方向上.
1
2
3
4
2.如图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与A在河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先确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后,可以计算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
1
2
3
4
3.如图,要测出山上一座天文台BC的高,从山腰A处测得AC=60 m,天文台最高处B的仰角为45°,天文台底部C的仰角为15°,则天文台BC的高为
√
1
2
3
4
4.如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A处测得山顶上一建筑物CD的顶端C对于山坡的斜度为15°,向山顶前进100 m到达B处,又测得C对于山坡的斜度为45°,若CD=50 m,山坡对于地平面的坡度为θ,则cos θ等于
√
1
2
3
4
课时对点练
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巩固
1.已知海上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C岛临近陆地,若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岛与C岛之间的距离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如图所示,C=180°-60°-75°=45°,AB=10海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余弦定理得,
AC2=AB2+BC2-2AB·BC·cos∠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一艘船向正北方向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方向上,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方向上,则这艘船的速度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如图,依题意有∠BAC=60°,∠BAD=75°,所以∠CAD=∠CDA=15°,从而CD=CA=10(海里),在Rt△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AB=5(海里),所以这艘船的速度是10海里/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从高出海平面h米的小岛上看正东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30°,看正南方向有一只船的俯角为45°,则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
如图所示,
√
即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2h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在地面上点D处,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测得此建筑物顶端A与底部B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已知建筑物底部高出地面D点20 m,则该建筑物高度为
A.20 m B.30 m C.40 m D.60 m
√
如图,设O为塔顶在地面的射影,
在Rt△BOD中,∠ODB=30°,OB=20 m,
则BD=40(m),OD=
在Rt△AOD中,OA=OD·tan 60°=60(m).∴AB=OA-OB=40(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如图,两座相距60 m的建筑物AB,CD的高度分别为20 m,50 m,BD为水平面,则从建筑物AB的顶端A看建筑物CD的张角为
A.30° B.45°
C.60° D.7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CD=50,所以在△ACD中,
又0°<∠CAD<180°,
所以∠CAD=45°,
所以从顶端A看建筑物CD的张角为4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一艘船以每小时15 km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船在A处看到一个灯塔B在北偏东60°方向上,行驶4 h后,船到达C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方向上,这时船与灯塔间的距离为 k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如图所示,在△ABC中,∠BAC=30°,∠ACB=105°,
则∠ABC=45°,
AC=15×4=60(km),根据正弦定理,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在△ABD中,设BD=x,
则BA2=BD2+AD2-2BD·AD·cos 60°,
所以142=x2+102-10x,解得x=16(x=-6舍去).
又因为∠BDA=60°,AD⊥CD,
所以∠CDB=30°,在△BCD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的南偏西60°方向的B处,且与岛屿A相距6 n mile,渔船乙以5 n mile/h的速度从岛屿A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刚好用2 h追上.
(1)求渔船甲的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依题意,知∠BAC=120°,AB=6,AC=5×2=1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cos∠BAC
=62+102-2×6×10×cos 120°=196,
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7 n mile/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求sin α.
在△ABC中,AB=6,∠BAC=120°,
BC=14,∠BCA=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从而sin B=sin[π-(A+C)]=sin(A+C)
所以索道AB的长为1 040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综合运用
11.(多选)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A,B间的距离,某同学首先选定了与A,B不共线的一点C,然后给出了三种测量方案(△ABC的角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则一定能确定A,B间距离的所有方案为
A.测量A,B,b B.测量a,b,C
C.测量A,B,a D.测量A,B,C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对于B,直接利用余弦定理c2=a2+b2-2abcos C即可解出c;
对于D,不知道长度,显然不能求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如图所示,D,C,B在地平面同一直线上,DC=10 m,从D,C两地测得A点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则A点离地面的高AB等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方法一 设AB=x m,则BC=x m.
∴BD=(10+x)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方法二 ∵∠ACB=45°,∠ADC=30°,
∴∠CAD=45°-30°=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点A向北偏东30°方向前进100 m 到达点B,在点B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
A.50 m B.100 m
C.120 m D.150 m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依题意,设乙的速度为x m/s,
因为AB=1 040 m,BC=500 m,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拓广探究
15.在某次地震时,震中A(产生震动的中心位置)的南面有三座东西方向的城市B,C,D.已知B,C两市相距20 km,C,D两市相距34 km,C市在B,D两市之间,如图所示,某时刻C市感到地表震动,8 s后B市感到地表震动,20 s后D市感到地表震动,已知震波在地表传播的速度为每秒1.5 km,
则震中A到B,C,D三市的距离分别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题意得,在△ABC中,
AB-AC=1.5×8=12(km).
在△ACD中,AD-AC=1.5×20=30(km).
设AC=x km,
则AB=(12+x)km,AD=(30+x)k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C,D在一条直线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救援船应沿CD方向行驶t小时,才能最快追上(在D点)故障船,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cos∠B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0°<∠ABC<60°,∴∠ABC=45°,
∴B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90°+30°=120°,
又∵0°<∠BCD<60°,∴∠BCD=30°,
∴救援船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在△BCD中,∠CBD=120°,∠BCD=30°,
∴∠CDB=30°,∴BD=BC,
∴救援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追上故障船,大约需要15分钟.(共62张PPT)
第1课时 余弦定理
第六章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方法.
2.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学习目标
导语
千岛湖位于我国浙江省淳安县境内,因湖内有星罗棋布的一千多个岛屿而得名,现有三个岛屿A,B,C,岛屿A与B之间的距离因A,B之间有另一小岛而无法直接测量,但可测得AC,BC的距离分别为6 km和4 km,且AC,BC的夹角为120°,那么岛屿A,B间的距离如何计算呢?
一、余弦定理的推导
二、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
课时对点练
三、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随堂演练
内容索引
四、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余弦定理的推导
一
问题1 在△ABC中,三个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怎样用a,b和C表示c
提示 如图,
那么c=a-b, ①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用|a|,|b|和C表示|c|,
联想到数量积的性质c·c=|c|2,
可以考虑用向量c(即a-b)与其自身作数量积运算.
由①得|c|2=c·c=(a-b)·(a-b)
=a·a+b·b-2a·b
=a2+b2-2|a||b|cos C.
所以c2=a2+b2-2abcos C,
同理可得a2=b2+c2-2bccos A,
b2=c2+a2-2cacos B.
问题2 在问题1的探究成果中,若C=90°,公式会变成什么?你认为勾股定理和余弦定理有什么关系?
提示 c2=a2+b2,即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
1.余弦定理语言叙述: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________
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 .
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则有
a2= ,
b2= ,
c2= .
注意点:
余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
平方的和
积的两倍
b2+c2-2bccos A
c2+a2-2cacos B
a2+b2-2abcos C
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
二
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 A
由余弦定理b2=a2+c2-2accos B,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的方法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必须先判断该角是给出两边中一边的对角,还是给出两边的夹角.若是给出两边的夹角,可以由余弦定理求第三边;若是给出两边中一边的对角,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求出第三边,此时需根据题意进行检验,需满足大角对大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3
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 A,得5=b2+22-2×2bcos A,
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三
问题3 在△ABC中,已知三边分别是a,b,c,如何解三角形?
余弦定理的推论: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则cos A= ,
cos B= ,
cos C= .
注意点:
余弦定理及其推论把用“SAS”和“SS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从数量化的角度进行了刻画.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的方法
利用余弦定理求出三个角的余弦值,进而求出三个角.
跟踪训练2 在△ABC中,已知a=7,b=3,c=5,求最大角的大小.
∵a>c>b,∴A为最大角.
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又∵0°
∴最大角A为120°.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四
问题4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角A为直角,则a,b,c有什么大小关系?若角A为锐角呢?若角A为钝角呢?
提示 A为直角 a2=b2+c2;
A为锐角 b2+c2>a2(前提是b,c是两个较小边);
A为钝角 b2+c2
例3 在△ABC中,若acos B+acos C=b+c,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由acos B+acos C=b+c并结合余弦定理的推论,
整理,得(b+c)(a2-b2-c2)=0.
因为b+c≠0,所以a2=b2+c2,
故△ABC是直角三角形.
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需要从“统一”入手,即使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一般有两条思考路线
(1)先化边为角,再进行三角恒等变换,求出三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2)先化角为边,再进行代数恒等变换,求出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跟踪训练3 在△ABC中,A=60°,a2=bc,则△ABC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
在△ABC中,因为A=60°,a2=bc,
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a2=b2+c2-2bccos A=b2+c2-bc,
所以bc=b2+c2-bc,即(b-c)2=0,
所以b=c,结合A=60°可得△AB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1.知识清单:
(1)余弦定理.
(2)余弦定理解决的两类问题.
(3)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2.方法归纳:转化化归、数形结合.
3.常见误区:易忽略三角形中的隐含条件.
随堂演练
五
1
2
3
4
设第三条边长为x,
√
1
2
3
4
∵a>b>c,∴C为最小角且C为锐角,
√
1
2
3
4
√
1
2
3
4
4.已知△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bcos C+ccos B=asin A,则△ABC的形状是 .
直角三角形
1
2
3
4
因为bcos C+ccos B=asin A,
所以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整理,得a=asin A,
因为a≠0,所以sin A=1.
故△ABC为直角三角形.
课时对点练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巩固
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 ,b=2,c=5,则A的大小为
A.30° B.60° C.45° D.90°
√
又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已知在△ABC中,a=1,b=2,C=60°,则角A等于
A.30° B.45° C.60° D.90°
√
由余弦定理,得c2=12+22-2×1×2cos 60°=3,
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A=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在△ABC中,已知a=5,b=7,c=8,则A+C等于
A.90° B.120° C.135° D.150°
√
又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2=b2-c2+ ac,则角B的大小是
A.45° B.60° C.90° D.135°
√
又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多选)在△ABC中,已知A=30°,且3a= b=12,则c的值为
A.2 B.4 C.6 D.8
√
利用余弦定理可得a2=b2+c2-2bccos A,即16=48+c2-12c,解得c=4或c=8.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若△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满足(a+b)2-c2=4,且C=60°,则ab的值为
由余弦定理c2=a2+b2-2abcos C
=(a+b)2-2ab-2abcos C,
得(a+b)2-c2=2ab(1+cos C)
=2ab(1+cos 60°)=3ab=4,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可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所对的边,且a,b是方程x2-5x+2=0的两个根,C=60°,则c= .
由题意得,a+b=5,ab=2.
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 C
=a2+b2-ab=(a+b)2-3ab=52-3×2=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b+c)(b+c-a)=3bc.
(1)求A的大小;
∵(a+b+c)(b+c-a)=3bc,
∴a2=b2+c2-bc,
而a2=b2+c2-2bccos A,∴2cos A=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BC为等边三角形.
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余弦定理,知a2=b2+c2-2bccos A,
化简,得c2+2c-8=0,解得c=2或c=-4(舍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综合运用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所以b2+c2-a2=2b2,
即a2+b2=c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那么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
设该等腰三角形为△ABC,且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顶角为C,周长为l,
因为l=5c,所以a=b=2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多选)△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对于△ABC,有如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有
A.sin(B+C)=sin A
B.cos(B+C)=cos A
C.若a2+b2=c2,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D.若a2+b2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依题意,在△ABC中,B+C=π-A,sin(B+C)=sin(π-A)=sin A,A正确;
cos(B+C)=cos(π-A)=-cos A,B不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9
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依题意得,a=5,b=6,c=7.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拓广探究
15.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4,a+c=2b,且最大角为120°,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 .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已知a-b=4,则a>b且a=b+4.
又a+c=2b,则b+4+c=2b,
所以b=c+4,则b>c.
从而知a>b>c,所以a为最大边,
故A=120°,b=a-4,c=2b-a=a-8.
由余弦定理,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2=b2+c2-2bccos A=b2+c2+bc
=(a-4)2+(a-8)2+(a-4)(a-8),
即a2-18a+56=0,解得a=4或a=14.
又b=a-4>0,所以a=14,
即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0
(2)若a+c=1,求b的取值范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
又0
第5课时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应用
第六章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了解正弦、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3.掌握正弦、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一、三角形面积公式
二、余弦、正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课时对点练
三、余弦、正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随堂演练
内容索引
三角形面积公式
一
问题 已知△ABC的两边a,b和角C,如何求△ABC的面积?
1.已知△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ABC的面积
公式为S= = = .
2.△ABC中的常用结论
(1)A+B+C= ,
sin(A+B)= ,cos(A+B)= ;
(2)大边对大角,即a>b A>B sin A>sin B cos A
180°
sin C
-cos C
例1 (1)在△ABC中,已知a=5,b=7,B=120°,则△ABC的面积
为 .
由余弦定理b2=a2+c2-2accos B得,72=52+c2-2×5c×cos 120°,
即c2+5c-24=0,解得c=3或c=-8(舍去).
①求C的大小;
②求△ABC的面积.
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 C,
即7=a2+b2-ab,
∴7=(a+b)2-3ab=25-3ab,故ab=6,
求三角形的面积,要充分挖掘题目中的条件,转化为求两边及其夹角的正弦问题,要注意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1)若b=4,求sin A的值;
(2)若△ABC的面积S△ABC=4,求b,c的值.
余弦、正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二
例2 在四边形ABCD中,A=45°,∠ABC=105°,C=60°,BC=1,CD=2.
(1)求∠CBD的大小;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
由BC=1,CD=2,得BC2+BD2=CD2,
∴∠CBD=90°.
(2)求AB的值.
∵∠ABC=105°,∠DBC=90°,
∴∠ABD=105°-90°=15°,
∴∠ADB=180°-∠A-∠ABD=120°,
在平面几何中求边、求角,通常思路是先找所求的边、角所在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中通过余弦、正弦定理求边和角.
(1)求AC的长;
余弦、正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三
(1)求角B;
2sin Bcos B=sin Acos C+sin Ccos A=sin(A+C)=sin B,
所以a=2sin A,c=2sin C,
正弦、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相结合,常见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先由正弦、余弦定理求出内角正弦值、余弦值,再结合和、差、倍、半角公式可以求解问题中出现的三角函数值;二是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一般把求边的范围转化成求角的范围,解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跟踪训练3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所以cos B=2sin B.
从而cos2B=(2sin B)2,即cos2B=4(1-cos2B),
因为sin B>0,
所以cos B=2sin B>0,
1.知识清单: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利用余弦、正弦定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3)余弦、正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2.方法归纳:转化化归、数形结合.
3.常见误区:利用余弦、正弦定理求值时会出现增根,易忽略检验.
随堂演练
四
1
2
3
4
√
1
2
3
4
2.已知△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b)2-c2=4,C=120°,则△ABC的面积为
将c2=a2+b2-2abcos C与(a+b)2-c2=4联立,
√
1
2
3
4
3.如图,在△ABC中,点D在BC边上,∠ADC=60°,CD=AD=2,BD=4,则sin B的值为
√
1
2
3
4
1
2
3
4
由余弦定理可得a2=b2+c2-2bccos A=b2+c2-bc
∴c2=64,∴c=8,b=10.
课时对点练
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巩固
A.30° B.60°
C.150° D.120°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所以A=60°或1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由正弦定理得sin Bcos A=sin A-sin Acos B,即sin C=sin A,
由于A,C为三角形内角,所以C=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由余弦定理,得AC2=AB2+BC2-2AB·BC·cos B,
∴BC2-3BC+2=0,
∴BC=1或BC=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余弦定理BC2=BD2+CD2-2BD·CDcos∠CD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因为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在钝角△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1,b=2,则最大边c的取值范围是 .
因为△ABC是钝角三角形,a=1,b=2,且c是最大边,
于是得c2>a2+b2=12+2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B+sin C)2=sin2A+sin Bsin C.
(1)求A的大小;
∵(sin B+sin C)2=sin2A+sin Bsin C.
∴由正弦定理,得(b+c)2=a2+bc,
即b2+c2-a2=-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又b+c=6,
∴a2=b2+c2-2bccos A=(b+c)2-bc=36-8=2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D=2B,且AD=1, CD=3,cos B=
(1)求△ACD的面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D∈(0,π),
因为AD=1,CD=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在△ACD中,AC2=AD2+DC2-2AD·DC·cos D=12,
所以AB=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综合运用
11.如图,在△ABC中,B=45°,AC=8,D是BC边上一点,DC=5,DA=7,则AB的长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因为DC=5,DA=7,AC=8,
又B=45°,DA=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已知向量a=(2,-1),b=(2,2),则以a,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
A.6 B.3 C.4 D.8
√
设向量a与b的夹角为θ,则由题意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已知在△ABC中,AC=2,AB=3,∠BAC=60°,AD是∠BAC的平
分线,则AD= .
如图,∵S△ABC=S△ABD+S△A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拓广探究
15.在圆O的内接四边形ABCD中,AB=2,BC=6,CD=AD=4,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S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如图,连接BD,由余弦定理,得
在△ABD中,BD2=4+16-2×2×4cos A=20-16cos A,
在△CBD中,BD2=16+36-2×4×6cos C=52-48cos C,
∵A+C=180°,
∴20-16cos A=52+48cos A,
(1)求f(x)的单调递增区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2+c2≥2bc,当且仅当b=c时等号成立.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1 平面向量的概念
6.2 平面向量的运算
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第七章 复数
7.1 复数的概念
7.2 复数的四则运算
7.3 * 复数的三角表示
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
8.1 基本立体图形
8.2 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8.3 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8.4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8.5 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
8.6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
第九章 统计
9.1 随机抽样
9.2 用样本估计总体
9.3 统计分析案例 公司员工
第十章 概率
10.1 随机事件与概率
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10.3 频率与概率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