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j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j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5 08: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夏回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等《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变迁来看,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
今年 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至此,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
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
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公民“要我分类”强制法律义务的设定建立在公民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其实现也离不开公民“我应分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应最终达到一种“我要分类”的自觉履行状态。
也就是说,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公民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具有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双重属性,只有各层次义务相互结合、相互支撑,才能够使公民强制环境法律义务的建立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也才能确保公民基于道德情感遵守义务性规范,并从强制性义务中获得自愿性守法动力。
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法律责任为内容的惩罚制度、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以及以声誉评价与物质奖励为中心的激励制度、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
(摘编自赵汝《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法律义务》)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应当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摘编自王薇《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采取政府主导的环保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材料三以具体的事例证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中外事例的选取增强了说服力。
D.公众对垃圾分类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需强制性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结合。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垃圾分类执行不力,有经济原因,也有分类标准和方法不熟悉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渠道不畅。
B.从材料二中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法律可以看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是不断完善的。
C.在上海,不论产生垃圾者是单位还是个人,若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美国、日本和中国上海的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相比较,日本的最严厉,其严厉程度超过上海。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完善《废弃物处理法》,从源头上对公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所担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
B.通过对公民违法分类的行为采取拒收、罚款等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与监督机制。
C.运用科普讲座、知识竞赛,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宣传教育,细化行为培育的方式。
D.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5.怎样让垃圾分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 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 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 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8.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9.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曾祖遂,密令。祖彖,水部郎中。父舆,精吏术。图,成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特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黄巢陷长安,天子出幸,图从之不及。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王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淘中。”图不肯往,章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僖宗次凤翔,即行在拜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后狩宝鸡,不获从,又还河中。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景福中,拜谏议大夫,不赴。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数日即引去。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宜休之志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中赋诗酌酒。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有文集三十卷。
(节选自《新唐书·司空图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宜休之志
B.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宜休之志
C.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宜休之志
D.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宜休之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在,也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到的地方。
B.狩,可指帝王出外巡视,也讳称帝王被迫外出,文中为第一个意思。
C.笏,即朝笏,古时君臣相见时臣子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多用玉、象牙等制成。
D.弑,杀,封建时代专指臣子杀君王,子杀父母。例如,弑君、弑父、弑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空图出身官宦,有才学。司空图曾祖、祖父、父亲都为官;他咸通末年考中进士,并有文集留世。
B.司空图屡被提携,重情义。司空图先后被王凝、卢携、卢渥提拔;王凝遭贬他追随前往,被升官也不忍离开王凝。
C.司空图正直忠君,有气节。司空图拒绝和贼军将领相见,不愿和乱国奸臣同朝为官;闻听哀帝被杀,绝食而死。
D.司空图行为怪诞,轻名利。司空图常带领客人在为自己准备的墓穴中饮酒赋诗;多次辞去官职,不接受他人馈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请。(10分)
(1)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
(2)图与闾里耆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表达时光飞逝意重,屈原在《离骚》中直接指出“ ”而李白则在《将进酒》中用“ ”这一比喻句形象地表达。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 , ”,描写自己园中散步、院门常闭的宁静生活。
(3)苏轼通过自己在石钟山的亲身经历,考证了石钟山的得名原因,从而指出“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读书为精神的安慰和享受,需要一种寂寞的境遇。由于寂寞,现实中 ,所以把书当友人,从书中找安慰。也由于寂寞,没有纷繁人事的搅扰,所以能沉醉在书中,获得澄明的享受。
但寂寞本身就不易得,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的责任往往难于坚辞,而且是因为人性中固有不甘寂寞的一面。试看那些叫苦不迭的忙人,一旦真的 、清闲下来,我担保十有八九会耐不住寂寞,缅怀起往日的热闹时光。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实际的交往和行动来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诸书本。只要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
如此看来,逆境和困境倒是有利于读书的。叶灵凤先生说:“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 以求慰藉的人。”我相信这是叶先生的既沉痛又欣慰的 。一个人终于成了爱书家,多半是无缘做别的更显赫的家的结果,但他也品尝到了别的更显赫的家所无缘品尝的静谧的快乐。
选自周国平《爱书家的乐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举目无亲 门庭冷落 癖好 肺腑之言
B.形单影只 门可罗雀 癖好 逆耳之言
C.形单影只 门庭冷落 嗜好 肺腑之言
D.举目无亲 门可罗雀 嗜好 逆耳之言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
B.只有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寂寞,他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
C.只要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寂寞,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
D.只要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他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
19.周国平认为爱书家们有其独特的乐趣。怎样才能获得这种“乐趣”?请结合材料给出几点建议。(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选择。
(1)《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生命应当生活在污浊世界的彼岸。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最高的诗意应该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黛玉、_____等,离世时不带地球上的浊泥与尘埃。(3分)
A.巧姐 B.李纨 C.晴雯 D.袭人
(2)学校电子图书馆“科学史文章”栏目将选编《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现面向全体学生征集该文的内容摘要。小松提交的稿件中有一处不符合摘要要求,请选出这一项并说明理由。(6分)
【甲】为了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乙】本文以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各学说的出现时间为线索,梳理这场论争的经过,分析了论争的影响、意义、特点及其所体现的科学原则,【丙】“浑盖”之争的实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证。【丁】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谚语凝练、通俗,富含哲理,常涉及为人、为学,齐家、治国等方面。如谚语曰:一时胜负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大意是,凭“力”取胜只是暂时的,靠“理”取胜才是永恒的。
上述材料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思考?请以“力和理”为话题,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D 4.①破立结合,先破后立。②综合运用了驳论、因果论证、举例(实践)论证的方式。 5.①公众方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愿意付出;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②政府方面:制定垃圾处理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及财税政策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扶持;通过立法和执法对垃圾投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错误。垃圾是“摆错位置的财富”,但分类正确并必然是财富。
B项,“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说法错误,是时代的问题。
C项,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但材料三主要举的是强制性既法律义务的例子。
故选D。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
A项,“但根本原因是渠道不畅”错误。结合“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分析,根本原因是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
故选A。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结合选项内容分析。
结合“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等分析,材料二主要讲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机制。分析选项内容,D项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等分析,破立结合,先破后立。
结合“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分析,运用驳论。
结合“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等分析,综合运用因果论证、举例(实践)论证的方式。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题干问的是“怎样让垃圾分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等分析,公众方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
结合“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等分析,政府方面制定垃圾处理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及财税政策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扶持;加强立法和执法,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6.B 7.D
8.内容上:
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手法上:
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我与改
文学的联系。
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9.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10.D 11.B 12.B 13.(1)适逢(那时)迁都洛阳,柳璨迎合贼人的旨意,陷害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帮助削弱王室。诏令司空图入朝。
(2)司空图与乡里老人们同乐。王重荣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不收。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作”是动词,建造,宾语是“亭观素室”,“亭观”和“素室”都是“作”的宾语,所以在“素室”后断开,排除AB两项;
“拟”意思是“模仿”,宾语是“白居易醉吟传” ,“醉吟传”是指白居易所写的《醉吟先生传》,所以应在“传”后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11.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狩,可指帝王出外巡视,也讳称帝王被迫外出,文中为第一个意思”错误,结合前面“黄巢陷长安,天子出幸”“僖宗次凤翔,即行在拜知制诰”等信息可知,文中的“狩”应是指帝王被迫外出,即第二个意思。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司空图先后被王凝、卢携、卢渥提拔”错误,由原文“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可知卢渥只是上表请求任命司空图为僚佐,并没有提拔他。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会”,恰逢,适逢;“希”,迎合;“才望”, 有才能有声望的人;“丧”,削弱。(2)中,“闾里”,乡里、民间;“耆老”,老年人;“雅”,非常,向来;“重”,看重;“数”,多次;“馈遗”,同义复词,送东西。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曾祖司空遂,为密县县令。祖父司空彖,为水部郎中。父亲司空舆,熟悉吏治。司空图咸通末年考中进士,礼部侍郎王凝对他特别赞许。不久,王凝犯法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激他知己之恩,跟他同去商州。后来王凝被起用任宣歙观察使,于是召他入幕府。皇帝召司空图任殿中侍御史,他不忍离开王凝府,台官指斥他误期之罪,于是贬为光禄寺主簿,分管东都。卢携以原宰相的身分住在洛阳,赏识司空图的气节,常与之交往。卢携回朝时经过陕虢,叮嘱观察使卢渥说:“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洁的人。”渥即刻上表请任司空图为同僚官佐。正逢卢携重新执政,委任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黄巢攻陷长安,天子出京避难,司空图将随天子避难,但未成行。司空图的弟弟有个仆人段章在黄巢军中,拉着司空图的手说:“我的首领张将军喜欢结交读书人,可以去见他,不要冤枉送命。”司空图不肯去,段章为之落泪。司空图去咸阳,从小路到达河中。此时僖宗住在凤翔,就在行宫委任他为知制诰,升为中书舍人。后来皇帝巡狩宝鸡,没要司空图随从,司空图就又回到河中。龙纪初年,他官复原职,因病辞官。景福年间又委任他为谏议大夫,也不到任。后来又召他为户部侍郎。司空图到朝廷致谢,几天后又走了。昭宗在华州,召他为兵部侍郎,他说自己腿有病坚持请辞。那时迁都洛阳,柳璨迎合贼人的旨意,陷害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帮助削弱王室。诏令司空图入朝。司空图假装失态掉笏,意趣粗野。柳璨知他无意于仕途,于是任凭他回山。司空图原住中条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产,于是隐居不出。建造了简陋的亭观等房子,在亭中画下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图像,并题名为“休休亭”,曾经模仿白居易的《醉吟传》写了一篇《休休亭记》,来展现他休官之志,并自称为“耐辱居士”。他的言语奇特古怪,以此来免祸。他预先准备了棺材坟地,遇到好天气就领客人们坐在墓穴里饮酒赋诗。客人觉得难堪,司空图说:“你为什么看不开呀?生与死本是一回事,我哪里只是在此暂游呢 ”每年过年时,村里集合击鼓跳舞祝祷,司空图与乡里老人们同乐。王重荣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不收。曾经替他作碑,王重荣赠绢几千匹,司空图把绢放在虞乡市上,任人拾取,一天就拿光了。当时贼寇所经过之处残暴异常,唯独不进入王官谷,士人依赖他得以避难。
朱全忠篡位,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他不去。哀帝被杀,司空图听说后,绝食而死,享年七十二岁。有文集三十卷。
14.D 15.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悲望月思归而难归、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满头白发、悲故园池台不知是否已残毁。②悲情中也有乐笔,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院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乐笔更添悲情,现实与想象形成对比,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解析】14.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D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不是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
故选D。
15.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答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悲中有乐,乐而更悲”,根据诗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悲”和“乐”。首先根据“早晚孤帆他夜归”“故园池台今是非”分析“思乡”的悲情,“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似乎在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白发倚庭树” 想象归乡的情景,饱含希望之乐。
颈联“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种种想法,牵动了诗人无限的悲哀之情。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悲情是主调。
尾联“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头发慢慢白了依靠在庭树旁边,原来的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 展现对故园的忧虑。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 体现出杜甫悲剧意识的特征。
最后四句,望月思归而难归,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他日归家却因一生漂泊而华发满头,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6.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如青丝暮成雪 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与”“涉”“臆”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7.C 18.B 19.(1)不排斥寂寞的境遇,享受没有人事搅扰的生活状态。(2)当有寂寞困扰时,首先用读书来排遣。(3)丰富人生体验,体尝百味人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举目无亲:抬起眼睛看不到一个亲人。形容人地生疏,无依无靠。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语境是说由于读书需要寂寞的境遇,因而比较孤单,没有同伴,不是人地生疏、无依无靠,应选“形单影只”。
门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语境是强调与“忙人”们过去的“热闹”相对的“冷落”,应选“门庭冷落”
癖好: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 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语境指读书的爱好,由“狭隘的”可知,应选“嗜好”。
肺腑之言:指发自内心的真诚话。逆耳之言:听起来不顺耳却宝贵有益的规劝或批评。语境指这段话是叶先生发自内心的话,应选“肺腑之言”。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只要……才”,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成“只有……才”;
“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语序不当,应改为“怀着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寂寞”;
“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前面加出主语“他”。
全部改对的是B项。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及语言表达之提建议的能力。
结合“以读书为精神的安慰和享受,需要一种寂寞的境遇”“由于寂寞,没有纷繁人事的搅扰,所以能沉醉在书中,获得澄明的享受”,可建议:不排斥寂寞的境遇,享受没有人事搅扰的生活状态。
结合“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实际的交往和行动来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诸书本”“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他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可知,一般人派遣寂寞的方法是实际的交往和行动,那么我们如果感到寂寞了,首先应用读书来派遣。可建议:当有寂寞困扰时,首先用读书来排遣。
结合“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一个人终于成了爱书家,多半是无缘做别的更显赫的家的结果,但他也品尝到了别的更显赫的家所无缘品尝的静谧的快乐”,读书能够品尝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得到别人体会不到的静谧的快乐。可建议:丰富人生体验,体尝百味人生。
20.(1)C
(2)【丁】,摘要要求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如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而不加以评论和补充解释,而丁则是评价。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可知,她是一个美丽、聪慧,最有反抗精神的女奴,她心比天高,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问题,分析原因的能力。
“内容摘要”又称“内容大要”、“内容提要”、“内容简介”等。简单扼要介绍图书或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方便读者快速了解本书或文章主要内容的文字性说明,便于读者了解选购以及查找。“内容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稿件中的【丁】“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是对作品结果的评价,不属于“内容摘要”。
2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话题作文,要求考生以“力和理”为话题进行写作。
“一时胜负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中并未否定“力”,但更强调了以“理”取胜的重要性。所谓“力”就是“力气、武力”。那么“理”是什么呢?“理”是真理,是客观规律,是民心所向,是仁爱道德……懂得了“理”的含义,考生也就有了具体的写作方向。
材料中“中国谚语凝练、通俗,富含哲理,常涉及为人、为学,齐家、治国等方面”也给了考生很好的写作思路,比如为人要以仁爱服人,为学要遵循规律,齐家、治国更需要讲道德仁爱,要顺人心等等。
作文的话题为“力和理”,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切不可只写“力”或只写“理”,而是要兼顾彼此。
立意:
1.以理服人胜过以力服人。
2.以力服人,人服心不服。
3.要有力,但更要有“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