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翠鸟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翠鸟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谜语是:“身穿鲜艳百花衣,爱在山丘耍儿戏,稍稍有点情况紧,只顾头来不顾尾。”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生:这是翠鸟。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翠鸟的,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文《搭船的鸟》。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父 (fù)
组词:父亲、祖父。
造句:父亲是我最亲近的人,他总是给予我无尽的爱和支持。
啦 (lā)
组词:哗啦、嘀啦。
造句:大雨哗啦哗啦地下着,打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鹦 (yīng)
组词:鹦鹉、鹦哥。
造句:鹦鹉能模仿人说话,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奇。
鹉 (wǔ)
组词:鹦鹉、八哥。
造句:这只鹦鹉非常聪明,很快就能学会说话了。
悄 (qiǎo)
组词:悄悄、悄然。
造句:他悄悄地走进房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字卡,同桌之间互相指读,比一比谁读得又准又快。
生互相指读生字,师注意检查。
三、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福建莆田人。194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名誉委员。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1991年首批获得国务院授予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代表作有童话诗集《木偶戏》,散文诗集《叶笛集》、《英雄和花朵》,散文集《山溪和海岛》等。1997年,《郭风散文集》获鲁迅文学奖。他早期的作品朴质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能够准确地读出生字了,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次读的要求是: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再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和母亲搭船遇见一只翠鸟的过程。
师:非常好!通过这个过程,作者不仅观察到了翠鸟美丽的外表,还发现了翠鸟敏捷的动作和美好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只美丽的翠鸟吧!
五、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和母亲乘船去乡下外祖父家的情景。
“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这句话介绍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目的地。作者和母亲要坐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里。
“我们坐在船舱里。”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和母亲的位置,他们坐在船舱里,船舱是船的内部空间。
“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这句话描绘了恶劣的天气条件。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
“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这句话描写了船夫的形象和动作。船夫披着蓑衣,这是一种用来防雨的衣物。他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橹是一种用来划船的工具。
这段话通过对人物、天气和船夫的描写,传递了以下主题:
1. 旅行和家庭:作者和母亲去乡下外祖父家,展示了家庭关系和亲人之间的联系。
2. 自然环境:天下着大雨,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劳动与生活:船夫披着蓑衣摇橹,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和坚韧。
总之,这段话通过对人物、天气和船夫的描写,传递了关于旅行、家庭、自然环境和劳动的主题。它提醒读者在生活中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并展示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坚韧和努力。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雨停后作者看到的一只彩色小鸟的美丽形象。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这句话是对雨停后场景的描述。雨停了,作者看到了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用感叹句表达了对小鸟美丽的赞叹。
“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这句话详细描述了小鸟的外貌。它的羽毛是翠绿色的,翅膀上带着一些蓝色的斑点或条纹,作者通过与鹦鹉的比较,强调了小鸟的美丽。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小鸟的特征。它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与羽毛和翅膀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段话通过对彩色小鸟的外貌描写,传递了以下主题:
1. 自然之美:作者对彩色小鸟的美丽进行了赞美,展示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观察力:作者能够注意到雨停后船头的彩色小鸟,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示了他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力。
3. 对比与比较:通过将彩色小鸟与鹦鹉进行比较,强调了小鸟的美丽和与众不同。
总之,这段话通过对彩色小鸟的外貌描写,传递了关于自然之美、观察力和对比的主题。它提醒读者要关注身边的自然美景,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同时,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突出某些特征和价值。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展示了作者对彩色小鸟的好奇和思考。
“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小鸟出现时间的疑问。他对小鸟的突然出现感到惊讶,不知道它是何时飞来的。
“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这句话描述了小鸟静静地停在船头的状态。作者注意到小鸟已经停在那里一段时间了,但不确定具体有多久。
“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小鸟行为目的的猜测和疑问。他不知道小鸟站在那里的原因,甚至怀疑它是否要和他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
这段话通过作者对彩色小鸟出现时间、停留状态和行为目的的思考,传递了以下主题:
1. 好奇心:作者对彩色小鸟的出现感到好奇,不断提出问题并尝试理解小鸟的行为。
2. 观察与思考:作者通过观察小鸟的行为,思考它的目的和意图,展示了他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 自然与生命:小鸟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引发了作者的思考,使他意识到自然界中的生物行为可能是多样而神秘的。
总之,这段话通过作者对彩色小鸟的好奇和思考,传递了关于好奇心、观察与思考以及自然与生命的主题。它提醒读者要保持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自然界的奥秘。同时,它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关注和对生命的尊重。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小鸟冲入水中捕鱼并吞食小鱼的场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小鸟行为的突然变化感到惊讶。他原本在思考着小鸟的行为,却没想到它突然冲进水里,消失在视线中。
“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这句话描述了小鸟从水中飞出的情景。作者看到小鸟的红色长嘴衔着一条小鱼,显示它成功地捕捉到了猎物。
“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这句话描述了小鸟吞食小鱼的动作。它站在船头,一口将小鱼吞下,展示了它的果断和迅速。
这段话通过对小鸟冲入水中捕鱼、衔着小鱼飞起和吞食小鱼的描写,传递了以下主题:
1. 生存技能:小鸟展示了它的捕鱼技能,冲入水中并迅速捕捉到小鱼,显示了它在自然界中生存的能力。
2. 适应性:小鸟能够在船头站立并吞食小鱼,展示了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3. 生命的基本需求:小鸟捕鱼并吞食小鱼的行为,反映了生物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而进行的活动。
总之,这段话通过对小鸟捕鱼和吞食小鱼的描写,传递了关于生存技能、适应性和生命基本需求的主题。它提醒读者生物在自然界中为了生存而不断适应和努力。同时,它也展示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母亲向作者介绍翠鸟以及作者对翠鸟行为的观察。
“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这句话是母亲对作者的介绍,告诉他眼前的鸟是一只翠鸟。母亲的知识和经验在这里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翠鸟行为的理解和惊讶。作者意识到这只翠鸟利用了他们的船作为一个临时的平台,以便更好地捕鱼。这种现象让作者感到新奇和有趣。
这段话通过母亲的介绍和作者的观察,传递了以下主题:
1. 知识传递:母亲向作者介绍翠鸟,展示了知识的传承和学习的重要性。
2. 自然观察:作者通过观察翠鸟在船上捕鱼的行为,培养了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生物行为的理解。
3. 人与自然的互动:翠鸟利用船来捕鱼,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总之,这段话通过母亲的介绍和作者对翠鸟行为的观察,传递了关于知识传递、自然观察和人与自然互动的主题。它提醒读者要关注自然、学习知识,并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界的联系。同时,它也鼓励读者培养观察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
六、总结:
《搭船的鸟》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这篇课文以“搭船的鸟”为线索,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通过对翠鸟外形以及捕鱼动作的细腻描写,将一个活泼、可爱的翠鸟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文章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展现了儿童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小男孩对于搭船的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思考,逐渐了解了翠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儿童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
其次,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敏捷的动作。作者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将翠鸟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感,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翠鸟的特点和习性。
此外,文章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小男孩和翠鸟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谐共处。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