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国历史川教版上册【课件+教案】第2学习主题 近代化的起步 第2课 戊戌变法 58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中国历史川教版上册【课件+教案】第2学习主题 近代化的起步 第2课 戊戌变法 58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7-26 21:53:48

文档简介

第二课 戊戌变法
设计制作:陈代富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戊戌变法·重点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戊戌变法·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教法建议?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教师可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4.“百日维新”一目,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例如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或是立宪法等措施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5.关于变法的失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历史讨论,验证下列说法,例如:“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就课文所示的两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赋于人的多元化。
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
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
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让学生讨论,不必给答案,可以告诉学生到哪里去寻找有关资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参见教法建议和学法指导。
2.“小故事”叙述了康有为拒绝给女儿缠足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维新人士向传统陋习挑战的事例?你受到哪些感动?下一课我们再听听你的议论。
目的:引导学生自动阅读,交流信息,表述史实,提升认识。
小故事 康有为拒绝给女儿缠足
缠足是我国古代的陋习。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要给她缠足,用裹脚布使劲勒脚板,把脚骨勒断,变成小小的“三寸金莲”。任凭女孩子疼得哭天喊地,狠心的家长也不罢手。戊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对这种丑恶的陋习深恶痛绝。他常常感慨地说:“中国一向号称为教化之国,圣贤辈出,为什么没人出来禁止缠足呢?”他决心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
康有为的大女儿5岁时,按照习惯已经到了缠足的年纪,但是康有为拒绝给她缠足。这件事在他的家乡引起轰动,全乡人都起来反对,一些长辈甚至要强迫给他的女儿缠足,但康有为不为所动。他的女儿避免了变成残疾的悲剧,后来还陪康有为到外国游历呢。
作业
相关知识·康有为
康有为(1859—1927年)广东南海县银塘乡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攻读孔孟之道的论著。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康有为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应该探求新兴的学问了。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回来研究。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大抵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1913年,回国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病死于青岛。
相关知识·光绪帝
光绪帝(1871—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湉。道光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1875—1908年在位。年号光绪,庙号德宗。是清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九位皇帝。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1874年择立年仅4岁的载湉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光绪帝在位期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皇帝和西太后周围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产生了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之争。1889年,光绪帝19岁,举行“大婚典礼”,按清代制度此后皇帝应该“亲政”,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要政还须请示她,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1883~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他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统治权,并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命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视变法如亡国,以维新派为洪水猛兽,于是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大肆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并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2年1月回到北京。1908年11月光绪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时年38岁。
课件46张PPT。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课堂小结戊戌变法设计制作:陈代富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清代皇帝的重
大典礼均在此举行。光绪帝即在太和殿颁布的“明定国是”诏。 太和殿外景导入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
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由于封建顽固势力
的血腥镇压,变法失败了。“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刑场。他们
“有心杀贼”,为什么却“无力回天”?“回天”之力在哪里?救国之路在
何方?让我们从本课的学习中去探究吧。导入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故居“小蓬仙馆”
(现广东省广州市醉观园重建)1891年,康有为创设于广州长兴里,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在此讲
学,宣传维新思想,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万木草堂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重要
刊物之一,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任主笔。 《时务报》书影公车上书(想象画)《公车上书记》书影维新派创办的报刊《时务报》、《国闻报》刊头 北京强学会是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1895年8月由康有为在北京正式成立。
该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有人演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北京强学会旧址 1898年4月12日,北京保国会由康有为等人发起成立,是戊
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北京保国会遗址返 回返 回“百日维新” 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他幽禁于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光绪帝像百日维新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
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明定国是”诏“明定国是”诏(节选) 1898年9月5日,光绪帝引用维新派人士林旭、杨锐、谭嗣同和刘光
第,授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此后“百日维新”中光绪帝的上
谕大多出自他们的手笔。 军机处内景擢升维新派人士进入中央机构
谕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均著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随同新政事宜。
——光绪帝上谕(9月5日)林旭像杨锐像刘光第像谭嗣同像戊戌变法返 回返 回“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像 1889年(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撤帘归政”,表面上将政权交给光绪帝,自己退居颐和园休养,实际上仍然操纵着国家大权。乐寿堂即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居住的地方。光绪帝“百日维新”时,慈禧太后即在此不断密谋,后来发动了“戊戌政变”。北京颐和园乐寿堂翁同龢荣禄 1895年,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光绪帝得知
慈禧太后想发动政变后,派谭嗣同去劝说袁世凯保护皇帝。袁世凯假意答应,
却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促使政变迅速发生。 袁世凯像慈禧太后乘轿像 瀛台,在北京南海中,三面临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将光
绪帝幽禁在这里,后来光绪帝死于此。 瀛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重新“垂帘听政”的上谕。)“临朝听政”上谕
(1898年9月21日)
谕内阁: 慈禧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办理朝政,宏济对艰,无不尽美尽善。因念宗社为重,(朕)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办事,本月初八日,朕率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礼… …… …戊戌六君子被杀时的新闻报道 被害的“戊戌六君子”中,除谭嗣同、林旭、杨锐和刘光第外,
还有杨深秀和康广仁。康广仁 杨深秀 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这首诗,写的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严复对这次运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它的失败也抱以极大的愤慨和同情。戊戌八月感事
严复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
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
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严复《戊戌八月感事》解说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夏历八月,以西太后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发动政变,残酷地镇压了变法维新运动。严复对此事无限感慨,因此写了这首诗。诗中表现了严复的鲜明爱憎。他怀着悲痛的心情,深切地哀悼无辜被杀的维新党人。为他们大鸣不平。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意思就是说:维新党人要求把国家治理好,反倒成了罪人。他们才华出众,受到比较开明的光绪皇帝的喜爱,竟遭到迫害,反倒误了一生。因此严复满怀对顽固派势力的愤慨,控诉了他们的罪恶,揭露了他们的阴谋。
“伏尸名士贱”,指维新党人无辜被杀,反遭到污辱。“称疾诏书哀”,指西太后盗用光绪的名义颁发诏书宣布光绪生病由她垂帘听政,令人无限痛心。上一句用的是反语,下一句说得很委婉,但诗人的爱憎还是极分明的。
“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进一步指出当时现实的黑暗和恐怖。在宣武门南的菜市口,谭嗣同等六人竟被顽固派所杀害。这联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意象清晰。仅“天如晦”和“雨又来”二语,便带给读者以无限的沉重感和紧迫感。这一“又”字,更使读者迫溯到六百年前文天祥在此壮烈列国,令人吹嘘不禁。 末尾严复表示决心:“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表示烈士虽然被杀害了,但自己决不临阵脱逃,也不灰心丧气。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孔子由于“讳伤其类”而临河退回,严复则借此表示“莫遣寸心灰”。因此尽管诗里流露的极沉重的,而诗人的态度仍很积极。
严复虽不以诗著名,但这首诗写得颇见功力。他显然是接受了宋诗的影响,因此能做到长于议论而又不失理趣。特别是此诗的中间两联,情致沉郁,语言凝练,概括力强,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感。
汪国垣著《光宣诗坛点将录》去:“几道(严复字)劬学甚笃,诗工最深,惜为文所掩。树骨《浣花》,取径介甫,偶一命笔,思深味永,不仅西学高居上座也。”读此诗,当知此言非溢美。(蔡厚示)
——选自钱仲联等著:《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返 回返 回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2.维新变法的兴起
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4.“公车上书”及其社会影响
5.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维新变法
运动向全国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戌变法
3.变法的主要内容百日维新1.慈禧太后反对变法
2.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3.戊戌变法的性质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戊戌六君子”课堂小结学习活动历史故事会
建议:由同学分别讲述“公车上书”、“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谭嗣
同从容就义”等同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学习测评1、康有为等“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德国强占胶州湾
2、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C变法失败原因主要有二点: 一是客观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都很弱小。帝国主义列强极力维持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和获得的巨大利益,竭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腐朽昏庸的清朝封建顽固势力为了继续维持封建统治,非常敌视社会变革,因此反动势力非常强大,阻挠维新变法,最后发动政变镇压了这次变法。 二是主观原因:这次运动主要是由一批有资本主义倾向的上层分子来提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级特点具有软弱妥协性,他们害怕人民群众,不敢和旧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公开决裂,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封建专制制度,因而只能想出依靠皇帝推行新政的办法,幻想用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发展资本主义。他们的活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这个小范围,社会基础比较薄弱,这就注定了运动的必然失败。史海拾贝康有为“问话”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