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驿路梨花》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驿路梨花》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5 18:34:06

文档简介

15.驿路梨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预习作业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荆棘(jí) 暮色(mù) 相衬(chèn) 晶莹(yíng)
B.菌子(jūn) 露宿(sù) 喷香(pēn) 茅屋(máo)
C.恍惚(huǎng) 延伸(yán) 好奇(hào) 竹篾(miè)
D.着急(zháo) 花瓣(bàn) 瑶族(Yáo) 修葺(q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3.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
A.参观博物馆
B.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C.穿山走林
D.告诉主人
4.谁是小屋的主人?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解放军是建造者,是小茅屋的主人。
B.梨花是小屋的照料者,是小屋的主人。
C.小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照料者都是小屋的主人。
D.小屋没有主人。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十分________________这座桥。
(2)王栋真是________________,制作出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3)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作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书法艺术之美表现得________________。
A.推崇 别有用心 淋漓尽致 B.崇拜 别出心裁 惟妙惟肖
C.崇拜 别有用心 惟妙惟肖 D.推崇 别出心裁 淋漓尽致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
7.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练习。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1)写出文段中加点汉字的读音。
恍 惚 香气四溢
(2)依次在文段中两处括号内填入的词语应是( )
A.安然 散步 B.香甜 漫步 C.安然 漫步 D.香甜 散步
8.(1)下面是几则新闻的标题,请认真阅读,写出你探究的结果。(不超过15字)
①成都高新区创新工程项目审计“互联网+”模式(2016年9月28日四川新闻网)
②田兰宁:推动“互联网+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16年9月28日新华网)
③我国首个“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竞相开封(2015年9月29日《河南日报》)
④“互联网+”时代公益可以这样做(2015年12月1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江在线》)
答:
(2)下面是一幅关于互联网的漫画,请结合画面和文字说说漫画寓意。
答: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④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是《驿路梨花》,文中的“驿路”,本义指过往行人所走道路,在文中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也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B.文中的老人是指瑶族老人,他为小茅屋送米,所以一开始“我”和老余误会他是小茅屋的主人。
C.“我”从瑶族老人的口中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选文第③段出现的哈尼小姑娘的姐姐。
D.最后哈尼小姑娘说出了解放军当年建小茅屋的原因,所以解放军才是小茅屋的主人。
10.下面对文章的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虚实映衬,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精神的赞美、感激之情,并且照应文题,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B.“梨花”在文中是既是人名、花名,同时也是一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C.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伏笔,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D.最后一段引用诗句点题,使“梨花”语义双关,不仅指梨花处处开放,又以花喻人,喻雷锋精神,赞美雷锋精神相互传递,发扬光大。
11.简要分析选文第⑦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
12.结合下面的句子谈谈小茅屋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①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②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③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④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⑤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⑥(解放军)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1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本文一种显著的语言特点。
三、作文
14.《驿路梨花》一文以花喻人。如梦见梨花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请你运用以花喻人的方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15.驿路梨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预习作业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荆棘(jí) 暮色(mù) 相衬(chèn) 晶莹(yíng)
B.菌子(jūn) 露宿(sù) 喷香(pēn) 茅屋(máo)
C.恍惚(huǎng) 延伸(yán) 好奇(hào) 竹篾(miè)
D.着急(zháo) 花瓣(bàn) 瑶族(Yáo) 修葺(qì)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B 菌jùn ,喷pèn A、C、D正确。
故答案为:B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答案】A
【详解】B.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去掉。
C.搭配不当、把“反映”改为“反响”。
D.减少不能用倍数,把“一倍”改为“一半”。
故选A。
3.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
A.参观博物馆
B.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C.穿山走林
D.告诉主人
【答案】C
【详解】A、B、D都是“动宾”结构,C是“动宾+动宾”结构。
4.谁是小屋的主人?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解放军是建造者,是小茅屋的主人。
B.梨花是小屋的照料者,是小屋的主人。
C.小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照料者都是小屋的主人。
D.小屋没有主人。
【答案】C
【解析】略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十分________________这座桥。
(2)王栋真是________________,制作出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3)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作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书法艺术之美表现得________________。
A.推崇 别有用心 淋漓尽致 B.崇拜 别出心裁 惟妙惟肖
C.崇拜 别有用心 惟妙惟肖 D.推崇 别出心裁 淋漓尽致
【答案】D
【详解】D.“崇拜”指尊敬佩服。“推崇”是推重崇敬的意思。这里用“推崇”表达了马可 波罗对“桥”的感情;“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是一个贬义词。“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这里用“别出心裁”体现了王东思维的独特。“惟妙惟肖”指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淋漓尽致”形容把事物的一切情态充分地刻画出来,表现出来。这里用“淋漓尽致”表明并非是对其他艺术作品的简单模仿。故选D。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
【答案】B
【详解】A.“老家伙”对人不尊重,表达不得体;
C.“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对人不尊重,不礼貌;
D.“如果他们不死,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语言不文明;
故选B。
7.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练习。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1)写出文段中加点汉字的读音。
恍 惚 香气四溢
(2)依次在文段中两处括号内填入的词语应是( )
A.安然 散步 B.香甜 漫步 C.安然 漫步 D.香甜 散步
【答案】(1) huǎnɡ yì
(2)B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①恍惚:指精神游离在外,不能集中;神志不清,思考能力下降。“恍”读huǎng,意思是不清楚;不真切。
②香气四溢:香气四处飘溢;亦指良好的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美名传播很远。“溢”读yì,意思是水满而外流。
(2)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安然:没有顾虑;很放心;香甜:又香又甜,也指睡得很安稳;散步:指为了锻炼或娱乐而随便走走,漫步徘徊,有时也指尤其为了炫耀而缓慢步行;漫步:指悠闲地随意走。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文“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可知,第一空选择“香甜”;结合“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可知,第二空选择“漫步”;
故选B。
8.(1)下面是几则新闻的标题,请认真阅读,写出你探究的结果。(不超过15字)
①成都高新区创新工程项目审计“互联网+”模式(2016年9月28日四川新闻网)
②田兰宁:推动“互联网+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16年9月28日新华网)
③我国首个“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竞相开封(2015年9月29日《河南日报》)
④“互联网+”时代公益可以这样做(2015年12月1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江在线》)
答:
(2)下面是一幅关于互联网的漫画,请结合画面和文字说说漫画寓意。
答:
【答案】 (1)“互联网+”影响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意思对即可) (2)示例:画面由图文两部分构成,左面是一棵树,网络符号@是树根,上面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右面是文字“让互联网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生动形象地寓指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会给人们带来实惠。(意思对即可)
【详解】试题分析:(1)所谓探究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注意四则新闻的标题都有“互联网+”这一要点,又是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互联网+”,所以不能缺乏这两个要点。(1)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要注意漫画中“让互联网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的文字内容。这些文字内容揭示了此漫画的主题。如何概括漫画主题,可进行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类比联想是在审读、想象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漫画寓意的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④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是《驿路梨花》,文中的“驿路”,本义指过往行人所走道路,在文中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也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B.文中的老人是指瑶族老人,他为小茅屋送米,所以一开始“我”和老余误会他是小茅屋的主人。
C.“我”从瑶族老人的口中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选文第③段出现的哈尼小姑娘的姐姐。
D.最后哈尼小姑娘说出了解放军当年建小茅屋的原因,所以解放军才是小茅屋的主人。
10.下面对文章的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虚实映衬,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精神的赞美、感激之情,并且照应文题,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B.“梨花”在文中是既是人名、花名,同时也是一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C.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伏笔,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D.最后一段引用诗句点题,使“梨花”语义双关,不仅指梨花处处开放,又以花喻人,喻雷锋精神,赞美雷锋精神相互传递,发扬光大。
11.简要分析选文第⑦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9.D 10.C 11.这一段运用了插叙,交代了解放军修建小茅屋以及梨花照管小茅屋的原因,解开了上文小茅屋修建者的悬念,表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着想、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情节有波澜,进一步揭示文章的主题:对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分析】9.D.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解放军才是小茅屋的主人”理解不正确。故选D。
10.C.“三个伏笔”不正确,应是“三个悬念”。故选C。
11.本题考查段落结构作用。作答此题,可以从插叙角度及情节的安排上分析。根据“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可知,本段交代了房子的来历,即解放军修建小茅屋以及梨花照管小茅屋,在记叙顺序上属于插叙;分析插叙的作用,解开了上文“小茅屋究竟是谁建造的”悬念;“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表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着想、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对雷锋精神的发扬,进一步揭示文章的主题;插叙的运用,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
12.结合下面的句子谈谈小茅屋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①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②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③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④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⑤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⑥(解放军)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1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本文一种显著的语言特点。
【答案】12.示例一 小茅屋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着小木屋的建造、照料、补给、修葺等展开。
示例二 小茅屋是雷锋精神呈现的载体。解放军建茅屋、小姑娘照料茅屋、过路人补给茅屋、“我”和老余修葺茅屋等行为都表现了深厚的互帮互助、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示例三 “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引发了文章的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表现了作者精巧的小说构思技巧。
示例四 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维护等情节是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地区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证据。解放军建造茅屋是把雷锋精神播撒在边疆,梨花和妹妹照料小茅屋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而过路人包括“我”和老余是发扬光大者;同时“我”和老余还是雷锋精神的见证者。小茅屋生发的情节拓宽了文本内涵,深化了文章主题。 13.①真实生动。文章在进行人物描写时,语言符合人物特征,如梨花小妹“像小雀似的蹦开”“哈哈大笑”“赶紧摇手”等符合小姑娘活泼、俏皮的特点,语言真实、生动。②抒情意味浓厚。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将对边疆地区的深厚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如“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表现了作者对人物和其精神的赞美之情。③语言简洁明快,多用短句。“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以短句的形式进行叙述,明白晓畅,更易使读者接受。
【解析】12.本题考查重要事物情节的作用。
①本文围绕“小茅屋”主要写了瑶族老人送米补给小茅屋;“我”、老余和瑶族老人寄宿小茅屋;“我们”修葺小茅屋;梨花及一群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解放军叔叔盖起小茅屋等事件,小茅屋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②《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置了悬念。第一次,是正当“我们”猜测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果然,一位须眉花白、手提火枪、肩扛米袋的瑶族老人出现了。“我们” 以为他是主人,他却说不是。第二次,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小茅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摸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料想她就是梨花。瑶族老人也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们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文章从一个误会引出另一个误会,悬念选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文章通过记叙关于哀牢山路边一所小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助人为乐、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文章中解放军们建造小茅屋方便他人是在表现和传承雷锋精神,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为小茅屋提供米、柴等是在传承雷锋精神,其他路人不断补充自己消耗的米、柴,是在传承雷锋精神,在所有人对他人善意的回馈中,雷锋精神得到了传承和传播。小茅屋是雷锋精神呈现的载体。
可据此作答。
13.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
①《驿路梨花》语言简练,句子虽然比较短,但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用词恰当,充分体现出人物性格特征和当时的情境。比如第一段:在描述梨花和其他哈尼族小姑娘出场时的场景时,写她们从树林中“闪”出来,一个“闪”字充分表现小姑娘朝气蓬勃、活蹦乱跳的样子。而文中“驿路梨花处处开”的描述,不仅与小说题目呼应,也是提挈全文的一笔,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
②描写细腻传神,注意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作品开头对于哀牢山的描写,不但是为了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展开作有力的烘托与交代,这是具体与含蓄相结合的一例。同时,对小屋的描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写草屋的“外貌”——草顶,竹蔑泥墙,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朴素无华;“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 ‘请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主人”的热情。里而呢?有“火塘”,“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还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简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看了这些,你难道不会进一步感到小屋主人的好客、慷慨、周到、细心吗
③真实生动。文章在进行人物描写时,语言符合人物特征,如梨花小妹“红润的脸,弯弯修长的眉毛,一双晶莹的大眼睛”“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等符合小姑娘活泼、机灵、可爱的特点,语言真实、生动。
④抒情意味浓厚。作者笔下的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梨花的内涵不断丰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也不断升华。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我们发现了可以落脚的小茅屋。这里的梨花,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可据此作答。
三、作文
14.《驿路梨花》一文以花喻人。如梦见梨花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请你运用以花喻人的方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答案】合乎题意即可
【详解】这是一篇小作文训练,要求学生用“以花喻人”的方式写出对某种花象征意义的理解。花的象征意义比较广泛,如: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在雪中肆意盛开,象征着坚强和勇敢的人;兰花淡雅、清香,象征着具有坚贞不渝精神的人……写作时首先选择一种自己喜爱并且熟悉的花,然后将它与人物的品质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字数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