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毛作词的歌曲《梦田》。)(学生齐读。)
师: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都写到了哪些事物
生:写到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鸡鸣。
师:这些事物其实是诗歌的意象,用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从而表情达意,是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抓住意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一下诗歌所传达的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
生:住宅四周有十余亩地、八九间草屋,茂盛的输树和柳树遮住了草屋的后檐,房屋前长着桃树学树,一场花的盛实绽放出盎然春意。遥望远处昏暗的村庄,家家烟自里升起轻柔而和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梦田》。歌中唱道:“"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是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这心中的一亩田,其实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领略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国里种下了什么
二、自读,整体感知
师: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反映了诗歌的核心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结合题日理清诗歌的内容。
(学生朗读全诗两遍。)
师:请一位同学来叙述一下:这首诗写到了哪些内容
生: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抽归因田”写了归田的原因,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写了田国的风光,最后写归田的感受。
师:理解和概括得很准确,这首诗围绕一个“归”字来写,先写为何而归次写归向何处,最后写归后如何。诗的第二部分主委写田団风光,请大家朗让一下这一部分缓的炊烟。田间忙碌的人们也都归来了,只听远远的深悲传来声声大吠,桑树枝头不时传来几声鸡鸣。
师:让我们为她需于文采的表达鼓掌!(学生鼓掌)应该说这位同学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是很准确的,讲出了诗的意境之美。我们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生:充满生机,恬静怡人。
三、研读,津文味境
师:概括得报准确。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一方面要注意亲的因素,另一方面更要注意情的因素。这一部分写田园风光,诗人的情是通过诗向中的哪些重要词语表现出来的呢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这一部分,然后思考:在描写田国风光的诗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从中体会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再读,思考交流。)
生:我喜欢的是"睃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句诗是从远看的角度进行描写,让我体会到充满农家风味的景象。若隐若现的村庄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使我身临其境。
师:你能不能从词语的角度,具体说一说 生:“暧酸”写远处树木掩映之下的村庄,在暮色之中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炊烟轻柔缓慢地飘升,写得形象生动。
师:解释得很好。诗歌越是形象生动,它所表达的感情就越浓厚。我想再提示一下“依依"这个词,正如注释所说的,它的确是形容“轻柔缓慢地租升”,这个意思还可以用另外一个词-“袅袅”表示,换成“袅袅”行不行
生(思考):不行。
师:为什么
生:“依依”是一声,“袅袅”是三声,换了,好像从声韵上就不对了。师:你能从音韵的角度对诗歌用词进行分析,很好。其实“依依”“袅袅”这两个词语表达情感好像也不尽相同,你能不能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一下
生(思考):“依依”还有“依恋”“留恋”的意思,比如成语“依依不舍”。用“依依”好像是在说“炊烟也舍不得离开村庄,它缓缓地向上飘升,似乎不忍离去”,把炊烟拟人化了,更有人情味。“袅袅”就不包含这层意思。
(师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充分表达了对你的赞誉!是的,浓都的人情味儿”或者说"理想化了的自然’是陶渊明田国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别的同学还有没有发现类假这样的体现出“理想化的自然"的句子
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字一方面写出了榆柳的茂盛、自由生长的景象;另一方面,“荫"还有“荫蔽、保护”的意忍,好像写出了榆柳脉脉含情拥抱、庇护着房子,也很有情趣。
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鸡狗的叫声,让我一下子想到我小时候在农村时的情景我觉得也饱会着感情。
师:能不能概括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特别的亲切,特别的满足,特别的恰然自得。
四、美读,激发情感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看看能不能把你说的“特别的亲切,特别的满足,特别的恰然自得”的情感读出来。我读时请大家从节奏、韵律、声音的高低、语速的急缓等角度体会一下。
(教师配乐诵读全诗。)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
读。
(学生自读,两名学生代表范读,教师点拨指导。)
五、联读,砥砺人格
师:陶渊明的这首诗写得景美,情更美。在他的眼中,田国恬静怡人,充满生机,他的内心充湖了对田因生活的喜爱和满足。你乐意生活在这样的田圆中吗
生:不愿意。我的老家就是农村,农村的景色的确很美,但是要长期生活在那里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交通、医疗、救育、生活条件各个方面都不如城市好。
师:但是,我们看到陶渊明在农村的生活是很好的呀!
生:那是理想化了的,现实生活不应该是那样。师:你怎么知道呀
生:初中学过《五柳先生传》其中写陶渊明的生活“环猪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可见,生活是很艰难的。
师:你能联系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来理解,难能可贵。我还想再给你补充一点儿:不只是艰难简直是穷困。他最落魄的时候甚至一度去气食,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请看补充材料。(PPT显示)
乞 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挡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逆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师:请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学生齐读。)
师:“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抽言辞。陶渊明乞食时的痛苦惶恶如在眼前。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从彭泽县令这个职位上辞官归园因的,县令虽然是小官,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没问题的。结果陶渊明还是毅然决然地辞了官。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 请结合《归园田居》全诗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驱使陶渊明四归田国的是世俗的压迫,第一部分中说“误入尘网中”。“尘网”以及后面讲到的“樊笼”,一“网”一“笼”,都是来缚人的东西。东晋末年的权势之争特别厉害,他不愿意成为上流阶层争夺权力的工具,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很痛苦很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
师:和贫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重难以忍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等合的陶渊明的形桑。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这正是他人格上的可责之处。
六、兴读,感发志意
师:通过注释我们知道,这首诗写在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以后,这个时候他大约四十多岁。我们能不能设想一下,陶渊明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直厌悉官场吗
(很多学生摇头表示不同意。)
你们不同意,有什么材料来证明吗
(学生茫然摇头。)
请看老师的补充材料。(PPT显示)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那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请大家朗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年轻时胸怀大志,他并不想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田国里边。他也想长上一双翅膀春飞,飞得越远越好。但是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黑暗龌龊的官场,很多时候,他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去透应,去数衍,这让他深感厌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热爱自然的本性使他决然辞官,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在自娱自乐、自安自慰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放弃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最终选择归隐,你觉得陶渊明的选择正确吗 如果你觉得不正确,那么你能为他提供怎样的建议 爱者说他还可以作出怎样的选择
(学生讨论。)
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我觉得陶渊明应该坚持原则。备勉努力,坚守官员的职责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知识分子。
生:我觉得不能苛求陶渊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官场当然应尽自己的努力为百姓谋福利,努力改变官场昏暗的状况,但是如果力量有限,不能做到,独善其身不失为一个报好的选择。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的知识分于很多就是按孟子的话来做的。
生:有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他可以去追随更赞明的君王来实现自己的志向。生:孔子当年周游列国,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从救,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使他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陶渊明可以像孔子一样,退而从教,兴办教育,培养人才,让学生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师:陶渊明早已成为过去,但是人到底应该怎样活 知识分于如何面对“进退出处”的人生选择 千百年来,人们的思索却远没有停止。陶渊明的选择,或许我们并不认同,但是他仍然启示我们:不管我们作出怎样的人生选择,有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那就是人格的完善,精神上的独立、自由。“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亩田”,让我们像陶渊明一样,在自己精神的田园里种上“人格”和“独立、自由”的种子。
七、作业
师:“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到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实,因之,他的生活也像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这是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对陶渊明的评价。请参看陶潮明的其他诗文作品,针对林语堂先生的观点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随笔。