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一轮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美洲 复习课件 (共46张PPT)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一轮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美洲 复习课件 (共46张PPT)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6 20:5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单元概述】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标: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单元大概念:中古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出多元面貌
【时空定位】
选必一
纲要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教材融合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选必三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第3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美洲
课标: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3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3 【湖南】12·大化改新
【海南】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浙江】11·阿兹特克文明
【浙江】11·印第安文化
2022 【海南】19·指南针
【广东】19·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小论文)
【海南】15·史学研究方法;古代美洲文明
2021 【福建】12·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考情扫描 】
明重点 备热词
1.中古亚洲文明的发展特点及影响。 2.中古时期的亚洲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哈里发、奥斯曼帝国、苏丹、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大化改新、镰仓幕府、德川幕府、高丽王朝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1.建立和扩张
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多神崇拜
6世纪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7C初
622年
632年
穆罕默德创立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建立政权
阿拉伯半岛
基本统一
伊斯兰教为何能在短时间内使相互混战的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
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
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传播伊斯兰教
“伊斯兰”一词原意是“顺服、归顺、服从”,他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安拉”,放弃信仰本部落的神。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2.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表现
(1)政治稳定
①中央:
政教合一
哈里发:源于阿拉伯“继承”一词音译,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后成为阿拉伯帝国元首之意。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下设各部大臣
②地方:大致以总督(军政官员)、税务官、法官(专司穆斯林案件)为框架操作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2)经济繁荣:
①商品经济: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②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发达: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材料: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 《阿拉伯通史》
思考:
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2.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表现
翻译古典著作:P23
阿拉伯人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结合选必3第3课P18)
领域 成就
文学
科学 数学
天文学
医学
“悬诗”、《天方夜谭》
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白塔尼证明日环食的可能性;《萨比天文历法》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
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3)阿拉伯文化的繁荣(结合选必3第3课P18)
①表现:
②地位:
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④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オ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3)阿拉伯文化的繁荣(结合选必3第3课P18)
③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
材料: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繁多,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2)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
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3)统治者重视知识,坚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4)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千年文明的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材料:“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
——赫伯特·格特沙尔克《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
中国
印度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等
棉花、食糖
10进数字等


阿拉伯传播
阿拉伯传播
【思考】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影响:
①阿拉伯文明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②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13世纪
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1.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3.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
4.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
(二)、西亚——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兴起
(1299-1923年)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
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
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经济:
阻隔传统商路
文化:
继承与创新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2、社会状况
是推动西欧开辟新航路的动力
(二)、西亚——奥斯曼帝国
(1299-1923年)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7年)
- 贵霜帝国
- 笈多帝国(320-540年)
- 拉其普特时期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
笈多帝国 建立
政治
宗教
德里苏丹国 建立
统治 中央
地方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24页,填写下面表格内容
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南亚:多宗教并存
古印度
320-540
1206-1526
笈多帝国 (320-540年)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民族
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
宗教 教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①帝国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种姓制度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突厥人
政治上宗教色彩浓厚;多元宗教并存
印度教兴起,对佛教实行宽容政策
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印度教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宗教 建立时间 原因 主要教义
婆罗门教 BC1500年左右 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过程中,形成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
佛教 BC6世纪 列国时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印度教 4世纪 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 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种姓制度
选必三·第2单元·第5课·1.宗教
选必三·第2单元·第5课
2.文字: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3.文学
(1)四《吠陀》——古代印度祭祀们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
(2)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4.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5.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印度文化特点:以宗教为中心;以诗代史;具有包容性、多样性、辐射性
印度文化影响
1.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政治上长期分裂、宗教繁多,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不少宗教均产生于印度。
种族上等级森严。社会等级体系,如种姓制度等,对印度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上包容并蓄。包容性和创新性共存,延绵不绝、激荡交融、推陈出新;丰富多样的文化积淀为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考点】古印度文明的显著特点。
(1)兴起与发展
公元5世纪初
大和统一日本
6-7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开始“大化改新”
10世纪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
豢养武士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世纪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选必三·第2单元·第5课·古代日本文化·政治演变
(1)公元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2)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
(3)12世纪以后,武士阶层崛起,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秦汉之际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发展
(二)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
1.中古时期的日本
古代日本
(2)大化改新
①背景:
②内容:
③结果: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日本历史的巨大变革。
(二)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
1.中古时期的日本
日本 隋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划分为国、郡、里 郡县制
选官 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科举制
经济 土地制度 实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法
赋税制度 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租庸调
文化 儒家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特点: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生活习俗
城市布局
建筑风格
文字
货币样式
请从大化改新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Ⅲ.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傀儡
掌握实权
将军的家臣
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庄园经济的形成;
③武装:武士集团的形成;
Ⅰ.背景:
Ⅱ.形成: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造成封建分裂割据。
Ⅳ.影响:
Ⅴ.结束:
1869年的戊辰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被推翻。
(3).幕府政治
1.中古时期的日本
投靠
不输
庄园领主
743年。政府颁布“垦田永世私财发”,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天下诸人竟为垦田,势力之家驱使百姓,贫穷百姓无假自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天皇
不入
农民
武士
应募
幕府将军
土地国有制
土地私有制
封建庄园经济的形成: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兼并盛行
吸收儒家文化武士道精神
庄园经济为基础
独立性较大
1.中古时期的日本
(3).幕府政治
【答案】B【详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鼓励开垦荒地的《三世一身法》。此法规定: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由于贵族豪强可以驱使属民和奴婢开垦,然后把开垦的荒地占为己有,因此该法令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原则日趋削弱,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B项正确;
(2023·湖南·高考)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知识链接】文化成就(选必3第5课P29)
领域 成就
宗教
文学
绘画
①神道教:古代日本人认为“万物有灵”,7世纪与天皇制度结合
②武士道:12世纪后,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
逐渐形成.
①《万叶集》——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4世纪-8世纪中叶的诗歌
②11世纪《源氏物语》
①10世纪前后大和绘
②17—19世纪浮世绘,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文字、制度、儒学、佛教等
(1)兴起与发展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4世纪
政权并立
高句丽、百济、
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李成桂与景福宫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1.中古时期的朝鲜
(二)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
朝鲜文化 科技 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史学 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15世纪《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
文字 15世纪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
艺术 音乐和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中朝交流 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知识链接】朝鲜文化和中朝文化交流(选必3第5课P29)
西亚:伊斯兰教文明 南亚:多教并存文明 东亚:儒家文化文明
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古代亚洲文明
(2023·湖南·高考)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
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
结合本课所学,列举唐宋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
①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②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过渡。
③朝鲜的新罗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④北宋时,大越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了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①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力强盛,具有高度的国际威望。
③对外交通发达
④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国人和外来文化采取较开明的态度
中古时期,中华文化深刻影响周边国家的原因?
中古时期的亚洲
古代印度
阿拉伯帝国
帝国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
奥斯曼帝国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笈多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印度教与帝国统治
大化改新、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帝国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
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与帝国统治
多元共生、多态共融
本课小结
时间轴整理
东非: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城市国家
西非:加纳
马里
桑海
南非:津巴布韦
美洲玛雅文明(前4C)
公元前后
4C
8C
10C
13C
14C
15C
16C
11C
美洲印加文明
美洲阿兹特克文明
班图人
阿克苏姆王国
兴起、鼎盛
古代
非洲
古代
美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3C-6C)———————明(14C-17C)
在与世隔绝,相对封闭中成长的非洲和美洲
非洲地形图
西非(8-15世纪)
加纳—马里—桑海
10-15世纪东非沿海
城市国家
公元前后兴起
4世纪达到鼎盛
东非阿克苏姆
11世纪末兴起
14-15世纪达到鼎盛南非大津巴布韦
非洲本土
欧洲的非洲
亚洲的非洲
北非人与地中海周围诸民族相互影响
撒哈拉沙漠:
天然的屏障和分隔者
尼可河上游的苏德沼泽地: 可怕的障碍
东西非平直的海岸线:
难以接近非洲大陆
闭塞的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使古代非洲文明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但内部有流动,位于红海边的阿克苏姆文明相对发展快一些。
与外界联系的途径:
通过尼罗河或红海
(驴和骆驼)
多元联系的
非洲文明
三、古代非洲文明
(一)非洲文明开端——班图人
1.地位: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居民:班图人: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主要是黑色人种;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少部分信仰基督教。
2.成就:班图人文明成果
3.文明的扩展: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农业 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畜牧业 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冶铁业 掌握了冶铁技术
三、古代非洲文明
区域 国家 时间 国家形态 发展表现
东非
西非
南非
摩加迪沙等
园艺业、奴隶、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10-15世纪
地域广大王国
加纳、马里、桑海
城市国家
地域广大王国
津巴布韦
阿克苏姆
中央集权帝国
黄金资源、黄金、奴隶、控制商路、外贸兴盛、中央集权、文化繁荣
8-16世纪
14-15世纪
鼎盛
4世纪鼎盛
巨石建筑群
(石头城)
(二)非洲文明的发展
三、古代非洲文明
公元前后兴起
10-15C
8-15C
11-15C
(1)非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的
发源地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和交流传播
有着深远影响。
(2)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
(区域大)
(3)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巨大
限制了非洲农业的发展;依靠丰富的黄金、象牙等资源进行商业贸易,从而使对外贸易发达。
(4)发展进程相对孤立缓慢
三、古代非洲文明
(二)非洲文明的特点
曾遣使前往黎靬(亚历山大城)
汪大渊可能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岛夷志略》
杜环(第一个到非洲并且留下记载的中国人,经历写成《经行记》。
郑和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重返联合国,非洲“黑人兄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帮助多个非洲国家走出贫困
中非交流源远流长
汉武帝
唐朝
元朝
明朝
1971年
新时代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
(2023·海南·高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四、古代美洲文明
1.美洲文明开端——印第安人
(1)发展农业: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2)创造文明: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前两个属于中美洲)和印加三大文明(南美洲)。
美洲:玛雅文明
4世纪 12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16世纪
美洲:印加文明
美洲: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美洲文明 兴盛期 位置 政治统治 社会经济 文化
玛雅文明
约4世纪—9世纪玛雅文明达于极盛,建立众多的城市国家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
(阶级关系)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
⑴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⑵手工业:制造精美的陶器
金字塔庙宇、20进位制、表意文字 、历法纪年
(二).中古美洲文明的发展
阿兹特克文明
16世纪初,阿兹特克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建都特诺奇蒂特兰
今墨西哥地区
⑴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⑵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以农业为主,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浮动园地”;特诺奇蒂特兰城
印加文明
15C末16C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库斯科地区
国王集权;土地国有;详细人口调查;完善道路系统;人口迁移。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结绳记事
(2023·浙江·高考)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满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A项正确;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西亚苏美尔人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排除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
特 点 (1)东非阿克苏姆文明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 (2)发展很不均衡:东北非、东非和西非发展较快,其它相对封闭,发展缓慢。 (1)农业文明成就突出,独立培育出玉米、马铃薯、蕃茄和花生等多种农作物。
(2)文明发展程度较低,某些方面严重落后于欧亚文明。
(3)在天文历法、城市建筑方面成就显著。
成 因 (1)东非地处交通要道,往来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 (2)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环境闭塞,缺少与外界的交流。 古代美洲由于两个大洋的隔断,缺少与其他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
知识扩展: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的不同特点和成因
以文明交流超越
文明隔阂
以文明互鉴超越
文明冲突
以文明共存超越
文明优越
——习近平
启示:中古时期各大洲、各地区及各民族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自然条件的阻隔、地理知识的匮乏等缺少接触和交流。但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等地都有人类文明独立起源的迹象,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
一个文明如果要保持活力,必须与其他文明交往,同时也要寻求自身独立发展动力,不能过于依赖于其他文明的输入。


姿

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西非文明
南非文明
东非文明
北非埃及文明
文明起源:多源化
文明发展特点一:多元化
文明发展特点二:独立发展与局部统一并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