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2月寒假自主测试月考(一)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75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 共48 分)
1.距今约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与距今3300年左右的殷墟遗址都位于今河南境内,两地相距仅 300公里。图第一行是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第二行是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二者都刻画在龟甲等器物上。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
A. 源远流长 B. 多元一体 C. 开放包容 D. 善于创新
2.并海道是秦汉时期与东部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重要陆路交通线,沟通了南北 18 个郡国、十多个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 20%,铁官和盐官数量占全国30%以上。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
A.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东移 B. 得益于盐铁官营的实施
C. 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 D. 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
3.东晋时,粤东北有位著名胡南来中原人,曰程旻。他生于晋,好读书,“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程旻所作所为,深得邦人称羡。这些邦人是与程旻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原人。此又不失为东晋已有客家先民在粤东的佐证。这反映出
A. 中原文明及士庶大规模南迁 B. 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
C. 中原地域特点影响较大 D. 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
4. 按宋制,州试合格者为举人, 方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宋代全国州试拟录举人限定比率表
年份 1009 1067 1156 1275
比率(拟录举人总名额/近几届州试考生平均人数) 50% 15% 1% 0.5%
据上表可知,宋代
A. 中央集权程度逐渐加强 B. 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C. 人才选拔机制日益保守 D. 国家文化政策趋于宽松
5.在明中后期的云南,对达到采挖规模的银矿,官府会指定地方富户充当“硐头”,“一切工作公私用度之费”均由硐头负担。硐头招募精壮者为“义夫”,义夫不接受官府统辖,仅受硐头约束,彼此以利益维持。 这 一做法
A. 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 B. 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C. 推动了民营工场发展 D. 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6.19 世纪 60年代,针对英方要求扩大洋轮航行特权,李鸿章认为外国轮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轮船易对沿途的木船运输造成威胁,这对动荡后的江南重建不利,并于 1864—1865年关闭了杭州、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外国轮船运输贸易。 由此可知,当时
A. 传统财贸体系面临挑战 B. 闭关锁国观念根深蒂固
C. 外资入侵得到有效遏制 D. 地方督抚离心倾向明显
7.20世纪初,在远东局势的影响下,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棋盘游戏。玩家分别从游戏地图(如图)下方大沽上岸,依次经过天津、北京、保定、山海关等地,最后经海路回到大沽。该游戏
试卷第1页,共5页
A. 再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进程 B. 彰显了美国独霸中国的野心
C. 体现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后果 D. 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低落
8. 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 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由此可知
A. 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 B. 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C. 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D. 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9. 1920年夏,一批知识分子深入劳动界开展社会调查,足迹遍及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唐山等地,调查对象涵盖纺织、煤矿、兵工、造船、冶铁等行业的工人以及人力车夫和码头工人,涉及工人的劳动、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这反映出
A. 劳工觉悟的提升 B. 救亡之路的转向
C. 研究方法的创新 D. 新型政党的建立
10. 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学者提出要对中华文化进行“西式”或者“苏式”的改造,实现文化救亡; 但三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把中西文化比较从文化层次扩大到经济层次,“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逐渐向发展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论倾斜。这一转变是源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 B. 实业救国理念受到广泛的认可
C. 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求 D. 国民政府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
11. 如图为中共革命活动在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试卷第2页,共5页
A. 革命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B. 中共依据革命形势变化调整工作策略
C. 地理环境影响国共对峙局面 D. 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12.1948年,公粮占东北解放区全年财政收入的 37.04%,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到1949年,来自公粮的收入占比下降至 23.32%,而来自工业的收入占比增长至 30.41%。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改革的推进 B. 革命形势的发展
C. 工业建设的进行 D. 苏联模式的影响
13. 新中国成立伊始,有经济学家提出,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私企与国企的配合,统一调整生产资料的分配,减少投资和生产的盲目性,也让资本家有贯彻国家产销计划的动力。与此同时,政府应将工人失业救济与企业经营分离。这些主张
A. 是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探索 B. 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旨在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14. 1953年,在毛主席亲自过问下,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选调了全国 200多位优秀的教育干部,筹建包括叶圣陶、吕叔湘、华罗庚等著名学者在内的编写委员会,历经四年努力,于 1957年编写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小学使用。上述重要举措意在
A. 满足工业化对优秀人才需要 B. 执行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
C. 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
15. 下图是五十年代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宣传画《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A. 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积极展开
C. 农村生产关系实现重大变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
16.从 1956年开始,电话在中国农村迅速推广。到1960年底,99.1%的人民公社和86.9%的大队都通了电话,农村电话数量反超城市,电话通信在农村各级行政工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都得到广泛应用。这说明了
A. 政府组织动员能力加强 B.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 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D. 国家建设重心转向农村
试卷第3页,共5页
二、 材料题(其中17 题 24分, 18题16分, 19题12分, 共52分)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 不受中国政府管控的西方教会学校已遍布全国,学生被强制要求学神学、 做礼拜,禁读进步书刊。 1917年,蔡元培发表文章,强调教育应“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引发极大反响。1924年起,广东大量教会学校的学生开始通过罢课、离校等方式进行反抗,坚决反抗列强的文化控制,并自发建立“回收教育权运动委员会”,主张外国人在华所办学校必须经中国政府注册核准。 1926 至 1927年初,湖南、湖北多地举行了“反文化侵略” “反基督教”群众性大会,运动很快风靡全国。
——据黄启兵《中国近代教育主权问题的流变》等
材料二 1951年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深入开展反帝教育,同时允许不反动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并协同各地拟定全面接收外国学校的方案。 到1951年底,全国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其中大部分改为公立,部分改为政府补助、人民办理的私立学校,其行政、财政及财产所有权均由国人掌握。对于外侨子女学校,适当增添了中文、史地和政治常识等课程。之后,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成为国家明确规定的方针。
——据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 加入 WTO后,我国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维护教育主权作出明确要求,还陆续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政策法规文件。面对多元的文化安全的微妙形势,党和政府立是国家发展战略,主动革新教育理念与合作方式,寻求教育领域的多边合作。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话语的中国特色日益鲜明,教育实践的中国经验日益成熟。
——据祁占勇、杜越、 陈鹏《百年来国家教育安全的发展演变与基本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初中国收回教育主权运动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20世纪二十年代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维护教育主权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维护教育主权和安全应坚持的原则。(5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广东制造的“广船”多为海舶,其有数百人居其上, “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舶上的房室多则有百间以上者,这些海舶来往南海、 印度洋、波斯湾间。 进入明代, “凡舟车之制,曰黄船,以供御用; 曰遮洋船,以转漕于海; 曰浅船,以转漕于河; 曰马船、 曰风快船,以供送官物; 曰备倭船、 曰战船,以御寇贼”。 嘉靖之后,船体较大的海舶,鲜有出现。 明人说既然“不能走海,则不作大糟” 。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通东西航线之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南洋各国对中国的传统朝贡贸易,几乎停止了。
——摘编自叶显恩《明代广东的造船业》
试卷第4页,共 5页
材料二 1865年,曾国藩、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建了福建船政局。这两处近代工厂的创建结束了中国没有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化大机器生产的历史。江南制造局的技术设备主要源自赴美国购买当时属于较先进的全新设备一万多台套。福建船政局委托法国人招请一批外国技术人员,进行船厂设计、组织基建、由法国进口成套设备并由他们安装。西方在1850年开始盛行铁木混合结构船,也称铁肋船,船政局在1876年就着手制造铁肋船。西方在1860年开始盛行钢质船,而船政局第1艘钢质船则始建于1886年。 这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在编入北洋海军序列后改名为“平远”。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发行的西方科学专著,广为流行,为嗣后中国开办的新式学堂用作教科书,影响很大。
——摘编自席龙飞顿贺《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近代造船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明时期广东造船业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19.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其称雄的历史舞台就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著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起来的。
材料二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 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五千年来许多著名的战役发生在黄河流域,如武王伐纣之牧野之战(今河南省卫辉市北)、秦末巨鹿之战(今河北平乡)、汉末官渡之战(河南省中牟县东北)等。 与战争相关,以黄河为主要意象的边塞诗也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 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 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 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 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卷第5页,共5页
历史试题(一) 参考答案
1.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与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存在相似性,再根据材料“距今约 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与距今3300年左右的殷墟遗址都位于今河南境内, 两地相距仅 300公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两地的文明存在继承性,这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A 项正确;“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但是两个文明不存在同一个时间段,“多元一体”无从体现,排除B项; 本题主旨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特点”,而“开放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贾湖文明与殷墟文化存在传承关系,“善于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 A 项。
2. 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并海道沟通了南北多个郡国和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覆盖全国20%的人口和 30%以上的铁官和盐官数量,有利于联系沿线各地的经济文化,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C项正确; 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未体现经济重心的东移,排除A项; 盐铁官营的实施有利于强化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无关,排除B项;“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说法绝对,夸大了并海道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 C 项。
3. A【详解】根据材料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出现了大量士族南迁的历史现象,A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治国方针,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中原人南迁的历史信息,无法直接得出中原地域特点影响较大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这一时期国家仍处于分裂状态,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 A 项。
4. B【详解】根据表中的信息“比率(拟录举人总名额/ 近几届州试考生平均人数)”可知,比率降低是因为州试考生人数大幅增加,导致地方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可知,唐朝以后私学进一步发展,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而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而宋代的学校教育推动了当时的人才培养,使更多人能够接受教育并参加地方州试,从而降低了录取比率,因此据表可得,宋代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B项正确;地方州试录取率降低是因为竞争激烈,录取率降低并不代表地方权力削弱,因而无法证明“中央集权程度逐渐加强”,排除 A 项;地方州试录取率降低是因为考试人数增加,竞争激烈,与选拔机制无关,并且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度日益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并不保守,排除C项;宋代的国家文化政策的确较为宽松,但材料表格信息仅显示地方州试录取比率,不涉及当时的国家政策, 无法体现国家文化政策是否宽松,排除D项。 故选 B项。
5. C【详解】根据材料“硐头招募精壮者为‘义夫’,义夫不接受官府统辖,仅受硐头约束,彼此以利益维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府将银矿承包给民间的富户,由富户招募民间人士进行开采,这说明官方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进行银矿开采,这也促进民营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 项;明代中央集权加强,“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自然经济解体”在近代时期,与材料的时间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 C项。
6. A【详解】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外国轮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轮船易对沿途的木船运输造成威胁,这对动荡后的江南重建不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厘金是清朝传统的赋税之一,李鸿章担忧扩大洋轮航行特权会冲击沿途的木船运输。从而影响厘金的征收,这体现传统财贸体系面临挑战,A项正确; 本题主旨为“传统财贸体系受挑战”,而“闭关锁国观念根深蒂固”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外资入侵得到有效遏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地方督抚离心倾向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 A 项。
7. D【详解】根据材料“大沽上岸,依次经过天津、北京、保定、山海关等地,最后经海路
答案第1页,共5页
回到大沽”可知,20世纪初美国人认为当时在京津冀这一中国的心脏地区,列强可以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去哪里,想走陆路走陆路,想走海路走海路,而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所及的范围,折射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国际地位的低落,D 项正确; 八国联军是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并未涉及到保定,排除A 项; 20 世纪初美国并没有独霸中国的实力,排除B 项;门户开放政策的后果是列强共同宰割中国,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 项。
8. C【详解】根据材料“……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所学可知,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掀起热潮,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C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近代救亡图存运动达到高潮,不符合主旨,排除A 项; 材料反映出西学东渐推动了政治革新,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 故选 C项。
9. B【详解】根据材料“一批知识分子深入劳动界开展社会调查,足迹遍及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唐山等地,调查对象涵盖纺织、煤矿、兵工、造船、冶铁等行业的工人以及人力车夫和码头工人,涉及工人的劳动、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工人阶级,认识到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的地位与作用,这也说明近代救亡图存道路的转向,B项正确; 本题主旨“救亡图存的新道路”,而“劳工觉悟的提升”不符合材料主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探索,没有体现劳工阶级的觉悟,排除A 项;“研究方法的创新”是表面现象,不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C 项;“新型政党的建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排除D项。 故选B项。
10. C【详解】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以农业文明对抗日本的工业文明,因此中国人从关注文化改造到关注现代工业文明,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A 项;实业救国理念自甲午战后兴起,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 B【详解】据材料可知,1920-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活动地点先由北京、上海转移到长沙、广州; 1927-1945年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五四运动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确定国共合作,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但都因为中心城市敌人势力太过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 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中共以延安为革命根据地, 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活动范围的转变都是由革命形势决定的,B项正确; 红军长征后,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排除A 项;国共对峙时期为1927-1937年,与材料的时期变化不符,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民主革命中心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2. B【详解】据本题材料可知,1949年东北解放区公粮所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下降,而工业收入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依据时间判断,这种变化是因为辽沈战役胜利,东北全境解放,B项正确; 土地改革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影响公粮的缴纳, 却不会影响工业的发展,排除A 项;1948年到1949年这个时间段, 新中国尚未成立,这个时候中国尚处于战争状态,工业建设还没有进行,排除C项; 这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未开展,苏联模式的影响无从谈起,排除D项。 故选 B项。
答案第2页,共5页
13. C【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私企与国企的配合,统一调整生产资料的分配,减少投资和生产的盲目性,也让资本家有贯彻国家产销计划的动力。”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家加强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的管理,推动了企业贯彻国家的产销计划,这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探索”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 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 三大改造旨在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 C 项。
14. A【详解】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53年至 1957年是一五计划期间, 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以满足工业化对优秀人才的需要,A项正确;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年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 材料与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无关,排除D项。故选 A项。
15. C【详解】根据题干“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50年代三大改造中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场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转变为公有,农村生产关系实现重大变革,C 项正确;土地改革意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生产合作”不符,排除A 项; 材料中“生产合作”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于 1978年,排除D项。 故选 C 项。
16.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56年到1960年底,电话在中国农村迅速推广,这说明随着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组织动员能力加强,使得电话通信在农村各级行政工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都得到广泛应用,A 项正确;1956 年正处于我国开展一五计划的时期,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城乡一体化发展,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人民生活水平在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后面临严重困难,并未得以提升,排除C 项;当时国家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和工业,并未转向农村,排除D项。故选 A 项。
17.(1)民族危机持续加深,在华教会学校势力持续扩张;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众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国民革命兴起与发展,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每点2分,四点7分)
(2)不同之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国家实现独立自主;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推进,强化管理; 积极稳妥灵活(有针对性) 地推进工作; 明确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方向。(每点2分,写出任三点得6分)
意义:彻底清除了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残余;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 增强了对人民政权的认同;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每点2分,写出任三点得6分)
(3)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 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厚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把握教育的中国话语权,增强教育竞争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每点2分,写三点得5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20 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不受中国政府管控的西方教会学校已遍布全国,学生被强制要求学神学、做礼拜,禁读进步书刊”可分析出民族危机持续加深,在华教会学校势力持续扩张;根据材料“蔡元培发表文章,强调教育应‘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引发极大反响”可分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根据材料“广东大量教会学校的学生开始通过罢课、离校等方式进行反抗,坚决反抗列强的文化控制”可分析出民众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根据材料“湖南、湖北多地举行了‘反文化侵略’ ‘反基督教’群众性大会, 运动很快风靡全国”可分析出国民革命兴起与发展,
答案第3页,共5页
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20世纪二十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不同之处:结合新中国成立可分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根据材料“教育部要求各地深入开展反帝教育,同时允许不反动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并协同各地拟定全面接收外国学校的方案”可分析出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推进,强化管理;根据材料“全国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其中大部分改为公立,部分改为政府补助、人民办理的私立学校,其行政、财政及财产所有权均由国人掌握”可分析出积极稳妥灵活(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根据材料“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分析出明确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方向。
意义:根据材料“全国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可分析出彻底清除了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残余; 根据材料“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分析出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增强了对人民政权的认同,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21世纪的中国。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 根据材料“我国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维护教育主权作出明确要求,还陆续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政策法规文件”可分析出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结合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分析出厚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根据材料“我国教育话语的中国特色日益鲜明,教育实践的中国经验日益成熟”可分析出把握教育的中国话语权,增强教育竞争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
18. (1)变化:由制造远航贸易的海舶为主变成种类功能多样化的各式船舶;船体规模缩小。(每点2分, 两点4分)
原因:海禁政策的发展;海防备战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内陆水运的需要;西方殖民扩张导致朗贡贸易萎缩。(每点2分,任写两点得4分)
(2) 特点:依赖外国技术、设备及人员; 由洋务派创办; 侧重于军事运用; 技术紧跟西方进展。(每点2分,任写两点得4分)
积极影响:促进工厂制在中国的传播,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加强了军事建设,有利于巩固海防; 促进了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推动了教育近代化。(每点2分,任写两点得4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元明时期广东造船业的变化:根据材料“元代,广东制造的‘广船’多为海舶”“进入明代, ‘凡舟车之制,曰黄船, 以供御用; 曰遮洋船,以转漕于海; 曰浅船, 以转漕于河; 曰马船、曰风快船,以供送官物; 曰备倭船、曰战船,以御寇贼’”得出由制造远航贸易的海舶为主变成种类功能多样化的各式船舶; 根据材料“嘉靖之后,船体较大的海舶,鲜有出现”得出船体规模缩小。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可从政府政策、海防需要、国内运输的需要及朝贡贸易萎缩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晚清时期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江南制造局的技术设备主要源自赴美国购买当时属于较先进的全新设备一万多台套。福建船政局委托法国人招请一批外国技术人员,进行船厂设计、组织基建、由法国进口成套设备并由他们安装”得出依赖外国技术、设备及人员和由洋务派创办; 根据材料“西方在1850年开始盛行铁木混合结构船,也称铁肋船,船政局在 1876年就着手制造铁肋船”得出侧重于军事运用和技术紧跟西方进展。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影响可从促进新式生产组织形式、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加强军事建设、巩固海防、促进近代西方文化传播和教育近代化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第4页,共 5页
19. 论题: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代表。(2分)
阐述:清末以来,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20世纪初,民主革命逐渐成为时代主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推翻民族压迫、追求民族独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民族志”,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象。(3分) 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共产党人眼中,黄河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3分)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黄河依旧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 (3分)
综上,在中华民族面临重重危机的 20世纪上半叶,黄河在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追求民族自由与独立的斗争中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象征。 (1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国)。首先,据材料“产出一部民族志”“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并结合所学得出在 20世纪上半叶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代表。其次,结合所学得出清末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据材料“1910年,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并结合所学得出20世纪初,民主革命逐渐成为时代主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推翻民族压迫、追求民族独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民族志”,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象。据材料“1923年,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 ‘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并结合所学得出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共产党人眼中,黄河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据材料“1939年,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并结合所学得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黄河依旧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最后,总结升华,在中华民族面临重重危机的 20 世纪上半叶,黄河在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追求民族自由与独立的斗争中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象征等等。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