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外交在国与国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大军压境生死存亡间能力挽狂澜,改变形势,以君三寸舌,可敌百万师。蔺相如用他的外交说辞,打退了秦王抢夺和氏璧的野心,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联盟,共击曹军。烛之武用他的三寸舌,劝退了攻打自己国家的秦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课文导入
左丘明
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
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
左丘明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作者作品
左丘明
前556年-前451年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介绍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
“晋秦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10字
《左传》:课文 373字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春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文学成就:《左传》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清楚有条理,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委婉详尽;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编年体史书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左传》
史书的体例
编年体: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国别体: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
《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
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
《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地历史。《汉书》
读准字音
秦军氾( )南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夫(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fán
fú
wéi
zhì
gōng
yuè
quē
fú
zhuì
qǐ
páng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4)《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烛之武退秦师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文本分析
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状后。因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
贰:数词→动词,从属二主。
军:名词→动词,驻扎。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一)学习第一段
思考:第一段交代了什么情况?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学习探究
故事背景
文章开头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原因是什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表面上)
以其无礼于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重耳过郑”
故事背景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pú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楚结盟”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事实上都是为自己称霸诸侯而扩大势力。
春秋时期形势图
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秦晋之好”
无直接的利益冲突
为秦师撤退埋下伏笔
原因
思考
Part 1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
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
南宋·吕祖谦
设身处地,掩卷思之(一)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如果此刻你也身处朝堂之上,作为一名普通官员,你会怎么做?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于:介词,对。 (言于郑伯):状后,对郑伯说。
若:如果。师:军队。
从:听从 之:代词,他,指佚之狐。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佚之狐
心系国家、沉着冷静
慧眼识才、勇担责任
未见其人,先说其才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出烛之武的才能
想一想
……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设身处地,掩卷思之(二)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国君亲自来找你担当大任,如果你是烛之武,会作何选择?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辞:推辞
犹:尚且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
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怀才不遇:古代士人的共同困境
理想目标:
学而优则仕。——《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现实处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
进士: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进士不到26人,比起金榜题名,名落孙山才是大多数学子的真实处境。
做官:铨选补缺,漫长等待;
贬谪:官场压迫、排挤,君主疏远、贬谪、流放
怀才不遇:古代士人的共同困境
辛弃疾:
梦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现实: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怀才不遇:古代士人的共同困境
罗隐:十上不第
晚唐诗人罗隐少有才名,自26岁至46岁近20年间,参加科举考试十次都榜上无名。虽然屡败屡战,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终身不第。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嘲钟陵妓云英》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然而,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怀才不遇:古代士人的共同困境
临危受命:中国文人的使命担当
临危受命:中国文人的使命担当
荆轲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燕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泰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国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被秦王拔剑所杀,行刺失败,秦王杀他时连刺八下才停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临危受命:中国文人的使命担当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茅庐三顾,卧龙出山
·只身赴吴,联吴抗曹
建安十二年,曹操带着大军南下,攻打刘表,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刘琼投降了曹操。刘备只得带着诸葛亮等将领往南跑,曹操带领军队紧追不舍。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诸葛亮临危受命,奔赴江东向孙权求救,并在鲁肃的帮助下,成功说服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形势。
六出祁山,鞠躬尽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设身处地,掩卷思之(三)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你作为国君郑伯,亲自来找下属出山,不曾料到受到下属冷落牢骚,你会怎么做?
郑伯大怒,命左右斩之……
全文完
The End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国家危险了我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郑伯)。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之,的。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然而,但是
而:表因果
答应
句末语气<助>
先齐读第三段。
请同学朗读原句,翻译句子。用符号标记法标出特殊句式和用法。
实词 虚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秦伯为什么能够接受他的建议?
精读课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到秦营拜见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就冒昧地用它(亡郑这件事)来烦劳您了。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而:表顺承。于,对
于君有益,状语后置
缒:用绳子拴着人(物)从城墙上往下吊。
而:表修饰
以,介词,拿。之 ,这件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拜见、进见
已经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来。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越:跨过。
其:这
件事
厚:增强
薄:削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惟:句首语气词,希望。图:考虑。
阙:
侵损,
削减
焉:从哪里
以:而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悦
订立盟约
秦穆公很高兴,(于是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且)让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领(留下来协助)守卫郑国。(秦军)于是就撤军回国了。
戍守
于是、就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以退为进
以秦的立场,分析弊害
以秦的立场,陈述利好
以秦晋矛盾,离间双方
设想隐患,劝秦谨慎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说退秦师的?
夜 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名作状,在夜晚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已经
夜:不想让晋国发现,所以晚上出发
缒:不敢白天公然出来,城门都不敢开
反映郑国严峻的形势,照应前文的“国危矣”,同时表现出烛之武的勇敢无畏
第一步:直面局势,以退为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使动用法,使…亡,灭掉
状语后置句,“于君有益”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尊敬
介词,拿,用
意动,把……当做边邑
形作名,远地
哪里用得着
增加
形作动,变雄厚,变薄弱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巧妙地点明秦、晋两国联盟的虚伪性,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若舍郑以(之)为 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郑)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放弃
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外交使者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您是知道的。
主谓取独
同“供”,供给
代词,指使者
形作名,缺少的粮资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以利益引诱秦伯,存郑对秦国有益无害
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 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
曾经
给予
恩惠
答应
渡过黄河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修筑防御工事
兼词,“于之”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直陈晋惠公背信之事,暗示秦晋之盟不可信任。烛之武利用历史矛盾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它如果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疆界,就会想要向西扩大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通“餍”,满足
宾语前置句,“有何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已经
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哪里
句首语气词,希望
考虑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先揭露晋国贪得无厌的本性,然后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指出晋国在灭掉郑国之后,会向西侵略秦国,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机智善辩的烛之武
游说技巧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切中要害—“有利”
2.援古例今—“有理”
3.逻辑清晰—“有节”
4.语言适当—“有体”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孙子兵法》
处处言秦 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 暗则为郑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烛之武谋略小析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釜
底抽
薪
保全郑国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秦伯)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胜而不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种情势下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
之:指秦军。
而:表转折。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婉商语气,“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及:达到
其:代词,自己的
之:代郑国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发起进攻呢?
1.主要是晋文公理智、不昏庸,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2.晋文公不愿背负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的恶名。
3.“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秦晋退兵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理清脉络
主旨
本文本文记述了在秦晋围郑的危机形势下,烛之武巧退秦军解除郑国之危的经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赞扬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探究
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受重用的老臣,让人体会到他一直怀才不遇的痛苦。
(2)委婉的批判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劝,诚恳认错。
(3)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国家利益前放弃个人得失,临危受命,也让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文章生动有趣。
烛之武
志士
勇士
辩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晋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人物形象
郑伯——知错改错,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以“我看……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看法。要求:不少于200字,有观点有分析。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jù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chù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tuò,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博议》
2、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秦郑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又如“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
3、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详略得当,剪裁得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课堂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A
D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