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知识链接:
“铭”文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 ?) 斯是陋室(???????? ?? ) 惟吾德馨( )
有鸿儒( ) 可以调素琴 (????????? ? )? 无丝竹之乱耳(? ??????? ?)
无案牍之劳形(??? ? ? )(?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5)孔子曰:“何陋之有?”
??????????????????????????????????????????????????????????????????????????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是一种????????????????? 的写法。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
是:??????????????????????????????????? 。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四、自读:解析课文。
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
这是一种???????????? 的写法。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 ”赞扬“?????????? ”(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疏通文意。(重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重点)
3.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难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及检测。
(一)解题:
“莲”即荷花。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简介作者: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给黑体字注音,然后熟读课文,注意文章节奏。
蕃 ( ) 出淤( )泥 濯( ) 亵( )玩
噫 ( ) 隐逸( )者 鲜( ) 不蔓( )不枝
(四)解释黑体字词: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
3.不蔓不枝( ) 4.香远益清 ( )
5.亭亭净植( )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7.花之隐逸者也 ( ) 8.花之君子者也( )
9.陶后鲜有闻 ( ) 10.宜乎众矣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译课文。
二、课堂合作探究。
1.一词多义。
益:香远益清 鲜:陶后鲜有闻
受益匪浅 屡见不鲜
曾益其所不能 芳草鲜美
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花之隐逸者也
水陆草木之花
2.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3.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课堂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二)判断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濯清涟而不妖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三)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