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生物下册 预习篇
2.2 消化和吸收
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初步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通过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4.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很长,5-6米;
(2)内表面具有大量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多种消化酶。
5.食物的消化: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营养成分未变化。
(2)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6.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7.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口腔、咽、食道:不吸收。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8.为病人静脉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进入血液(被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进入细胞线粒体中分解提供能量。
9.有肝炎等肝病的人不喜欢吃油腻食物是因为其肝脏分泌的胆汁有异常,不利于脂肪的消化。
1.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激活胃液中消化酶的活性,有助于消化(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答案】B
【分析】(1)淀粉初步消化场所是口腔,初步消化液是唾液,初步消化产物是麦芽糖,最终消化场所是小肠,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
(2)蛋白质初步消化场所是胃,初步消化液是胃液,初步消化产物是多肽,最终消化场所是小肠,最终消化产物是氨基酸。
(3)脂肪初步消化场所是小肠,初步消化液是胆汁,初步消化产物是脂肪微粒,最终消化场所是小肠,最终消化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
(4)维生素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不要消化过程。
【详解】胃腺分泌的消化液为胃液,其中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则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激活胃液中消化酶的活性,有助于消化蛋白质,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小明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下表实验方案,滴加碘液后观察,现象记录错误的一组是( )
选项 加入物质 温度(℃) 时间(分钟) 滴加碘液后现象
A 淀粉糊+2mL唾液 37 5 不变蓝色
B 淀粉糊+2mL清水 37 5 变蓝色
C 淀粉糊+2mL唾液 0 5 变蓝色
D 淀粉糊+2mL唾液 100 5 不变蓝色
A.A B.B C.C D.D
【答案】D
【分析】在适宜的温度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37℃条件下,淀粉糊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了,滴碘液不变蓝,A正确。
B.37℃条件下,清水不能分解淀粉,滴碘液变蓝,B正确。
C.0℃条件下,唾液淀粉酶受温度影响,不能分解淀粉,滴碘液变蓝,C正确。
D.100℃条件下,唾液淀粉酶被高温破坏,不能分解淀粉,滴碘液变蓝,D错误。
故选D。
3.下列哪种消化液中不具有消化酶( )
A.唾液 B.胆汁 C.胃液 D.肠液
【答案】B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主要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详解】A.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A不符合题意。
B.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能够乳化脂肪,B符合题意。
C.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有消化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图中甲乙分别表示脂肪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状态,能将脂肪由甲状态转变为乙状态的是( )
A.唾液 B.胃液 C.肠液和胰液 D.胆汁
【答案】D
【分析】人体内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胃腺和肠腺是位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不同的消化腺功能不同。
【详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胆汁经胆管流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不能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只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图示中脂肪由甲状态的大颗粒,变成了乙状态的小颗粒,是小肠内胆汁的作用,所以在小肠内脂肪成乙状态,需要参与的消化液胆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小肠的结构特点中,与其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B.小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
C.小肠绒毛壁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
D.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B
【分析】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详解】A.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A不符合题意。
B.小肠内有肠腺,能分泌消化液,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与其吸收功能无关,B符合题意。
C.小肠绒毛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C不符合题意。
D.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三支试管均放置37℃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
B.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甲,颜色变浅蓝的是丙
D.该实验说明了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答案】A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2)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人体口腔中的牙齿和舌能够起到咀嚼和搅拌的作用。结合题图可知,甲(馒头碎屑、充分搅拌)和丙(馒头块、不搅拌)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A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该实验能够说明淀粉的消化与唾液、舌和牙齿都有关,但不能说明唾液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
C.实验中,甲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丙试管中加入了馒头块而且不搅拌,唾液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浅蓝。所以,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乙,颜色变浅蓝的是丙,C错误。
D.该实验的变量不是温度,因此不能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A。
7.如图曲线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示意图(甲、乙、丙表示消化道营养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②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B.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成葡萄糖
C.丙内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在乙处,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C
【分析】图中,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其中甲是咽和食道,乙是胃,丙是小肠;曲线①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曲线②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曲线③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详解】A.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乙是胃,曲线②代表的物质,在乙处开始消化,故②代表的是蛋白质,A错误。
B.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B错误。
C.丙小肠内有肠腺,肠腺分泌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胰管输送到小肠内,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酶,C正确。
D.脂肪的消化开始于丙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口腔和大肠都不具有吸收作用
B.水、氨基酸、维生素无需消化就可以直接吸收
C.消化腺可以分泌消化液,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D.含铁的无机盐缺乏易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
【答案】B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和肠腺。
【详解】A.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口腔不具有吸收功能,A错误。
B.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因此,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是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直接被吸收,B正确。
C.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只是对脂肪起乳化作用,C错误。
D.缺乏含碘的无机盐易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缺乏含铁的无机盐会导致缺铁性贫血,D错误。
故选B。
9.如图是人类消化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图中①胃,②肝脏,③胰腺,④小肠。
【详解】④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同学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号试管溶液变蓝,1号试管溶液不变蓝 B.试管中的液体需要充分混合均匀
C.水浴温度为37℃,模拟了人体体温 D.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答案】A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详解】A.1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A错误。
B.淀粉液与清水或唾液应充分混合,这样反应才能彻底进行,实验结果才准确,B正确。
C.唾液消化淀粉需要适宜的温度,置于37℃条件下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C正确。
D.分析图示中的实验设置可知:1号试管和2号试管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D正确。
故选A。
11.如图为消化系统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口腔内有唾液;使 初步分解。
(2)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小肠的内表面具有皱襞和 ,且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淋巴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3)[3]指的是 ,它能分泌 。
【答案】(1)淀粉
(2) 小肠 小肠绒毛
(3) 肝脏 胆汁
【分析】由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式图可知:1唾液腺;2咽;3肝脏;4胆囊;5十二指肠;6盲肠;7阑尾;8口腔;9食道;10胃;11胰腺;12大肠;13小肠;14肛门。
【详解】(1)口腔内的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能初步消化淀粉。
(2)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小肠的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小肠吸收和消化营养物质的表面积,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淋巴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3)3是肝脏,它能够分泌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12.下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经消化后的含量变化曲线,(A、B、C、D、E依次代表消化道的部位)根据图回答:
(1)图中C所代表的器官是 。
(2)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分别各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答:蛋白质在 ,脂肪在 开始被消化(填文字),图中 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
(3)消化道的组成中,最长的部分是 (填文字)。
(4)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 。
【答案】(1)胃
(2) 胃 小肠 X
(3)小肠
(4)氨基酸
【分析】由图可知,X曲线代表的淀粉的消化过程,Y代表脂肪的消化过程。A是口腔,C是胃,B是食道,D是小肠,E是大肠。
【详解】(1)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图中蛋白质在C开始消化,故图中C所代表的器官是胃。
(2)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X在口腔开始消化,故X代表的是淀粉的消化过程。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故蛋白质在胃,脂肪在小肠开始被消化,图中X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
(3) 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小肠长约5~6m,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
(4)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13.图甲是淀粉、蛋白质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变化示意图,图乙是消化系统模式图,图丙是小肠壁纵切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①表示 过程,②表示 过程。(填消化或吸收)
(2)过程①②的主要场所都是图乙中的[ ] 。其内含有的消化液有 ,消化功能强。
(3)图甲中的蛋白质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极其重要,蛋白质的过程①可以在图乙中的 (填字母)器官中进行。蛋白质的最终消化产物是 。
(4)图丙中,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1] 和[2] ,扩大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答案】(1) 消化 吸收
(2) D小肠 肠液、胰液、胆汁
(3) B、D/D、B 氨基酸
(4) 皱襞 小肠绒毛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图甲中①表示消化,②表示吸收,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图乙中A是肝脏,B是胃,C是大肠,D是小肠,E是肛门。图丙中1是皱襞,2是小肠绒毛,4是毛细血管。
【详解】(1)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是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因此,图甲中①表示消化,②表示吸收。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肠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胆汁能促进脂肪的消化;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因此,过程①消化、②吸收的主要场所都是图乙中的D小肠,其内含有的消化液有胆汁、肠液、胰液,消化功能强。
(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离不开它,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B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D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4)通过(2)小问的解答可知,图丙中,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1皱襞和2小肠绒毛,扩大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14.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神舟系列乘组人员在轨轮换“太空出差”已然成为常态。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可能会导致航天员出现多种身体反应。科研人员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
(1)太空中宇航员主要食用特殊包装的面包、牛奶、鸡肉等食物。在消化道中,参与消化鸡肉主要成分的消化液有 。在太空生活容易导致骨密度降低,除了加强锻炼以外,宇航员应该多补充含 丰富的食物。
(2)小肠不仅是消化的主要场所,也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它很长约5~7米,在内壁上有许多 等结构。这些特点体现了小肠 的生物学观点。
(3)为研究失重环境航天员有时出现的腹痛、腹泻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体重、年龄相同的90只雄性健康大鼠,平均分成三组。将其中的两组大鼠用吊尾装置吊起,分别饲养14天和21天,模拟失重状态(如图)。另外一组的设置作为 ,其处理方式应为 ,饲养21天。实验后,取三组大鼠的小肠进行切片观察,测量并处理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对照组 悬吊14天 悬吊21天
视野中小肠绒毛数(条) 54 50 33
小肠绒毛长度(μm) 312.9 182.5 151.3
小肠绒毛宽度(μm) 36.7 40.3 57.7
(4)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可知,失重环境会使小肠绒毛的 发生改变,功能也会有所 (填增加或不变或下降),进而导致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答案】(1) 胃液、肠液、胰液 钙(钙和维生素D、钙和磷)
(2) 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 对照组 不进行吊尾
(4) 数量和形态(数量、长度和宽度) 下降
【分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
【详解】(1)鸡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在胃中初步消化,在小肠中彻底被分解为氨基酸,参与消化鸡肉主要成分的消化分布中胃与小肠中,所以参与消化鸡肉主要成分的消化液有胃液、肠液、胰液。太空生活容易导致骨密度降低,人体出现骨密度降低的现象是由于缺钙造成的,所以,除了加强锻炼以外,宇航员应该多补充含钙(钙和维生素D、钙和磷)丰富的食物。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它很长,在内壁上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等结构,加大了消化和吸收面积;小肠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又有利于物质的吸收,这都体现了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所以,对照组处理方式应为不进行吊尾(正常饲养),作为对照组,饲养21天。
(4)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从实验的数据来看,失重环境会使小肠绒毛的数量及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由于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变化会影响食物的消化作用。所以,导致小肠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也会有所下降,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导致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生物下册 预习篇
2.2 消化和吸收
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初步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通过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4.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很长,5-6米;
(2)内表面具有大量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多种消化酶。
5.食物的消化: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营养成分未变化。
(2)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6.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7.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口腔、咽、食道:不吸收。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8.为病人静脉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进入血液(被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进入细胞线粒体中分解提供能量。
9.有肝炎等肝病的人不喜欢吃油腻食物是因为其肝脏分泌的胆汁有异常,不利于脂肪的消化。
1.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激活胃液中消化酶的活性,有助于消化(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2.小明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下表实验方案,滴加碘液后观察,现象记录错误的一组是( )
选项 加入物质 温度(℃) 时间(分钟) 滴加碘液后现象
A 淀粉糊+2mL唾液 37 5 不变蓝色
B 淀粉糊+2mL清水 37 5 变蓝色
C 淀粉糊+2mL唾液 0 5 变蓝色
D 淀粉糊+2mL唾液 100 5 不变蓝色
A.A B.B C.C D.D
3.下列哪种消化液中不具有消化酶( )
A.唾液 B.胆汁 C.胃液 D.肠液
4.图中甲乙分别表示脂肪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状态,能将脂肪由甲状态转变为乙状态的是( )
A.唾液 B.胃液 C.肠液和胰液 D.胆汁
5.小肠的结构特点中,与其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B.小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
C.小肠绒毛壁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
D.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6.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三支试管均放置37℃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
B.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甲,颜色变浅蓝的是丙
D.该实验说明了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7.如图曲线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示意图(甲、乙、丙表示消化道营养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②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B.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成葡萄糖
C.丙内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在乙处,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8.下列有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口腔和大肠都不具有吸收作用
B.水、氨基酸、维生素无需消化就可以直接吸收
C.消化腺可以分泌消化液,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D.含铁的无机盐缺乏易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
9.如图是人类消化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同学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号试管溶液变蓝,1号试管溶液不变蓝 B.试管中的液体需要充分混合均匀
C.水浴温度为37℃,模拟了人体体温 D.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1.如图为消化系统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口腔内有唾液;使 初步分解。
(2)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小肠的内表面具有皱襞和 ,且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淋巴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3)[3]指的是 ,它能分泌 。
12.下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经消化后的含量变化曲线,(A、B、C、D、E依次代表消化道的部位)根据图回答:
(1)图中C所代表的器官是 。
(2)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分别各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答:蛋白质在 ,脂肪在 开始被消化(填文字),图中 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
(3)消化道的组成中,最长的部分是 (填文字)。
(4)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 。
13.图甲是淀粉、蛋白质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变化示意图,图乙是消化系统模式图,图丙是小肠壁纵切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①表示 过程,②表示 过程。(填消化或吸收)
(2)过程①②的主要场所都是图乙中的[ ] 。其内含有的消化液有 ,消化功能强。
(3)图甲中的蛋白质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极其重要,蛋白质的过程①可以在图乙中的 (填字母)器官中进行。蛋白质的最终消化产物是 。
(4)图丙中,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1] 和[2] ,扩大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14.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神舟系列乘组人员在轨轮换“太空出差”已然成为常态。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可能会导致航天员出现多种身体反应。科研人员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
(1)太空中宇航员主要食用特殊包装的面包、牛奶、鸡肉等食物。在消化道中,参与消化鸡肉主要成分的消化液有 。在太空生活容易导致骨密度降低,除了加强锻炼以外,宇航员应该多补充含 丰富的食物。
(2)小肠不仅是消化的主要场所,也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它很长约5~7米,在内壁上有许多 等结构。这些特点体现了小肠 的生物学观点。
(3)为研究失重环境航天员有时出现的腹痛、腹泻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体重、年龄相同的90只雄性健康大鼠,平均分成三组。将其中的两组大鼠用吊尾装置吊起,分别饲养14天和21天,模拟失重状态(如图)。另外一组的设置作为 ,其处理方式应为 ,饲养21天。实验后,取三组大鼠的小肠进行切片观察,测量并处理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对照组 悬吊14天 悬吊21天
视野中小肠绒毛数(条) 54 50 33
小肠绒毛长度(μm) 312.9 182.5 151.3
小肠绒毛宽度(μm) 36.7 40.3 57.7
(4)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可知,失重环境会使小肠绒毛的 发生改变,功能也会有所 (填增加或不变或下降),进而导致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