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6 20:5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
发展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核心素养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 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 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 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1)概述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2)分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
(3)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4)归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5)概括两汉至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发展的历程 (6)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课标要求:
√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Tex+book Course Analysis
√ 秦朝的政治制度
√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 课堂总结、提升
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Bazhong City,Sichuan Province Spring and Autumn adc main
graphic decign.
日 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的政治制度
根据教材掀括夏朝的改治制度
中 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杓与职官。
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建立王位世袭制
地方: 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接间统治。
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
政权性质: 公天下→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 贤 → 传 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禹 启
世袭制

禅让制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示意图
炎帝 黄帝

根据教村概括商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 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
1.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
线。
2.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
方国和部族
商朝的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道表,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 侯归之。”
——《史记》
以上史料体现内外服制度的何种特点
特点: 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 版的实际权力,但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 限的,外服地区有一定的独立性;直接控制 与间接控制相结合;弥漫着神权色形,商王 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周 羌方
孙服题属国内服一王
方国联盟
内服与外服制度示意图
鬼方
西用的政治制度
(1):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 — — 分封制
①内容: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 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 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 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作用: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 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 周王室的义务。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 以为蓄篱,屏蔽周宝。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坤展东移……用人 (都诚在搞京)从东北、东南张 其两长臂,怀抱殷宗(宗国为殷
族违民之国)。”
——线 穆
根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直接: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主件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 亲、先代贵族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 方针。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 诸侯国, 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 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 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 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 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卒大败, 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根据材料概括分封制的影响:
①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使西周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西周统治;
④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
⑤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引发春秋战国时期分裂格局局面。
2.宗法制
1.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装统治的制度。
2. 目的:讯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争盾 .
3.特 点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2.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 也 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 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作用
①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巩固分封制;
家国同构:"家"是
小"国","国"是大 "家"。"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的融洽, 是一种借助血缘人 伦关系来治理国家 的政治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 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
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 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
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 《中外历史纲要(上)》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妙妙之身,兴兵诛暴乱……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
“… …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王曰: “去‘秦’,著‘皇’,采上古
‘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制曰: “可”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 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出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政治体制核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核心 )
少府
治 粟 内 史
宗正
典客
丞相
太 仆
皇 帝
卫 尉
郎 中 令
奉常
奉 常——掌皇室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门户 卫 尉——掌宫门卫屯兵 太 仆——掌皇帝车马 宗 正——掌皇族和外戚事物 少 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供养皇室
家 天 下 色 彩
廷 尉——掌刑辟 治粟内史——掌谷货 典 客——掌诸归义蛮夷 除廷尉、治粟内史 和典客 部是直 接为皇室服务的。
(/)职麦:
(2)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事天下”的特点.
(3)运行机制: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载决。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国家重大事 情由公卿进 行廷议最后 由皇帝裁决
军务
(虚有其位)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太 尉
廷尉
廷议
御史大夫
廷议制度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 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 为此以便专制也。 秦廷有集议之制, ……君臣集议,犹与春秋 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 ……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根据材料概括廷议制度的作用
作用: 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最终决策权仍掌 握在皇帝手中
(1)原因:
①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教训 ②秦实现了统一。
(2)内容:
①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 丞和郡蔚
②县置县令、县丞、县蔚
(3)特点:
①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②地方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地方制度 — — 郡县制
秦朝郡县图
据以上村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 世影响深远。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 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 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 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郡县图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 1 ) 条 件:①郡县制的推行;②秦统一后,统一车轨, 修 驰
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发达;③建立了以邮传为中 心的文书传送系统;④泰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 密。
(2)特点: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②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屑(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
制度的演变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
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中枢的 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 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 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 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至东汉, 刘秀将 尚 书 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
削 弱。
唐 朝 中 央 行 政 机 构 示 意 图
(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地位: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②内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 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 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 政务。③作用: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 的不同职能。
标志着中国古代
政治体制的成熟
吏部 官 吏 的 任 免 和 考 核
中 贝武税
尚 门 政
建 设 等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 “参议得失”、 “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
唐太宗说: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 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 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 《贞观政要》
根据村料归纳三审六部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
作用:
相权一分万三,加强了君权的权力;城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3)宋朝:最高行政
长官是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为宰相之 职,但宋太祖唯恐 宰相权力过大,设 枢密院掌管军政,
三司掌握财政大权,
分割宰相的权力。
殿 前 司 侍 卫 步 兵 司 侍 卫 马 军 司
尚 书 省
门 下 省 中 书 省
I 刑 礼 吏 部 部 部 部
谏 官 行 政) 虚
盐 铁 度 支
枢密院 三衙
行政(东府)
军事(西府)
中书门下
郎 尸
兵 部
皇 帝
不参与
职)
三省
财政
三司
( 1)机构及职责: (见课本)
(2)特点: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 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3)影响: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②权力分割过细,制度过于僵化,影 响了行政效率;
③官僚机构重叠,官员数目大增,导 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
殿 前 司 侍 卫 步 兵 司 侍 卫 军 司
兵 部
宋代二府三司制
谏 官
不参与行政(虚职)
> 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
尚 书 省 门 下 省 中 书 省
吏 部
礼 部 刑 部
财政 行政(东府)
三司 中书门下
户 部 盐 铁
军事(西府)
枢密院 三衙
皇 帝
度 支
三省
I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
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 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
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 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 “三司”担任。其地位 和宰相不相上下。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
权力完全被分割,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宋代行政中枢的特点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
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 度。
【特别提醒】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
省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 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 与唐朝高书省的职能类似。
(6明朝
①废宰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绵延/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②设内阁: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
【特别提醒】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
分重要。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 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 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1)原因:
①历史原因: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中,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
②前朝教训:吸收前朝丞相权势过重, 妨碍皇权的教训。
③现实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权。
④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
(2)影响:
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
闻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 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 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 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
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 者,置之重典(重刑)。”
——明太祖《皇明祖训》
明代废丞相设内阔
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 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
(1)原因: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 政务的秘书机构。
(3)职责: ①大学士“票拟”,
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 中枢首脑。②皇帝 “批红”。
( 4 ) 影 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对以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2.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 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 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刑 部
兵 部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明成祖
内 阁
> 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
殿阁大学士
皇 帝
明太祖

I
(6)请朝:雍正帝设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与意, 军 机处逐渐成为掌笈处理全国军改事务的中枢。
军机大臣直接来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 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皇帝
工 部
刑 部 兵 部
军机处
军国大事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皇权得到扩大
礼 部
户 部
军 机 处 皇权到达顶峰
内阁皇权受到限制
日常事宜
吏 部
内阁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益绝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瘢 正、乾隆后,百八十年,成命所等,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象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
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思考探究: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看后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 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撒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 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 权高度发展的重要志标。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
①地方政治制度沿袭基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宇为一郡最高长官, 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会或长,其下 有县丞、县尉及分萝房吏。
②汉初地方行改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 力被不越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成胁。
③常汉悦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2)魏要南北朝:地方行改体制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
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县 丞
县 尉
郡丨太守丨县丨县令
郡 丞
郡 尉
西汉郡、县二级制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 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 分曹属吏。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东汉的大部分时间为郡县二级制,州一直以监察区存在。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军起义,朝廷不得不派中央九卿出任 州牧,授予兵权、财权和军权。这样以来州便成为了郡以 上的一级行政区。地方由二级制变为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西晋 — 北朝行政区划层级示意图
西 晋统 一 后继续推行州— 郡 —县三级制。
镇 为北 魏在边地设立的类似于军区性质的地方组织。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行政区划层级示意图
中 央 州 郡(镇) 县
东汉行政区划演变

中央
县 ( 道 )

中 央



(3)隋唐
①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没用。
②虎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
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在 一些战的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 形永藩镇割据势力。
(4)宋朝改道为路,地方行改机构分为州(府、军、竖)和县二级,后又形
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5)元朝 — — 行有制
①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击有,作为中士有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 备政务,简称“行有”。后来,行有海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 构。
②地位:行有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改制度发康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 成了有、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改制度。
元朝的疆域
岭 北 将 省

8感力

大都(
事题
am
陕 西 · R
+

江省
元朝十个行中书省
中数开购
州 ii
票 南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
(中书省、宣政院)
元代行政区划层级示意图
中 央 行 省 路 府 州 县
府 州 县
州 县
元代的行政层级是一种复式结构,较为复杂。最多者可达五级, 最少者仅为两级, 但不普遍。普遍实行的则是三级和四级。
行省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共十一行省,其中征东行省设置在高 丽王国,具有羁縻性质,与其它行省性质不同。
省之下为路、府、州、县,但同一名目行政单元领属关系与行政
级别并不相同。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 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百官志七》
元朝省、路、府、州、县
阳 行 省
延束 (高圈)
四 川 相 {
聚 合 台 汗 园
浙 行
“ 甘 虚 普性
湖廣
*m
河南江
面甸)


安南
Q



-
(6)明清
①明初废行中击有,但有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击有的权 力由布政使司、按疼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连又 向各有派出也抚、也按,逐渐总揽一畜巨权。
②清承明制,也抚成了一有长官,又设总督掌笈一有或数有
军改大权。
③明清时期,有巨下设府(州),府巨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 定,形成有、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直隶州 县
明代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由元 代行中书省而来,习惯上仍称其为 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明 代共有13布政使司。
省之下为府,同级者为直隶州,直接隶属于布政使司。
府之下为县,但有的府下面又设有属州,属州又领有县。所以说
明代行政层级并不统一,或为三级,或为四级,也是一种复式结构。
明代行政区划层级示意图 清代行政区划层级示意图

直隶州
直隶斤
散厅
散州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属 州

中 央
布政使司
中 央


课堂总结、提升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春秋战国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西汉 中朝
郡国并行制一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一节度使
两宋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明 废幸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省、府、县三级制
清 军机处(雍正)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异 盛行时代 奴 隶 社 会 的 行 政 制度,盛行于西周 几 乎 盛 行 于 整 个 封 建 时代
确 立 并 盛 行 于元朝,为后 世所继承
和中央政 府的关系 诸侯相对独立,权 力 与 地 位 可 以 世 袭,在地方有设置 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的权利 郡 县 是 中 央 政 府 下 属 的 地 方 行 政 机 构,受中央政 府直接管辖, 长 官 由 皇 帝 直接任命
行 省 是 中 央 最 高 行 政 机 关 中 书 省 的 派出机构,行 政 长 官 直 接 对 中 书 省 负责
作用与 影响 前 期 以 积 极 作 用 为主,后期破坏了 国 家 统 一 和 社 会 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 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同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都在一定 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