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要求:
解决生字词注音;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疏通文意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2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
寝( ) 夕日欲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但少闲人( )
(6)晓雾将歇( )
(7)沉鳞竞跃( )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
?
?
?
● 思路梳理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十句):
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
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
第二层(写景):
第三层(抒情):
● 文本探究
3、《答谢中书书》文章虽然短小 ,但佳句迭出,你能选出其中的一句做点赏析吗?
4、《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5、默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6、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7、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9、联系两位作者的境遇,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 拓展延伸
10、《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11、“看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还记得这句歌词吗?是啊,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认为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
1、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号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合作研讨】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记承天寺夜游》中把“寻张怀民”中的“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8、《记承天寺夜游》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9、《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 拓展延伸
10、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当堂检测】
一、基础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③藻、荇交横( )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指出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二、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6、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0、文中哪些语句写水?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11、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
?
?
27. 《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mò yù xìng qǐn tuí
2.(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只是,不过(6)消散(7)竞相跳出水面
3.应用 实用性 审美性
4.沉醉山水 共赏美景
5. 黄州 清幽宁静
【合作研讨】
1.(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2)《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首尾呼应,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第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者耳。)中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
3.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5.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8.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9.《答谢中书书》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10.示例: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11.示例:我们应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明白“顺逆皆自然”的道理,并把自己融入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领略美的一切!(只要积极健康,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居士 (2)《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⑴ 张怀民也没有就寝,(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⑵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3)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4)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合作研讨】
1.“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5.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失意,悄悄进门慰藉失意的人,这样写使状物自然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6.不好。“寻”有一种急于找到失物的迫切感,确切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7.“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闲人”两字是作者对世俗之人汲汲于富贵功名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虽遭贬谪仍作轻松的豁达心态。
9.欣喜——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闲适
10.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当堂检测】
1.①tuí ②yù 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在?⑧形容水的澄澈
3.(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月光??竹柏影??比喻
4. (1)对偶 (2)反问
5.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6.(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⑵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7.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8.何夜无月?……两人者耳。。心境略
9.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0.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11.……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语文《答谢中书书》学案
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背诵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看谁积累多。
二、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走进作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我国的 家、 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传世。(2) 古人的书信又叫 或曰 ,是一种应用文体。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谢中书
?
(5)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字词含义
(1) 五色交辉( )? (2)夕日欲颓( )
(3)沉鳞竞跃( ) (4)晓雾将歇( )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 ,又像一首流动的 ,语言凝练且生动。
5、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 是 。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点明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
8、1、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3)作者描写一日之内景象变化的句子是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课后反思与总结
(1).我会了:(如:写出自己会的词语解释,或者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课件46张PPT。欣赏图片并描写美丽的月色 说说你所知道的描写月的诗句……艺术化的月亮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月 下 独 酌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枫桥夜泊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无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生查子》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解读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张怀民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课文创作背景听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1、注意字音、停顿。
2、把握技巧,体会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qǐn)(zǎo)(xìnɡ)(suì) 2、大声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1、轻声跟读。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解释加点字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
高兴地考虑、想到 ……的人于是共同、一起 散步形容水的澄澈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因为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全文翻译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在初冬的夜晚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分析鉴赏思考: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景特点:皎洁、空灵。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记承天
寺夜游
议论---月色入户,夜游赏月闲记叙---描写--月如积水,竹柏如藻、荇3、思考:
除描写月色之美外,还写了哪些
内容?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孤独无聊,借月排遣“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不是。“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充分体现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
寺夜游
欣然起行庭下月色心境:时间:10月12日地点:承天寺缘由:月色入户同游者:张怀民影如积水、
藻、荇闲(叙述)(描写)(议论)情景交融小结: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豁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你能从这首词中看出苏轼热爱生活、豁达处世的人生信条吗?阅读判断,选择错误的一项( )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及游兰溪之时令,着一“浸”字写出了兰溪的活力。
B次句写漫步兰溪边,突出兰溪的洁净。三句补足洁净的原因,同时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C下阙“流水尚能西”悟出“人生”能“再少”,何必哀叹衰老的哲理。
D全词虽表现了诗人身处困境力求振作的精神,但也掩盖不了诗人消极隐退的悲凉情绪。 D1.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 )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无与为乐 D.怀民亦未寝B课内练习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
A.庭院 B.月光
②“竹柏影”是指:( )
A.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
③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④翻译这个句子: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和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啊。BBA 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语言对白?他们会谈生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无限风光?
实践创新身临其境怀民兄呀……我说子瞻兄……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月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业:
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课件28张PPT。 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都四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指人间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参与 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本文美在哪里?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意境美
动静结合之美景物描写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
2、按照一定的顺序;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五、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俱交辉歇颓沉鳞与交相辉映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欣赏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在初冬的夜晚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晚会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修辞比喻
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贬官的悲凉、落寞,
赏月的欣喜,
自我解嘲的达观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