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部分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的时期,中国在屈辱中不断求索,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治 屈辱线索:1840~1901年,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经济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兴办,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 文化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先后出现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中体西用”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社会生活上,随着列强殖民侵略,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第11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对应学生用书第72页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理清:知识结构 基础全通关
一、两次鸦片战争
1.历史背景
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地位 ① 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矛头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将矛头指向中国
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且日益腐朽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 科技军事 非常落后
社会矛盾 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概况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要;虎门销烟(导火线)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1856~1860年
双方 清政府与英国 清政府与英法联军
结果 (1)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② 、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1843年签订中英《③ 》;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协定关税、④ 、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1)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⑤ 合法化) (2)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⑥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
3.影响
(1)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破坏。
(2)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解历史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概念阐释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在政治上表现为丧失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主权;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2)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但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中国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认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而经济上是半封建。
2.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是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按照本国法律,对其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近代中国,西方列强通过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一国要求另一国给予它最惠国待遇,但它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另一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拓展延伸 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
(1)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
(2)在夷夏观方面,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逐渐被打破,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
(3)在本末观方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
(4)在义利观方面,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
(5)在人才观方面,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二、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经世致用”的思想;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惊醒爱国知识分子。
2.表现
人物 著作 内容及地位
林则徐 译著《四洲志》 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编著《海国 图志》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书中提出了“⑦ ”的思想
徐继畬 撰著《⑧ 》 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⑨ 的主张;向西方学习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未付诸实践。
概念阐释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它的本意为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来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列强侵略的加剧
1.边疆危机
地区 表现 结果
西北边疆 ——左宗棠 收复新疆 (1)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2)⑩ 支持的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西南、东南 边疆—— 中法战争 (1)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中法战争于年底打响。 (2)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 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大陆政策”的指引下,扩大对朝鲜的侵略;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2)过程
(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割地 割让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2亿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沙市、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4)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与台湾义勇军一起,掀起了反抗日军占领台湾的武装斗争。
3.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端 “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主要 内容 掌控中国经济命脉 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向欧洲列强借款,出卖国家权益,列强借此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主要 内容 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俄国: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英国:租 、九龙(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法国: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
掠夺路矿利权 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概念阐释 1.宗藩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是一种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使用中国的年号,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作为宗主国的中国,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区别;和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更有天壤之别。
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1840~1895年,列强主要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从中国掠夺原料并向中国倾销商品,其目的是控制中国的市场。
资本输出:列强为获得高额利润,利用过剩资本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投资或向其提供贷款。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以商品输出为辅,主要的方式有争做中国的债主,在华投资设厂、开矿、修筑铁路、开设银行等,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拓展延伸 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改变了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远东以及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3)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维新与革命这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重要力量。
四、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八国联军侵华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向北京进发。
(2)1900年6月中旬,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阻击战和天津保卫战中沉重打击八国联军。6月21日,慈禧太后决定向各国“宣战”。
(3)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
(4)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
2.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
(1)内容与危害
方面 内容 危害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 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财政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军事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在北京设立的“ ”,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 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2)影响:《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图解历史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链接贯通
近代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选择性必修2第11课P64~65)
答案 ①工业革命 ②香港岛 ③虎门条约 ④领事裁判权 ⑤鸦片贸易 ⑥瑷珲条约 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⑧瀛寰志略 ⑨自强 ⑩英国 辽东半岛 重庆 俄、德、法 威海卫 华北 使馆界 北京至山海关
突破:重点难点 素养全研通
一、民族屈辱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
主题阐释
1840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这造成近代中国的落伍与迟滞,导致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被迫进行艰难转型。
真题验证
(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材料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货值呈下降趋势
解题 秘籍 明确答案 列强商品输出货值在鸦片战争后有短暂的迅速上升,但很快就呈下降趋势,西方列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市场开放不足。因此,英、法、美联合向清政府提出了进一步扩大通商口岸的“修约”要求,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正确答案是D项
失分 点评 主旨不符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进口货值在短暂上升后很快就下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排斥;而进口货值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这种情况只能使自然经济解体进程有所放缓,不可能阻止自然经济解体,故A项错误
理解不清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因此,尽管列强对上海的商品输出货值下降,但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导致西方商品倾销的重心从上海转移到其他地方,故 B项错误
失分 点评 逻辑不符 外国商品的涌入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传统手工业逐渐解体,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故C项错误
深度研习
材料 口岸是内地水路来往或由水路改其他水路航线的旅客和货物转载的通道,包括沿海口岸和内地口岸两种。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五个沿海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在这五处通商口岸自由居住与贸易。随着此后历次战败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被迫增开更多的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即所谓的“约开商埠”。到了1894年,条约口岸的数量增至35处,且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就经济方面而言,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新式生产事业与商业活动的中心。
——摘编自林矗《通商口岸对近代经济与教育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通商口岸设置的背景和影响。
【探究步骤】
步骤1:审读设问
探究问题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
探究载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内容 晚清通商口岸设置的背景和影响
步骤2:信息整合
第①小问
材料分层 材料信息 所学知识 说明背景
第一层 口岸是内地水路来往或由水路改其他水路航线的旅客和货物转载的通道,包括沿海口岸和内地口岸两种 鸦片战争 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分层 材料信息 所学知识 说明背景
第二层 随着此后历次战败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被迫增开更多的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 鸦片战争 列强不断侵华,不平等条约陆续签订
第三层 随着此后历次战败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陆续订立 晚清政府的腐朽
第②小问
材料分层 材料信息 所学知识 分析总结
第一层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五个沿海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在这五处通商口岸自由居住与贸易 鸦片战争 的影响 中国丧失贸易主权
第二层 就经济方面而言,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新式生产事业与商业活动的中心 鸦片战争 的影响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迁
第三层 随着此后历次战败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被迫增开更多的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即所谓的“约开商埠” 便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第四层 到了1894年,条约口岸的数量增至35处,且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客观上有利于沿海和沿江城市的近代化
作答:背景:列强不断侵华,不平等条约陆续签订;晚清政府的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中国丧失贸易主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迁;便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有利于沿海和沿江城市的近代化。
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甲午中日战争
主题阐释
(1)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的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激化,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2)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即地主阶级试图引进西方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一规定标志着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资产阶级力量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增强,为以后的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科学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中国人民的思想得以逐步解放,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真题验证
(2018·全国文综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明确答案 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
失分 点评 夸大其词 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战争进程,故A项错误
主旨不符 日本将中国“包装”成野蛮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故B项错误
理解不当 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西方媒体并没有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深度研习
材料一 第二款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第三、澎湖列岛……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
第六款
……
第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第四……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应享优例豁除……
——摘编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 当中国强盛时,日本不敢与抗……是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攫取的侵略权益。这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哪些特点。
(2)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材料二及相关史实,对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探究步骤】
第(1)问 步骤:信息整合
第(2)问 步骤:思路梳理
作答:(1)侵略权益: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有自由贸易权;在中国通商口岸有设厂制造权,只缴纳进口税;等等。
特点:大片割占中国领土(瓜分领土);掠夺性赔款;通商口岸深入内地(长江上游);资本输出。
(2)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演练:创新试题 从知识到见识
品真题 知导向
1.(2022·湖北·6)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学,这可以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D项正确。
2.(2020·浙江6月·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答案 D
解析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签署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又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故选D项;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清政府抛弃了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条款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充分体现了其“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项。
新情境 新视角
3.(原创·情境创新)下表为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粤海关实征税率和1843年中英协定税率比较表。其影响是( )。
货物 品名 单位 旧税率 新税率
法定税率 实征税率
进口 货物 棉花 一担 0.298两 1.740两 0.400两
洋布 一匹 0.069两 0.373两 0.100两
漂白纱布 一匹 0.285两 0.702两 0.150两
棉纱 一担 0.483两 2.406两 1.000两
出口 货物 南京丝 一担 15.276两 23.733两 10.000两
广东丝 一担 8.576两 10.570两 10.000两
茶 一担 1.279两 6.000两 2.500两
木棉 一担 1.844两 2.651两 0.250两
A.打击了中国城乡手工业和工商业
B.达到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目的
C.中国的关税主权被英国控制
D.中国的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答案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相关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税率大幅降低,这不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更谈不上保护生产。大量的洋货涌进来,大量的农产品被外运,这进一步打击了中国的手工业和工商业,使之急剧衰落和破产,故A项正确,排除B项。虽然鸦片战争后的税率是英国侵略者单方面拟定后强迫清政府接受的,但题干显示是中、英协定关税,故C项排除。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五口通商导致的,故D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