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庆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庆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2-05 21:06:35

文档简介

庆云县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期末调研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8s
B. 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dm
C.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
D.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2. 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B. 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发出音色不同的声音
C. 音叉的木质共鸣箱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D. 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伏地”可以听到敌军马蹄发出的次声波
3. 2022年3月,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顺利下水,中国航母正式开启“三舰客”时代,如图是航母上战机起飞的情景,我们说正在起飞的战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该战机里的飞行员
B. 正在航行航母
C. 停在甲板上的战机
D. 波涛汹涌的大海
4.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它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汤料和食物,使得众口可调、老少皆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冰冻肥牛卷”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该过程需要吸热
B. 汤汁沸腾后,改用更大火加热,汤汁温度继续升高
C. 手不能太靠近蒸气,因为蒸气液化放热会烫伤皮肤
D. 在煮食物的过程中,汤汁会越来越少,该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琴棋书画,恢弘博雅。如图,是中秋拍摄的一幅月上中天、天上月对水中月,天涯与共之景。关于水中月的形成,源于下列哪个物理原理(  )
A. 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 光直线传播 D. 光的色散
6. 关于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为焦距)
B. 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 图中光路图说明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D. 从不同方向能看清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7. 下列方法可以减小物质密度的是(  )
A. 将矿泉水瓶中的水倒出一半
B. 压缩密封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
C. 加热铁块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能被改变
8. 皮影戏是一种民间戏剧,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屏幕上便出现影子。下列现象中,与皮影戏原理相同的是(  )
A. 有趣的倒影 B. 空中的彩虹
C. 古代的日晷 D. D. “弯折”的筷子
9. 小华用弹性膜充水制作了一个水凸透镜,通过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变透镜的厚度,如图是他用其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装置。模拟正常眼睛时,固定透镜,将一个F形光源放在合适的位置后,调节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光源放在透镜2倍焦距以内
B. 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光源远离透镜时,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 模拟近视眼的成因时需要从透镜向外抽水
10. 甲、乙两车同时同向运动,甲车从A地出发,乙车从距A地20m处出发,甲车的v﹣t图像和乙车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由图像可知(  )
A. 乙车做加速运动 B. 乙车的速度为15m/s
C. 甲车不可能追上乙车 D. 甲车在4s后追上乙车
11. 2021年12月9日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展示了一个中间充有气泡的水球,该水球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透过这个水球我们可以看到“一正一倒”两个缩小的像,关于这两个像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立的像是通过水球上、下两部分形成的
B. 倒立的像是通过水球中间部分形成的
C. 无论正立的像还是倒立的像,都是通过中间部分形成的
D. 无论正立的像还是倒立的像,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12. 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分别装满水和酒精,如图所示,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实心金属块A、B,使其完全浸入在液体中,溢出的水和酒精质量相同(ρ水>ρ酒),则下面说法有可能的是( )
A. 若mA=mB 则ρA<ρB B. 若mA>mB 则ρA<ρB
C. 若mA>mB 则ρA=ρB D. 若mAρB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13. 超声波加湿器能将水滴击打变成小雾滴喷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这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______;加湿器工作时,我们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该声音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睡觉前关闭加湿器,是在______防治噪声。
14. 新银盏温泉度假村是广东省十佳温泉景区之一。冬天,小明戴着的眼镜刚走近温泉池时,镜片就模糊了,这是_______现象,此过程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一段时间后镜片变清晰了,这是_______现象。
15. 请你补全关于“像”的知识结构图。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
16. 眼睛成像情况与___________成像情况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青少年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容易患上近视,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这是利用了凹透镜对光___________的作用。
17. 如图所示,口渴的乌鸦看到瓶中的水喝不到,于是衔来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瓶子容积为300cm3,瓶子里原来盛有0.2kg的水,若投入小石块使水面刚好到达瓶口。瓶子里面水的体积是 _______cm3,乌鸦投入瓶内小石块的质量是 ________g。(已知ρ水=1.0g/cm3,ρ石块=2.5g/cm3,g=10N/kg)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7小题,共29分)
18. 为测量容器中水的深度,一同学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如图所示。从A处向水中看去,看到刻度尺上B点在水中所成的像位于C点,同时看到水中D点的像也位于C点。请据此:(1)用虚线画出水面位置;(2)完成看到D点的光路图。
19.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发生了折射,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
20. 如图所示,S'是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射向凹透镜右侧虚焦点F。要求:
(1)画出点光源S;
(2)补充入射光线;
(3)画出反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光线。
21. 如图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该物质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的熔点_________℃;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态;
(3)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想要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_________。
22. 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_________;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_,证实了“影与形无异”;
(3)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5cm处,小丽沿垂直板面方向将A以5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2s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B与A相距_________cm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4)将光屏放到像位置,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5)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如乙图),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_________(选填“偏高”或“偏低”)。
2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图甲中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2)如图乙,线段AB为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和像距倒数的对应关系,则凸透镜焦距为______cm。
(3)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不改变图甲中蜡烛和透镜位置:
①若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再次做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______(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了
②若将凸透镜换成镜面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则需将光屏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4. 某小组在“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_________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如图甲所示情况,应向_________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
(2)天平平衡后,小组的小滨同学按图乙所示的方法称量金属块的质量,请写出其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
(3)小滨纠正了错误,正确操作,天平再次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所称量金属块的质量是_________g;
(4)小滨在量筒内倒入20ml的水,放入金属块后量筒内水面如图丁所示,量筒读数时,视线应在_________(选填“A”“B”或“C”)处;
(5)小州同学带来他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的一枚金牌,想测量金牌的密度,发现金牌无法放入量筒中。同学们共同设计了如下测该金牌密度的实验方案:
①用天平测出金牌的质量m;
②将金牌浸没到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流入质量为m1的空烧杯中;
③测得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为m2;
则金牌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_(水的密度为ρ水,用m、m1、m2、表示)。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2分。计算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5. 爸爸带小明驾车到南京南站,然后乘高铁(G7013次高速动车时刻表如下表)去上海,开车途中时,发现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
南京 常州 无锡 苏州 上海
到站时间
13︰39 13︰52 14︰12 14︰30
发车时间 13︰00 13︰41 13︰54 14︰14
里程/km 0 136 175 217 300
(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到南京南站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G7013次高速动车由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G7013以1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需67s,列车长为150m,求大桥长多少?
26. 已知铝的密度为2.7g/cm3,小明的父亲外出时买了一个用铝材料制造的球形艺术品,用天平测得此球的质量是270g,体积为180cm3。
物质 水银 煤油 冰 酒精 植物油
密度(kg/m3) 13.6×103 0.8×103 0.9×103 0.8×103 0.9×103
(1)请通过计算说明此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
(2)若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为多少?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球的总质量为342g,请参考物质的密度表该液体可能是什么?
27. 小明刚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一个装满了水,一个是空杯子,他用家里的电子秤测得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100g、100g。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
(1)杯子的容积为多少mL?
(2)若将杯子装满酒精,则其总质量为多少kg?
(3)若在两空杯中放入完全相同的两个金属块,然后再分别装满水和酒精,测得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785g、1685g,则金属的密度为多少g/cm3?庆云县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期末调研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8s
B. 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dm
C.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
D.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是,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不可能为8s,故A不符合题意;
B.教室课桌的高度约80cm,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C不符合题意;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 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B. 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发出音色不同的声音
C. 音叉的木质共鸣箱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D. 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伏地”可以听到敌军马蹄发出的次声波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听诊器的前端面积远远大于末端面积,能够收集更多的声音,减小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故A正确;
B.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不同位置,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故B错误;
C.音叉的木质共鸣箱的作用是增大听到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马蹄发出的是声波,不是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次声波的,故D错误。
故选A。
3. 2022年3月,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顺利下水,中国航母正式开启“三舰客”时代,如图是航母上战机起飞的情景,我们说正在起飞的战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该战机里的飞行员
B. 正在航行的航母
C. 停在甲板上的战机
D. 波涛汹涌的大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战机起飞时,战机相对于航母、甲板上的战机、大海都有位置的改变,战机是运动的;战机起飞时,战机相对于该战机里的飞行员没有位置的改变,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它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汤料和食物,使得众口可调、老少皆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冰冻肥牛卷”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该过程需要吸热
B. 汤汁沸腾后,改用更大火加热,汤汁温度继续升高
C. 手不能太靠近蒸气,因为蒸气液化放热会烫伤皮肤
D. 在煮食物的过程中,汤汁会越来越少,该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冰冻肥牛肉卷”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是因为牛肉卷中的冰熔化了,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温度不变,不断吸热,把火锅中的汤汁加热至沸腾后,改用更小火加热,汤汁温度不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高温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人体皮肤时,在人的皮肤表面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所以将会导致皮肤被烫伤,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煮食物的过程中,汤汁会越来越少,是因为汤汁中的水吸热汽化成为水蒸气,汽化需要吸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琴棋书画,恢弘博雅。如图,是中秋拍摄的一幅月上中天、天上月对水中月,天涯与共之景。关于水中月的形成,源于下列哪个物理原理(  )
A. 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 光的直线传播 D. 光的色散
【答案】A
【解析】
【详解】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到达水面时发生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便形成了水中月。
故选A。
6. 关于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为焦距)
B. 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 图中光路图说明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D. 从不同方向能看清光屏上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如图物距大于像距,则物距在两倍焦距开外,故A错误;
B.物距在两倍焦距开外,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故B错误;
C.图中光路图说明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的方向不一定改变,因为通过光心的传播方向不变,故C错误;
D.从不同方向能看清光屏上的像,光屏比较粗糙,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7. 下列方法可以减小物质密度的是(  )
A. 将矿泉水瓶中的水倒出一半
B. 压缩密封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
C. 加热铁块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能被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将矿泉水瓶中的水倒出一半,密度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压缩密封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根据,质量一定,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故B不符合题意;
C.加热铁块,由于热胀冷缩,根据,质量一定,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故C符合题意;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一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皮影戏是一种民间戏剧,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屏幕上便出现影子。下列现象中,与皮影戏原理相同的是(  )
A. 有趣的倒影 B. 空中的彩虹
C. 古代的日晷 D. D. “弯折”的筷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皮影戏原理时光沿直线传播。
A.有趣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利用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空中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古代的日晷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
D.“弯折”的筷子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小华用弹性膜充水制作了一个水凸透镜,通过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变透镜的厚度,如图是他用其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装置。模拟正常眼睛时,固定透镜,将一个F形光源放在合适的位置后,调节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光源放在透镜2倍焦距以内
B. 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光源远离透镜时,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 模拟近视眼的成因时需要从透镜向外抽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B.眼睛相当于照相机,在视网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此时光源放在透镜2倍焦距以外,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C.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特点,物远像近像变小,因此光源远离透镜时,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
D.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对光线会聚能力太强导致的,因此模拟近视眼的成因时需要从透镜向里注水,故D错误。
故选C。
10. 甲、乙两车同时同向运动,甲车从A地出发,乙车从距A地20m处出发,甲车的v﹣t图像和乙车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由图像可知(  )
A. 乙车做加速运动 B. 乙车的速度为15m/s
C. 甲车不可能追上乙车 D. 甲车在4s后追上乙车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乙车从距A地20m处出发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即乙车在做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乙车的速度
故B不符合题意;
CD.假设甲车追上乙车所用的时间为t,则
s甲=Δs+s乙

v甲t=Δs+v乙t
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为10m/s,由B知乙车的速度为5m/s,代入上式
10m/s×t=20m+5m/s×t
解方程得
t=4s
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 2021年12月9日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展示了一个中间充有气泡的水球,该水球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透过这个水球我们可以看到“一正一倒”两个缩小的像,关于这两个像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立的像是通过水球上、下两部分形成的
B. 倒立的像是通过水球中间部分形成的
C. 无论正立的像还是倒立的像,都是通过中间部分形成的
D. 无论正立的像还是倒立的像,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时;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ABC.水球上、下两部分形成凸透镜,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水球中间部分形成凹透镜,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故ABC错误。
D.本题中,无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还是凹透镜成正立、缩小、虚像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2. 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分别装满水和酒精,如图所示,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实心金属块A、B,使其完全浸入在液体中,溢出的水和酒精质量相同(ρ水>ρ酒),则下面说法有可能的是( )
A. 若mA=mB 则ρA<ρB B. 若mA>mB 则ρA<ρB
C. 若mA>mB 则ρA=ρB D. 若mAρB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意知,两个物体浸没液体中时,装满水和酒精的容器中溢出的水和酒精的质量相同,据 知,排开水的体积小于酒精的体积。所以A的体积小于B的体积。
A.若mA=mB,据 知,ρA>ρB。故A不符合题意;
BC.若mA>mB,据 知,ρA>ρB,故BC不符合题意;
D.若mA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13. 超声波加湿器能将水滴击打变成小雾滴喷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这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______;加湿器工作时,我们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该声音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睡觉前关闭加湿器,是在______防治噪声。
【答案】 ①. 能量 ②. 不是 ③. 声源处
【解析】
【详解】[1]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需要能量,故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工作的。
[2]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人耳听不到。加湿器工作时,我们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因此该声音不是超声波。
[3]控制噪声的途径: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睡觉前关闭加湿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4. 新银盏温泉度假村是广东省十佳温泉景区之一。冬天,小明戴着的眼镜刚走近温泉池时,镜片就模糊了,这是_______现象,此过程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一段时间后镜片变清晰了,这是_______现象。
【答案】 ①. 液化 ②. 放热 ③. 汽化
【解析】
【详解】[1][2]小明戴着的眼镜走进浴室,室内温暖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使眼镜变得模糊,液化是放热过程。
[3]过了一段时间后,镜片又变地清晰起来,是由于镜片上的小水滴发生汽化(蒸发)现象,变为水蒸气。
15. 请你补全关于“像”的知识结构图。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
【答案】 ①. 凸透镜 ②. 光沿直线传播 ③. 倒立实像
【解析】
【详解】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小孔成像是光在同种均勺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倒立的实像,故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相同点是都可以成倒立的实像。
16. 眼睛成像情况与___________成像情况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青少年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容易患上近视,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这是利用了凹透镜对光_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 ①. 照相机 ②. 发散
【解析】
【详解】[1]眼睛成像时,物距远大于眼睛的二倍焦距,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故可知其成像情况与照相机成像情况相同。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增强,使得光线在视网膜之前会聚,故矫正近视眼需要使光线推迟会聚,利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了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使光线推迟会聚。
17. 如图所示,口渴的乌鸦看到瓶中的水喝不到,于是衔来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瓶子容积为300cm3,瓶子里原来盛有0.2kg的水,若投入小石块使水面刚好到达瓶口。瓶子里面水的体积是 _______cm3,乌鸦投入瓶内小石块的质量是 ________g。(已知ρ水=1.0g/cm3,ρ石块=2.5g/cm3,g=10N/kg)
【答案】 ①. 200 ②. 250
【解析】
【详解】[1]水的体积为
[2]当水面与瓶口相平时,投入的石子的体积为
这些石子的质量为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7小题,共29分)
18. 为测量容器中水的深度,一同学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如图所示。从A处向水中看去,看到刻度尺上B点在水中所成的像位于C点,同时看到水中D点的像也位于C点。请据此:(1)用虚线画出水面位置;(2)完成看到D点的光路图。
【答案】
【解析】
【详解】为测量容器中水的深度,一同学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如图所示。从A处向水中看去,看到刻度尺上B点在水中所成的像位于C点,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则水面在BC的中点处,根据BC长度为
30.0cm-10.0cm=20.0cm
则水面在20.0cm刻度处,如图所示,同时看到水中D点的像也位于C点,连接AC与水面相交点O是入射点,连接DO是入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19.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发生了折射,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
【答案】
【解析】
【详解】与凸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过焦点,这束光射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答案如下:
20. 如图所示,S'是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射向凹透镜右侧虚焦点F。要求:
(1)画出点光源S;
(2)补充入射光线;
(3)画出反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
【详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据此作出发光点S;由图可知,像与反射光线的连线与镜面的交点为反射点,连接S和反射点,该光线为入射光线;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1. 如图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该物质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的熔点_________℃;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态;
(3)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想要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_________。
【答案】 ①. 晶体 ②. 60 ③. 固液共存 ④. 不能 ⑤. 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
【解析】
【详解】(1)[1]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6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2)[2]由题中图乙可知,该物质熔化图像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6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为60℃。
[3]由图乙可知,在第6min时,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4][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图中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虽然继续加热,因试管内外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22. 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_________;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_,证实了“影与形无异”;
(3)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5cm处,小丽沿垂直板面方向将A以5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2s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B与A相距_________cm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5)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如乙图),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_________(选填“偏高”或“偏低”)。
【答案】 ①. 确定像的位置 ②. 相等 ③. 30 ④. 不能 ⑤. 偏高
【解析】
【详解】(1)[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玻璃板后面没有点燃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因两蜡烛相同,故可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3]A移动的距离为
则A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5cm,A与A的像的距离为30cm。因此未点燃的蜡烛B与A相距30cm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4)[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5)[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当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偏高。
2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图甲中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2)如图乙,线段AB为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和像距倒数的对应关系,则凸透镜焦距为______cm。
(3)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不改变图甲中蜡烛和透镜位置:
①若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再次做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______(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了
②若将凸透镜换成镜面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则需将光屏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 ①. 放大 ②. 投影仪 ③. 10 ④. 变暗 ⑤. 向左 ⑥. 变小
【解析】
【分析】
【详解】(1)[1][2]如图所示,物距小于像距,故成的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3]当物距等于像距,即物距的倒数等于像距的倒数时等于5m-1,则像距和物距的两倍为0.2m,则焦距为0.1m,即10cm。
(3)[4][5][6]由于焦距不变,而且物距也不变,故缩成的像的大小不变,而镜面变小,说明透过的光变少,像变暗;焦距变小,说明折光能力变强,故像向左移;当焦距变小时,相当于增大了物距,像变小。
24. 某小组在“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_________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如图甲所示情况,应向_________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
(2)天平平衡后,小组的小滨同学按图乙所示的方法称量金属块的质量,请写出其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
(3)小滨纠正了错误,正确操作,天平再次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所称量金属块的质量是_________g;
(4)小滨在量筒内倒入20ml的水,放入金属块后量筒内水面如图丁所示,量筒读数时,视线应在_________(选填“A”“B”或“C”)处;
(5)小州同学带来他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的一枚金牌,想测量金牌的密度,发现金牌无法放入量筒中。同学们共同设计了如下测该金牌密度的实验方案:
①用天平测出金牌的质量m;
②将金牌浸没到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流入质量为m1的空烧杯中;
③测得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为m2;
则金牌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_(水的密度为ρ水,用m、m1、m2、表示)。
【答案】 ①. 游码 ②. 右 ③. 称量物体时,错误地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了天平的左盘或用手拿砝码 ④. 79.2 ⑤. B ⑥.
【解析】
【详解】(1)[1][2]天平使用之前先调平,调平的方法是: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上,已知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因此要向右移动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
(2)[3]天平使用时,要使用镊子向盘中加减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放;同时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要放在右盘,位置不能放错。
(3)[4]由图丙知,物体的质量
(4)[5]用量筒测量物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面是相平的,故B是正确的。
(5)[6]空烧杯的质量m1,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m2,则烧杯中水的质量
金牌的体积V′等于溢出水的体积V水,溢出水的体积
金牌的密度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2分。计算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5. 爸爸带小明驾车到南京南站,然后乘高铁(G7013次高速动车时刻表如下表)去上海,开车途中时,发现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
南京 常州 无锡 苏州 上海
到站时间
13︰39 13︰52 14︰12 14︰30
发车时间 13︰00 13︰41 13︰54 14︰14
里程/km 0 136 175 217 300
(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到南京南站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G7013次高速动车由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G7013以1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需67s,列车长为150m,求大桥长多少?
【答案】(1)0.2h;(2)200km/h;(3)3200m
【解析】
【详解】解:(1)由图可知,从交通标志牌到南京南站的路程为20km,限速100km/h,则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到南京南站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2)由表格可知,G7013次高速动车由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的路程为300km,时间为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3)G7013通过大桥的速度为
G7013以1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为
大桥长为
答:(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到南京南站至少需要0.2h;
(2)G7013次高速动车由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00km/h;
(3)G7013以1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需67s,列车长为150m,大桥长为3200m。
26. 已知铝的密度为2.7g/cm3,小明的父亲外出时买了一个用铝材料制造的球形艺术品,用天平测得此球的质量是270g,体积为180cm3。
物质 水银 煤油 冰 酒精 植物油
密度(kg/m3) 13.6×103 0.8×103 0.9×103 0.8×103 0.9×103
(1)请通过计算说明此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
(2)若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为多少?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球的总质量为342g,请参考物质的密度表该液体可能是什么?
【答案】(1)空心的;(2)80cm3;(3)该液体可能是植物油
【解析】
【详解】解:(1)由得,铝球中铝的体积为
由于铝的体积小于铝球的体积,所以此球是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3)液体的质量为
液体的体积为
液体的密度为
由表中数据可知,该液体可能是植物油。
答:(1)此球是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为80cm3;
(3)该液体可能是植物油。
27. 小明刚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一个装满了水,一个是空杯子,他用家里的电子秤测得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100g、100g。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
(1)杯子的容积为多少mL?
(2)若将杯子装满酒精,则其总质量为多少kg?
(3)若在两空杯中放入完全相同的两个金属块,然后再分别装满水和酒精,测得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785g、1685g,则金属的密度为多少g/cm3?
【答案】(1)1000mL;(2)0.9kg;(3)2.37g/cm
【解析】
【详解】解:(1)杯中装满水时,水的质量为
杯的容积
(2)装满酒精时,酒精的体积
酒精质量
杯子装满酒精,则其总质量为
(3)杯子分别装满水和酒精时,总质量的差值实际为水和酒精质量的差值,假设杯中水和酒精的体积都是V,则杯中水和酒精的差值
解得
则杯中金属的体积
杯中金属的质量
金属的密度
答:(1)杯子的容积为1000mL;
(2)若将杯子装满酒精,则其总质量为0.9kg;
(3)金属的密度为2.37g/cm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