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部分
第六单元
北洋政府时期:民国的建立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辛亥革命(1911~1912年):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巨变,实现了从帝制向共和的转型。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912~1928年):一方面是北洋政府内政的治与乱;另一方面是先进知识分子奋起探索救国的新路径,中国在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其中,五四运动至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主和专制的斗争成为主线,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不懈努力;新的革命力量不断孕育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担负起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思想文化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三大思潮;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日益动摇;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并逐步中国化;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
第13讲 辛亥革命
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理清:知识结构 基础全通关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1)清末新政
目的 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特点 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类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结果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预备立宪
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清朝统治危机加剧
过程 开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发展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为制定“宪法”作准备
结束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
影响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积极准备
组织上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① 。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思想上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②
军事上 (1)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 (3)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③ 引起了巨大震动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有利时机 1911年5月,四川④ 发展成武装起义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⑤ 第一枪
结果 成立⑥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
内容 关于国体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⑦
关于民权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关于政体 国家体制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
行政体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⑧ 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清帝 退位 南北 议和 ⑨ 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革命党人答应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清朝 灭亡 ⑩ 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袁世凯 当选临 时大总统 标志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结果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的手中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 影响 政治层面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建立起共和政体
思想层面 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层面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经济层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 与 教训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3)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缺乏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图解历史 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答案 ①兴中会 ②三民主义 ③黄花岗起义 ④保路运动 ⑤武昌起义 ⑥湖北军政府 ⑦全体国民 ⑧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⑨袁世凯 ⑩1912 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突破:重点难点 素养全研通
一、“种瓜得豆”——清末新政
主题阐释
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使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群众基础;随着清末新军的产生和发展,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真题验证
(2022·广东·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清末新政的影响
材料分析 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
明确答案 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
失分 点评 理解不清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对留学的态度,排除A项
认识片面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
时空错位 “改变了”属于完成时态,此时国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说法错误,排除D项
深度研习
材料 世纪之交的清政府内忧外患。1901年,清政府以光绪名义颁布新政上谕:“着军机大臣、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更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举所见。”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1903年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之后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又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先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资政院。由于新政多有名无实以及统治集团的分歧,新政没有达到预期的维护统治的目的,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但不可否认,新政对20世纪初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陈向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并简析新政的影响。
【探究步骤】
步骤1:审读设问
探究问题 清末新政
探究载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内容 指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并简析新政的影响
步骤2:信息整合
材料 分层 材料信息 所学 知识 概括内容 简析影响
第一层 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 清末 新政 奖励实业,发展工商业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造了经济、阶级基础
第二层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之后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 清末 新政 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学 推动了教育领域的近代化;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
第三层 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 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 推动了军事领域的近代化;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了造条件
材料 分层 材料信息 所学 知识 概括内容 简析影响
第四层 又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先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资政院 清末 新政 改革政治制度,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资政院) 推动了行政领域的近代化;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
作答:主要内容:①奖励实业,发展工商业;②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学;③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④改革政治制度,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资政院)。
影响:①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经济、行政、教育、军事领域的近代化;③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
二、民族复兴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主题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指出: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真题验证
(2022·湖北·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分析 据“国旗五色”“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
明确答案 中华民国成立后,以五色旗为国旗,代替了清朝的黄龙旗,这些都反映了从清朝帝制到民国共和的时代变化,故B项正确
失分 点评 理解不清 材料中无法体现青年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排除A项
材料不符 仅天津一地的变化不足以展现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的社会景象,排除C项
节外生枝 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作者的立场,排除D项
深度研习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六条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革命以前,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摘编自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制度设计上的特点。
(2)依据材料,认识辛亥革命的不足,并指出其不足的根源所在。
【探究步骤】
步骤1:信息整合
抓住提示语“政治制度”
步骤2:思路梳理
作答:(1)特点: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为突出特点。
(2)不足:对外,不敢公开反帝,对列强抱有幻想,表现出妥协性;对内,没有在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
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充分,革命指导思想和纲领(三民主义)存在根本缺陷。
演练:创新试题 从知识到见识
品真题 知导向
1.(2022·山东·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时间和阶级均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洋务派“以兵强国、以商求富”,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
2.(2021·湖南·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当地工商业繁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其盛不亚于上海”是没有超过的意思,排除A项;“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指的是长江沿岸,并不是全国,不能得出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的结论,排除B项;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调整工业布局,排除C项。
新情境 新视角
3.(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报纸是近代中国变迁的记录器,下表所示是革命派1903~1910年所创办的白话报纸数量。白话报的创办( )。
年份 1903 年 1904 年 1905 年 1907 年 1908 年 1910 年
数量 12份 16份 10份 12份 12份 10份
A.推动了革命运动的高涨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适应了清末新政的需要
D.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受众体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前期的思想发展。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可知此时是清末新政时期,革命思想正盛,白话报纸让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也能够理解其宣传内容,D项正确。革命派创办白话报纸有利于宣传其思想,但无法从报纸数量的变化得出革命运动高涨这一结论,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开始的,排除B项。清末新政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革命派是清政府要剿灭的对象,所以排除C项。
4.(原创·情境创新)1910年6月在南京举行了大型博览会,展会共展出陈列品24部,分为420类,共计100多万件,多为轻工、农副、工艺、美术等产品,吸引了近30万观摩者前来观看和交易,总成交额高达数千万银元,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考察团对此次博览会给予了肯定和赞赏。据此可知(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新政客观上催生了敌对势力
C.民族工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革命中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近代民族工业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根据材料可知,民族工业在清末新政期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为推翻清政府积蓄了力量,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尽管美国、日本认可此次博览会,但是不能就此得出民族工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这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革命发展不仅没有中断民族工业,反而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