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六 人口、城市及城市辐射
大概念认知体系
问题导思
一、
1.提示:(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从纬度来看,北纬20°~60°地带人口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在热带多雨地区:高原和山地地区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且海拔高于疟蚊的分布线,适宜人类居住。在热带干旱地区:高原和山地地区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适宜人类居住。
2.提示:(1)a.迁入 b.迁出 c.迁出 d.迁入 e.迁入 f.迁入
(2)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使东部地区经济更为发达,从而导致中西部大量人口向东部、东南沿海迁移。
3.提示:(1)东高西低(或由沿海向内陆呈递减趋势)。
(2)西北地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青藏高原地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高寒”。
(3)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水平高;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历史久,对外开放程度高。
二、
1.提示:(1)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2)③。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位于主导风上风向;位于郊外;河流上游;靠近绿地和文教区,空气清新等。
(3)城镇北部地势平坦开阔;南部多山地。
(4)不合理,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会造成空气污染;位于河流上游,会污染水源,后续发展空间不足。
2.提示:(1)a.发达国家 b.世界城镇化水平 c.发展中国家
(2)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3.提示:(1)“四合”设计,门内设影壁,封闭的院落,体现含蓄的文化;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体现了长幼有序、上下尊卑的传统宗法礼教观念;四合院是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的合院建筑,向外不开窗或开窗较小,有利于防御,体现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特点;院内各房、各院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体现百姓“小事儿独立,大事儿依存”的理念。
(2)四合院正房高大且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冬春季节可保温、防寒、避风沙,多采纳阳光;夏秋便于东南风进入院落及正房,通风透气;正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冬季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房屋尖顶利于夏季排水。
大单元主题突破
主题1
[典题导悟]
1.解析:根据材料“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可推测出,随着蒸汽机的使用,工业快速发展,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故①正确,②错误;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革新,蒸汽机的出现使船舶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内河航运迅速发展,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是在内燃机出现之后,故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答案:A
2.解析:肯尼亚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西南部高原海拔较沿海平原高,气温相对较低,气候更适宜人类居住,A正确;西南部高原虽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加上该国社会经济落后,资源开发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并不多,对外贸易并不发达,B、D错误;西南部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没有黑土分布,C错误。
答案:A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土地面积。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①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口密度是670万人÷19.9万km2≈33.7人/km2;②塔吉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990万人÷14.3万km2≈69.2人/km2;③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3 426万人÷44.9万km2≈76.3人/km2;④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1 915万人÷272.5万km2≈7.0人/km2;⑤土库曼斯坦的人口密度是618万人÷49.1万km2≈12.6人/km2。因此,中亚五国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第2题,中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其东南部位于高原山地,降水稍多,冰雪融水丰富,人口分布较密集,因此,导致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源,C正确;中亚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中亚东南部地区不具备明显优势,而且图中没有相关的矿产资源信息,难以判断,B错误;中亚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成土条件较差,土壤不肥沃,D错误。
答案:1.B 2.C
3.解析:分析M岛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原因:M岛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淡水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高地区,气候凉爽,适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农业发展。
主题2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根据图下方的比例尺可知,2003~2008年西部人口重心移动了约20 km,平均每年移动了约4 km;2003~2008年中部人口重心移动了约2.5 km,平均每年移动约0.5 km,说明2003~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重心移动速度和距离均大于中部地区,A错误,B正确。读图可知,2003~2008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西部地区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C、D错误。第2题,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发生迁移,A错误;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会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群地区集聚,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导致人口重心的迁移,B错误;中部地区跨境贸易对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较大,但对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C正确;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矿产资源开发地区集聚,受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影响,人口重心也会发生迁移,D错误。
答案:1.B 2.C
[培优演练]
1~3.解析:第1题,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合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A。第2题,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第3题,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A 2.C 3.B
4~5.解析:第4题,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区之间发展差距减小,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2010~2020年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速放缓,但总量仍在增加,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人口流动的有利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选C。第5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新疆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和国家政策影响,为人口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地处东北地区,加之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净迁出对应丁,D正确;乙地人口大量迁入,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应为浙江省,B错误。故选D。
答案:4.C 5.D
主题3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00年15~19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大约是14%,2015年其所占比重不到10%,所占比重下降,A错;与2000年相比,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塔基变窄,平均年龄增大,B对;25~29岁人口所占比重变化不大,但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增加了约2千万,所以25~29岁劳动人口数量增加,C错;2015年,劳动人口男女比例相差不大,D错。第2题,该省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大,最可能是因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劳动力素质提高,利于产业结构升级,A对。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人口依然以迁入为主,B错。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与环境承载力、城乡发展差距关系不大,C、D错。
答案:1.B 2.A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南通、泰州、扬州、盐城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老龄化更严重,苏州、南京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口老龄化较轻。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年轻人的迁入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故为经济因素,B正确;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对该省人口老龄化分布影响不大,A、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政策影响老龄化的分布,C错误。故选B。第2题,人口老龄化会使年轻人和社会福利压力增大,劳动力比重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①错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促进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②正确;劳动力数量减少,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③正确;人口老龄化使与老年人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而年轻人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可能会发展缓慢,④错误,排除A、B、C,故选D。
答案:1.B 2.D
3~4.解析:第3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导致青少年出生人口减少,少儿人口出现负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依次出现负增长,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第4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晚婚晚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平均婚育年龄上升,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人口出现负增长,B正确;人均寿命延长对于出生率的影响较小,A错误;人口迁出率对于出生率的影响较小,C错误;生育政策逐渐放开,会导致出生率提高,D错误。所以选B。
答案:3.A 4.B
主题4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由四幅图可以明显看出该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沿河流地带的河谷呈带状延伸,所以,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A正确;受环境保护、开发成本、防灾安全影响一般不会呈现带状的特点,B、C、D错误。故选A。第2题,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A错误;特大城市周边才会出现卫星城镇,该城市为县级市,图示没有卫星城和工业区等信息,B、D错误;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所以说城市可能以更新改造利用为主,C正确。故选C。
答案:1.A 2.C
[培优演练]
1~3.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在18:00~20:00活力最高,18:00为下班以后,故该区可能为娱乐购物场所,B正确;文化创意、办公教育应在上班时间活力较高,A、C错误;高端住房属于少数消费群体,数量少,人员出入频率低,活力指数不高,D错误。故选B。第2题,青少年在社交方面较少,主要场所为学校,在学校停留时间长,通勤率低,生活活动单一,活力较稳定,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3题,流通频繁,对交通运输需求较大,地铁对其影响大,A错误;人口容量大、人口增长速度与地铁影响高低关系不大,B、C错误;人口密度小,说明人口流量小,人口数量少,地铁对其影响程度较低,D正确。故选D。
答案:1.B 2.D 3.D
4~5.解析:第4题,由材料“临安是南宋的都城,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河流穿城而过,临安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分布”以及图示中山地的分布可知,临安城则为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水文,D正确;气候不影响城市的形态,如果是政治因素,城市形态应该围绕着皇宫呈规则分布,A、B、C错误。故选D。第5题,由材料“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河流穿城而过,临安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分布,形成了‘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再结合图中可以看出,临安城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地势低洼,河网密集,洪涝多发,凤凰山位于临安城南部,宫殿布局在临安城南部,可以充分利用凤凰山较高的地势,免遭洪涝灾害的威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4.D 5.A
主题5
[典题导悟]
1~3.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抚顺市浑河南岸煤炭资源丰富,且呈东西向分布,抚顺早期城市形态大致与资源分布相一致,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风向、地形、河流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第2题,南岸煤炭开采时间长,环境污染更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北岸多丘陵,受地形限制,发展空间狭小,但不是抚顺市城市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的主要原因,C错误;抚顺市煤矿和钢铁工业等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经济依赖重化工业,所以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重新转回浑河南岸,D正确。故选D。第3题,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由图可知,东侧为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海拔高,发展条件不好,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侧邻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故选C。
答案:1.C 2.D 3.C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大量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大量迁往县城和中心城市,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出现城镇化,C正确;再城镇化一般发生于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此时大量人口回归城市,进行城市再建设,排除A;郊区城镇化指的是城市发展中,城市规模受限,人口开始向城市郊区转移,扩大城市范围,排除B;逆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城市迁往城镇或乡村地区,排除D。故选C。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在第三阶段大量人口在区域内部主要由乡村迁往县城和中心城市,也开始出现人口不断迁往区域外部地区,使得本地区人口数量较少,出现的主要城镇化问题为乡村人口向不同地方迁移,出现乡村空心化,B正确;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口迁出较多,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排除A、C、D。故选B。
答案:1.C 2.B
3~4.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广州市的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A、B、C错误;广州市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分散在城市中心区外围,职住错位明显,D正确。故选D。第4题,由图可知,除中心城区分布有就业中心外,佛山市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分散有多个就业居住区,说明中心区外围的乡镇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A正确;材料未提及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政府政策引导,B、C错误;城镇化指的是人口大量流向市中心区,而不是中心区外围的乡镇,D错误。故选A。
答案:3.D 4.A
主题6
[典题导悟]
解析:区域的“中心地”对所辖腹地的带动作用,主要取决于该“中心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体现在产业、技术、交通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因其技术水平高,产业发展水平高,产业类型多样、产业链条完善,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区域整体的发展。结合图文材料可知,M乡集镇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以农业和矿业为主,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关联性弱,链条短;技术水平低,劳动力外流。综上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弱的原因。
答案:集镇区以农业和矿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未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高素质劳动力少;辖区村庄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造成对全乡的带动影响弱。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以一个集聚核心功能的超级城市为中心,通过新城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向周边扩展的同心圆状城市体系”可知,要作为强核心必须具备较强的集聚能力,广州的资源集聚能力更强使其成为强核心,D正确;同为珠三角的其他普通地级市,地形、交通和环境人口容量相差不大,A、B、C错误。故选D。第2题,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中“绿带”位于外围次要节点与功能节点之间,可以有效地控制内部城市无序扩张,划定增长边界,B正确;不能分隔交通运输线路,应保持内外部的交通联系,A错误;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但是对整个城市群气候的影响不大,C错误;能塑造城市绿色空间,但对内外部城市的联系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错误。故选B。
答案:1.D 2.B
3~5.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可知,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等级较高,人才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因此发展水平最高,D正确;北京和天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资源并不是最丰富,A错误;产业齐全和政策支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C错误。故选D。第4题,结合所学可知,唐山相比于张家口而言,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强,因此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A正确;唐山和张家口距离北京相差不大,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准入门槛,C错误;唐山经济发达,人类活动较多,因此生态环境相比于张家口并不占优,D错误。故选A。第5题,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加快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①正确;区域产业趋同会加剧区域内部的竞争,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②错误;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小循环不可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③错误;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增强对外的辐射带动作用,④正确。故选B。
答案:3.D 4.A 5.B
主题7
[典题导悟]
1~3.解析:第1题,城市总人口=中心城区人口+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相当于郊区和卫星城)人口。表格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虽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但减少的数量远小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的增加数量,所以城市总人口是增加的;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区人口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都是增加的,故总人口增加,排除B、D;选项中是四个城市的共同特点,中心城区人口变化趋势应该一致,可以随意选一个城市分析即可,如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而总人口增加,显然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选A。第2题,四个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不大,排除A;四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本身就不一致,如北京是政治中心,主导产业是非商业性服务业,上海是经济中心,主导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排除B、C;四个城市都是我国的一线城市,等级、规模相近,则与之类似的“其他城市”也应该是等级规模都较高,选D。第3题,四个城市中有两个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说明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已经产生城市化问题,需要向外疏导人口和产业,排除A;核心功能是该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能疏解,需要疏解的是非核心功能,排除C;均衡的含义是平均分布,不分条件地把人口均匀地分布到各个地方,中心城区人口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疏散,并不能“均衡”分布,需要在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某些地点建设次中心区域或者中心城区的卫星城,人口在这些地点相对集聚,B对、D错。
答案:1.A 2.D 3.B
[培优演练]
解析:(1)杭州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应结合图中信息从密度、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图中显示,特色小镇在杭州的北部比较密集,南部相对稀疏,集中在杭州市区,图中显示,特色小镇大多沿交通路线分布。(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在生态资源、知识创新、消费服务几大方面。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要依托杭州市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注重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定位,彰显自身优势;通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体现功能聚而合,要体现每个小镇的产业定位,突出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
答案:(1)北部比较密集,南部比较稀疏,集中在杭州市区,多沿公路线分布。
(2)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要充分利用杭州文化、科技、环境等优势,依托杭州市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注重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定位;通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体现功能聚而合,突出小镇分工与合作。从上述三方面论述合理即可。
主题8
[典题导悟]
解析:坚硬的石砌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墙厚窗小,冬暖夏凉,可保暖御寒;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C正确;江南水乡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砖瓦斜顶结构,伴有天井等,A错误;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吊脚楼和鼓楼,B错误;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此外还有阿以旺(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分前室和后室)和毡房等,D错误。故选C。
答案:C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鄂温克族服饰以皮毛制品为主,所以该民族历史上可能长期从事的生产活动应为狩猎。第2题,四川盆地、东南丘陵、黄土高原农业活动大多以种植业为主,A、C、D错误。以狩猎为主应在山地地区,故为大兴安岭,B项正确。
答案:1.D 2.B
3.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北山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山地能抬升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形成大量地形雨,空气湿度大,山区云雾缭绕,光照减弱,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酸茶原料丰富;当地地势起伏大,交通闭塞,酸茶制作工艺独特;在气候炎热且空气潮湿的环境下,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并食用,可起到清凉、提神的作用。第(4)题,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可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提出建议。社会方面,进一步挖掘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不断传承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向人们展示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历史。经济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黄金旅游路线,开发特色酸茶旅游产品等。生态方面,加强山区环境保护,保持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地形起伏大,常年高温,旱雨季分明;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制作酸茶的原料丰富;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凉、提神作用,适宜人们应对当地的湿热气候,且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
(4)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体验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展示酸茶文化,加强宣传等。(共114张PPT)
大单元六 人口、城市及城市辐射
问题导思
一、人口
1.人口分布
(1)读图,简述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从纬度来看,北纬20°~60°地带人口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据图分析热带地区的人口为什么多分布在高原和山地地区。
提示:在热带多雨地区:高原和山地地区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且海拔高于疟蚊的分布线,适宜人类居住。在热带干旱地区:高原和山地地区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适宜人类居住。
2.人口迁移
(1)读图,在横线处填写“迁入”或“迁出”。
迁入
迁出
迁出
迁入
迁入
迁入
(2)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使东部地区经济更为发达,从而导致中西部大量人口向东部、东南沿海迁移。
3.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1)读图,描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布特征。
(2)读图,说出影响我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素分别是什么。
(3)据图分析江苏省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
提示:东高西低(或由沿海向内陆呈递减趋势)。
提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青藏高原地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高寒”。
提示: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水平高;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历史久,对外开放程度高。
二、乡村与城镇
1.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
(1)读图,甲、乙、丙表示的城镇功能区分别是什么?
(2)图中①②③三地在建楼盘中,最可能是高级住宅区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3)据图分析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该城镇将不断向北发展的可行性。
提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提示:③。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位于主导风上风向;位于郊外;河流上游;靠近绿地和文教区,空气清新等。
提示:城镇北部地势平坦开阔;南部多山地。
(4)该城镇拟将图中④处规划为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园,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提示:不合理,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会造成空气污染;位于河流上游,会污染水源,后续发展空间不足。
2.城镇化
(1)读图,根据城镇人口比重,在图中填写“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城镇化水平”。
发达国家
世界城镇化水平
发展中国家
(2)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城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提示: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提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读图,说明四合院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因素。
提示: “四合”设计,门内设影壁,封闭的院落,体现含蓄的文化;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体现了长幼有序、上下尊卑的传统宗法礼教观念;四合院是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的合院建筑,向外不开窗或开窗较小,有利于防御,体现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特点;院内各房、各院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体现百姓“小事儿独立,大事儿依存”的理念。
(2)据图分析四合院的设计与当地气候的适应性。
提示:四合院正房高大且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冬春季节可保温、防寒、避风沙,多采纳阳光;夏秋便于东南风进入院落及正房,通风透气;正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冬季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房屋尖顶利于夏季排水。
典题导悟
[2023·全国甲卷,4]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第1题。
1.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可推测出,随着蒸汽机的使用,工业快速发展,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故①正确,②错误;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革新,蒸汽机的出现使船舶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内河航运迅速发展,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是在内燃机出现之后,故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2023·海南卷,11]如图为非洲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第2题。
2.肯尼亚西南部高原比沿海平原更适宜人类居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气候适宜
B.资源丰富,就业机会更多
C.黑土广布,作物产量高
D.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答案:A
解析:肯尼亚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西南部高原海拔较沿海平原高,气温相对较低,气候更适宜人类居住,A正确;西南部高原虽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加上该国社会经济落后,资源开发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并不多,对外贸易并不发达,B、D错误;西南部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没有黑土分布,C错误。
主干精讲
1.描述区域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及实例
自
然
因
素 气候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降水适中、温暖)的中、低纬度地区(北纬20°~60°);
气候恶劣则形成无人区或少人区,例如: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撒哈拉沙漠——降水稀少;亚马孙平原——气候炎热潮湿
地形 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开发建设成本低、交通便利)
水源 河流、淡水湖泊沿岸(供水方便、提供水运、水产养殖便利),人口较为密集
人
文
因
素 经济
发展
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商品服务等),人口稠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的主导产业不同,人口分布有所差异。例如: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占据主导的城镇聚集
发展
历史 发展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其他因素 战争、军事、文化等
培优演练
[2023·浙江1月卷,1~2]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答案:B
解析: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土地面积。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①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口密度是670万人÷19.9万km2≈33.7人/km2;②塔吉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990万人÷14.3万km2≈69.2人/km2;③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3 426万人÷44.9万km2≈76.3人/km2;④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密度是1 915万人÷272.5万km2≈7.0人/km2;⑤土库曼斯坦的人口密度是618万人÷49.1万km2≈12.6人/km2。因此,中亚五国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
2.导致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答案:C
解析:中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其东南部位于高原山地,降水稍多,冰雪融水丰富,人口分布较密集,因此,导致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源,C正确;中亚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中亚东南部地区不具备明显优势,而且图中没有相关的矿产资源信息,难以判断,B错误;中亚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成土条件较差,土壤不肥沃,D错误。
3.[四川省高考题]下图为南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M岛人口分布南稠北稀。试分析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原因:M岛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淡水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高地区,气候凉爽,适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M岛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分析。
主题2 人口迁移
典题导悟
[2023·海南卷,1~2]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如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下方的比例尺可知,2003~2008年西部人口重心移动了约20 km,平均每年移动了约4 km;2003~2008年中部人口重心移动了约2.5 km,平均每年移动约0.5 km,说明2003~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重心移动速度和距离均大于中部地区,A错误,B正确。读图可知,2003~2008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西部地区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C、D错误。
2.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发生迁移,A错误;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会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群地区集聚,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导致人口重心的迁移,B错误;中部地区跨境贸易对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较大,但对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C正确;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矿产资源开发地区集聚,受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影响,人口重心也会发生迁移,D错误。
主干精讲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三个角度、四个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1)三个角度
①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②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③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2)四个方面
①人口数量: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②性别比:轻工业区降低,重工业区增加。
③职业构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④交通运输: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3.人口迁移的影响
培优演练
[2023·山东卷,3~5]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1~3题。
1.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合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A。
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答案:C
解析: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
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答案:B
解析: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浙江6月卷,22~23]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4~5题。
省(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 152.1 18.9
乙 1 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4.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答案:C
解析: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区之间发展差距减小,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2010~2020年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速放缓,但总量仍在增加,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人口流动的有利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选C。
5.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新疆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和国家政策影响,为人口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地处东北地区,加之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净迁出对应丁,D正确;乙地人口大量迁入,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应为浙江省,B错误。故选D。
主题3 中国人口问题
典题导悟
[2021·浙江1月卷]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
A.15~19岁比例增加
B.平均年龄增大
C.25~29岁数量减少
D.男女比例失衡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2000年15~19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大约是14%,2015年其所占比重不到10%,所占比重下降,A错;与2000年相比,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塔基变窄,平均年龄增大,B对;25~29岁人口所占比重变化不大,但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增加了约2千万,所以25~29岁劳动人口数量增加,C错;2015年,劳动人口男女比例相差不大,D错。
2.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 )
A.产业结构升级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增大 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答案:A
解析:该省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大,最可能是因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劳动力素质提高,利于产业结构升级,A对。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人口依然以迁入为主,B错。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与环境承载力、城乡发展差距关系不大,C、D错。
主干精讲
1.中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
2.我国“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的原因及意义
实施
原因 随着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男女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意义 ①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期看可以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长远看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可降低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
③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培优演练
[2023·山东济南一模]从国际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一般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但我国江苏省各地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却呈现“越富越年轻”的规律。下图示意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江苏各市老年人口占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策因素 D.文化因素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南通、泰州、扬州、盐城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老龄化更严重,苏州、南京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口老龄化较轻。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年轻人的迁入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故为经济因素,B正确;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对该省人口老龄化分布影响不大,A、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政策影响老龄化的分布,C错误。故选B。
2.人口老龄化促使江苏省( )
①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提升 ②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③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④各种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人口老龄化会使年轻人和社会福利压力增大,劳动力比重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①错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促进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②正确;劳动力数量减少,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③正确;人口老龄化使与老年人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而年轻人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可能会发展缓慢,④错误,排除A、B、C,故选D。
[2023·广东惠州市一模]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是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下图示意我国1990年后0~14岁、15~59岁、60岁以上及总人口的数量变动情况(含预测)。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各年龄段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次序为( )
A.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
B.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
C.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老年人口
D.少儿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
答案:A
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导致青少年出生人口减少,少儿人口出现负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依次出现负增长,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4.与目前我国人口负增长原因关联紧密的是( )
A.人均寿命延长 B.平均婚育年龄上升
C.人口迁出率上升 D.近年生育政策调整
答案:B
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晚婚晚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平均婚育年龄上升,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人口出现负增长,B正确;人均寿命延长对于出生率的影响较小,A错误;人口迁出率对于出生率的影响较小,C错误;生育政策逐渐放开,会导致出生率提高,D错误。所以选B。
主题4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典题导悟
[2023·浙江6月卷,7~8]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如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答案:A
解析:由四幅图可以明显看出该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沿河流地带的河谷呈带状延伸,所以,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A正确;受环境保护、开发成本、防灾安全影响一般不会呈现带状的特点,B、C、D错误。故选A。
2.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A错误;特大城市周边才会出现卫星城镇,该城市为县级市,图示没有卫星城和工业区等信息,B、D错误;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所以说城市可能以更新改造利用为主,C正确。故选C。
主干精讲
1.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功能区 图示 特点 分布位置
公共空间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 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区相对较近,道路的通达度较高
居住区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公共空间与生产区之间
生产区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
2.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
(1)影响功能区的因素
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2)城镇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3.城乡结构的差异与发展
(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相差较大——“城是城”“乡是乡”。
①乡村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以农业生产区为主,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
②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复杂,主要是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区等,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线。
(2)现代:城乡一体化——“城乡趋同”。
①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
②特色小镇建设:许多地区出现产业、文化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以某一产业或某一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培优演练
[2023·福建卷,12~14]人们去一个地方越频繁,那么活动地点出现数量越多;频率越高,活力就越高。可以用活力指数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活力度,其中活动类型是否多样,活动场所是否丰富及出入场所频繁程度,三者都能影响活力指数。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判断甲代表的工作日限定的是哪种功能区( )
A.文化创意 B.娱乐购物
C.办公教育 D.高端住房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甲在18:00~20:00活力最高,18:00为下班以后,故该区可能为娱乐购物场所,B正确;文化创意、办公教育应在上班时间活力较高,A、C错误;高端住房属于少数消费群体,数量少,人员出入频率低,活力指数不高,D错误。故选B。
2.乙是青少年,判断青少年活力度较稳定的原因( )
A.停留时间短
B.通勤频率高
C.活动类型多样
D.活动地点和目的较单一
答案:D
解析:青少年在社交方面较少,主要场所为学校,在学校停留时间长,通勤率低,生活活动单一,活力较稳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地铁修建会带动沿线区域发展,某处活力程度较高,但受地铁影响较低,其可能原因是沿线地区( )
A.流通频繁 B.人口增长缓慢
C.人口容量大 D.人口密度小
答案:D
解析:流通频繁,对交通运输需求较大,地铁对其影响大,A错误;人口容量大、人口增长速度与地铁影响高低关系不大,B、C错误;人口密度小,说明人口流量小,人口数量少,地铁对其影响程度较低,D正确。故选D。
[2023·南昌市调研]
临安是南宋的都城,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河流穿城而过,临安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分布,形成了“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如图为南宋临安城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古代都城的空间形态多是方正规矩、对称分布,而临安城则为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气候
B.政治 交通
C.气候 水文
D.地形 水文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临安是南宋的都城,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河流穿城而过,临安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分布”以及图示中山地的分布可知,临安城则为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水文,D正确;气候不影响城市的形态,如果是政治因素,城市形态应该围绕着皇宫呈规则分布,A、B、C错误。故选D。
5.宫殿布局在临安城南部有利于( )
A.减少洪涝灾害
B.促进商业竞争
C.减弱咸潮影响
D.提升城市等级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河流穿城而过,临安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分布,形成了‘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再结合图中可以看出,临安城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地势低洼,河网密集,洪涝多发,凤凰山位于临安城南部,宫殿布局在临安城南部,可以充分利用凤凰山较高的地势,免遭洪涝灾害的威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主题5 城镇化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11~13]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抚顺市浑河南岸煤炭资源丰富,且呈东西向分布,抚顺早期城市形态大致与资源分布相一致,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风向、地形、河流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答案:D
解析:南岸煤炭开采时间长,环境污染更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北岸多丘陵,受地形限制,发展空间狭小,但不是抚顺市城市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的主要原因,C错误;抚顺市煤矿和钢铁工业等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经济依赖重化工业,所以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重新转回浑河南岸,D正确。故选D。
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答案:C
解析: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由图可知,东侧为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海拔高,发展条件不好,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侧邻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故选C。
主干精讲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
2.着眼于人地协调观,探寻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镇化问题。常见的城镇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图所示:
培优演练
[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人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其空间迁移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下图示意甘肃省人口流动趋势演变特征。据此完成1~2题。
1.甘肃省人口流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 )
A.再城镇化 B.郊区城镇化
C.城镇化 D.逆城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大量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大量迁往县城和中心城市,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出现城镇化,C正确;再城镇化一般发生于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此时大量人口回归城市,进行城市再建设,排除A;郊区城镇化指的是城市发展中,城市规模受限,人口开始向城市郊区转移,扩大城市范围,排除B;逆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城市迁往城镇或乡村地区,排除D。故选C。
2.第三阶段,甘肃省突出的城镇化问题是( )
A.城市住房紧张 B.乡村空心化
C.城市交通拥挤 D.人口老龄化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在第三阶段大量人口在区域内部主要由乡村迁往县城和中心城市,也开始出现人口不断迁往区域外部地区,使得本地区人口数量较少,出现的主要城镇化问题为乡村人口向不同地方迁移,出现乡村空心化,B正确;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口迁出较多,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排除A、C、D。故选B。
[2023·南京师大附中校考一模]广佛同城指广州和佛山两市打破行政壁垒,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旨在促进广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下图为广佛两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及跨界地区职住空间模式。据此完成3~4题。
3.与佛山相比,广州市的职住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 )
A.就业多中心 B.就业郊区化
C.大分散小聚集 D.职住错位明显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广州市的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A、B、C错误;广州市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分散在城市中心区外围,职住错位明显,D正确。故选D。
4.佛山市职住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乡镇经济蓬勃发展
B.新型城镇化建设
C.政府政策引导
D.城镇化快速发展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除中心城区分布有就业中心外,佛山市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分散有多个就业居住区,说明中心区外围的乡镇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A正确;材料未提及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政府政策引导,B、C错误;城镇化指的是人口大量流向市中心区,而不是中心区外围的乡镇,D错误。故选A。
主题6 大都市辐射的影响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18(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1)。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2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
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集镇区以农业和矿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未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高素质劳动力少;辖区村庄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造成对全乡的带动影响弱。
解析:区域的“中心地”对所辖腹地的带动作用,主要取决于该“中心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体现在产业、技术、交通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因其技术水平高,产业发展水平高,产业类型多样、产业链条完善,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区域整体的发展。结合图文材料可知,M乡集镇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以农业和矿业为主,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关联性弱,链条短;技术水平低,劳动力外流。综上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弱的原因。
主干精讲
1.大都市辐射带动作用原理
中心城市的作用首先是集聚作用,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使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规律:城市规模越大,辐射带动能力越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人口多的城市规模大,其辐射带动能力强。
2.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 影响
对大都
市本身 利于解决大都市本身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对被辐
射区域 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扩大规模、提高等级,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对整体
区域 产业配置更加合理;区域联系更加密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整体城镇化水平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增强;缩小区域内部差异;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培优演练
[2023·济南市一模]强核心簇群式结构(右图)是目前全球超大型城市—区域集聚的常见空间组织模式。以一个集聚核心功能的超级城市为中心,通过新城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向周边扩展的同心圆状城市体系。我国广州都市圈即为典型的强核心簇群式结构。据此完成1~2题。
[2023·济南市一模]强核心簇群式结构(右图)是目前全球超大型城市—区域集聚的常见空间组织模式。以一个集聚核心功能的超级城市为中心,通过新城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向周边扩展的同心圆状城市体系。我国广州都市圈即为典型的强核心簇群式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普通地级市相比,广州成为强核心得益于其( )
A.地形更平坦开阔 B.交通运输更便利
C.环境人口容量更大 D.资源集聚能力更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一个集聚核心功能的超级城市为中心,通过新城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向周边扩展的同心圆状城市体系”可知,要作为强核心必须具备较强的集聚能力,广州的资源集聚能力更强使其成为强核心,D正确;同为珠三角的其他普通地级市,地形、交通和环境人口容量相差不大,A、B、C错误。故选D。
2.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中“绿带”( )
A.具有分隔交通运输线路,美化城市的作用
B.能有效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划定增长边界
C.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
D.塑造城市绿色空间,促进城市间相互联系
答案:B
解析: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中“绿带”位于外围次要节点与功能节点之间,可以有效地控制内部城市无序扩张,划定增长边界,B正确;不能分隔交通运输线路,应保持内外部的交通联系,A错误;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但是对整个城市群气候的影响不大,C错误;能塑造城市绿色空间,但对内外部城市的联系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错误。故选B。
[2023·青岛市一模]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独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是参与双循环的主要载体。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价值链分工差异,但未能基于三地比较优势形成高效率的分工体系,京津冀内部小循环尚未打通。下图示意京津冀城市群部分城市联系强度(线的粗细代表城市间联系强度的大小)。据此完成3~5题。
3.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是( )
A.资源丰富 B.产业齐全
C.政策支持 D.人才众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等级较高,人才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因此发展水平最高,D正确;北京和天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资源并不是最丰富,A错误;产业齐全和政策支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C错误。故选D。
4.与张家口相比,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主要是因为唐山( )
A.产业基础好 B.距北京近
C.准入门槛低 D.生态环境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山相比于张家口而言,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强,因此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A正确;唐山和张家口距离北京相差不大,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准入门槛,C错误;唐山经济发达,人类活动较多,因此生态环境相比于张家口并不占优,D错误。故选A。
5.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可以( )
①利于区域分工协作 ②促进区域产业趋同
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④增强对外辐射带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加快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①正确;区域产业趋同会加剧区域内部的竞争,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②错误;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小循环不可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③错误;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增强对外的辐射带动作用,④正确。故选B。
主题7 新型城镇化
典题导悟
[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城市 2010年中心城
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
中心城区人口
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
城区以外地区
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68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答案:A
解析:城市总人口=中心城区人口+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相当于郊区和卫星城)人口。表格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虽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但减少的数量远小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的增加数量,所以城市总人口是增加的;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区人口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都是增加的,故总人口增加,排除B、D;选项中是四个城市的共同特点,中心城区人口变化趋势应该一致,可以随意选一个城市分析即可,如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而总人口增加,显然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选A。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答案:D
解析:四个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不大,排除A;四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本身就不一致,如北京是政治中心,主导产业是非商业性服务业,上海是经济中心,主导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排除B、C;四个城市都是我国的一线城市,等级、规模相近,则与之类似的“其他城市”也应该是等级规模都较高,选D。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答案:B
解析:四个城市中有两个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说明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已经产生城市化问题,需要向外疏导人口和产业,排除A;核心功能是该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能疏解,需要疏解的是非核心功能,排除C;均衡的含义是平均分布,不分条件地把人口均匀地分布到各个地方,中心城区人口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疏散,并不能“均衡”分布,需要在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某些地点建设次中心区域或者中心城区的卫星城,人口在这些地点相对集聚,B对、D错。
主干精讲
1.概念: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路径
(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落户难、社会保障难、子女入学难、住房难等实际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
(2)完善空间结构:①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②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提高生产和生活便利度。
(3)优化产业结构:①优化配置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②乡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等,推进乡村振兴;③乡镇和中小城市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等;④中心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等。
(4)生态文明:①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自净能力,缓解城市热岛、环境污染等问题;②科学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
(5)人地协调:①完善城镇土地流转利用,提高土地的征收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②整合腾退乡村空置宅基地和撂荒地,合村并居、易地安置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培优演练
[2023·北京市房山区期末]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镇”,它是依托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具备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空间单元。如图为2019年杭州市特色小镇核密度分布及特色小镇资料名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注:核密度是指一定半径的圆形区域内特色小镇的数量
(1)简述杭州市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4分)
答案:北部比较密集,南部比较稀疏,集中在杭州市区,多沿公路线分布。
解析:杭州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应结合图中信息从密度、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图中显示,特色小镇在杭州的北部比较密集,南部相对稀疏,集中在杭州市区,图中显示,特色小镇大多沿交通路线分布。
(2)结合实例,论述杭州市如何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提示:从区位条件、特色产业、区域关联等视角展开论述)(6分)
答案: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要充分利用杭州文化、科技、环境等优势,依托杭州市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注重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定位;通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体现功能聚而合,突出小镇分工与合作。从上述三方面论述合理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在生态资源、知识创新、消费服务几大方面。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要依托杭州市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注重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定位,彰显自身优势;通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体现功能聚而合,要体现每个小镇的产业定位,突出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
主题8 地域文化中的生活地理
典题导悟
[2022·高考上海卷] 我国不同文化区的民居各具特色,坚硬的石砌碉房所属的文化区是( )
A.江南水乡文化区 B.云贵高原文化区
C.青藏高原文化区 D.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答案:C
解析:坚硬的石砌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墙厚窗小,冬暖夏凉,可保暖御寒;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C正确;江南水乡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砖瓦斜顶结构,伴有天井等,A错误;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吊脚楼和鼓楼,B错误;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此外还有阿以旺(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分前室和后室)和毡房等,D错误。故选C。
主干精讲
1.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2.传统民居文化
3.饮食文化
(1)食材差异
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因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差异的现象。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沛,水产养殖业发达,人们就地取材,久而久之形成了“东南之人食水产”习俗;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畜牧业发达,久而久之形成“西北之人食陆畜”习俗。
(2)主食差异
南米北面: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3)口味差异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甜:苏州、无锡、上海人喜欢吃甜是很有名的,糖是他们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很多江浙人更是将这种甜的美食发挥到了极致。南甜的集中代表是在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苏菜,苏菜中甜味是必不可少的。北咸:咸口味的菜多集中在山东一带,俗称鲁菜。东辣: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西酸: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4)饮品差异
北方寒冷,喝酒御寒是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南方气候炎热,茶可消暑解渴,喝茶会使人神清气爽,所以南方人爱喝茶。酥油茶是独具藏区风味的食品,也是藏家人每天不可缺少的饮料。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每天喝上几碗醇香可口的酥油茶,寒气即消。
4.服饰文化
(1)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藏袍。
(2)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羽绒服、皮夹克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培优演练
[2023·山西太原市高三期初]服饰的形成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我国鄂温克族民族服饰无论款式怎样变化,皮毛制品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鄂温克族服饰特征,推测该民族历史上可能长期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
A.捕鱼 B.经商
C.种植 D.狩猎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鄂温克族服饰以皮毛制品为主,所以该民族历史上可能长期从事的生产活动应为狩猎。
2.鄂温克族最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四川盆地 B.大兴安岭
C.东南丘陵 D.黄土高原
答案:B
解析:四川盆地、东南丘陵、黄土高原农业活动大多以种植业为主,A、C、D错误。以狩猎为主应在山地地区,故为大兴安岭,B项正确。
3.[2023·新课标卷,36(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8分)
答案:地形起伏大,常年高温,旱雨季分明;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制作酸茶的原料丰富;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凉、提神作用,适宜人们应对当地的湿热气候,且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北山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山地能抬升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形成大量地形雨,空气湿度大,山区云雾缭绕,光照减弱,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酸茶原料丰富;当地地势起伏大,交通闭塞,酸茶制作工艺独特;在气候炎热且空气潮湿的环境下,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并食用,可起到清凉、提神的作用。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6分)
答案: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体验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展示酸茶文化,加强宣传等。
解析: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可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提出建议。社会方面,进一步挖掘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不断传承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向人们展示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历史。经济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黄金旅游路线,开发特色酸茶旅游产品等。生态方面,加强山区环境保护,保持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大单元六 人口、城市及城市辐射
大概念认知体系
体系重构
问题导思
一、人口
1.人口分布
(1)读图,简述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据图分析热带地区的人口为什么多分布在高原和山地地区。
2.人口迁移
(1)读图,在横线处填写“迁入”或“迁出”。
(2)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1)读图,描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布特征。
(2)读图,说出影响我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素分别是什么。
(3)据图分析江苏省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
二、乡村与城镇
1.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
(1)读图,甲、乙、丙表示的城镇功能区分别是什么?
(2)图中①②③三地在建楼盘中,最可能是高级住宅区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3)据图分析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该城镇将不断向北发展的可行性。
(4)该城镇拟将图中④处规划为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园,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城镇化
(1)读图,根据城镇人口比重,在图中填写“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城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读图,说明四合院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因素。
(2)据图分析四合院的设计与当地气候的适应性。
大单元主题突破
主题1 人口分布
典题导悟
[2023·全国甲卷,4]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第1题。
1.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海南卷,11]如图为非洲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第2题。
2.肯尼亚西南部高原比沿海平原更适宜人类居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气候适宜
B.资源丰富,就业机会更多
C.黑土广布,作物产量高
D.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主干精讲
1.描述区域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及实例
自 然 因 素 气候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降水适中、温暖)的中、低纬度地区(北纬20°~60°); 气候恶劣则形成无人区或少人区,例如: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撒哈拉沙漠——降水稀少;亚马孙平原——气候炎热潮湿
地形 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开发建设成本低、交通便利)
水源 河流、淡水湖泊沿岸(供水方便、提供水运、水产养殖便利),人口较为密集
人 文 因 素 经济 发展 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商品服务等),人口稠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的主导产业不同,人口分布有所差异。例如: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占据主导的城镇聚集
发展 历史 发展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其他因素 战争、军事、文化等
培优演练
[2023·浙江1月卷,1~2]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2.导致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3.[四川省高考题]下图为南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M岛人口分布南稠北稀。试分析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6分)
主题2 人口迁移
典题导悟
[2023·海南卷,1~2]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如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2.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主干精讲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三个角度、四个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1)三个角度
①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②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③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2)四个方面
①人口数量: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②性别比:轻工业区降低,重工业区增加。
③职业构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④交通运输: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3.人口迁移的影响
培优演练
[2023·山东卷,3~5]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1~3题。
1.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2023·浙江6月卷,22~23]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4~5题。
省(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 152.1 18.9
乙 1 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4.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5.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主题3 中国人口问题
典题导悟
[2021·浙江1月卷]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
A.15~19岁比例增加
B.平均年龄增大
C.25~29岁数量减少
D.男女比例失衡
2.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 )
A.产业结构升级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增大 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主干精讲
1.中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
2.我国“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的原因及意义
实施 原因 随着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男女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意义 ①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期看可以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长远看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可降低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 ③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培优演练
[2023·山东济南一模]从国际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一般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但我国江苏省各地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却呈现“越富越年轻”的规律。下图示意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江苏各市老年人口占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策因素 D.文化因素
2.人口老龄化促使江苏省( )
①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提升 ②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③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④各种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23·广东惠州市一模]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是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下图示意我国1990年后0~14岁、15~59岁、60岁以上及总人口的数量变动情况(含预测)。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各年龄段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次序为( )
A.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
B.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
C.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老年人口
D.少儿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
4.与目前我国人口负增长原因关联紧密的是( )
A.人均寿命延长 B.平均婚育年龄上升
C.人口迁出率上升 D.近年生育政策调整
主题4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典题导悟
[2023·浙江6月卷,7~8]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如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2.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主干精讲
1.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功能区 图示 特点 分布位置
公共空间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 乡村中心:距村民居住区相对较近,道路的通达度较高
居住区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公共空间与生产区之间
生产区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一般分布在乡村最外围
2.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
(1)影响功能区的因素
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2)城镇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3.城乡结构的差异与发展
(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相差较大——“城是城”“乡是乡”。
①乡村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以农业生产区为主,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
②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复杂,主要是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区等,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线。
(2)现代:城乡一体化——“城乡趋同”。
①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
②特色小镇建设:许多地区出现产业、文化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以某一产业或某一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培优演练
[2023·福建卷,12~14]人们去一个地方越频繁,那么活动地点出现数量越多;频率越高,活力就越高。可以用活力指数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活力度,其中活动类型是否多样,活动场所是否丰富及出入场所频繁程度,三者都能影响活力指数。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判断甲代表的工作日限定的是哪种功能区( )
A.文化创意 B.娱乐购物
C.办公教育 D.高端住房
2.乙是青少年,判断青少年活力度较稳定的原因( )
A.停留时间短
B.通勤频率高
C.活动类型多样
D.活动地点和目的较单一
3.地铁修建会带动沿线区域发展,某处活力程度较高,但受地铁影响较低,其可能原因是沿线地区( )
A.流通频繁 B.人口增长缓慢
C.人口容量大 D.人口密度小
[2023·南昌市调研]
临安是南宋的都城,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河流穿城而过,临安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分布,形成了“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如图为南宋临安城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古代都城的空间形态多是方正规矩、对称分布,而临安城则为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气候
B.政治 交通
C.气候 水文
D.地形 水文
5.宫殿布局在临安城南部有利于( )
A.减少洪涝灾害
B.促进商业竞争
C.减弱咸潮影响
D.提升城市等级
主题5 城镇化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11~13]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
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主干精讲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
2.着眼于人地协调观,探寻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镇化问题。常见的城镇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图所示:
培优演练
[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人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其空间迁移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下图示意甘肃省人口流动趋势演变特征。据此完成1~2题。
1.甘肃省人口流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 )
A.再城镇化 B.郊区城镇化
C.城镇化 D.逆城镇化
2.第三阶段,甘肃省突出的城镇化问题是( )
A.城市住房紧张 B.乡村空心化
C.城市交通拥挤 D.人口老龄化
[2023·南京师大附中校考一模]广佛同城指广州和佛山两市打破行政壁垒,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旨在促进广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下图为广佛两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及跨界地区职住空间模式。据此完成3~4题。
3.与佛山相比,广州市的职住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 )
A.就业多中心 B.就业郊区化
C.大分散小聚集 D.职住错位明显
4.佛山市职住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乡镇经济蓬勃发展
B.新型城镇化建设
C.政府政策引导
D.城镇化快速发展
主题6 大都市辐射的影响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18(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1)。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2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
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4分)
主干精讲
1.大都市辐射带动作用原理
中心城市的作用首先是集聚作用,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使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规律:城市规模越大,辐射带动能力越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人口多的城市规模大,其辐射带动能力强。
2.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 影响
对大都 市本身 利于解决大都市本身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对被辐 射区域 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扩大规模、提高等级,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对整体 区域 产业配置更加合理;区域联系更加密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整体城镇化水平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增强;缩小区域内部差异;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培优演练
[2023·济南市一模]强核心簇群式结构(右图)是目前全球超大型城市—区域集聚的常见空间组织模式。以一个集聚核心功能的超级城市为中心,通过新城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向周边扩展的同心圆状城市体系。我国广州都市圈即为典型的强核心簇群式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普通地级市相比,广州成为强核心得益于其( )
A.地形更平坦开阔 B.交通运输更便利
C.环境人口容量更大 D.资源集聚能力更强
2.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中“绿带”( )
A.具有分隔交通运输线路,美化城市的作用
B.能有效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划定增长边界
C.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
D.塑造城市绿色空间,促进城市间相互联系
[2023·青岛市一模]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独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是参与双循环的主要载体。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价值链分工差异,但未能基于三地比较优势形成高效率的分工体系,京津冀内部小循环尚未打通。下图示意京津冀城市群部分城市联系强度(线的粗细代表城市间联系强度的大小)。据此完成3~5题。
3.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是( )
A.资源丰富 B.产业齐全
C.政策支持 D.人才众多
4.与张家口相比,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主要是因为唐山( )
A.产业基础好 B.距北京近
C.准入门槛低 D.生态环境优
5.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可以( )
①利于区域分工协作 ②促进区域产业趋同
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④增强对外辐射带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主题7 新型城镇化
典题导悟
[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城市 2010年中心城 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 中心城区人口 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 城区以外地区 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68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主干精讲
1.概念: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路径
(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落户难、社会保障难、子女入学难、住房难等实际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
(2)完善空间结构:①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②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提高生产和生活便利度。
(3)优化产业结构:①优化配置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②乡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等,推进乡村振兴;③乡镇和中小城市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等;④中心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等。
(4)生态文明:①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自净能力,缓解城市热岛、环境污染等问题;②科学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
(5)人地协调:①完善城镇土地流转利用,提高土地的征收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②整合腾退乡村空置宅基地和撂荒地,合村并居、易地安置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培优演练
[2023·北京市房山区期末]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镇”,它是依托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具备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空间单元。如图为2019年杭州市特色小镇核密度分布及特色小镇资料名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注:核密度是指一定半径的圆形区域内特色小镇的数量
(1)简述杭州市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4分)
(2)结合实例,论述杭州市如何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提示:从区位条件、特色产业、区域关联等视角展开论述)(6分)
主题8 地域文化中的生活地理
典题导悟
[2022·高考上海卷] 我国不同文化区的民居各具特色,坚硬的石砌碉房所属的文化区是( )
A.江南水乡文化区 B.云贵高原文化区
C.青藏高原文化区 D.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主干精讲
1.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2.传统民居文化
3.饮食文化
(1)食材差异
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因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差异的现象。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沛,水产养殖业发达,人们就地取材,久而久之形成了“东南之人食水产”习俗;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畜牧业发达,久而久之形成“西北之人食陆畜”习俗。
(2)主食差异
南米北面: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3)口味差异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甜:苏州、无锡、上海人喜欢吃甜是很有名的,糖是他们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很多江浙人更是将这种甜的美食发挥到了极致。南甜的集中代表是在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苏菜,苏菜中甜味是必不可少的。北咸:咸口味的菜多集中在山东一带,俗称鲁菜。东辣: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西酸: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4)饮品差异
北方寒冷,喝酒御寒是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南方气候炎热,茶可消暑解渴,喝茶会使人神清气爽,所以南方人爱喝茶。酥油茶是独具藏区风味的食品,也是藏家人每天不可缺少的饮料。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每天喝上几碗醇香可口的酥油茶,寒气即消。
4.服饰文化
(1)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藏袍。
(2)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羽绒服、皮夹克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培优演练
[2023·山西太原市高三期初]服饰的形成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我国鄂温克族民族服饰无论款式怎样变化,皮毛制品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鄂温克族服饰特征,推测该民族历史上可能长期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
A.捕鱼 B.经商
C.种植 D.狩猎
2.鄂温克族最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四川盆地 B.大兴安岭
C.东南丘陵 D.黄土高原
3.[2023·新课标卷,36(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8分)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