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大概念认知体系
问题导思
一、
1.提示:(1)热带雨林呈深绿色,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浮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3)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2.提示:(1)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热带草原分为干、湿两季。湿季时,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时,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夏绿冬枯,零散分布着较小的灌木。
(2)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根系发达,叶片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
3.提示:(1)甲为腐殖质层、乙为淋溶层、丙为淀积层、丁为母质层。
(2)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和人类活动。
二、
1.提示:生物 大气 地貌
2.提示: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三、
1.提示:
2.提示:
3.提示:a.温带海洋性 b.温带季风 c.热带沙漠 d.热带草原 e.亚寒带针叶林带 f.温带荒漠带 g.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h.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i.热带荒漠带 j.热带季雨林带
大单元主题突破
主题1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带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机质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故选B。
答案:1.B 2.B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天山西南坡,气候干旱,因此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四类草地位于同一坡向,水分条件的差异取决于坡度、岩层、土壤,草地Ⅱ所在的地区坡度较缓,有泉水出露,潜水位高,因此土壤含水量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故选B。第2题,由上题可知,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地形剖面图可知,M处坡度较陡,地表径流速度快,地表水缺乏,因此M附近出现了荒漠化,C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图中M处海拔较高,气温并不高,A错误;处于背风坡并不是M处为荒漠区的原因,B错误;结合图示可知,M处的岩石与草地 Ⅰ 处的岩石类型一致,因此土壤并不是形成荒漠的原因,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C
3.解析:由图2可知,该地区地表温度增幅程度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于“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旱情。“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缓解旱情。“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荫蔽率提高,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随之增加,能够有效缓解旱情。
答案: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主题2
[典题导悟]
解析:结合所学土壤知识可知,土壤中砂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强。故可推知,“上砂下黏”的构型,雨季时上层砂土利于水分下渗,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多;旱季时上层砂土易于土壤水分蒸发,下层水分向上运移受黏土阻滞,土壤水分少。
答案: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
[培优演练]
1~3.解析:第1题,分析材料可知,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受坡向和坡位的影响较大。读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土壤厚度比乙样带大。因此,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厚度小、含水量低,D正确,排除A、B、C。故选D。第2题,腐殖质含量多少与枯枝落叶归还量以及分解量有关。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因此,生物量多于乙样带。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为①生物量、②土壤湿度,A正确,排除B、C、D。故选A。第3题,丙样带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流速较慢,因此土壤黏粒比重较大,保水性能强,土质黏重,通气效果差,因此D正确,A、C错误。该集水区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温度较低,腐殖质分解慢,B错误。故选D。
答案:1.D 2.A 3.D
4~5.解析:第4题,据材料可知,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微生物分解和根系呼吸。土壤表层透气性好,和外界空气交换好,二氧化碳含量低,下层透气性差,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易排出,浓度较高,C正确;表层土壤有机质多,微生物分解多,A错误;土壤温度垂直方向上不同季节规律不同(夏季表层温度高,冬季表层温度低),不会使表层浓度始终较低,B错误;读图可知,湿润季和干旱季土壤表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均较下层低,故湿度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C。第5题,干旱季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空气和外界空气交换多,二氧化碳浓度低,①正确;干旱季水分少,化学风化弱,②错误;根系呼吸增强会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③错误;干旱季微生物活性受抑制,分解作用减慢,产生二氧化碳较少,④正确。故选B。
答案:4.C 5.B
主题3
[典题导悟]
1~3.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D正确。故选D。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进行厌氧分解,空气中的含氧量对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响较小,B错误;蒸发弱、太阳辐射对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A。第3题,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缓解下部冻土融化,②正确,①错误;草毡层具有水分保蓄及调节地表径流作用,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水补给,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点睛:草毡层是联结成片的毡状草皮层,在青藏高原是一个常见但不寻常的现象。这一厚度仅约20 cm的土层,是高寒草甸土壤生产力、水分涵养、碳固定、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主要载体,对维系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稳定及牧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1.D 2.A 3.C
[培优演练]
解析: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表现为: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这些功能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自然环境统一演化,保证了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时,要按照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统筹考虑,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功能,整体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多样性、结构的合理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演化,某一方面或部分受到外部干扰都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利于各部分之间协调和结构相对稳定,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整体功能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答案:示例:1.自然环境具有生产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沙能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必须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自然环境具有平衡功能。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能超过资源再生的速度,对环境的污染不能超过其自净的速度。例如,上游山区污染了水源,下游农田灌溉水质会变差。因此必须在合理范围内发挥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3.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存在时空综合与要素综合,例如,山区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削减下游的洪峰,又如沙漠的快速扩张会吞噬农田。因此,必须坚持跨区域、多要素协同治理。
主题4
[典题导悟]
1~2.解析:第1题,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该区域山坡受流水侵蚀,山坡地表径流流入山谷,从而两地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D正确;该地为局部区域,山坡和山谷在气温、降水和土壤温度方面差异不大,A、B、C错误。故选D。
答案:1.C 2.D
3.解析: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毫米,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1 100米等高线附近有落叶乔木分布,C、D错误。故选A。
答案:A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从右往左的自然带体现了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变化,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图中这条界线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答案:1.A 2.B
3.解析: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植被等)和经济条件(资金等)方面分析。
答案: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主题5
[典题导悟]
1~3.解析:第1题,据材料该地“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说明阴阳坡自然带主要因热量条件而产生差异,阳坡气温高,因此阳坡林线高、雪线高,A正确。第2题,林线升高是由于气温升高,雪线降低是由于降水增多,A正确。第3题,火山喷发会彻底破坏原有植被、冰川等景观,若干年后逐渐恢复,森林自下而上演化,冰雪逐渐向下积累,雪线自上而下演化,故选B。
答案:1.A 2.A 3.B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雪线由南北回归线向两侧降低,在热带地区处于高海拔处。从纬度来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即温度。此外,雪线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降水。第2题,相比于南极圈,北极圈穿过的陆地面积更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更为明显,气温季节变化大,使得北极圈附近最高气温比南极圈附近高,导致北极圈附近的雪线高度更高;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地势高低没有直接关系;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如果北极圈降水更多,则雪线较低;温室效应两地差异不大。
答案:1.C 2.B
3~4.解析:第3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从东部向高原腹地,山麓海拔逐渐升高,受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其基带不同;图中显示西部某些山峰的山地暗针叶林带范围较东部大;材料显示,林线是指高海拔地区的森林分布上限,整体上图中山地暗针叶林带上限从东向西呈上升的趋势,还说明同海拔地区,气温自东向西升高,故雪线的海拔自东向西上升。根据所学知识,30°N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至高原腹地,受水热条件变化和海拔的影响,气温逐渐下降,山峰雪线海拔有所上升。第4题,材料显示林线是指高海拔地区的森林分布上限,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密切相关,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与①山峰相比,②山峰林线较低,青藏高原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因此可以推测7月②山峰的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两地的山地针叶林并未分布于山顶,不会因为山顶受强风影响导致林线差异;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均稀少,太阳辐射较强。
答案:3.C 4.A
主题6
[典题导悟]
解析: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焚风效应导致的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得较少,温度上升的程度低;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
答案: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
[培优演练]
1~2.解析:第1题,小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带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与高压无关;气流下沉,水汽不受抬升作用;干热河谷,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干热河谷气温高,植被较少,且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作用较强,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故D正确。第2题,山地常绿针阔叶林带海拔在1 600~2 800 m,海拔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有林带分布表明水分条件也较好,所以适宜进行耕作业,故B正确。
答案:1.D 2.B
3~4.解析:第3题,依据题干可知,云带经常会出现在两侧山腰,主要是由于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谷风,谷风在沿山坡爬升的过程中水汽凝结,在山腰形成云带,C正确,D错;两侧山腰经常会出现一条云带与迎风坡、背风坡无关,A、B错。故选C。第4题,葡萄为藤本植物,哈密瓜为匍匐或攀缘草本,二者植株高低错位,生长的空间不重叠,有利于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二者的生长周期不同,可以错开农忙时间,利于农事安排;也能为当地农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但产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B、C、D均不是最终目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综合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总产出,增加经济收入,故选A。
答案:3.C 4.A(共84张PPT)
大单元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问题导思
一、植被与土壤
1.森林
(1)热带雨林主要有哪些特征?
提示:热带雨林呈深绿色,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浮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主要有哪些特征?
提示: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3)落叶阔叶林主要有哪些特征?
提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针叶林主要有哪些特征?
提示: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2.草原与荒漠
(1)草原主要有哪些类型?主要有哪些特征?
提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热带草原分为干、湿两季。湿季时,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时,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夏绿冬枯,零散分布着较小的灌木。
(2)荒漠植被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根系发达,叶片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
3.土壤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土壤的哪一层?
提示:甲为腐殖质层、乙为淋溶层、丙为淀积层、丁为母质层。
(2)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和人类活动。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读图,填写自然环境的主要要素。
生物
大气
地貌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主要有哪些表现?
提示: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用框架图分析陆地自然带是怎样形成的。
2.用框架图写出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3.填写世界气候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温带海
洋性
温带
季风
热带沙
漠
热带草
原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
荒漠带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带
亚热带
常绿阔叶
林带
热带荒
漠带
热带季
雨林带
主题1 植被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1~2]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带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答案:B
解析: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机质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故选B。
主干精讲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缺失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较差,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
植被形态 对环境的适应性
根系发达 耐旱;耐贫瘠;抵抗强风
叶片厚、有蜡质层 反射阳光、减少蒸腾,抗旱
叶子细小 防蒸腾;防热量散失
茎粗壮 储水量大
倾斜 当地风力大
簇状或匍匐在地面 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 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生长速度快 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
3.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1)林冠层:截留雨水;降低雨滴的落地速度,减弱雨水对地面土壤的溅蚀。
(2)枯枝落叶层:截留降水;吸收和阻延地表径流;抑制土壤蒸发;防止土壤溅蚀;增强土壤抗冲(抗侵蚀)能力;森林土壤土质较为疏松、团粒结构大,入渗性好,可增加降水入渗。故枯枝落叶层的蓄水减沙效益显著。
(3)根系:固土,阻挡水流运动。
培优演练
[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新疆乌恰—康苏地区位于天山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182 mm,年平均蒸发量为2 600 mm。下图示意新疆乌恰—康苏地区地形剖面与植被垂直分布,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草地Ⅰ B.草地Ⅱ
C.草地Ⅲ D.草地Ⅳ
答案:B
解析:图示区域位于天山西南坡,气候干旱,因此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四类草地位于同一坡向,水分条件的差异取决于坡度、岩层、土壤,草地Ⅱ所在的地区坡度较缓,有泉水出露,潜水位高,因此土壤含水量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故选B。
2.图中M附近出现荒漠区,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蒸发旺盛
B.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少
C.坡度陡,地表水缺乏
D.土层浅薄,土壤颗粒细
答案:C
解析:由上题可知,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地形剖面图可知,M处坡度较陡,地表径流速度快,地表水缺乏,因此M附近出现了荒漠化,C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图中M处海拔较高,气温并不高,A错误;处于背风坡并不是M处为荒漠区的原因,B错误;结合图示可知,M处的岩石与草地 Ⅰ 处的岩石类型一致,因此土壤并不是形成荒漠的原因,D错误。故选C。
3.[2022·福建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某区域(如图1),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图2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图1
图2
从提高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图2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6分)
答案: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解析:由图2可知,该地区地表温度增幅程度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于“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旱情。“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缓解旱情。“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荫蔽率提高,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随之增加,能够有效缓解旱情。
主题2 土壤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19(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
答案: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
解析:结合所学土壤知识可知,土壤中砂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强。故可推知,“上砂下黏”的构型,雨季时上层砂土利于水分下渗,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多;旱季时上层砂土易于土壤水分蒸发,下层水分向上运移受黏土阻滞,土壤水分少。
主干精讲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①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养分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3.人类活动对土壤产生明显的影响
培优演练
[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 565~3 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影响较大。下图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完成1~3题。
1.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 )
A.厚度大、含水量高 B.厚度大、含水量低
C.厚度小、含水量高 D.厚度小、含水量低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受坡向和坡位的影响较大。读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土壤厚度比乙样带大。因此,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厚度小、含水量低,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①生物量 ②土壤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腐殖质含量多少与枯枝落叶归还量以及分解量有关。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因此,生物量多于乙样带。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为①生物量、②土壤湿度,A正确,排除B、C、D。故选A。
3.三个样带中,丙样带的土壤( )
A.黏粒比重小 B.腐殖质分解快
C.通气效果好 D.保水性能强
答案:D
解析:丙样带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流速较慢,因此土壤黏粒比重较大,保水性能强,土质黏重,通气效果差,因此D正确,A、C错误。该集水区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温度较低,腐殖质分解慢,B错误。故选D。
[2023·福建莆田市第二次质检]土壤空气中的CO2主要源于土壤微生物分解、根系呼吸等,其变化主要受到土壤的温度、湿度、孔隙度、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如图示意亚马孙平原东部森林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土壤表层空气中CO2浓度较下层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有机质 B.土壤温度
C.土壤透气性 D.土壤湿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微生物分解和根系呼吸。土壤表层透气性好,和外界空气交换好,二氧化碳含量低,下层透气性差,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易排出,浓度较高,C正确;表层土壤有机质多,微生物分解多,A错误;土壤温度垂直方向上不同季节规律不同(夏季表层温度高,冬季表层温度低),不会使表层浓度始终较低,B错误;读图可知,湿润季和干旱季土壤表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均较下层低,故湿度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C。
5.导致干旱季土壤空气中CO2浓度低于湿润季,是因为( )
①土壤孔隙度增加 ②化学风化加强
③根系呼吸增强 ④微生物分解减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干旱季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空气和外界空气交换多,二氧化碳浓度低,①正确;干旱季水分少,化学风化弱,②错误;根系呼吸增强会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③错误;干旱季微生物活性受抑制,分解作用减慢,产生二氧化碳较少,④正确。故选B。
主题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典题导悟
[2023·新课标卷,9~11]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3题。
1.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D正确。故选D。
2.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答案:A
解析: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进行厌氧分解,空气中的含氧量对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响较小,B错误;蒸发弱、太阳辐射对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A。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缓解下部冻土融化,②正确,①错误;草毡层具有水分保蓄及调节地表径流作用,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水补给,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点睛:草毡层是联结成片的毡状草皮层,在青藏高原是一个常见但不寻常的现象。这一厚度仅约20 cm的土层,是高寒草甸土壤生产力、水分涵养、碳固定、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主要载体,对维系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稳定及牧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主干精讲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自然地理要素(如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分析思路一般为:
培优演练
[2023·全国甲卷,44]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0分)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要求:材料与原理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答案:示例:1.自然环境具有生产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沙能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必须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自然环境具有平衡功能。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能超过资源再生的速度,对环境的污染不能超过其自净的速度。例如,上游山区污染了水源,下游农田灌溉水质会变差。因此必须在合理范围内发挥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3.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存在时空综合与要素综合,例如,山区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削减下游的洪峰,又如沙漠的快速扩张会吞噬农田。因此,必须坚持跨区域、多要素协同治理。
解析: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表现为: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这些功能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自然环境统一演化,保证了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时,要按照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统筹考虑,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功能,整体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多样性、结构的合理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演化,某一方面或部分受到外部干扰都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利于各部分之间协调和结构相对稳定,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整体功能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主题4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典题导悟
[2023·全国甲卷,9~10]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2题。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答案:C
解析: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
2.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该区域山坡受流水侵蚀,山坡地表径流流入山谷,从而两地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D正确;该地为局部区域,山坡和山谷在气温、降水和土壤温度方面差异不大,A、B、C错误。故选D。
3.[2023·北京卷]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该保护区( )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
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
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毫米,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1 100米等高线附近有落叶乔木分布,C、D错误。故选A。
主干精讲
1.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通过基带确定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2)通过带谱数量判断纬度高低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带谱数量越多,垂直带谱越复杂。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地区。
(3)通过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坡向差异判断南北半球
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一般中高纬地区,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3.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长
块状 本来应该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却呈现出块状或斑点状分布。例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绿洲
培优演练
[2023·湖南益阳市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 1~2 题。
1.图示区域自然带的分布变化符合(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从右往左的自然带体现了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变化,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与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的分布大致重合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图中这条界线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3.[2023·湖北卷,17(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4分)
答案: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解析: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植被等)和经济条件(资金等)方面分析。
主题5 雪线与林线
典题导悟
[2020·全国Ⅲ卷]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该地“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说明阴阳坡自然带主要因热量条件而产生差异,阳坡气温高,因此阳坡林线高、雪线高,A正确。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答案:A
解析:林线升高是由于气温升高,雪线降低是由于降水增多,A正确。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答案:B
解析:火山喷发会彻底破坏原有植被、冰川等景观,若干年后逐渐恢复,森林自下而上演化,冰雪逐渐向下积累,雪线自上而下演化,故选B。
主干精讲
1.雪线
(1)概念:高山终年积雪区与融雪区的分界线。
(2)影响因素
(3)全球雪线的地区差异
①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地区。赤道地区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地区大气以下沉运动为主,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故雪线高于赤道。
②10°N的降水量比10°S多,故10°S的雪线比10°N高一些;副极地低压带地区降水较多,故雪线高度也较低。
2.林线
(1)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林线实质上是指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高度,林线以上为草甸或灌丛。
(2)影响因素
培优演练
[2023·山东菏泽模拟]雪线是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下图为世界各纬度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出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是( )
A.纬度和地形 B.温度和地形
C.温度和降水 D.纬度和蒸发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雪线由南北回归线向两侧降低,在热带地区处于高海拔处。从纬度来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即温度。此外,雪线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降水。
2.与南极圈附近比较,北极圈附近的雪线高度更高,主要原因是( )
A.地势更高 B.气温季节变化大
C.降水更多 D.温室效应更显著
答案:B
解析:相比于南极圈,北极圈穿过的陆地面积更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更为明显,气温季节变化大,使得北极圈附近最高气温比南极圈附近高,导致北极圈附近的雪线高度更高;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地势高低没有直接关系;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如果北极圈降水更多,则雪线较低;温室效应两地差异不大。
[2023·南通模拟]林线是指高海拔地区的森林分布上限,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密切相关。山地暗针叶林带可作为青藏高原及边缘山地的林线标志。下图为沿30°N自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至高原腹地部分山峰垂直带谱中的山地暗针叶林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自东向西,图示山峰( )
A.自然带基带相同
B.暗针叶林带范围变小
C.林线呈上升趋势
D.雪线的海拔有所降低
答案:C
解析: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从东部向高原腹地,山麓海拔逐渐升高,受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其基带不同;图中显示西部某些山峰的山地暗针叶林带范围较东部大;材料显示,林线是指高海拔地区的森林分布上限,整体上图中山地暗针叶林带上限从东向西呈上升的趋势,还说明同海拔地区,气温自东向西升高,故雪线的海拔自东向西上升。根据所学知识,30°N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至高原腹地,受水热条件变化和海拔的影响,气温逐渐下降,山峰雪线海拔有所上升。
4.与①山峰相比,②山峰山地暗针叶林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7月平均气温较低
B.山顶受强风影响更大
C.水热条件更加充足
D.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
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林线是指高海拔地区的森林分布上限,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密切相关,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与①山峰相比,②山峰林线较低,青藏高原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因此可以推测7月②山峰的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两地的山地针叶林并未分布于山顶,不会因为山顶受强风影响导致林线差异;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均稀少,太阳辐射较强。
主题6 干热河谷
典题导悟
[2022·福建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某区域(如图),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
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6分)
答案: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
解析: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焚风效应导致的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得较少,温度上升的程度低;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
主干精讲
干热河谷是四周被湿润环境包围而下部呈现较干旱、温度较高的独特河谷景观,大多分布于云南、四川境内,以云南境内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元江)等流域最集中。
1.形成条件
(1)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
(2)河谷走向与盛行风向垂直或斜交。
(3)河谷相对狭窄、封闭,热量不易扩散。
2.干热成因
特征 成因
热 ①纬度较低,热带或亚热带。
②气流: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③地形:山高谷深,地形高差大;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
④距离冬季冷空气源地较远。
⑤北面有山体阻挡冷空气进入,冬季比较温暖。
⑥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升温快
干 ①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降水少。
②受多次抬升后,水汽减少。
③谷风强,地面蒸发旺盛。
④局地环流:山谷风局地环流
3.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环境要素 特征
地形地质 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山势陡峭;地质不稳,地表碎屑物多
气候 热量丰富,降水少,蒸发强烈,“干、热”突出;水热组合失衡
土壤 因气候干热,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改良困难
植被 ①植被稀疏,多热带常绿灌丛、稀树灌丛、草丛,乔木多独立单株散生;
②层次结构简单,草本层覆盖度最高,其次是灌木层,无明显乔木层;
③植被多肉质、多刺,旱生形态显著;
④垂直分布:自上而下是森林、灌木、荒漠草原,垂直带谱倒置
自然灾害 ①气候干热,多大风,易发火灾;
②降水少,蒸发旺盛,易成旱灾;
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多
4.开发利用
(1)栽培热带水果,发展特色农业。
(2)打造避寒胜地,发展生态旅游。
培优演练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山高坡陡、地表切割强烈,垂直方向上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分异明显。下图示意小江流域不同海拔自然带的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小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带( )
A.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
B.水汽抬升作用明显
C.植被茂密,昼夜温差小
D.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答案:D
解析:小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带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与高压无关;气流下沉,水汽不受抬升作用;干热河谷,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干热河谷气温高,植被较少,且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作用较强,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故D正确。
2.推测小江流域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干热河谷带
B.山地常绿针阔叶林带
C.亚高山针叶林带
D.高山草甸带
答案:B
解析:山地常绿针阔叶林带海拔在1 600~2 800 m,海拔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有林带分布表明水分条件也较好,所以适宜进行耕作业,故B正确。
[2023·广东梅州一模]金沙江干热河谷光照充足、气温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当地积极开展葡萄与蜜瓜的复合种植模式(葡萄套种,蜜瓜间作)。下图示意葡萄“T”形高架稀植。据此完成3~4题。
3.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侧山腰经常会出现一条云带,该云带形成的时间段及原因叙述,最可能的是( )
A.白天,迎风坡气流上升
B.夜晚,背风坡气流下沉
C.白天,谷风气流上升
D.夜晚,山风气流下沉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云带经常会出现在两侧山腰,主要是由于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谷风,谷风在沿山坡爬升的过程中水汽凝结,在山腰形成云带,C正确,D错;两侧山腰经常会出现一条云带与迎风坡、背风坡无关,A、B错。故选C。
4.该地采用葡萄套种、蜜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
B.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
C.错开农忙时间,利于农事安排
D.为当地农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答案:A
解析:葡萄为藤本植物,哈密瓜为匍匐或攀缘草本,二者植株高低错位,生长的空间不重叠,有利于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二者的生长周期不同,可以错开农忙时间,利于农事安排;也能为当地农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但产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B、C、D均不是最终目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综合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总产出,增加经济收入,故选A。大单元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大概念认知体系
体系重构
问题导思
一、植被与土壤
1.森林
(1)热带雨林主要有哪些特征?
(2)常绿阔叶林主要有哪些特征?
(3)落叶阔叶林主要有哪些特征?
(4)针叶林主要有哪些特征?
2.草原与荒漠
(1)草原主要有哪些类型?主要有哪些特征?
(2)荒漠植被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土壤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土壤的哪一层?
(2)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读图,填写自然环境的主要要素。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主要有哪些表现?
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用框架图分析陆地自然带是怎样形成的。
2.用框架图写出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3.填写世界气候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大单元主题突破
主题1 植被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1~2]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主干精讲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缺失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较差,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
植被形态 对环境的适应性
根系发达 耐旱;耐贫瘠;抵抗强风
叶片厚、有蜡质层 反射阳光、减少蒸腾,抗旱
叶子细小 防蒸腾;防热量散失
茎粗壮 储水量大
倾斜 当地风力大
簇状或匍匐在地面 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 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生长速度快 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
3.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1)林冠层:截留雨水;降低雨滴的落地速度,减弱雨水对地面土壤的溅蚀。
(2)枯枝落叶层:截留降水;吸收和阻延地表径流;抑制土壤蒸发;防止土壤溅蚀;增强土壤抗冲(抗侵蚀)能力;森林土壤土质较为疏松、团粒结构大,入渗性好,可增加降水入渗。故枯枝落叶层的蓄水减沙效益显著。
(3)根系:固土,阻挡水流运动。
培优演练
[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新疆乌恰—康苏地区位于天山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182 mm,年平均蒸发量为2 600 mm。下图示意新疆乌恰—康苏地区地形剖面与植被垂直分布,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草地Ⅰ B.草地Ⅱ
C.草地Ⅲ D.草地Ⅳ
2.图中M附近出现荒漠区,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蒸发旺盛
B.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少
C.坡度陡,地表水缺乏
D.土层浅薄,土壤颗粒细
3.[2022·福建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某区域(如图1),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图2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图1
图2
从提高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图2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6分)
主题2 土壤
典题导悟
[2023·山东卷,19(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
主干精讲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①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养分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3.人类活动对土壤产生明显的影响
培优演练
[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 565~3 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影响较大。下图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完成1~3题。
1.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 )
A.厚度大、含水量高 B.厚度大、含水量低
C.厚度小、含水量高 D.厚度小、含水量低
2.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①生物量 ②土壤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三个样带中,丙样带的土壤( )
A.黏粒比重小 B.腐殖质分解快
C.通气效果好 D.保水性能强
[2023·福建莆田市第二次质检]土壤空气中的CO2主要源于土壤微生物分解、根系呼吸等,其变化主要受到土壤的温度、湿度、孔隙度、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如图示意亚马孙平原东部森林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土壤表层空气中CO2浓度较下层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有机质 B.土壤温度
C.土壤透气性 D.土壤湿度
5.导致干旱季土壤空气中CO2浓度低于湿润季,是因为( )
①土壤孔隙度增加 ②化学风化加强
③根系呼吸增强 ④微生物分解减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主题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典题导悟
[2023·新课标卷,9~11]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3题。
1.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2.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主干精讲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自然地理要素(如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分析思路一般为:
培优演练
[2023·全国甲卷,44]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0分)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要求:材料与原理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主题4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典题导悟
[2023·全国甲卷,9~10]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2题。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2.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3.[2023·北京卷]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该保护区( )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
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
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
主干精讲
1.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通过基带确定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2)通过带谱数量判断纬度高低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带谱数量越多,垂直带谱越复杂。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地区。
(3)通过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坡向差异判断南北半球
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一般中高纬地区,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3.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长
块状 本来应该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却呈现出块状或斑点状分布。例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绿洲
培优演练
[2023·湖南益阳市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 1~2 题。
1.图示区域自然带的分布变化符合(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与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的分布大致重合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2023·湖北卷,17(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4分)
主题5 雪线与林线
典题导悟
[2020·全国Ⅲ卷]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主干精讲
1.雪线
(1)概念:高山终年积雪区与融雪区的分界线。
(2)影响因素
(3)全球雪线的地区差异
①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地区。赤道地区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地区大气以下沉运动为主,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故雪线高于赤道。
②10°N的降水量比10°S多,故10°S的雪线比10°N高一些;副极地低压带地区降水较多,故雪线高度也较低。
2.林线
(1)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林线实质上是指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高度,林线以上为草甸或灌丛。
(2)影响因素
培优演练
[2023·山东菏泽模拟]雪线是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下图为世界各纬度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出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是( )
A.纬度和地形 B.温度和地形
C.温度和降水 D.纬度和蒸发
2.与南极圈附近比较,北极圈附近的雪线高度更高,主要原因是( )
A.地势更高 B.气温季节变化大
C.降水更多 D.温室效应更显著
[2023·南通模拟]林线是指高海拔地区的森林分布上限,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密切相关。山地暗针叶林带可作为青藏高原及边缘山地的林线标志。下图为沿30°N自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至高原腹地部分山峰垂直带谱中的山地暗针叶林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自东向西,图示山峰( )
A.自然带基带相同
B.暗针叶林带范围变小
C.林线呈上升趋势
D.雪线的海拔有所降低
4.与①山峰相比,②山峰山地暗针叶林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7月平均气温较低
B.山顶受强风影响更大
C.水热条件更加充足
D.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
主题6 干热河谷
典题导悟
[2022·福建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某区域(如图),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
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6分)
主干精讲
干热河谷是四周被湿润环境包围而下部呈现较干旱、温度较高的独特河谷景观,大多分布于云南、四川境内,以云南境内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元江)等流域最集中。
1.形成条件
(1)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
(2)河谷走向与盛行风向垂直或斜交。
(3)河谷相对狭窄、封闭,热量不易扩散。
2.干热成因
特征 成因
热 ①纬度较低,热带或亚热带。 ②气流: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③地形:山高谷深,地形高差大;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 ④距离冬季冷空气源地较远。 ⑤北面有山体阻挡冷空气进入,冬季比较温暖。 ⑥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升温快
干 ①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降水少。 ②受多次抬升后,水汽减少。 ③谷风强,地面蒸发旺盛。 ④局地环流:山谷风局地环流
3.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环境要素 特征
地形地质 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山势陡峭;地质不稳,地表碎屑物多
气候 热量丰富,降水少,蒸发强烈,“干、热”突出;水热组合失衡
土壤 因气候干热,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改良困难
植被 ①植被稀疏,多热带常绿灌丛、稀树灌丛、草丛,乔木多独立单株散生; ②层次结构简单,草本层覆盖度最高,其次是灌木层,无明显乔木层; ③植被多肉质、多刺,旱生形态显著; ④垂直分布:自上而下是森林、灌木、荒漠草原,垂直带谱倒置
自然灾害 ①气候干热,多大风,易发火灾; ②降水少,蒸发旺盛,易成旱灾; 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多
4.开发利用
(1)栽培热带水果,发展特色农业。
(2)打造避寒胜地,发展生态旅游。
培优演练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山高坡陡、地表切割强烈,垂直方向上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分异明显。下图示意小江流域不同海拔自然带的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小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带( )
A.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
B.水汽抬升作用明显
C.植被茂密,昼夜温差小
D.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2.推测小江流域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干热河谷带
B.山地常绿针阔叶林带
C.亚高山针叶林带
D.高山草甸带
[2023·广东梅州一模]金沙江干热河谷光照充足、气温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当地积极开展葡萄与蜜瓜的复合种植模式(葡萄套种,蜜瓜间作)。下图示意葡萄“T”形高架稀植。据此完成3~4题。
3.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侧山腰经常会出现一条云带,该云带形成的时间段及原因叙述,最可能的是( )
A.白天,迎风坡气流上升
B.夜晚,背风坡气流下沉
C.白天,谷风气流上升
D.夜晚,山风气流下沉
4.该地采用葡萄套种、蜜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
B.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
C.错开农忙时间,利于农事安排
D.为当地农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