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三 地球上的水
大概念认知体系
问题导思
一、
1.水汽输送 蒸发 下渗 地下径流
2.提示:信风、西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海风。
3.提示:降水量、降水强度、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城镇化等。
二、
1.提示:
2.提示:
3.提示: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如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段。
三、
1.提示:
2.提示:季风。
四、
1.提示:
2.提示: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易引发洪涝灾害。
大单元主题突破
主题1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解题思路如下图: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再结合上题分析,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因此海南岛东部水源涵养量大,西部水源涵养量小,即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东部高西部低,故选B。
答案:1.D 2.B
[培优演练]
1~3.解析:第1题,烟囱效应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气流流动的方向是以水平方向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而大气的流动会挟带一定的水汽,所以烟囱效应会增强水汽输送作用,C正确;地表蒸发是水汽的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不能体现流域两端内气流的水平运动,A错误;大气降水是水向下运动,B错误;地表径流是由高处向低处流,D错误。故选C。第2题,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挟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而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植被蒸腾的水汽向高海拔地区流动会导致本地区水汽减少,从而导致地表水分减少出现干裂化现象,A正确;水汽向较高海拔的上游地区输送,上游水汽的补给量会增加,且上游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深,地下水蒸散量相对较小,对中下游地表干裂化影响小,B错误;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会导致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地表不应出现干裂化,C错误;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携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上游较下游地势高,水分不会向下游输送,D错误。故选A。第3题,降低植被覆盖率会导致气候失衡,生态恶化,A错误;为回补中下游地区的缺水问题应设法增加水源补给,进行生态调水补水以缓解缺水问题,B正确;人工降雨只能解决短时缺水问题,中长期对缺水问题影响很小,C错误;降低流域两端高差工程量大,且会破坏地表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
答案:1.C 2.A 3.B
4.解析:第(2)题,根据材料“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可知,图中25.1%为该区域的降水占比,11.8%为由于蒸发而输出的水汽占比,因此该区域入海径流占比为25.1%-11.8%=13.3%。需要注意的是,图中陆地整体蒸发占比为1.7%+11.8%,其中1.7%重新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其参与的是流域内循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策略: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使用或浪费,减少水污染及水源生态破坏等。从题目中提取关键词“工业高质量发展”,要从工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工业布局入手,再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以及增加水循环利用等角度回答。第(3)题,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降水、蒸发、蒸腾、下渗、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缺水,可从水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降水来看,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现象可知,长江上游汛期降水少,水库蓄水量有限;从蒸发与下渗来看,调水至中下游的过程中,水分蒸发、下渗多,水分损耗严重;从径流来看,图中“中下游农田”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丘陵谷地,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需建设输水工程,难度加大,成本较高;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的地表径流减少。
答案:(2)13.3% 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循环利用水资源。
(3)汛期降水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的地表径流减少。
主题2
[典题导悟]
1.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麦兹巴赫湖在6月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融水量大,将上游的物质带到湖泊不断沉积,导致湖泊的沉积物总量不断增加,故C错误;题意显示7月中旬,湖泊发生溃决,导致湖泊水大量流出,湖泊内的沉积物将迅速流出,导致湖泊内的沉积物总量迅速减少,随着溃决之后大量流出,溃决口流量减弱,湖泊中冰水沉积物略有上升,故B正确,A、D错误。答案选择B。
答案:B
2~3.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O点的水位低于P点水位,则O点水位在上涨,P点的水位在下降,因为洪峰来前水位低,洪峰来时水位高,水位不断在上涨,则流速较快,水位回落则流速较慢,故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水位高,流量小,原因是河床的泥沙抬高了水位,C正确;含沙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且根据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A错误;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洪水水位高,流量小,B、D错误。故选C。
答案:2.A 3.C
[培优演练]
1~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车尔臣河位于昆仑山北麓”可知,该地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读图1车尔臣河流域月均降水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夏季温度最高,高山冰雪融水量最大,所以车尔臣河主要补给为夏季南部高山区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读图1车尔臣河流域径流夏季最大及水资源占比夏季最大)。结合已学知识及读图1信息可以看出,车尔臣河冬末春初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冬末春初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增加,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C对;夏季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也容易形成洪水,导致图1车尔臣河流域径流夏季最大及水资源占比夏季最大,B错;2~3月大气降水极少,不会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A错;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小、水量较稳定,也不会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D错。故选C。第2题,据图1分析,4~5月份该地降水量增加,A、B错;根据上题分析,车尔臣河冬末春初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冬末春初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增加,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而4~5月河流径流量保持稳定,原因可能是季节性积雪消融减少,补给减少导致的,C错,D对。故选D。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和上题分析,夏季温度最高,高山冰雪融水量最大,所以车尔臣河夏季主要补给为高山区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综上所述,车尔臣河流域径流量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又读图2,1956~2016年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总体呈波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与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关联度最大的是: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冰雪融水增加,使夏季流量也有所增加,所以1956~2016年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出现总体波动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答案:1.C 2.D 3.B
4~6.解析:第4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区域为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南部地区。当地纬度高,地下多冻土发育,地表水很难下渗,地下水也很难补给河流;当地没有永久性冰川分布;当地夏季降水稍多,以雨水的形式补给河流,雨水是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该地冬季漫长,有很厚的积雪,春季和夏初,积雪融化补给河流,成为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故选B。第5题,每当秋末、冬初气温下降,河水开始封冻时,或春末、夏初气温回升,河水开始解冻时,由于南、北封冻(或解冻)时间早晚有所不同,上游冰块向下游涌来,出现“冰坝”堵塞河道,河水溢出两岸,形成“凌汛”。故选B。第6题,当地纬度虽高,但有短暂的夏季,很少有大陆冰川发育;当地多沼泽,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由于所处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表水较丰富,容易形成沼泽;当地热量条件差,人口稀少,且地下多冻土发育,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可能性不大。故选C。
答案:4.B 5.B 6.C
主题3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才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A正确。由图可知,马德雷湖入湖河流较少,且河流为淡水,若入湖河流较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B错误。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之间有沙坝相隔,沿岸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马德雷湖仅通过南、北口与墨西哥湾相连,水体交换较少,D错误。故选A。第2题,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说明其盐分难以排出,可推测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表层水流方向均为由海向湖,A正确。若湖水可以排出,湖水盐度不会太高,B、C、D错误。故选A。
答案:1.A 2.A
[培优演练]
1~3.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历史上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曾同属一个大湖,且是由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而形成,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其中最高湖岸线海拔为5 150~5 160米,高于龙木措和松木希错的海拔。据此可推知,应是历史上气候趋于冷干,原大湖水位下降,加之水底高处(两湖中间部分)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导致两湖分离,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湖岸线是常年稳定湖水位与湖岸的毗邻地带,古湖岸线则反映的是历史上湖面某一相对稳定时期的湖岸线。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则说明历史时期,湖面水位有多次的涨落,但是在任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湖泊的水位相对稳定,湖泊的面积也相对稳定,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3题,由经纬度可知,龙木错和松木希错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读图可知,两湖泊为封闭的内陆湖泊,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补给。由第1题分析可知,两湖泊分离的原因之一是湖泊中间部分地壳抬升,而龙木错位于隆升地壳的东部,位于西南季风的雨影区,降水少,冰川积雪少;此外,读图可知,周边没有大型雪山冰川融水汇入,龙木错湖区注入河流少于松木希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B 2.C 3.D
4~6.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可知,巴尔喀什湖水量变化中蒸发量占比最高,因此水面蒸发应是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A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地下水变化量较小,因此湖水下渗较少,B错误;该湖泊为内陆湖,因此湖水不会外流,C错误;该湖泊应为咸水湖,人类引用较少,D错误。故选A。第5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入湖径流显著减少,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增加,A正确;结合图示可知,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都没有明显变化,B、D错误;结合图中信息,并不能看出地下水位的变化,C错误。故选A。第6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蒸发量变化不大,但是入湖径流量在70年代和80年代减少,导致湖泊水量先减少;80年代之后,入湖径流量开始增加,因此湖泊水量后增大,因此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4.A 5.A 6.C
主题4
[典题导悟]
1~3.解析:第1题,吴淞江沿岸以平原为主,没有形成明显的坡向,即没有明显的阴阳坡,热量无明显的差异,A、B错误;吴淞江沿岸季风风向相同,D错误;吴淞江两岸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两岸淤积状况有明显的差异,C正确。故选C。第2题,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B、D错误;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说明当时太湖的补给水源主要位于江堤的东侧,受江堤的阻挡,江堤东侧流水冲刷加剧,西侧由于水源减少,泥沙来源也随之减少,江堤西侧淤积减弱,A正确,C错误。故选A。第3题,太湖萎缩,水量减少,吴淞江水量减少,吴淞江航运条件变差,A错误;上海工商业发展,农业用地少,粮食需求大,而太湖平原为该区域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因而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B正确;吴淞江货运量大与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无直接关系,C错误;吴淞江是太湖平原通往上海较短的路径,与上海港泊位不足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B。
答案:1.C 2.A 3.B
[培优演练]
解析:(1)根据秦淮河流域示意图可知,河流呈向心状汇集到西北部,意味着四面环山,中间低平;也可详细表达为北部、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根据高程分布可知有高程为负的,则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根据图2中图b,年降水量大约在1 000到1 200毫米,降水量丰富;根据图2中图a,一年中降水集中在6、7月份,季节变化显著;位于季风气候区,有明显年际变化,总趋势稳定。(2)材料“不透水面替代了透水性较好的自然地表,改变了区域水循环过程,增加了流域内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说明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有不透水面积增加,故要控制流域内不透水面积,减少对水循环的影响;淮河上游地区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促进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使地表径流减少,河道淤积减弱;下游疏浚河道,减少不透水面,可增加排水速度和促进下渗,增加湿地面积,提高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流域内协调发展,逐步建立流域内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提高对流域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答案:(1)地势特征:四面环山,中间低平;(北部、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
降水特点:年降水量大约在1 000到1 200毫米,降水量丰富;一年中降水集中在6、7月份,季节变化显著;有明显年际变化,总趋势稳定。
(2)控制流域内不透水面积;上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保护植被,涵养水源;下游疏浚河道,减少不透水面,增加湿地面积;流域内协调发展,逐步建立流域内的生态补偿机制。
主题5
[典题导悟]
1~3.解析:第1题,丹江口水库于2003年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之后将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可以增大库容,增加可调水量,C正确;改善航运条件,提升水库水质和扩大灌溉面积都不是主要目的,A、B、D错误。故选C。第2题,加高后的水库,拦截的水量增大,水位升高,库区较大,淹没耕地,耕地的土壤进入水体,增加含沙量,其中的养分会污染水体,所以将耕地表层(20~50厘米)的肥沃土壤剥离,可以使加高后的丹江口水库含沙量减少,水质较好,D正确,A错误;水位较高,库区较大是需要移土培肥工程的原因,因果倒置,B、C错误。故选D。第3题,淅川县境内剥离表土的区域是被水库水淹没的地区,海拔较低,B、D错误;坡度较小,才能发育厚达20~50厘米的肥沃土壤,A正确,C错误。故选A。
答案:1.C 2.D 3.A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河流穿过大部分未受干扰的热带雨林,由于该地多山地,河流灌入海拔较低的地区,露出海拔高的山顶形成众多岛屿,B正确;如果地势较低平,则该区域土地全都会被淹没,不会有岛屿,而且较低平是关于地势方面的描述,不是关于地形的描述,A错误;起伏大是关于地势方面的描述,不是关于地形方面的描述,C错误;库区形成众多岛屿与较开阔无关,D错误。故选B。第2题,大坝建成初期,雨林植被斑块化使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型陆地动物数量减少、水生动物种类减少、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化、陆生生态系统变得失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1.B 2.A
3~4.解析:第3题,芝马努河位于南半球,靠近赤道,当赤道低压带移动到南半球的过程中,降水量较大,河流流量也较大。3~8月太阳直射点主要在北半球;9~11月太阳南移至南半球,南半球刚刚进入夏季,降水量不如12月至次年2月多。第4题,爪哇岛面积较小,河流短促,岛上淡水资源缺乏,据材料“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农业区,岛上的芝马努河被当地人视为‘生命之河’”可知,爪哇岛农业区农业需水量和居民生活需水量较大,因此,建设加蒂格迪大坝的主要目的是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稳定水源。
答案:3.D 4.D
主题6
[典题导悟]
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大洋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四处密度为甲>乙>丙>丁,A错,D对;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四处盐度丁>丙>乙>甲,B、C错。故选D。
答案:D
2~3.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距今1 2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频次高,气候不稳定,A错误;距今3 500年厄尔尼诺事件频次低,说明暴雨出现频率低,河流侵蚀作用弱,B错误;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而砂质纹层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沉积形成的,因此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C正确;全球气温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无明显相关性,D错误。故选C。第3题,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成多雨,易引发洪涝灾害。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给当地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该地受厄尔尼诺影响,暴雨增多,应位于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影响太平洋沿岸地区,A、B错误;亚欧大陆东部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区,C错误;南美洲西部位于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南美洲西部,D正确。故选D。
答案:2.C 3.D
[培优演练]
解析:第(1)题,结合图1可知,极地地区气温低,海洋为其提供热量,该海区形成上升暖流,受上升暖流影响,表层海水蒸发导致盐度升高,盐度升高使海水密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层海水下沉,下沉的海水在上升暖流作用下再次上升,形成环流。第(2)题,盛行风减弱将导致表层海水远离海岸的能力减弱,使得下层海水上升运动减弱;海水上升运动减弱,上升流挟带的营养盐类物质减少,进而导致该海区生物资源数量减少。
答案:(1)该海区位于极地地区,海区气温低,下层海水形成上升暖流;受上升暖流影响,表层海水蒸发导致盐度升高,又使得海水密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层海水下沉;下沉的海水在上升暖流作用下再次上升,形成环流。
(2)图示地区盛行风为离岸风,会推动表层海水远离海岸;下层海水上升补偿该区域的表层海水;上升流挟带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表层生物繁殖,使得该海区生物资源丰富;盛行风减弱将导致上升流减弱,上升流带到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使该海区生物资源数量减少。
主题7
[典题导悟]
1.解析:图中的洋流为台湾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正确,D错误;扰动海水有利于海底营养物质上泛,渔业资源种类应较多,B错误;高雄位于台湾西南部,该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厦门至高雄的轮船逆洋流航行,航速减慢,C错误。故选A。
答案:A
2.解析:千岛寒流是中高纬度寒流,日本暖流是中低纬度暖流,不符合题意,A错误;墨西哥湾暖流是中低纬度暖流,不符合题意,B错误;巴西暖流是中低纬度暖流,不符合题意,C错误;西澳大利亚寒流是中低纬度寒流,北大西洋暖流是中高纬度暖流,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答案:D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七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地受东南信风影响,洋流由南向北流,是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为寒流,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第2题,在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带影响该海域,表层海水在偏北风的吹拂下,并受海陆轮廓影响,海水向南流动,②正确,①错误;海峡北部海域较宽阔,地表摩擦力小,风力大,海水流速快,海峡海域窄,在狭管效应作用下,流速增大,达到最大,④正确;海陆位置对于洋流流速影响较小,③错误。所以选D。
答案:1.C 2.D
3~4.解析:第3题,由图中观察可知,高值中心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此处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D正确;图中上升流主要位于大洋东部沿海,图中海雾频率较低,A错误;图中寒流、暖流流经区的数值都没有寒暖流交汇处数值大,故并不是最高海雾频率的区域,B、C错误。故选D。第4题,图示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的地区位于北纬30度以南海域,该海域纬度低,气温高,水汽难以降温到零点以下,也就不容易成雾,B正确;光照、降水、风力跟海雾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该海域并不是光照、降水、风力的极值区,不能成为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答案:3.D 4.B(共106张PPT)
大单元三 地球上的水
问题导思
一、水循环
1.图中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水循环环节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3.影响水循环环节③的因素有哪些?
水汽输送
蒸发
下渗
地下径流
提示:信风、西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海风。
提示:降水量、降水强度、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城镇化等。
二、水体相互关系
1.在图中绘出箭头,表示河流与湖泊的相互关系。
2.在图中绘出箭头,表示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
3.什么情况下会存在河水和地下水的单一补给关系?试举一例。
提示: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如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段。
三、洋流的分布
1.绘出洋流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夏季)。
2.影响我国南海海水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季风。
四、海一气相互作用
1.绘制厄尔尼诺现象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方向。
2.厄尔尼诺现象年份,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地区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易引发洪涝灾害。
主题1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典题导悟
[2023·海南卷,5~6]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如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答案:D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
2.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再结合上题分析,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因此海南岛东部水源涵养量大,西部水源涵养量小,即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东部高西部低,故选B。
主干精讲
1.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光照、气温、风速、湿度,以及裸露的水域表面积等。
(2)影响下渗的因素:坡度、地表及土壤性质、植被、降水强度与时间长短等。
(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时,河水易下渗,削减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径流的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下游径流量减少
2.水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1)水平衡原理: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2)水平衡原理的应用
利用水平衡原理可分析湖泊、水库的调节作用,也是沙量平衡、盐量平衡的基础。
图示
说明:内外流区都遵循水量平衡这一原则,即收入等于支出,因此在分析时结合图中5个箭头分析水量的来和去,其中①为降水,②为径流,③为蒸发,④为排水(一般地势低平或河流受阻,则排水不畅),⑤为下渗
水多 东北沼泽:③④⑤少 城市内涝:①多④⑤少 洪涝:①②多④少
水少 时令河断流:②少③④⑤多 华北缺水:①②少③多 盐碱化:①少③⑤多④不畅
案例 湿地形成:“来水多”“去水少”
(1)“来水多”——主要分析补给类型——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冰雪融水较多;河流泛滥,来水多;低洼地易积水。
(2)“去水少”——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培优演练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在大尺度流域易形成复杂的水汽自循环。若流域两端海拔高程差比较大,在温差和气压差作用下,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实际效果与“烟囱效应”类似,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下图为干旱半干旱区大高程差流域水循环模型。据此完成1~3题。
1.“烟囱效应”直接加强了( )
A.地表蒸发 B.大气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答案:C
解析:烟囱效应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气流流动的方向是以水平方向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而大气的流动会挟带一定的水汽,所以烟囱效应会增强水汽输送作用,C正确;地表蒸发是水汽的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不能体现流域两端内气流的水平运动,A错误;大气降水是水向下运动,B错误;地表径流是由高处向低处流,D错误。故选C。
2.随着流域地表植被的增加,中下游地区地表反而呈现干裂化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下游地区水分因蒸腾迁移而失衡
B.上游地区地下水蒸散量大于补水量
C.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
D.“烟囱效应”将上游水分输送至下游
答案:A
解析: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挟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而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植被蒸腾的水汽向高海拔地区流动会导致本地区水汽减少,从而导致地表水分减少出现干裂化现象,A正确;水汽向较高海拔的上游地区输送,上游水汽的补给量会增加,且上游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深,地下水蒸散量相对较小,对中下游地表干裂化影响小,B错误;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会导致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地表不应出现干裂化,C错误;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携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上游较下游地势高,水分不会向下游输送,D错误。故选A。
3.要缓解局部干裂缺水症状,中下游地区适宜( )
A.降低植被覆盖率 B.进行生态调水补水
C.增加人工降雨量 D.降低流域两端高差
答案:B
解析:降低植被覆盖率会导致气候失衡,生态恶化,A错误;为回补中下游地区的缺水问题应设法增加水源补给,进行生态调水补水以缓解缺水问题,B正确;人工降雨只能解决短时缺水问题,中长期对缺水问题影响很小,C错误;降低流域两端高差工程量大,且会破坏地表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
4.[2023·浙江1月卷,27(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率较大。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2)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________。说出长江沿江城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3分)
13.3%
答案: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循环利用水资源。
解析:根据材料“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可知,图中25.1%为该区域的降水占比,11.8%为由于蒸发而输出的水汽占比,因此该区域入海径流占比为25.1%-11.8%=13.3%。需要注意的是,图中陆地整体蒸发占比为1.7%+11.8%,其中1.7%重新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其参与的是流域内循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策略: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使用或浪费,减少水污染及水源生态破坏等。从题目中提取关键词“工业高质量发展”,要从工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工业布局入手,再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以及增加水循环利用等角度回答。
(3)针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状况,专家认为仅调长江上游水库的水无法有效解决中下游农业缺水问题,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6分)
答案:汛期降水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的地表径流减少。
解析: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降水、蒸发、蒸腾、下渗、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缺水,可从水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降水来看,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现象可知,长江上游汛期降水少,水库蓄水量有限;从蒸发与下渗来看,调水至中下游的过程中,水分蒸发、下渗多,水分损耗严重;从径流来看,图中“中下游农田”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丘陵谷地,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需建设输水工程,难度加大,成本较高;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的地表径流减少。
主题2 陆地水体补给与河流水文分析
典题导悟
1.[2023·浙江卷6月,21]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麦兹巴赫湖在6月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融水量大,将上游的物质带到湖泊不断沉积,导致湖泊的沉积物总量不断增加,故C错误;题意显示7月中旬,湖泊发生溃决,导致湖泊水大量流出,湖泊内的沉积物将迅速流出,导致湖泊内的沉积物总量迅速减少,随着溃决之后大量流出,溃决口流量减弱,湖泊中冰水沉积物略有上升,故B正确,A、D错误。答案选择B。
[2022·全国乙卷]如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2~3题。
2.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O点的水位低于P点水位,则O点水位在上涨,P点的水位在下降,因为洪峰来前水位低,洪峰来时水位高,水位不断在上涨,则流速较快,水位回落则流速较慢,故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答案:C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水位高,流量小,原因是河床的泥沙抬高了水位,C正确;含沙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且根据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A错误;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洪水水位高,流量小,B、D错误。故选C。
主干精讲
1.巧判河流的补给类型
(1)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②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我国的长江、黄河源头地区,气候高寒,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④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降雪多,河流的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季高温多雨,夏汛是雨水补给形成的。
⑤济南地区的小清河,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①径流随降水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雨水(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②径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径流常年较为稳定、平缓,多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④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季节变化较小。
2.掌握“河流特征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3.河流水文特征试题答题思路
(1)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答题思路一般为
(2)比较同一河流不同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或差异,答题思路一般为
培优演练
[2023·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车尔臣河位于昆仑山北麓。图1为车尔臣河流域月均降水、径流及水资源年内分布图,图2示意1957~2019年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据此完成1~3题。
1.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车尔臣河位于昆仑山北麓”可知,该地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读图1车尔臣河流域月均降水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夏季温度最高,高山冰雪融水量最大,所以车尔臣河主要补给为夏季南部高山区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读图1车尔臣河流域径流夏季最大及水资源占比夏季最大)。结合已学知识及读图1信息可以看出,车尔臣河冬末春初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冬末春初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增加,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C对;夏季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也容易形成洪水,导致图1车尔臣河流域径流夏季最大及水资源占比夏季最大,B错;2~3月大气降水极少,不会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A错;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小、水量较稳定,也不会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D错。故选C。
2.4~5月河流径流量保持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减少,消融增加
B.降水减少,消融减少
C.降水增加,消融增加
D.降水增加,消融减少
答案:D
解析:据图1分析,4~5月份该地降水量增加,A、B错;根据上题分析,车尔臣河冬末春初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冬末春初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增加,导致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而4~5月河流径流量保持稳定,原因可能是季节性积雪消融减少,补给减少导致的,C错,D对。故选D。
3.与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关联度最大的是( )
A.春季流量 B.夏季流量
C.秋季流量 D.冬季流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上题分析,夏季温度最高,高山冰雪融水量最大,所以车尔臣河夏季主要补给为高山区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综上所述,车尔臣河流域径流量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又读图2,1956~2016年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总体呈波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与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关联度最大的是: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冰雪融水增加,使夏季流量也有所增加,所以1956~2016年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出现总体波动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凌汛,俗称“冰排”,是由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下图为某河流局部地区图。据此完成4~6题。
4.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①地下水 ②冰川融水
③雨水 ④季节性积雪融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区域为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南部地区。当地纬度高,地下多冻土发育,地表水很难下渗,地下水也很难补给河流;当地没有永久性冰川分布;当地夏季降水稍多,以雨水的形式补给河流,雨水是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该地冬季漫长,有很厚的积雪,春季和夏初,积雪融化补给河流,成为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故选B。
5.该地区形成“凌汛”的时间是( )
A.盛夏 B.春末
C.夏末 D.隆冬
答案:B
解析:每当秋末、冬初气温下降,河水开始封冻时,或春末、夏初气温回升,河水开始解冻时,由于南、北封冻(或解冻)时间早晚有所不同,上游冰块向下游涌来,出现“冰坝”堵塞河道,河水溢出两岸,形成“凌汛”。故选B。
6.该区域沼泽广布的原因是( )
A.大陆冰川广泛发育,冰层深厚
B.地势高,气温低
C.由于所处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D.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面下沉
答案:C
解析:当地纬度虽高,但有短暂的夏季,很少有大陆冰川发育;当地多沼泽,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由于所处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表水较丰富,容易形成沼泽;当地热量条件差,人口稀少,且地下多冻土发育,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可能性不大。故选C。
主题3 湖泊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6~7]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下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1~2题。
1.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相对干旱
B.河流带来盐分较多
C.沿岸流影响大
D.湖海水量交换大
答案:A
解析: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才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A正确。由图可知,马德雷湖入湖河流较少,且河流为淡水,若入湖河流较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B错误。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之间有沙坝相隔,沿岸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马德雷湖仅通过南、北口与墨西哥湾相连,水体交换较少,D错误。故选A。
2.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答案:A
解析: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说明其盐分难以排出,可推测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表层水流方向均为由海向湖,A正确。若湖水可以排出,湖水盐度不会太高,B、C、D错误。故选A。
主干精讲
1.湖泊成因分析
湖
盆
条
件 内力
作用 构造湖:地壳凹陷,断裂下陷;
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
堰塞湖:地壳运动导致河流堵塞
外力
作用 河成湖、牛轭湖、冰川湖、风成湖、海成湖、岩溶湖等
水文
条件 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
2.湖泊的水文特征
(1)湖泊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取决于气候条件。
(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
(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温度(纬度、海拔)。有,若材料有提供冰期长短、冰层厚度,则回答结冰期长短与冰层厚薄。无,则只回答“无结冰期”。
(4)补给水源——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
(5)淡、咸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
(6)含沙量——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
(7)水质优劣——根据材料推断。
(8)风浪大小——取决于受盛行风影响还是受气压带、风带控制,取决于温差大小。
3.水体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
(1)从水循环环节分析水体更新的速度
需要考虑的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再结合各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例如:
(2)从进水量和出水量分析较封闭水体的更新速度(以湖泊为例)
(3)从水域深度和水量多少分析水体更新速度
当湖泊深度较深,水量较大时,水体更新速度较慢;当湖泊深度较浅,水量较少时,水体更新速度较快。
4.湖泊的咸淡变化
(1)变咸——水变少、盐增多
“水变少”——淡水补给量少(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风力强劲)。
“盐变多”——盐分不断累积(海水渗入)。
(2)变淡——水变多、盐减少
“水变多”——淡水补给量多(降水多、径流汇入多)。
“盐变少”——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盐分来源减少。
5.湖泊的面积变化分析——以湖泊萎缩为例
(1)咸水湖
①“来水少”——降水少;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②“蒸发多”——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2)淡水湖
原因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湖面减小。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湖面减小
危害 ①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②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③破坏生物多样性;④影响航运;⑤渔业减产
治理
措施 禁止过度砍伐天然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培优演练
[2023·四川成都统考一模]喀喇昆仑山北麓分布着龙木错(5 002米)、松木希错(5 045米)等多个因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形成的内陆湖泊(下图)。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其中最高湖岸线海拔为5 150~5 160米。历史上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曾同属一个大湖,分离后龙木错湖面下降速度较松木希错快。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湖泊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气候趋于暖湿
B.地壳抬升,气候趋于冷干
C.地壳下降,气候趋于冷干
D.地壳下降,气候趋于暖湿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历史上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曾同属一个大湖,且是由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而形成,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其中最高湖岸线海拔为5 150~5 160米,高于龙木措和松木希错的海拔。据此可推知,应是历史上气候趋于冷干,原大湖水位下降,加之水底高处(两湖中间部分)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导致两湖分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在龙木错东侧任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湖泊面积( )
A.扩大 B.缩小 C.稳定 D.反复变化
答案:C
解析:湖岸线是常年稳定湖水位与湖岸的毗邻地带,古湖岸线则反映的是历史上湖面某一相对稳定时期的湖岸线。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则说明历史时期,湖面水位有多次的涨落,但是在任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湖泊的水位相对稳定,湖泊的面积也相对稳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与松木希错相比,龙木错湖面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面积大 B.降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冰雪融水补给少
答案:D
解析:由经纬度可知,龙木错和松木希错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读图可知,两湖泊为封闭的内陆湖泊,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补给。由第1题分析可知,两湖泊分离的原因之一是湖泊中间部分地壳抬升,而龙木错位于隆升地壳的东部,位于西南季风的雨影区,降水少,冰川积雪少;此外,读图可知,周边没有大型雪山冰川融水汇入,龙木错湖区注入河流少于松木希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河南郑州统考一模]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内陆湖,有多条河流注入,伊犁河是最重要的水源。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下图示意1961~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巴尔喀什湖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是( )
A.水面蒸发 B.湖水下渗
C.湖水外流 D.人类引用
答案:A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巴尔喀什湖水量变化中蒸发量占比最高,因此水面蒸发应是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A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地下水变化量较小,因此湖水下渗较少,B错误;该湖泊为内陆湖,因此湖水不会外流,C错误;该湖泊应为咸水湖,人类引用较少,D错误。故选A。
5.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较大,原因可能是( )
A.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 B.湖区降水量减少
C.湖区地下水位下降 D.湖区蒸发量增多
答案:A
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入湖径流显著减少,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增加,A正确;结合图示可知,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都没有明显变化,B、D错误;结合图中信息,并不能看出地下水位的变化,C错误。故选A。
6.1960年至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整体呈现( )
A.不断减少 B.不断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C
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蒸发量变化不大,但是入湖径流量在70年代和80年代减少,导致湖泊水量先减少;80年代之后,入湖径流量开始增加,因此湖泊水量后增大,因此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主题4 流域内协调发展
典题导悟
[2023·福建卷,6~8]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根据材料并结合右图,完成1~3题。
1.形成吴淞江北为杨柳,南为兼(芦苇)的主要原因是( )
A.坡向不同 B.热量差异
C.淤积状况不同 D.季风风向不同
答案:C
解析:吴淞江沿岸以平原为主,没有形成明显的坡向,即没有明显的阴阳坡,热量无明显的差异,A、B错误;吴淞江沿岸季风风向相同,D错误;吴淞江两岸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两岸淤积状况有明显的差异,C正确。故选C。
2.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河堤东侧冲刷加剧 B.吴淞江径流量增大
C.河堤西侧淤积增强 D.吴淞江含沙量增大
答案:A
解析: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B、D错误;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说明当时太湖的补给水源主要位于江堤的东侧,受江堤的阻挡,江堤东侧流水冲刷加剧,西侧由于水源减少,泥沙来源也随之减少,江堤西侧淤积减弱,A正确,C错误。故选A。
3.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的主要原因是( )
A.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 B.上海工商业发展
C.吴淞江货运量大 D.上海港泊位不足
答案:B
解析:太湖萎缩,水量减少,吴淞江水量减少,吴淞江航运条件变差,A错误;上海工商业发展,农业用地少,粮食需求大,而太湖平原为该区域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因而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B正确;吴淞江货运量大与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无直接关系,C错误;吴淞江是太湖平原通往上海较短的路径,与上海港泊位不足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B。
主干精讲
1.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分析
2.流域的开发方向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不同河段开发重点不同:
河流中上游 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布局高耗能产业
河流中下游 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航运、灌溉农业、养殖业的开发
河流冲积平原 发展种植业
3.流域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河段 治理方向 治理措施
上游 调洪 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分洪、蓄洪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泄洪、疏水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
培优演练
[2023·北京市朝阳区期末]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学者提出应选择流域作为建设管理的基本单元。某校中学生赴秦淮河流域进行考察。图1为秦淮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秦淮河流域降水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描述秦淮河流域的地势特征和降水特点。(8分)
答案:地势特征:四面环山,中间低平;(北部、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
降水特点:年降水量大约在1 000到1 200毫米,降水量丰富;一年中降水集中在6、7月份,季节变化显著;有明显年际变化,总趋势稳定。
解析:根据秦淮河流域示意图可知,河流呈向心状汇集到西北部,意味着四面环山,中间低平;也可详细表达为北部、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根据高程分布可知有高程为负的,则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根据图2中图b,年降水量大约在1 000到1 200毫米,降水量丰富;根据图2中图a,一年中降水集中在6、7月份,季节变化显著;位于季风气候区,有明显年际变化,总趋势稳定。
不透水面替代了透水性较好的自然地表,改变了区域水循环过程,增加了流域内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
(2)从流域内部协作的角度,为南京防治洪涝灾害提出建议。(8分)
答案:控制流域内不透水面积;上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保护植被,涵养水源;下游疏浚河道,减少不透水面,增加湿地面积;流域内协调发展,逐步建立流域内的生态补偿机制。
解析:材料“不透水面替代了透水性较好的自然地表,改变了区域水循环过程,增加了流域内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说明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有不透水面积增加,故要控制流域内不透水面积,减少对水循环的影响;淮河上游地区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促进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使地表径流减少,河道淤积减弱;下游疏浚河道,减少不透水面,可增加排水速度和促进下渗,增加湿地面积,提高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流域内协调发展,逐步建立流域内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提高对流域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主题5 坝
典题导悟
[2022·福建卷]丹江口水库始建于1973年,2003年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2005~2013年,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河南省淅川县地处丹江口水库沿岸,石漠化土地面积占26.4%。为配合大坝的加高,该县实施移土培肥工程,即在大坝加高后可能淹没的地区,将耕地表层(20~50厘米)的肥沃土壤剥离,并将剥离的表土转运至周边石漠化坡地,改造和修建梯田10.84万亩。据此完成1~3题。
1.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航运条件 B.提升水库水质
C.增加调水水量 D.扩大灌溉面积
答案:C
解析:丹江口水库于2003年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之后将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可以增大库容,增加可调水量,C正确;改善航运条件,提升水库水质和扩大灌溉面积都不是主要目的,A、B、D错误。故选C。
2.移土培肥工程的实施,可使加高后的丹江口水库( )
A.含沙量提高 B.水位升高
C.库区增大 D.水质变好
答案:D
解析:加高后的水库,拦截的水量增大,水位升高,库区较大,淹没耕地,耕地的土壤进入水体,增加含沙量,其中的养分会污染水体,所以将耕地表层(20~50厘米)的肥沃土壤剥离,可以使加高后的丹江口水库含沙量减少,水质较好,D正确,A错误;水位较高,库区较大是需要移土培肥工程的原因,因果倒置,B、C错误。故选D。
3.淅川县境内剥离表土的区域( )
A.海拔较低、坡度较小
B.海拔较高、坡度较大
C.海拔较低、坡度较大
D.海拔较高、坡度较小
答案:A
解析:淅川县境内剥离表土的区域是被水库水淹没的地区,海拔较低,B、D错误;坡度较小,才能发育厚达20~50厘米的肥沃土壤,A正确,C错误。故选A。
主干精讲
1.含义:坝是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挡水建筑物;可形成水库,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流,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改善航运等。调整河势、保护岸床的河道整治建筑物,比如丁坝、顺坝和潜坝等。
2.主要类型
(1)按形态
形态类型 功能
丁字坝 河道中心流速加快,航道加深;河岸处流速缓慢,减弱河岸冲刷
人字坝 减轻对坝体冲击;可精准分流,保证合理分配水量;减少泥沙淤积
顺坝、梳齿坝 水道变窄,归顺水流,增加水深
(2)按材质
材质类型 功能
橡胶坝 可按需调节坝高,灵活控制水位,成本低,施工期短,对生态环境破坏小,适用于低水位、大跨度,抗洪等级低
格栅坝 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为材料,坝体呈横向或竖向格栅结构,拦石排水,可防御泥石流
草裹泥 就地取材,便于搬运,增加强度,防渗性好
沙棘植物
柔性坝 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沙棘植物形成的生物坝,植物根系、植株和枝叶阻挡大颗粒泥沙,坝内泥沙变细,含沙量减少
3.大坝的建设和拆除
(1)河流建设水库大坝条件分析
(2)部分河流进行大坝拆除的原因分析
4.水利工程建设的利弊评价
培优演练
[2023·河北秦皇岛校联考二模]地处亚马孙河流域的巴尔比那大坝建于1980年代,建成后形成的水库库区向北延伸近100千米,库区内形成了3 500多个岛屿,原来的连片植被演变成了孤立的森林斑块。下图为巴尔比那大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库区形成了众多岛屿,说明该地原来的地形( )
A.较低平 B.多山地 C.起伏大 D.较开阔
答案:B
解析:河流穿过大部分未受干扰的热带雨林,由于该地多山地,河流灌入海拔较低的地区,露出海拔高的山顶形成众多岛屿,B正确;如果地势较低平,则该区域土地全都会被淹没,不会有岛屿,而且较低平是关于地势方面的描述,不是关于地形的描述,A错误;起伏大是关于地势方面的描述,不是关于地形方面的描述,C错误;库区形成众多岛屿与较开阔无关,D错误。故选B。
2.大坝建成初期,雨林植被斑块化会使库区( )
A.大型陆地动物数量减少
B.水生动物种类快速增加
C.生物群落结构趋于复杂
D.陆生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答案:A
解析:大坝建成初期,雨林植被斑块化使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型陆地动物数量减少、水生动物种类减少、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化、陆生生态系统变得失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3·辽宁沈阳市模拟]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农业区,岛上的芝马努河被当地人视为“生命之河”。2015年,芝马努河上中印合作投资建设的加蒂格迪大坝建成蓄水。下图示意芝马努河流域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芝马努河流量最大的月份是( )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月至次年2月
答案:D
解析:芝马努河位于南半球,靠近赤道,当赤道低压带移动到南半球的过程中,降水量较大,河流流量也较大。3~8月太阳直射点主要在北半球;9~11月太阳南移至南半球,南半球刚刚进入夏季,降水量不如12月至次年2月多。
4.建设加蒂格迪大坝的主要目的是( )
A.淡水养殖 B.发展航运
C.水能发电 D.稳定供水
答案:D
解析:爪哇岛面积较小,河流短促,岛上淡水资源缺乏,据材料“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农业区,岛上的芝马努河被当地人视为‘生命之河’”可知,爪哇岛农业区农业需水量和居民生活需水量较大,因此,建设加蒂格迪大坝的主要目的是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稳定水源。
主题6 海水性质与海—气相互作用
典题导悟
1.[2023·浙江6月卷,9]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大洋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四处密度为甲>乙>丙>丁,A错,D对;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四处盐度丁>丙>乙>甲,B、C错。故选D。
[2023·北京卷]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完成2~3题。
2.由图可知( )
A.距今1 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 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距今1 2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频次高,气候不稳定,A错误;距今3 500年厄尔尼诺事件频次低,说明暴雨出现频率低,河流侵蚀作用弱,B错误;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而砂质纹层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沉积形成的,因此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C正确;全球气温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无明显相关性,D错误。故选C。
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答案:D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成多雨,易引发洪涝灾害。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给当地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该地受厄尔尼诺影响,暴雨增多,应位于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影响太平洋沿岸地区,A、B错误;亚欧大陆东部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区,C错误;南美洲西部位于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南美洲西部,D正确。故选D。
主干精讲
1.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太阳辐射)支(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情况,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还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2)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水平分布 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季节分布 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2.海水的盐度
(1)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因素 具体表现
海水温度 外海或大洋 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温度越低,盐度越低
蒸发量 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小,盐度越低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降水量越小,盐度越高
入海径流 近岸地区 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无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高
洋流 同纬度地带,暖流流经的海域,盐度较高;寒流流经的海域,盐度较低
海水汇入 有高盐度海水汇入的海域,盐度较高;有低盐度海水汇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冰情 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域,盐度较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域,盐度较低
海域 海域封闭,水分交换不畅,盐度较高或较低
(2)分布规律: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3.海水的密度
(1)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2)分布规律
方向 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 中、低纬度海区 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 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 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4.海-气相互作用与热量平衡
5.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大洋上空的大气环流(拉尼娜年份与正常年份环流方向相同)
培优演练
[2023·海南卷,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7分)
答案:该海区位于极地地区,海区气温低,下层海水形成上升暖流;受上升暖流影响,表层海水蒸发导致盐度升高,又使得海水密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层海水下沉;下沉的海水在上升暖流作用下再次上升,形成环流。
解析:结合图1可知,极地地区气温低,海洋为其提供热量,该海区形成上升暖流,受上升暖流影响,表层海水蒸发导致盐度升高,盐度升高使海水密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层海水下沉,下沉的海水在上升暖流作用下再次上升,形成环流。
(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8分)
答案:图示地区盛行风为离岸风,会推动表层海水远离海岸;下层海水上升补偿该区域的表层海水;上升流挟带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表层生物繁殖,使得该海区生物资源丰富;盛行风减弱将导致上升流减弱,上升流带到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使该海区生物资源数量减少。
解析:盛行风减弱将导致表层海水远离海岸的能力减弱,使得下层海水上升运动减弱;海水上升运动减弱,上升流挟带的营养盐类物质减少,进而导致该海区生物资源数量减少。
主题7 海水的运动
典题导悟
[2023·北京卷]下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完成第1题。
1.图中的洋流( )
A.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
B.扰动海水导致渔业资源种类少
C.促使厦门至高雄的轮船航速加快
D.降低台湾岛西侧沿海空气湿度
答案:A
解析:图中的洋流为台湾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正确,D错误;扰动海水有利于海底营养物质上泛,渔业资源种类应较多,B错误;高雄位于台湾西南部,该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厦门至高雄的轮船逆洋流航行,航速减慢,C错误。故选A。
2.[2022·上海卷]低纬度寒流和高纬度暖流容易形成大雾,下列洋流流经地区最容易产生海雾的是( )
A.千岛寒流,日本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C.秘鲁寒流,巴西暖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
答案:D
解析:千岛寒流是中高纬度寒流,日本暖流是中低纬度暖流,不符合题意,A错误;墨西哥湾暖流是中低纬度暖流,不符合题意,B错误;巴西暖流是中低纬度暖流,不符合题意,C错误;西澳大利亚寒流是中低纬度寒流,北大西洋暖流是中高纬度暖流,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主干精讲
1.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 潮汐规律的利用
船舶进出港口 选择涨潮时
赶海 即潮间带采集,需在落潮期间进行
观潮 选择潮差大的大潮时段
冲浪 应该避免落潮时段,因为落潮期间浪高较小
游泳 避开涨潮和落潮的时间段
盐场建设 涨潮时带来高盐度的外海海水,便于提取海水晒盐
海产品养殖 利用潮间带养殖
2.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空间分布记忆
海区 洋流分布规律及图示
中低纬
度海区 在信风和西风驱动下,形成了以副热带海
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
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
中高纬
度海区 形成了以60°N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极大
陆外围 海面广阔,终年受西风影响,
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北印度
洋海区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动,
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夏季受西南季风影
响,海水向东流动,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影响航海线路选择的因素分析
海雾类型 形成原因
寒暖流交汇处多混合雾 暖流带来丰沛的水汽,遇寒流冷却,水汽凝结成雾
夏季,在中低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域多平流雾 暖而湿的空气经过寒流上空时,由于下垫面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雾
冬季,在中高纬海区,暖流流经的海域多海雾 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蒸发水汽多,暖而湿的空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雾
培优演练
[2023·浙江模拟预测]卡里马塔海峡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体交换的通道。该海峡洋流受风向影响,流向季节变化明显。下图为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七月,卡里马塔海峡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分别为( )
A.自北向南 暖流 B.自北向南 寒流
C.自南向北 寒流 D.自南向北 暖流
答案:C
解析:七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地受东南信风影响,洋流由南向北流,是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为寒流,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北半球处在冬季时,卡里马塔海峡洋流流速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其影响因素有( )
①东南季风 ②东北季风
③海陆位置 ④海陆轮廓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在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带影响该海域,表层海水在偏北风的吹拂下,并受海陆轮廓影响,海水向南流动,②正确,①错误;海峡北部海域较宽阔,地表摩擦力小,风力大,海水流速快,海峡海域窄,在狭管效应作用下,流速增大,达到最大,④正确;海陆位置对于洋流流速影响较小,③错误。所以选D。
[2023·全国一模]下图为北太平洋7月海雾频率图(单位:%)。据此完成3~4题。
3.海雾频率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 )
A.上升流区 B.寒流流经区
C.暖流流经区 D.寒暖流交汇区
答案:D
解析:由图中观察可知,高值中心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此处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D正确;图中上升流主要位于大洋东部沿海,图中海雾频率较低,A错误;图中寒流、暖流流经区的数值都没有寒暖流交汇处数值大,故并不是最高海雾频率的区域,B、C错误。故选D。
4.图示局部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较强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大 D.降水较少
答案:B
解析:图示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的地区位于北纬30度以南海域,该海域纬度低,气温高,水汽难以降温到零点以下,也就不容易成雾,B正确;光照、降水、风力跟海雾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该海域并不是光照、降水、风力的极值区,不能成为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大单元三 地球上的水
大概念认知体系
体系重构
问题导思
一、水循环
1.图中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水循环环节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3.影响水循环环节③的因素有哪些?
二、水体相互关系
1.在图中绘出箭头,表示河流与湖泊的相互关系。
2.在图中绘出箭头,表示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
3.什么情况下会存在河水和地下水的单一补给关系?试举一例。
三、洋流的分布
1.绘出洋流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夏季)。
2.影响我国南海海水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四、海一气相互作用
1.绘制厄尔尼诺现象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方向。
2.厄尔尼诺现象年份,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地区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大单元主题突破
主题1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典题导悟
[2023·海南卷,5~6]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如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2.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
主干精讲
1.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光照、气温、风速、湿度,以及裸露的水域表面积等。
(2)影响下渗的因素:坡度、地表及土壤性质、植被、降水强度与时间长短等。
(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时,河水易下渗,削减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径流的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下游径流量减少
2.水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1)水平衡原理: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2)水平衡原理的应用
利用水平衡原理可分析湖泊、水库的调节作用,也是沙量平衡、盐量平衡的基础。
图示 说明:内外流区都遵循水量平衡这一原则,即收入等于支出,因此在分析时结合图中5个箭头分析水量的来和去,其中①为降水,②为径流,③为蒸发,④为排水(一般地势低平或河流受阻,则排水不畅),⑤为下渗
水多 东北沼泽:③④⑤少 城市内涝:①多④⑤少 洪涝:①②多④少
水少 时令河断流:②少③④⑤多 华北缺水:①②少③多 盐碱化:①少③⑤多④不畅
案例 湿地形成:“来水多”“去水少” (1)“来水多”——主要分析补给类型——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冰雪融水较多;河流泛滥,来水多;低洼地易积水。 (2)“去水少”——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培优演练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在大尺度流域易形成复杂的水汽自循环。若流域两端海拔高程差比较大,在温差和气压差作用下,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实际效果与“烟囱效应”类似,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下图为干旱半干旱区大高程差流域水循环模型。据此完成1~3题。
1.“烟囱效应”直接加强了( )
A.地表蒸发 B.大气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2.随着流域地表植被的增加,中下游地区地表反而呈现干裂化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下游地区水分因蒸腾迁移而失衡
B.上游地区地下水蒸散量大于补水量
C.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
D.“烟囱效应”将上游水分输送至下游
3.要缓解局部干裂缺水症状,中下游地区适宜( )
A.降低植被覆盖率 B.进行生态调水补水
C.增加人工降雨量 D.降低流域两端高差
4.[2023·浙江1月卷,27(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率较大。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2)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________。说出长江沿江城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3分)
(3)针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状况,专家认为仅调长江上游水库的水无法有效解决中下游农业缺水问题,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6分)
主题2 陆地水体补给与河流水文分析
典题导悟
1.[2023·浙江卷6月,21]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
[2022·全国乙卷]如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2~3题。
2.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3.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主干精讲
1.巧判河流的补给类型
(1)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②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我国的长江、黄河源头地区,气候高寒,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④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降雪多,河流的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季高温多雨,夏汛是雨水补给形成的。
⑤济南地区的小清河,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①径流随降水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雨水(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②径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径流常年较为稳定、平缓,多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④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季节变化较小。
2.掌握“河流特征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3.河流水文特征试题答题思路
(1)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答题思路一般为
(2)比较同一河流不同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或差异,答题思路一般为
培优演练
[2023·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车尔臣河位于昆仑山北麓。图1为车尔臣河流域月均降水、径流及水资源年内分布图,图2示意1957~2019年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据此完成1~3题。
1.车尔臣河2~3月径流量增加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2.4~5月河流径流量保持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减少,消融增加
B.降水减少,消融减少
C.降水增加,消融增加
D.降水增加,消融减少
3.与车尔臣河流域年际径流量变化特征关联度最大的是( )
A.春季流量 B.夏季流量
C.秋季流量 D.冬季流量
凌汛,俗称“冰排”,是由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下图为某河流局部地区图。据此完成4~6题。
4.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①地下水 ②冰川融水
③雨水 ④季节性积雪融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5.该地区形成“凌汛”的时间是( )
A.盛夏 B.春末
C.夏末 D.隆冬
6.该区域沼泽广布的原因是( )
A.大陆冰川广泛发育,冰层深厚
B.地势高,气温低
C.由于所处纬度位置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D.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面下沉
主题3 湖泊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6~7]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下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1~2题。
1.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相对干旱
B.河流带来盐分较多
C.沿岸流影响大
D.湖海水量交换大
2.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主干精讲
1.湖泊成因分析
湖 盆 条 件 内力 作用 构造湖:地壳凹陷,断裂下陷; 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 堰塞湖:地壳运动导致河流堵塞
外力 作用 河成湖、牛轭湖、冰川湖、风成湖、海成湖、岩溶湖等
水文 条件 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
2.湖泊的水文特征
(1)湖泊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取决于气候条件。
(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
(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温度(纬度、海拔)。有,若材料有提供冰期长短、冰层厚度,则回答结冰期长短与冰层厚薄。无,则只回答“无结冰期”。
(4)补给水源——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
(5)淡、咸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
(6)含沙量——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
(7)水质优劣——根据材料推断。
(8)风浪大小——取决于受盛行风影响还是受气压带、风带控制,取决于温差大小。
3.水体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
(1)从水循环环节分析水体更新的速度
需要考虑的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再结合各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例如:
(2)从进水量和出水量分析较封闭水体的更新速度(以湖泊为例)
(3)从水域深度和水量多少分析水体更新速度
当湖泊深度较深,水量较大时,水体更新速度较慢;当湖泊深度较浅,水量较少时,水体更新速度较快。
4.湖泊的咸淡变化
(1)变咸——水变少、盐增多
“水变少”——淡水补给量少(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风力强劲)。
“盐变多”——盐分不断累积(海水渗入)。
(2)变淡——水变多、盐减少
“水变多”——淡水补给量多(降水多、径流汇入多)。
“盐变少”——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盐分来源减少。
5.湖泊的面积变化分析——以湖泊萎缩为例
(1)咸水湖
①“来水少”——降水少;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②“蒸发多”——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2)淡水湖
原因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湖面减小。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湖面减小
危害 ①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②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③破坏生物多样性;④影响航运;⑤渔业减产
治理 措施 禁止过度砍伐天然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培优演练
[2023·四川成都统考一模]喀喇昆仑山北麓分布着龙木错(5 002米)、松木希错(5 045米)等多个因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形成的内陆湖泊(下图)。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其中最高湖岸线海拔为5 150~5 160米。历史上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曾同属一个大湖,分离后龙木错湖面下降速度较松木希错快。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湖泊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气候趋于暖湿
B.地壳抬升,气候趋于冷干
C.地壳下降,气候趋于冷干
D.地壳下降,气候趋于暖湿
2.在龙木错东侧任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湖泊面积( )
A.扩大 B.缩小 C.稳定 D.反复变化
3.与松木希错相比,龙木错湖面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面积大 B.降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冰雪融水补给少
[2023·河南郑州统考一模]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内陆湖,有多条河流注入,伊犁河是最重要的水源。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下图示意1961~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巴尔喀什湖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是( )
A.水面蒸发 B.湖水下渗
C.湖水外流 D.人类引用
5.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较大,原因可能是( )
A.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
B.湖区降水量减少
C.湖区地下水位下降
D.湖区蒸发量增多
6.1960年至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整体呈现( )
A.不断减少 B.不断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主题4 流域内协调发展
典题导悟
[2023·福建卷,6~8]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根据材料并结合右图,完成1~3题。
1.形成吴淞江北为杨柳,南为兼(芦苇)的主要原因是( )
A.坡向不同 B.热量差异
C.淤积状况不同 D.季风风向不同
2.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河堤东侧冲刷加剧 B.吴淞江径流量增大
C.河堤西侧淤积增强 D.吴淞江含沙量增大
3.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的主要原因是( )
A.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 B.上海工商业发展
C.吴淞江货运量大 D.上海港泊位不足
主干精讲
1.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分析
2.流域的开发方向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不同河段开发重点不同:
河流中上游 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布局高耗能产业
河流中下游 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航运、灌溉农业、养殖业的开发
河流冲积平原 发展种植业
3.流域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河段 治理方向 治理措施
上游 调洪 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分洪、蓄洪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泄洪、疏水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
培优演练
[2023·北京市朝阳区期末]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学者提出应选择流域作为建设管理的基本单元。某校中学生赴秦淮河流域进行考察。图1为秦淮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秦淮河流域降水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描述秦淮河流域的地势特征和降水特点。(8分)
不透水面替代了透水性较好的自然地表,改变了区域水循环过程,增加了流域内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
(2)从流域内部协作的角度,为南京防治洪涝灾害提出建议。(8分)
主题5 坝
典题导悟
[2022·福建卷]丹江口水库始建于1973年,2003年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2005~2013年,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河南省淅川县地处丹江口水库沿岸,石漠化土地面积占26.4%。为配合大坝的加高,该县实施移土培肥工程,即在大坝加高后可能淹没的地区,将耕地表层(20~50厘米)的肥沃土壤剥离,并将剥离的表土转运至周边石漠化坡地,改造和修建梯田10.84万亩。据此完成1~3题。
1.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航运条件 B.提升水库水质
C.增加调水水量 D.扩大灌溉面积
2.移土培肥工程的实施,可使加高后的丹江口水库( )
A.含沙量提高 B.水位升高
C.库区增大 D.水质变好
3.淅川县境内剥离表土的区域( )
A.海拔较低、坡度较小
B.海拔较高、坡度较大
C.海拔较低、坡度较大
D.海拔较高、坡度较小
主干精讲
1.含义:坝是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挡水建筑物;可形成水库,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流,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改善航运等。调整河势、保护岸床的河道整治建筑物,比如丁坝、顺坝和潜坝等。
2.主要类型
(1)按形态
形态类型 功能
丁字坝 河道中心流速加快,航道加深;河岸处流速缓慢,减弱河岸冲刷
人字坝 减轻对坝体冲击;可精准分流,保证合理分配水量;减少泥沙淤积
顺坝、梳齿坝 水道变窄,归顺水流,增加水深
(2)按材质
材质类型 功能
橡胶坝 可按需调节坝高,灵活控制水位,成本低,施工期短,对生态环境破坏小,适用于低水位、大跨度,抗洪等级低
格栅坝 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为材料,坝体呈横向或竖向格栅结构,拦石排水,可防御泥石流
草裹泥 就地取材,便于搬运,增加强度,防渗性好
沙棘植物 柔性坝 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沙棘植物形成的生物坝,植物根系、植株和枝叶阻挡大颗粒泥沙,坝内泥沙变细,含沙量减少
3.大坝的建设和拆除
(1)河流建设水库大坝条件分析
(2)部分河流进行大坝拆除的原因分析
4.水利工程建设的利弊评价
培优演练
[2023·河北秦皇岛校联考二模]地处亚马孙河流域的巴尔比那大坝建于1980年代,建成后形成的水库库区向北延伸近100千米,库区内形成了3 500多个岛屿,原来的连片植被演变成了孤立的森林斑块。下图为巴尔比那大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库区形成了众多岛屿,说明该地原来的地形( )
A.较低平 B.多山地 C.起伏大 D.较开阔
2.大坝建成初期,雨林植被斑块化会使库区( )
A.大型陆地动物数量减少
B.水生动物种类快速增加
C.生物群落结构趋于复杂
D.陆生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2023·辽宁沈阳市模拟]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农业区,岛上的芝马努河被当地人视为“生命之河”。2015年,芝马努河上中印合作投资建设的加蒂格迪大坝建成蓄水。下图示意芝马努河流域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芝马努河流量最大的月份是( )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月至次年2月
4.建设加蒂格迪大坝的主要目的是( )
A.淡水养殖 B.发展航运
C.水能发电 D.稳定供水
主题6 海水性质与海—气相互作用
典题导悟
1.[2023·浙江6月卷,9]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2023·北京卷]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完成2~3题。
2.由图可知( )
A.距今1 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 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主干精讲
1.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太阳辐射)支(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情况,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还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2)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水平分布 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季节分布 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2.海水的盐度
(1)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因素 具体表现
海水温度 外海或大洋 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温度越低,盐度越低
蒸发量 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小,盐度越低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降水量越小,盐度越高
入海径流 近岸地区 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无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高
洋流 同纬度地带,暖流流经的海域,盐度较高;寒流流经的海域,盐度较低
海水汇入 有高盐度海水汇入的海域,盐度较高;有低盐度海水汇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冰情 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域,盐度较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域,盐度较低
海域 海域封闭,水分交换不畅,盐度较高或较低
(2)分布规律: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3.海水的密度
(1)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2)分布规律
方向 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 中、低纬度海区 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 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 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4.海-气相互作用与热量平衡
5.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大洋上空的大气环流(拉尼娜年份与正常年份环流方向相同)
培优演练
[2023·海南卷,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7分)
(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8分)
主题7 海水的运动
典题导悟
[2023·北京卷]下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完成第1题。
1.图中的洋流( )
A.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
B.扰动海水导致渔业资源种类少
C.促使厦门至高雄的轮船航速加快
D.降低台湾岛西侧沿海空气湿度
2.[2022·上海卷]低纬度寒流和高纬度暖流容易形成大雾,下列洋流流经地区最容易产生海雾的是( )
A.千岛寒流,日本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C.秘鲁寒流,巴西暖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
主干精讲
1.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 潮汐规律的利用
船舶进出港口 选择涨潮时
赶海 即潮间带采集,需在落潮期间进行
观潮 选择潮差大的大潮时段
冲浪 应该避免落潮时段,因为落潮期间浪高较小
游泳 避开涨潮和落潮的时间段
盐场建设 涨潮时带来高盐度的外海海水,便于提取海水晒盐
海产品养殖 利用潮间带养殖
2.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空间分布记忆
海区 洋流分布规律及图示
中低纬 度海区 在信风和西风驱动下,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 中高纬 度海区 形成了以60°N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极大 陆外围 海面广阔,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北印度 洋海区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动,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影响航海线路选择的因素分析
海雾类型 形成原因
寒暖流交汇处多混合雾 暖流带来丰沛的水汽,遇寒流冷却,水汽凝结成雾
夏季,在中低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域多平流雾 暖而湿的空气经过寒流上空时,由于下垫面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雾
冬季,在中高纬海区,暖流流经的海域多海雾 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蒸发水汽多,暖而湿的空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雾
培优演练
[2023·浙江模拟预测]卡里马塔海峡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体交换的通道。该海峡洋流受风向影响,流向季节变化明显。下图为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七月,卡里马塔海峡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分别为( )
A.自北向南 暖流 B.自北向南 寒流
C.自南向北 寒流 D.自南向北 暖流
2.北半球处在冬季时,卡里马塔海峡洋流流速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其影响因素有( )
①东南季风 ②东北季风
③海陆位置 ④海陆轮廓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3·全国一模]下图为北太平洋7月海雾频率图(单位:%)。据此完成3~4题。
3.海雾频率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 )
A.上升流区 B.寒流流经区
C.暖流流经区 D.寒暖流交汇区
4.图示局部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较强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大 D.降水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